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劝说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24:47 字数作文
劝说作文素材字数作文

篇一:劝学作文素材积累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 奋 识 遍 天 下 字

立 志 读 尽 人 间 书

——苏东坡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就只能悲伤叹息了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杂诗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昨日歌

(明)文嘉

昨日兮昨日, 昨日何其少!

昨日过去了, 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 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 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 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

(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歌, 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篇二:劝学写作素材开发

劝学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可用于“学习(求知)”、“恒心(持之以恒)”、“说与做”“学无止境”“博学反思”“善假于物” “重视积累”等话题

●延伸阐发型——

(提示:没有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

伟大的卑微

在“百家争鸣”繁荣将尽的尾声中,在孔孟足以黯淡日月星辰的光辉下,站着一位老人。 没有孔子的执著坚毅,没有孟子的气宇轩昂,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以一种伟大而又卑微的姿态。

从他气势如虹的著作行文中,从他集百家之长的思想精魂里,我看到一个博学、包容、气概雄浑的荀子伟大地站在那里。

当他以衰老之躯姗姗地进入秦国,当他放下思想家的尊严和文学家的脸面,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王,那个寄托着他最终理想的国君诺诺地奉承时,我看到一个年迈、无奈的名叫荀况的老人卑微地站在屈辱里。

然而在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时代,当现实的“荒洪”如猛兽般向他袭来,他站在现实的悬崖上只能委曲求全地选择卑微的姿态,痛心而无奈地守护着那足以纵横天下的思想。 窗前的灯熄了,黑暗中发黄的书页里那个卑微的身影站立在无边的黑暗里,刹那间高大起来! 因为伟大而曾经卑微,

因为卑微而愈加伟大

●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荀子周游列国

残阳如血,苍凉的古道上缓缓驶过一辆简陋的马车,孤单的铃声摇曳着夕阳的余晖,一下一下地撞击着秦国威武的城墙。

苍凉的西风下,一片黄叶无奈地离开树枝,飘舞在一个老人缭乱的思绪里。老人昔日透着精光的眼睛掠过一抹无法掩饰的哀伤。脑海里浮现出秦王无知与嘲弄的一张脸,老人仰天长叹:难道我的残年就如这落叶般无地置之了吗?

又一片落叶被风吹起,就像吹散了如花般的流年与抱负。

“老师,我们去哪?”

老人沉思了一刻,黯淡的眼睛重新浮起昔日的光彩,“我们去楚地!”

马铃声渐渐远去,这何其不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尾音。。。。。。

月亮上来了,这是秦国的月光,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月光下一个老人的忧伤。 ●联想思辨型——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刻也不能停止。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师旷劝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 我们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细分工的社会发展趋势也要求每

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前贤哲言还是眼前的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不少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的四部书来总结:大一《 仿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四年中就是没有《奋斗》。校园里则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怪论。这些现象虽是少数,却有违学习本质,应彻底纠正,我们每个人也应自律.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引用思辨型——

(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能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无穷!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

当你解怠的时候,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的时候.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的时候,他告诉你“登高而招”;当你急躁的时候,他告诉你“用心专一”。荀子,作为一代先贤,其厚重的思想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其智慧的光芒依然光照着后人。

篇三:苏武作文素材整理

历史人物苏武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

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

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话题9:爱国,民族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

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自古以来,中国就为流亡者设定了一种永世垂范的模式--苏武。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因故被扣。苏武拒不归从匈奴,矢志忠于汉室作为流亡者,苏武是忠诚的象征,苏武的使节棒标示着忠君气节的极致,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他与冷月作做伴;他与孤冢为伍;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苏武传》

劝说作文素材

读后感1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

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传》读后感 2

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脑海中依稀记得有一个叫苏武的古代老人受了很多罪和苦,在国外的一个湖边牧羊了很久,其他就不甚了了。读罢《苏武传》,拂去岁月的风尘,方知这个故事流传得这么久远,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而不衰,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责任、忠诚、恒心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漫长的异国他乡十九年,茫茫的贝加尔湖边,苏武时刻牢记自己是汉民族的使者,肩负着武帝的重托和汉朝的重任。当常惠等人要苏武投降匈奴、享受荣华富贵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以死明志。十九个春秋,像这样的威胁利诱不断,当初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经故去,手握的汉使节杖褪色,故国的人们可能也将他遗忘,但这位壮年出使、须发已白的老人本色不改,心中对故国的责任和感情如烈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那段冰冷的历史。十九年,苏武历经磨难,但对故国的责任心感天动地。

苏武的这份恒久的责任感来自于对故国和武帝的忠诚。苏武年轻时,兄弟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