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登高散文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40:59 体裁作文
登高散文改写体裁作文

篇一:登高散文版

《登高》散文版

重阳节,登高望远,中国自古习俗,我也来到江边登高远眺。抬头望天,如此高远。凄急的风迎面吹来,空中经久不息地传来猿猴的哀啼。俯首见那清渚白沙上,一只无家可归也找不到食物的鸟儿在见面上来回飞旋,我不就是那只孤鸟吗?

抬头远眺,只见无边的的叶子都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耳边似乎传来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虽值秋天,它们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限制,但无论如何也叶落归根,化作尘泥更护花。哪像我,疏忽间已至百年身,可还客居他乡,漂泊不定,壮志难酬,一事无成!长江水汹涌着、翻腾着向我滚滚而来,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如此,令我不禁羡慕长江的无情无尽了。这本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我何必纠结于此呢?

本想览物抒怀,可进入我眼帘的万物为何无不打着秋的悲凉呢?难道它们也是为我离乡万里、长年漂泊、体衰多病、身处暮年、孤苦无依而哀愁吗?艰难的国运,自身的命运,让我的两鬓斑白,或许我再也没有机会施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不过是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罢了。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怎么为国出力呢?我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抬手要喝杯浊酒,又赶紧作罢,毕竟刚刚戒了酒。谁让自己疾病缠身呢?谁让自己那么穷困呢?只得听凭那无尽的哀愁在胸中郁积起来??

篇二:改写登高

改写登高

改写登高

深秋,一个人独居高台,狂风疾驰,迎面袭来,凛冽的寒风中夹杂着一丝丝凄凉。仰望天空,云却不见了踪影,留下的是一片空荡荡的蓝,蓝得突兀而深邃。俯首望去,几座孤零零的小岛在湍急的河水中摇摆不定,似乎随时会河水卷走。黄昏,水退去,显露出散发着惨白色的细沙,是那么的刺眼、不和谐。灰白色的水鸟在空中盘旋,发出的叫声与山猿的吼声交织在一起,悲切又凄凉。秋风无情,路过的地方没了生机,肆虐的狂风如刀般地将枝叶吹散,萧萧落下。滚滚涛声,汹涌的江水向东奔去,奔向浩瀚的大海,一泻千里。

而我,正如大海中漂泊的小舟,漂浮不定,无所依靠。时光荏苒,已是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欲览秋之美景,然心中苦涩涌上心头。回顾往昔,艰难困苦的生活过早染白了乌黑的双鬓,困顿、潦倒,一觉不振,感慨世间万千,无奈,只好放下忧愁的酒杯。

篇三:123登高说课稿 (1)

《登高》说课稿

电厂中学 侯培娥

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

登高散文改写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

高考语文 “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在这一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多层对话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诵读吟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对话合作与点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两者亲密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教与学擦出火花,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我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

生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并通过提问点拨法,深化学生的探讨,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情韵美,突破教学难点。

情境再现。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附板书: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风(急)天(高) 渚(清) 沙(白) 视觉

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 听觉

悲(人生之秋)(多)病 (独)登台 伤心伤己 (国家之秋) 艰难苦恨 潦倒停杯 忧国忧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