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山西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3:19 作文素材
山西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晋城历史典故

白马拖缰

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

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

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

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

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禹凿石门

地名历史传说。位于阳城县东南2.5公里处。两山壁立如削,有斧凿痕迹,泽水从中流过,故名石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

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5公里晋、秦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石门、孟门是黄河大峡谷中最为精彩的“三门奇观”,有“小三峡”之美誉。

龙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与自然抗争伟大壮举的见证。相传,大禹历时四年凿开龙门山,使河水畅流无阻,东流入海,而水患消弭。世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附近,禹迹尚存。龙门,还是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1949年建起了铁索桥,1972年建起了公路桥、铁路桥。加之与这些桥梁配套的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新建的黄河跨径最长的斜拉桥——侯禹高速公路龙门大桥,俨然一座宏大的“桥梁博物馆”。

黄河出龙门后,所经地势平坦,河面变宽,流速减慢,水中泥沙沉积,使河津境内形成大面积“湿地景观”。河津湿地保护区占地4万余亩,保护区内水草丰茂,野鸟纷飞,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仙境”。

鲧,一个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并没有因为鲧的死而退却。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经过考察,举荐鲧的儿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禹带领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对水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疏导的方法对江、淮、河、汉等进行治理。同时,令民众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一说禹凿的龙门就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

关于洛阳龙门为大禹所开凿的记载较多。洛阳龙门,又称伊阙。《水经注》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汉书·沟洫志》也说:“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洛阳龙门山为名副其实的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操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为呢?这一点,今人有不少的异议。但《水经注》

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汉书》的作者、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决非凭空想像。至少可以认为大禹在这个地方确实疏导过水势,修整过河道。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离大禹治水的时代并不遥远。《左传》上记载了一段刘定公在洛阳发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数不清的赞美诗。唐代诗人成萼在《登圣善寺阁望龙门》诗中云:“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另一位唐代诗人刘沧也有“城连伊水禹门近”的诗句。宋代寓居洛阳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留下“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的名句。明清时期,“龙门山色”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首,人们在赞美龙门风光的同时,更是赞美大禹的神功,

如明代诗人吕维祺在以“龙门山色”为题的诗篇中,就曾发出“万世神功禹削凿”的感叹!

也许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个逐步夸大、神化的过程,最初大禹治

水的传说集中在夏人活动的中心伊洛地区,但由于黄河大于伊水,伊水的传说就被挪到了黄河,黄河中的峡谷也得到了龙门的美名

女娲补天

有人认为,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这里至今仍可见许多五彩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五彩石可能是女娲补天时所留,邵原镇因此被该协会确定为女娲补天神话之乡。

简介

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

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来源

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如下史料:

《竹书纪年》:

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神鳌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清 琅琊 王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

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神农播种

这故事追溯到盘古开天地之后,大地上粮食谷物贫乏,人们处于饥饿之中。炎帝就诞生在此时。他长大之后聪明过人,智慧超群,那时的天地封他为炎帝,也叫太阳神,即神农,即是农业神。

神农少年时代,整个社会是个和睦的大家庭,采集来的野果大家分。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心情愉快。

然而好景不长,出生的人口越来越多,食用禽兽与野果越来越少,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炎帝为了给大家找食物,奔波于荒郊野外。有一天,他偶然摘下几枝野草的穗子放在手中揉搓着,掉下许多小颗粒,炎帝便放在嘴里嚼嚼,味道挺不错。这次意外的发现使神农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跑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果实。然后教大家如何采集,如何食用与收藏。神农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他却从不骄傲,而是默默地为大家分忧解难,重活脏活抢着干,还整天乐呵呵的! 许多年过去了,人类从守猎时代带到了种植时代,人类最原始的种植业开始了。春耕播种时,大伙儿一块儿捣松土壤,然后播下种子,万物复苏,庄稼生长,农业丰收,人们共同分享着喜悦!神农为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

神农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派凤凰衔着一枝九个头的谷穗飞过神农头顶,掉下谷粒,神农拾起种在田间。这种谷物颗粒大,味道甘美,吃了后,可以长生不老,神农吃了活了几千岁。

一 先晋传说

1、蚩尤治铁

对于晋城市而言,归属晋国之前沿属传说阶段。由此上溯,将视野放到整个泽州,才足读懂自己的前半部文明史(旧中国而不仅点及各县)。

炎帝、黄帝从关中共同向东发展,黄帝族治汾河北上,然后东出太行;炎帝族沿黄河东出,然后北上太行。遭遇向西发展至晋冀豫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这是部落融合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注定要有一方为历史的进步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炎黄联合战败九黎并擒杀其首领蚩尤。

传说蚩尤于晋城发明冶铁技术,锻造农具兵器。冶铁始于春秋,但这个传说除可说明晋城冶铁之早,足证斯土斯民还是蛮敬重蚩尤的。从“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记述来看,蚩尤在东夷上下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甚或以为华夏族初为炎、黄、蚩三族融合面民,蚩尤应与炎黄并称“中华三祖”。笔者深表同情与支持。不过胜王败寇,民族心理恐怕难以接受。何况此例一开,

篇二: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嵩县,古曰嵩州。山川形制,西起东向。背伏牛,挟熊耳,衔外方。集熊峰幽谷之灵泉,汇伊、汝、白三水之沧浪;分古陌故道之通衢,入黄、淮、江三河之浩荡。 中原一隅,山水冀望。藉钟灵毓秀之地,藏亘古文明于当。二里头、仰韶人文遗存,凡三十有九,儒、法、佛、道,久传广播,祠、庙、寺、观,遍布四乡。幽微灵秀之地,自得人杰相当。元圣右相,辅理商汤,史文悠长;二程鸿理,学教并晟,儒法光扬。夏禹娶涂女,姜尚归伊阳,楚庄问周鼎,辞官说子房,李闯战九皋,刘秀斗王莽。云云。无限英雄本色,皆如韩文独步,若之何仿! 斯古之圣贤,宝典精蕴,真宰茫茫,夫岂庸鄙之敢忘。然,炎黄之裔,勤勉之习,仁爱之德,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涂山之会

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夏王朝的开拓者,又称夏禹。涂山,位于今嵩县城西南,伊河北岸,嵩县“八大景”之“三涂雾雨”所在地。众多史料证实,嵩县境内的三涂山在远古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

大禹疏通伊河水后,为展示其功绩,在三涂山召开治水大会,通知各地部落首领务必到会。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会上,防风氏首领因迟到当场被杀,禹借此震慑各邦国,建立自己的权威。这些前来参加大会的邦国君长,对大禹朝贡,行君臣之礼,成为夏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史称“涂山之会”。

三聘伊尹

伊尹自幼聪慧,爱读尧舜诗书,声望日隆。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成汤,不堪忍受夏桀的暴政,周游各地求贤纳士,准备反抗夏王。成汤听说伊尹深谙治国之道,便顺伊河而上,行至陆浑的温泉住下,派使者带上玉、帛前往伊尹住地(嵩县城南空桑涧)去聘请。伊尹说:“我不爱玉、帛,在田里种谷,且研究尧舜治国之道,足以乐矣。”成汤继续前行,在牛寨住下,又派使者带上玉、帛、马、皮前往伊尹住地去聘请。伊尹又说:“千匹良马我也不爱,爱的是尧舜治国之道。”成汤又前行在高村住下,亲自去见伊尹。伊尹被成汤诚意所打动,接受了成汤的聘请,终成佐汤伐桀大业。

佐汤伐桀

伊尹入商之后,协助商汤以毫(今河南省商丘县北)为据点,积极准备灭夏。他采取逐步分化、削弱和孤立夏王势力的策略,连续攻灭葛(今河南省长葛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县城东北)和昆吾(今河南省许昌东)等小国,剪除夏王的羽翼,先后经十一次大战,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遂一举灭夏,建立商朝。伊尹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广施仁政,世称贤相,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尊称为元圣、中华第一名相、中国第一帝王之师。

陆浑伐戎

楚庄始霸,僭号称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王使王孙满劳之。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大小,未可问也。楚子惭而退。——《史记》

译:楚王刚刚称霸,就超越礼制称王,讨伐陆浑戎,在周都洛邑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楚庄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道:“一个王朝的兴衰,在于德业,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周朝虽然衰落了,但天下还是周朝的天下,鼎的大小,不是你该问的”。楚庄王深感惭愧而撤兵回楚,史称“问鼎中原”。

琴台善政

元德秀(公元696-754),字紫芝,满腹经纶,精通音律,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河南陆浑。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陆浑。

在任鲁山县令期间,元德秀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在县城筑起琴台,把琴台当作体谅下情与“审音理政”的窗口,通过春风化雨的音乐教化,将鲁山治理得政通人和,路不拾遗。纳皇粮时,狱卒不用下乡催促,只要元德秀抱琴登台弹奏一曲《庆丰收》,全县百姓便闻琴相告,争先恐后地缴纳。元德秀以仁德、礼乐为核心的“琴台善政”,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

如坐春风

出自于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全文为:朱公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译:程颢晚年,奉旨到汝州商酒务(地名,今属宝丰县)征收酒税。朱光庭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醉,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后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并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名儒程颢门下。程颢去世后,杨时拜程颐为师,在伊皋书院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喜爱。一天,杨时同游酢来到伊皋书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外,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有所成。回到南方后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闯王战九皋

明崇祯七年(1634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商雒后,东进北上,翻越伏牛山,进入嵩县。

明崇祯九年(1636年),当李自成兵至九皋山下时,明廷再派名将左良玉,在洛阳会合总兵汤九州,于九皋山下伊河南岸东西夹击李自成。由于左良玉部未能按约定时间赶到,汤九州只得以3000人马与李自成决战,结果汤九州全军覆没。

李自成大战九皋山,是起义军败走商雒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从此,李自成军威大振,联络张献忠、罗汝才共同与明军作战,节节胜利,挺进中原,最终打进了北京。

鹤鸣九皋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第一节》,意为鹤鸣于九皋山上,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九皋,即九皋山,位于嵩县东北部,是文化名山,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相传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之前,曾在九皋山学习医术,采集草药给百姓治病。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山上建了姜公庙、鹤鸣观。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曾在山下建伊皋书院传播理学,历代名流雅士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邵雍等都曾游历于此并留下众多咏赞的诗篇 。

篇三:山西历史文化古迹

卦山

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

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640)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

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白塔

白塔 在山西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徙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高耸凌空,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色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除白塔为宋代遗物外,其他如乐楼、大殿、厢房、配殿、藏经阁等,雕刻华丽,彩绘鲜艳,皆为清代建筑。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50米,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层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底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中空,安有楼板及木梯,供人登临。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的一种过渡形式。塔身白色,外观楼阁式,气势壮观,瑰丽精致,数十里外

可见。

光化寺

光化寺 在山西太谷县城西南7公里白城镇。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大兴佛刹时创建,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寓此,偶见龙像,于咸平十年(999年)敕命重修,改额“光化圣寺”。至元代寺宇颓败,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明清两代又几次修葺,保留至今。大雄宝殿结构壮观,瑰丽严整,殿身宽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橼,单檐九脊顶。前檐走廊一间,殿内仅施后槽二金柱,大梁与乳大金柱上相交,两山丁硕大,檐头斗拱简洁疏朗,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等方面,还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

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真古寺

在山西太原市解放南路东侧。建于唐贞年间,现存为明代 遗构。门前牌楼一座,横匾“清真古寺”。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 入墙内,殿内为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内有明代建筑省心枫楼,重檐歇山顶,檐桷辉飞,彩色熠熠。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黄庭草书,元赵孟俯和清初傅青主观后 题铭,字体劲秀,笔力挺拔.还有明方孝孺等人榜

题和清刘石安书“心修忠孝, 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书法皆佳。

绵山

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

山。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椤严会、李姑岩、蜂房泉、天桥、朱家凹、抱腹岩、蜂房泉、银公洞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堪称天下第一岩。兔、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了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断线,滴落有声。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天下名碑一一《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历代碑刻,以及云峰寺石佛殿、马鸣菩萨殿、明王殿和天桥须弥殿、五龙峰五龙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等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观---大罗宫,寺庙的古老、众多和宏伟也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以上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

因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而留连忘返。

乔家大院

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

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

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

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1986年,祁县将有大院辟为祁县民俗博物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

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

乔家大院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已接待

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红极一时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乔家大院拍摄的。 平遥古城

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 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 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古城南与介休市 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 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双林寺

位置: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

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于何时,至今尚难确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记:“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双林寺坐北朝南,唐群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禅院在东,寺院居西。10座殿宇组成三进院落。中轴线前端的天王殿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前院有释迦殿、罗汉殿、阎罗殿、武圣殿和土地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菩萨殿,其中大雄宝殿是明初在焚毁的7层楼阁台基上重修的。后院是重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的五楹娘娘殿和贞义祠。双林寺现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它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我国元、明彩塑的精华。

双林寺于1965年5月24日被列为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8月7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双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大会通过决议,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为其中一项。

杏花村

地址: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

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

祁县九沟风景旅游区

九沟风景区位于祁县东观镇西南10公里处,紧靠208国道西侧,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风景区占有土地面积一千余亩,水域面积500亩,位居于平遥古城、祁县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观光性景点的中心地带。

九沟风景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类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区,唐代诗人王维、温庭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均出生于景区周边村庄。此处也是子洪口战略要地,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延昭的兵寨就设在九沟南一公里处的洛阳村。明末名人傅山、顾彦武等曾著诗赞美此处的秀丽景色。 则天庙

则天庙又名则天圣母庙,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古迹。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来,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则天庙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寺庙,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

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 名扬中外,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1996年(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12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

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境内,古称龙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复玄天大殿后,根据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更名为武当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称北武当山。这里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久远的人文景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我。

北武当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阶往上爬”。现公路早已开通,乘车可达万神庙,上山石阶有1455级,险峻处均置有铁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其自然景观奇峻秀丽,素有“春粉、夏绿、秋红、冬白”之誉,加上陡峭险峻的石阶、古老恢宏的庙宇,可谓集“雄、奇、险、秀”于一体。万为奇异壮观的是,千姿百态的古松和天然雕饰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鸳鸯松、龟蛇头智、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峰顶建有真武庙,据古碑记载,创建于唐时,重修于明季,山上我个大小庙宇有道教活动,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庙会期,届时香烟缭绕,游人云集。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阳泉市东约40公里处,地势险要, 为三晋门户和交通咽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初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颂兵驻守,遂攻故名“苇泽关”为今名“娘子关”。娘子关口,山地雄山战,水流回溢,瀑布飞溅,实融自然、人文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娘子关风景交通十分便利,东有阳泉市直线通往景区的旅游班车,西有河北井经县(距景区30余公里)开经景区的公共汽车。娘子关附近的餐饮、住宿及其它各项设施已有一定规模、各项服务周到。条件、环境舒适、是客人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该风景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有:柏井古城、唐代瓷窑、瀑布等。

娘子关

娘子关 原名苇泽关。在山西平定县城北45公里处, 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隋开皇时曾置苇泽县,后废。相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名。 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筑,有关门两座,中为居民区。外城门为砖券门洞,上有平台,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故情之用,观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筑构甚坚固。关城两翼之长城依山势蜿蜒,成为晋冀间天然屏障。关城北侧桃河,水流湍急,南接山岭,逶迤相连。 石太线顺山峡蜿蜒铺设,每当行车至此,临窗北眺,不远处隘耸峙,飞瀑奔泻,散缕似珠,蔚为壮观,谷称水帘洞 。 明王世贞有“喷玉高从西极下,擘崖雄自巨灵来”句赞誉此景。

壶口瀑布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