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找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39:33 作文素材
找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成语故事典故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拼音】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出处】 《韩非子〃难一》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反义】 天衣无缝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近义】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朝三暮四典故: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

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拼音】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1.(古意)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2.(今意)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出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理解。

【反义】 墨守成规、一尘不变、以一贯之、从一而终。

【近义】 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朝秦暮楚。

【示例】 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南朝(梁)刘勰《灭惑论》

坐井观天典故: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

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拼音】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释】 坐在井旁边看观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缘木求鱼典故: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之一。有一次,孟子得知齐宣王想要发兵征讨周围的邻国,扩大他的疆土,便去求见齐宣王,问道:大王,听说你要兴兵,有这件事吗???有这件事情。这是为了完成我多年来的一个追求。??大王,您说这是一种追求,这又是什么呢??齐宣王就笑而不答。 孟子说:?让我来猜一猜吧。可是还真不好猜。您哪,是一国之君。您想吃什么,不管是山珍海味,要什么就有什么;您现在有穿不尽的衣服,绫罗绸缎,您需要什么都会有臣子送到跟前;您的宫廷里有很多专业的舞女,有专职的乐师乐队,不管想看想听怎样的舞乐,也都能享受到。恐怕饮食、衣服、舞蹈、音乐,都不是您的追求吧???先生说的对。我的追求呢,是扩大我的疆土。?

孟子说:?您想扩大您的领地,占取别国的疆土吗?如果您追求的是这的话,那不应当兴兵作战,应当施行仁政。您施行仁政,老百姓都

感激您,您的国力强盛,疆土自然就会扩大;反过来,如果您用武力去征服,我觉得犹如缘木而求鱼,是找不到的。??会这样吗???对啊,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找鱼,充其量只是找不着而已,没有鱼您下来就得了。这比您出兵征讨别的国家恐怕还要好一些。别的国家,像秦国,楚国,都是强国,您非要出兵把人家征服了,这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或许会比缘木而求鱼还要糟糕呢!?

【拼音】 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反义】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近义】 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示例】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引狼入室典故: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拼音】 引狼入室yǐn láng rù shì

【解释】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语法】 兼语式

找成语故事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 拒之门外

【近义】 开门揖盗

【示例】 再娶者,皆~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以逸待劳典故: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

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

篇二:成语故事知多少

成语故事知多少

——信息搜索(一)

教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组编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常用的搜索站点及搜索引擎。

2、掌握分类目录搜索、关键词搜索及组合搜索的信息查找方法。 3、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应用“信息搜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示范引导、模仿感悟、实践应用、探索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网络,了解民族“语言文化”; 通过协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实践搜索,识辨网上“有用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使用关键字 难点: 关键字确定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演示、设疑法 操作实践、点拨、归纳法 四、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游戏激趣 分组竞赛、团队合作 交流互动、自我感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教室、Office 2003教学软件、音频播放器、 flash播放器、教师机和学生机能资源共享和进行投影仪切换。

课前将课件等拷贝到教师机中,并将课件中动画路径、超链接、音频文件等进行重新设置,并放映一次以防出现意外。

◇教师准备

教材复印件(40份)、自制简单幻灯片课件、在精英学校网站上发布的《搜索引擎使用方法》、《常用网站考评表》(40份)、《学生作品自评标准及意见征求书》(40份)、小组游戏得分登记白板、小奖品。

◇学生准备

收集不同类型的成语和成语故事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师生互动

七、教学过程

篇三:成语故事(一年级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海龟。

青蛙自豪地对海鬼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鬼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掩耳盗铃

春秋末期,晋国有个叫范吉射的人,家门口挂了一口大钟。在我国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 一天,有个人到范吉射家里,见到门口的钟,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钟太笨重了,他根本无法把它背走。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用力去敲钟。“当——”第一下敲上去,钟就发出洪亮悠长的响声;再敲下去,钟发出同样的响声。他想:“钟声一响,人家就知道我在这里敲钟。这样,钟就要被别人夺走,我也要被人抓住。”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样钟声再响也听不见了,他想既然我离得这么近也听不见,其他人当然更听不见,就可以安全地将钟偷走了。 其实他非常愚蠢可笑:虽然他捂住了耳朵听不见钟声,但别人的耳朵没有被捂住,当然还会听见钟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来比喻那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人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一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不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 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

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庄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后来山戎败退到孤竹过境内,齐军深入,最终灭了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三》记叙了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

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本意是不必宣传而自会迅速地传播。现则用它比喻消息传播极迅速,或指一件东西突然不见了。

一鼓作气

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guì)的人,面见鲁庄公,直截了当地问庄公:“您拿什么跟强大的齐国军队作战呢?”鲁庄公答道:“凡是衣服、食物这些使人安乐的东西,我都不敢占为己有,都是与别人共同享用。”言下之意自己没有私心,百姓会拥护自己。

曹刿说:“这小小的恩惠只有您身边的人才能够享受,百姓绝大部分都不能得到。”

鲁庄公想了一想,又说:“祭祀用的牛、羊、丝帛、宝玉等,我都没有虚报,我对天神也是非常诚实而又讲究信用的。”意思是会得到天助。

曹刿很直率地说:“您对天神很虔诚,只是小信用,不是大信用,天神决不会凭此一点就保佑您打赢齐国的。”

鲁庄公最后说:“国家许多案件,我总是谨慎对待它们,力求处理得合乎情理。”

曹刿听了鲁庄公这一段话,高兴地回答道:“很好!这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一定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凭这能够打败齐国!”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鲁庄公共同指挥作战。他和鲁庄公同坐一辆战车,带领军队在长勺与齐国军队交锋。

双方的阵势刚刚摆好,鲁庄公就急不可耐地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他道:“时机未到!”一直等到齐军阵中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军的号令之后,曹刿才对鲁庄公说:“现在是击鼓进攻的时候了!”于是鲁军阵中鼓声震天,士兵们像离弦的箭,把积攒了半天的勇气施展出来,猛冲进齐军阵中。齐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战争结束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何要等齐国军队击三次鼓后,我军才能击鼓进攻呢?”曹刿答道:“打仗主要靠的是足够的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士气正旺,勇气百倍;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没有第一次那么旺盛,而且开始衰落;到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士兵们的勇气几乎全部消失了。齐军开始击鼓进攻而我军不同时击鼓,正是为了保持士兵的勇气。等齐军击了三次鼓,他们的勇气接近衰竭时,我军的勇气正旺盛,因此一鼓作气,将勇气处于衰竭的敌人一举击败。”

“一鼓作气”在这个故事中指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后来用作成语,指锐气足时一举成事。

【成语】一鼓作气 【注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画饼充饥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