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景德镇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6:47 体裁作文
景德镇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研修简报

第3期

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2014.1.12.

2013国培计划和全员培训研修专题YY讲座

《论语》学习与伦理道德教育(讲稿)

主讲余秋凤

在诸子散文教学中,选学《论语》关于伦理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对加强青少年伦理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我们试从四个方面,谈谈在《论语》经典语录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一、读《论语》 知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这里我们选择几则论语名句,一起来解读和探讨:

【其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第四》)

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惧。

这里强调了作为子女要牢记父母的生日年岁。

再看另两则:

【其二】“有事,弟子服其劳。”(《为政第二》)

【其三】“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第一》)

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这两则论语强调了子女要为父母尽力、效劳。

【其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四》)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去远方游历,一定要有去向。

作为子女要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但“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在今天已不合时宜。不过漂泊在外,经常打个电话也是尽孝。

【其五】“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供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意思是,子女不能只是仅仅供养父母,应该从内心敬重父母。

【其六】“子曰:事父母几(音同“机”)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稍加规劝。看到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恭顺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而不怨恨。” 对父母要有温婉的态度。但这是很难做得到的,连孔子也认为“色难”(《为政第二》),而正是因为难,更应该从小培养这种意识和习惯。这样,我们就不但能温善地对待父母,也可以温善地对待他人和社会了。

以上六则论语,总之,就是要求子女要从内心敬重父母,关爱父母,为父母出力,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我们应该善待父母、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从以上论语解读可以看到,在诸子散文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与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系列微课(二)

二、读《论语》 重修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这里我们来解读几则《论语》并加以探讨。

孔子所提出和阐述的道德修养方法,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博学”、 “慎思”、“笃行”三个方面。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学、思、行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下面我

们从这三个方面,来选学《论语》,具体解读:

第一,强调“博学”,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如果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无所得;同样,如果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误入歧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如果广泛的学习古代文献,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有背离仁道的行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做官要留有学习的时间去学习,认真学习了才能有所建树。这里,把做官与学习、 提高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了。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第二,提倡“慎思”,主张“内省”、“自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看见贤人,就应该向其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在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时,如果没有发现什么过失,也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了。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意为没有看见过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便在内心责罚自己的人。

可见自讼作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自我批评的方法,比内省更难做到。

第三,主张笃行。强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他认为,就书本上的学问而言,自己和别人差不多,在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方面自己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实在没有什么心得。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反映了孔子对躬行实践 的高度重视。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把“行”放在非常重要的 地位。

以上从“博学”、 “慎思”、“笃行”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

三、读《论语》 学做人

《论语》中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和探讨。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wang)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做人正直,才能光明磊落,而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篇二:散文 《千年衡州窑》

千年衡州窑

龙学燕

去年的秋天,我看了一系列的衡阳文化丛书,我开始问我自己,假如,我生活在古代的衡阳,我会过一种怎么样的文化生活,想必我是有茶喝的,喝茶在唐代就是风靡一时的日常饮料,彼时衡阳境内的的茶叶已负盛名,我在想我该拿怎么样的器具来盛岳山茶,塔山茶,雨雾茶。除此之外,我还在想“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又该拿什么来盛衡阳的名酒——醽醁酒。若拿不出像样的酒具,我怕是对不起唐太宗对醽醁酒的这一句赞颂:“醽醁胜玉兰,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不败味。”这些问题盘旋在脑海中。

直到前些日子,在江东桥头的步步高前面,有许多瓷器在展卖。流光溢彩的衡州瓷器在鲜红的绒布上,静静地伫立着,每一件瓷器,每一个碟碗都仿佛在诉说他们的千年的悲欢离合,放佛在讲述许多的故事。我内心深处满是惊喜和讶异,心里的疑问开始被眼前的“胜景”慢慢解开。

我满眼都是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绝伦的图案,阳光下,它们是如此的灿烂,行走在一间间展览区域里面,仿佛是进了万紫千红的花丛中,那飞花柳叶,那流动的虫蝶,那可爱的飞禽走兽,那一朵朵素色的莲花,那蓝天般的绿,那晚霞般的红,那烟雨般的青,那银碗里盛雪的白,流光溢彩地充满了人的视眼,胎釉洁润,仿佛吹弹可破。手指轻叩,清脆的声音在秋季的阳光下洒了出来。大大小小的瓷器,古典的,

现代的,碗,碟,杯,缸,瓶,盒,坛等都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瓷器,瓷器是灵动的,只需懂得的人,若不是有幸看到一篇关于衡州窑的简历,我的视线是总是在眺望远处江西的景德镇,我在想着充斥商场价格昂贵的日本碗,茶具和酒具。

衡阳的陶瓷最著名的是衡州窑和衡山窑,衡州窑寂静地坐在衡阳市郊蒋家祠一带和湘江西岸的新安乡,大大小小的窑址数百个,衡山窑位于贺家乡湘江村湘江北岸的渡口边,最能代表衡阳的陶瓷水平。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风格影响了衡阳陶瓷的颜色风格,衡阳的瓷器以青色为主打,青绿,青黄,青灰为主调,釉质光洁。南宋以后,衡山窑则改变了单一的青色向彩色方向转变,这也是衡山窑最出彩的地方,釉上彩,釉下彩,衡山的窑匠们还独创了在衣上画纹饰而又不施釉的工艺,经过1220摄氏度至1270摄氏度的高温,一群绚丽多彩的瓷器就诞生了。

衡阳的瓷器喜欢绘画花印,画花以刻画莲花为主,就像日本的瓷器中,樱花花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莲花是佛门圣花,我在看安妮宝贝的一本叫《莲花》的书时,就想到了这个可能跟佛有关,果然书中那个墨脱就“隐藏着的像莲花那样的圣地”的意思,如果你看到那些多以莲花,并蒂莲,游鱼,鸳鸯等为主的瓷器,你一定要想到这个衡阳陶瓷的标志性纹样,这是衡阳佛教文化浸染的结果,衡阳的陶瓷含着禅意。虽然说“日本人吃饭吃的是眼睛,中国吃饭吃的是味道”,日本人讲究器具,场合的审美,中国重视是实质的味道,如果拿着一

只画着莲花的衡州碗,盛一碗清淡的素食,心里隐藏的圣地一定是秀美的南岳。

衡阳的陶瓷不走阳春白雪的高调,只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花瓶只是被珍藏,被摆设,却不能像衡阳的陶瓷一样,盛一盏清茶,斟一壶醽醁酒,在自然朴质的之下,却能“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日常生活中栖居出生活的诗意,有人曾经给衡阳画过脸谱,说衡阳最具书生意气,我想衡阳满腹的才气,莫不是贴近生活的物质给熏陶出来的?

如果没有衡阳本土的这些瓷器,那诗意的茶酒也泼洒不出盛世的才气,我心里的疑惑一一开解。只为衡阳的陶瓷是如此低调,不张扬,深深地把千年来的辉煌淡淡地印入生活。日本的饮食,一定要家乡的瓷器来盛就显得更加有韵味,我想只因为这太日常化了,我们才不去想如果没有衡阳的陶瓷又会怎么样。假如哪一天,它们真的彻底消失远去了,我们会突然想起家乡的味道吗?

联系方式:15273426802

篇三:葛彦散文系列——葛召棠与千古谜窑

葛彦散文系列——葛召棠与千古谜窑

葛彦散文:葛召棠与千古谜窑

——关于一个人的山与湖

一、繁昌柯窑就是唐宋官窑

柯冲窑有一位不该忘却的人———葛召棠。1953年,他亲自率领省考古队回到故乡繁昌县,在柯冲首次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千年窑址。当今的一些瓷器专家和学者甚至认为,柯冲窑很有可能就是消失了千年的神秘的“哥窑”。“柯”在繁昌当地读音“哥”,而在当地流传的“柯氏兄弟烧龙床”更成为“哥窑”的佐证。

繁昌窑在当地惯称柯家冲窑,坐落在柯家村笠帽顶和锥子岭小山之间,现在除了极少数的堆积在外,大面积的遗址皆埋藏在竹林下,是全国古窑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据资料记载,这里开创了将高温瓷土掺入高铝质原料,成为二元原料合成配方。由于提高了氧化铝的含量,使胎釉的烧结更易玻璃化,从而更接近现代瓷。中国制瓷工艺由此叩响了改造原料制坯的大门。

晚唐五代在我国南方有宣州窑,宣州产白瓷,而繁昌古属宣州。《瓷史》中有:“宣州瓷器,为南唐国所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其“卵青而微黑”的特点与青白瓷完全吻合。经过屡次的发掘和文献记载相佐证,繁昌窑的面纱也越来越清晰了,从现已出土的白瓷器看来,品质优良,釉色滋润。专家从影青瓷烧制的时间推算,断定繁昌窑应早于景德镇的湖田窑。现繁昌博物馆存有出土的大量瓷器,如那些执壶、温酒壶、荷花托盏等,与史料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物器几乎完全一致。经诸多文物专家多方考证,终于印证了繁昌窑具有南唐官窑的身份。

二、探访柯家村遗址

我从繁昌回来的那个晚上,在很深很黑的夜里翻看一些数码照片和影像,就像掉进了缜密幽深的缝隙,那一条窄窄的县城小路上的两个背影,父母并肩走在前面,我安静地跟在后面,他们已经并肩走过了很长的路,他们仍要继续走下去。

乡间小路很沉静,路边青色藤蔓从低矮的墙沿壁面攀爬出来,无语,伸展,柔韧的姿态透着草根的率性。好在墙头路边,不时有素白、雅紫的花儿点缀其间,可以让初冬的一派萧瑟不再孤寂下去。几年前来过的,这里的房屋已经淡去了旧痕,其实繁昌在一个人关于故乡的记忆里是留白了,就像古代山水一样,空叫心有了更高远的飞翔空间和呼吸姿态。于是相关的记忆,只是上下结构的两个字形符号和全套的《繁昌县志》而已。

南门桥头的老宅子早被拆了,就连父亲葛文德也会误认。现已建起一个集贸市场,开车经过时,许多小生意的店面,裹着飞扬的尘土,延伸到街上,灰蒙蒙的。

左边近在咫尺的地方,裸露着一块黄白色的悬壁,平地形成了一个凹弧形的广场,险壁高达数仞。现在仍能看出,山石在工具作用下留过的遗痕,可以想见当时开采的情景,意念中一阵轰响从远古袭来,从有关制瓷的历史脉络来看,这个时间尚且定格在唐末宋初。据说在十余年前人们还在挖取瓷土,出售给景德镇,供烧制瓷器之用。现在当地政府已采取保护措施,停止挖取。细观散落在地上的细腻的淡黄色的瓷泥,其中还夹裹着些微的沙粒,每个人的停留都像沙粒,经不住风的。定神细听,一阵轰响正从不远的工地传来。

在广场的另一侧,立着两个碑牌,刻着灰红的繁昌窑遗址,石绿的柯家村遗址,灰红与石绿的搭配,成了两个时代的底色,一种逝去的热烈,与另一种宁静的来临,在它们的夹缝里,“柯冲”两个字蹦了出来,吸到了内藏的血脉气息,在经脉里搏动了一下,血脉的流动开始扩张。

三、命运多舛的葛召棠

1908年,葛召棠出身于繁昌一个儒医世家,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法律系,师承沈钧儒、史良、李达、周新民等法学名家。曾担任安徽省司法官,四十年代后期在南京任首都高等法

院大法官期间,亲手挥动手中的如椽巨笔,将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送上断头台。随后,又参与了对日军中将、战犯矶谷廉介的审判。抗战胜利后,他主审过东北大汉奸王荫泰、殷汝耕、丁默村,还主持参与审判了汪精卫的两个儿子汪文悌、汪文英以及安徽省伪省长罗君强,担任过公审大汉奸周佛海的总指挥??写就了他精彩的人生华章。

解放后,葛召棠担任安徽省博物馆编审,并从事古今书画鉴赏工作。据《民国书法史》、《繁昌县志》记载,他是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真、草、隶、篆无不精研。父亲经常回忆,祖父的一生,无半点浮华奢靡的恶习,惟书画情有所钟。作品经常与沈尹默、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联袂展出,颇受时人关注。如今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志士,在柯冲窑的翠竹青山间为他建起了衣冠冢。

柯冲这个地方好像有了一定的气场,那是关于一个人的山与湖,两块碑更成了一个入口。从站立的位置向里看,同时看见一面湖水,深浅交叠的竹林,黑白的墓碑,就像江南的画卷,徐徐展开,文人画一样,每一次落笔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寓意。“山”若历史审判,“湖”似书法境界,“竹”如高远气节,“瓷”则成了生命脉络,渐渐缄默,不失凄丽。

父亲站在湖边的土堆上,身体微倾着为守山的老(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人燃起一支烟,自己也夹起一支,淡淡的青烟,飘渺地散向静谧的湖面。我们也只在清明、冬至来祭拜祖父,就像去看望一个睡去的人,其实是自然山水和那里一切在慰藉我们的心灵,为悬在浮世的心去找一个自然落地的姿态,我们都在找寻。父亲和老人已很熟识,老人一双眼微眯着,你可以从老人话语里捕捉南唐官窑的影子,他用着极快的方言,说着那个“柯大柯二”的传说。相传此窑由五代柯氏兄弟创建,当地老人至今仍称一种大碗为“柯大”,另一种小碗称“柯二”。柯氏兄弟受诏烧制龙床,经过努力终得成功,龙床造型精致生动,几乎近于完美,大家兴奋地择良辰运送。由于过重的龙床抬到离古渡口不远的龙亭街时,麻绳突然断裂,龙床破碎,柯氏兄弟无奈之下,便逃匿了。老人似乎跟每一位过客诉说过,那么流畅的记忆。

四、穿过岁月的名窑碎瓷

两个月后,繁昌伯父借着到芜湖看病的机会,又捎来一本书。父亲冒着滂沱大雨,将书护在怀里,从医院取回。一本由钱汉东先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寻访中华名窑》,封面上已留有一道墨痕,想是伯父得知我们在寻觅关于繁昌窑的资料后,割舍转赠的。上面有着对繁昌窑的文化价值的全面鉴定,更拓开一段写了《后人不要忘记葛召棠》,并配有墓的全貌图片。柯冲窑的发掘是祖父强烈民族情结的体现,这本书从更深的层面诠释了他老人对繁昌窑不可磨灭的贡献。

父亲欣然地从网络上又购了几本,将它们分别按照兄妹们不同地址(四川、深圳、芜湖)邮寄了出去,生命就像瓷的脉络那样无声的碎裂,缄默地延续着。巧合的是,几个月后,祖父百年纪念专版《百年书风存,千秋法音正》在报刊上发表后不久,远在四川的堂哥从遥远的地方回来,这是他三十年后的归来,见面后我们都愣在那儿,他像极了祖父年轻时的神情。我们的幼年少年就像在地图上突然走失了,无处找寻,但又从骨子里透出的气息,像家族的潮水,连绵不绝。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原本血脉贴近的一些人,长久离居,渐渐走远,脉络芊芊。岁月深处的风,嗖嗖地呼啸着,从命运的缝隙里穿透,一阵青涩微暖,一阵沧桑薄凉,陷在中间的是无声的叹息。

上海,一个冬日的午后,再次捧出这本从芜湖带来的《寻访中华名窑》,古窑的脉络由一篇篇文字而变得清晰,又翻到那页繁昌窑的文字。芳草萋萋,泥土与碑牌都是它们的身份证明,而此刻,那一面湖水,一片竹林,在百年后的这个初冬,默默等待着什么?其实这些都是无关的东西,山水才是人内心的宗教,人与自然的那种静谧在那里融合得多么好,时间将一个个肉身变得通透,虚无的东西随风逝去,总有些显出看点来。

长夜寂寥,忽儿抬起头,临窗的一只瓷瓶中,插着柯冲墓边的竹枝,偶尔传来细微的声响,啪,啪的,碎瓷的裂痕在隐秘地延伸??若是起风的日子,竹影在书页上轻轻摇动,这

大约就是生命之美了!

繁昌柯窑究竟是不是神秘失传的哥窑?岁月这把钥匙最终会打开千年之谜。

个人简介:

葛彦,安徽芜湖人,出生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在《青年作家》、《岁月》、《作文与考试》、《读书》、《芙蓉》、《长江文艺》、《中国供水节水报》、安徽《江淮晨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榕树下》、《中国美文网》等杂志、报纸或网站上发表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选《芜湖作家散文选》,并被《作文与考试》选为优秀范文。

祖父葛召棠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是审判“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一案的五大法官之一;是安徽繁昌柯冲窑的第一发现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古韵芜湖”系列纪录片中“繁昌窑青白瓷”专题中有详细记载;民国著名书法家,曾与郭沫若、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马公愚、徐悲鸿等诸位先生联袂展出。

父亲葛文德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著名书法篆刻家,尤精草篆,自成一格,2001年出版《葛召棠文德乔梓书法篆刻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