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先秦两汉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4:39 优秀作文
先秦两汉名句优秀作文

篇一: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鉴别、综合史料来回顾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旨在纠正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使高句丽被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的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关键词:中原;高句丽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原和朝鲜半岛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先秦时期,朝鲜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鲜。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史料记载,商朝末年,商王纣残暴无道,拒谏饰非,

剖比干,逐微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而为奴,纣又囚之”①。周武王克商时,箕子率领一批商朝遗民,约5000余人东走朝鲜(古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起箕氏朝鲜,都于王险城(今平壤东北)。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在武帝初置四郡二十五年之后即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出于对东北的控制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势,即“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②东北疆界逐渐内缩。在此之后,源于夫余的高句丽部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于西汉元帝时期建立了政权。

二、高句丽的建立

高句丽建国久远,史书记载明确。《魏书》卷100《高句丽传》: 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

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

高句丽好太王碑也记载了高句丽初建情况:

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③

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被原夫余部落迫害,带领一支夫余人迁徙到卒本川。由于条件限制,只是在沸流水做草庐居住,没有修筑宫室。后同当地貊人联合起来,建立了卒本夫余,即高句丽。“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三、两汉时期高句丽的扩张

高句丽政权建国之时,仅仅是西汉第二玄菟郡④之高句丽县辖境内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建立政权之后就积极扩张势力范围,建国初即“四方闻之,来附者众,建国当年就和沸流水上游的沸流国发生了争斗,“二年夏(前36年)六月,松让(沸流国国王)以国来降,以其地为为多勿都,封多让为王。”⑤之后有消灭兼并了荇人国和北沃沮,“(东明圣王)六年(前32年)东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年(前28年)东十一月,王命扶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⑥ 朱蒙死后,其子琉璃明王继续对外扩张,公元前9年,伐鲜卑,

鲜卑降为属国。⑦同时兼并了梁貊。“(琉璃明王)三十三年(公元14年),秋八月,王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⑧

此时,中原地区王莽纂汉,歧视少数民族,引起匈奴、西域叛乱。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莽又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战死。”⑨王莽强征高句丽人充军打仗,使高句丽人被迫逃出塞外,追击的汉朝辽西郡官吏也被杀。于是王莽命秽将军严尤攻打高句丽,严尤诱斩高句丽侯驺,还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于是高句丽寇犯汉边地愈甚。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丽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内迁之后的玄菟郡为第三玄菟郡。 东汉初期,高句丽大武神王二十一年(公元38年),伐夫余,翌年杀其国王国王带素,夫余王之弟带领万余人来投。“九年(公元

26)冬十月,王亲征盖飞国,杀其王,慰安百姓。毋虏掠,但以其地为郡县。十二月,句茶国王闻盖马灭。惧害及己,举国来降,由是拓地浸广。??二十年(公元37),王袭乐浪,灭之。”⑩但是七年之后,公元44年九月,东汉光武帝派兵走海路,进攻乐浪,又收复了乐浪郡,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

高句丽慕本王四年(公元56年)秋七月,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十六年(公元63年)秋八月,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五十三年(公元105年),王遣将,入汉辽东,夺掠六县。??六十六年(公元118年)夏六月,王与

秽貊袭汉玄菟,攻华丽城。六十九年(公元121年),(王弟遂成)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三郡,焚其城郭,杀获两千余人。夏四月,王与鲜卑八千人,往攻辽队县。十二月,王率马韩、秽貊一万余骑,进围玄菟城。??七十年(公元122年)王与马韩、秽貊侵辽东。??九十四年(公元146年),袭辽东,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b11

至此,高句丽已经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西和中原王朝以辽东长城为界,已经成为可以左右朝鲜半岛的主要势力。

注解:

① 《史记》卷3《殷本纪》。

② 《汉书》卷28《地理志》。

③ 耿铁华:《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411页。

④ 西汉武帝所设玄菟郡为第一玄菟郡,昭帝始元五年和武帝四郡时所设的为第二玄菟郡。

⑤ 《三国史记》卷13《始祖东明圣王》。

⑥ 《三国史记》卷13《始祖东明圣王》。

⑦ 此鲜卑应是鲜卑一个部落。

⑧ 《三国史记》卷13《琉璃明王》。

⑨ 《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

⑩ 《三国史记》卷14《大武神王》。

11《三国史记》卷15《大祖大王》。

篇二:古诗文名句精选

古 代 名 句 精 选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120)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5.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记·学记》)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10.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

1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

1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

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

1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2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修权》)

2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2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2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3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3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3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4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4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4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4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4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漏)。 (《老子》)

4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5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5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5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5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5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5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5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59.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论语·壅也》) (

6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先秦两汉名句

6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6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6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6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6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6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水》)

6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6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0.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涉江》)

7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屈原《卜居》)

7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7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74.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6.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7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7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80.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8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战国策·赵策》)

8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8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8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8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8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8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8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8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9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9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9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9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9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9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9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97.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9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

9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0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0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10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0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10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10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王朗传附王肃》裴松之注)

1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先主传》)

10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108.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10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1

1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1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1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11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1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梅经〉》)

115.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1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太子少傅箴》)

117.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1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1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二、唐五代部分(120)

12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122.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2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12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26.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127.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28.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3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13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3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13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3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35.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6.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13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3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9.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140.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4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142.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14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44.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45.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4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7.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论诗》)

148.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149.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150.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篇三: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 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 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 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 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 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 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 C.《 》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 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 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 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1)楚辞在形式上的特点:

A.以六言七言为基本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B.大量而又灵活地使用了语气词“兮”

C.楚辞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色彩。

(2)《离骚》的主要思想:

1.提出了“美政”的理想,要求政治革新。

2.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主要表现在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祖国深情的依恋。

3.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3)《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4.创造出新的诗歌形式和精美语言。

(4)屈原的政治思想:

1.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美政思想

2.对外;联齐抗秦、使楚称王

四、历史散文篇(左传)

(1).《左传》的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

2.对旧制度的崩坏和旧贵族的衰微,流露出深深的惋惜,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体制。

3.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

4.对统治集团的揭露和批判。

(2)《左传》的文学成就:

1.材料集中,结构完整。

2.长于叙事。

3.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4.善于写人。

5.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尤工于外交辞令。

五、诸子散文篇(论语)

(1)《论语》的语言特色:

1.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2.体现着人物情感与性格特点。

3.词汇丰富多彩,修辞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多变。

4.场面描写。

(2)孔子的文艺思想: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2.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3.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4.论述了文艺的社会作用。

5.谈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6.反对郑声,提倡雅乐。

六、《史记》篇

(1)《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反天道、反鬼神迷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对于经济问题的卓越认识。

3.主张各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反对相互残杀侵略。

4.对思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5.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政治、腐败的现实。

6.赞美和歌颂敢于抗暴、勇于斗争的英雄人物。

7.对下层人物品质才干的歌颂。

8.歌颂了一种积极豪迈、勇于建功立业,甚至舍生取义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一种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抗争精神。

(2)《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叙事艺术方面。

2.塑造人物方面。

3.语言艺术方面。

七、汉赋篇

(1)汉赋的概念:汉代兴起的一种独特诗体,诗歌和散文的结合。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看,大体分为两类,a.骚体赋,模仿《离骚》而写的赋,基本内容都是抒情言志,自鸣其“怀才不遇”的不平;b.散体大赋,又叫汉大赋、新体赋。

(2)乐府涵义的演变:A.原义是指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 B.至六朝,乐府由音乐机构变成诗歌名称 C.乐府也指文人仿效乐府诗内容、风格,而自创新题,但未曾入乐的创作 D.宋元以后,曲因配合音乐歌唱,所以有时也称乐府。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这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这么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

(4)汉大赋内容上的特点: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

(5)汉大赋形式上的特点:

1.结构宏大,篇幅较长,一般在千字以上。

2.往往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3.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小序通过赋中人物的简单对话,交代赋中人物问答的缘由,以引出正文。

4.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

(6)汉代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1.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悲惨,揭露官僚、贵族的奢侈、横暴,展现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eg《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

2.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eg《十五从军征》、《古歌》、《战城南》、《饮马长城窟》。

3.反映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的问题eg《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怨歌行》、《白头吟》。

4.反映了社会动乱对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以及文人由此产生的及时行乐的颓废情怀eg《西门行》、《枯鱼过河泣》。

(7)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2.叙事性增强。

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句式自由、灵活多变。

5.语言风格浑朴自然,言近旨远。

6.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比兴、铺叙、描写、对话等等。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