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古代记录各种哲理故事的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8:53 作文素材
古代记录各种哲理故事的书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彭祖八百

神话故事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下蕴含着丰富的想像力,朴素的哲理思想虽然简奥,但用意深远。

彭祖八百

彭祖,是上占五帝中颛顼的玄孙。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牛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麇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动。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病或疲劳叫,他就运用气功治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牛有九窍的特殊头而,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周穆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想获得长寿的秘诀,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可是彭祖每次都支不说。周穆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采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一八妙龄。采女受用穆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采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休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为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白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不死长寿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身害性而已。”

采女听了直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

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儿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去后,对周穆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经》。周穆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预知了周穆王险恶的用心,就躲藏起来,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

后来有个叫黄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养生之道,几百岁了依然面色红润,童颜鹤发,他把彭祖的青沦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成一本《彭祖经》。

彭祖去后,人们在历阳曾经修建彭祖仙室,人们前去祷告,求风雨祛疾病,无不灵验。

哲理点拨

修身养性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彭祖凡胎,却能寿至八百,这跟他常年坚持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常人因为做不到清静无为,又不能常年持修身养性,所以也就只能长叹人生苦短了,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忽略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其实保持健康并不是那么困难,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清净,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友善,少一些伤害,多一些抚慰,心态健康了,身体自然不会很差。

篇二: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2.(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张曜拜妻为师: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

古代记录各种哲理故事的书

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1、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2、“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33、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34、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哈兹里特

35、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36、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37、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38、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39、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40、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1、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42、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43、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4、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45、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4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4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49、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50、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51、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2、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53、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4、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55、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56、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57、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58、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59、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60、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6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2、“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6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6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65、“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66、“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篇三: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

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

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在中华思想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夺目的星辉。他们不光在学术上令人佩服,就是在做人方面也是楷模。

近来读<中国哲学智慧>一书,从先秦诸子哲学到明清实学,从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宋明理学周敦颐朱熹、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东林学顾宪成黄羲之等哲学家都有涉猎,既有关于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有他们如何解惑弟子的精辟故事,表现出了哲学家们在神坛下平易近人的一面,以下几个故事。就是对于现今也有着教化的作用.

春服舞雩和吟风弄月

春服舞雩典出〈论语.先进>: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经常同他的弟子讨论问题。有一天,子路、曾点、冉有、公孙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就向弟子提了问题:“如果有人任用你们,你们想干些什么呢”?

子路急忙回答到:“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受别国军队的侵略,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遵守礼仪。孔子听了,讥讽地微笑着。

冉有说:“一个六七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3年时间,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至于空虚国家的礼乐,只有等君子来实行了。

公孙华说:“在宗庙的祭祀工作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于是问曾点。曾点放慢弹瑟的速度说:“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五六个朋友,去沂河里洗洗藻,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赞许说: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啊!

吟风弄月一典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早年求学于周敦颐门下的故事:二程少年的时候(1047年)左右,奉父命投学于周门,周子教二程寻求“孔颜乐处”,并求“所乐何事”?程颐后来又见周敦颐,感慨地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在周敦颐看来,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学习的榜样和典型。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这便是理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寻孔颜乐处”。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山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湖南道县人。因其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故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开山祖,第三圣人。

孔子与周子都是一代宗师,开一代先河,可是也向往清净无为的生活,不为尘世所累啊!

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1

镜中观花典出〈语录上>: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陆九渊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说了也”.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

陆九渊的学生徐仲诚在问及学习<孟子>的体会时,回答是”镜中观花”,意思是说自己还不十分清楚。可是陆九渊却对“镜中观花”一语别有妙解,故对仲诚大加赞赏,但最终还是批评徐仲诚只知外不知内。陆九渊的意思是:“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万物对人的意义不能够独立于心而自在,它是由心发育扩散出来的,正所谓“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传习录下>记载:“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友人看来,岩中花树属于心外之物,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的。王守仁却解释说,当我们没有来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各归于寂静,无所感知,这就是心外之物。而一旦花进入我们的视野,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这也就是物不在心外。

陆九渊与王守仁都是心学代表。陆九渊(1139---1193)是心学的创始人,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因其讲学于象山,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嵇阳明洞,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

这四个故事,看似在说理,其实对于人们来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人们总是感到带着面具活的很累,不知何时才可以回归自我,那么放下心外之物,不去要求太多,象哲学家们一样去寻找内心的平静,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感受云淡风清的惬意,活在当下,就可以简单,就可以平等,就可以安心。

一位哲学家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坐在船上与船夫聊天:

“小伙子,你懂哲学吗?”“先生,我不懂。”“小伙子,你会数学吗?”“先生,我不会。” 2

“小伙子,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啊?”

“除了这条江,我从来没去过别的地方。”

哲学家听后摇摇头说:“小伙子,你不懂哲学,人生的意义已失去了50%;不会数学,人生的意义失去了20%;哪儿都不去,没见过世面,人生的意义又失去了20%。啊呀,你的人生现在总共失去了90%啊……”

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乌云,随后吹来强风,暴风雨说来就来。船夫紧张地问哲学家:“先生,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愣了,答道:“不会,我没学过。”

正说着,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当船夫费力地将在水中挣扎着的哲学家救上岸时,哲学家气喘吁吁地说:

“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的人生就会失去百分之百。”

哲学家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对错,衡量别人,并因此而小看平凡普通的船夫,事实上,在巨浪面前,他的理论没有一点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3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