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心理童话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4:43 体裁作文
心理童话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一个心理学家给女儿讲的童话故事

故事1、妈妈买的新裙子

啦啦和来来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有一天,妈妈给她们买了新衣服,“孩子们,妈妈给你们买了新衣服。”啦啦和来来高兴的跳了起来,她们拍着小手叫道:“太好了,太好了,妈妈快让我们看看吧。”

“好的,不过你们要猜猜看,妈妈买的是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妈妈神秘的说。

“是牛崽服?”啦啦说。妈妈摇了摇头说:“不是。”

“是裤子?”来来说。妈妈又摇了摇头说:“也不是。”“是好看的睡衣?”“不是”

“那是什么呀?”啦啦和来来挠了挠小脑袋,“啊,我知道了是漂亮的裙子,”啦啦说。 “对了,啦啦真棒。”妈妈摸了摸啦啦的小脑袋,又问:“那裙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啦啦说:“绿色的”。(可以让孩子用英文说)妈妈摇摇头。来来说:“红色的。” 妈妈又摇摇头。 “蓝色的?”“白色的?”“橘黄色的?”“咖啡色的?”“紫色的?”“蓝色的?”“草绿色的?”“黄色的”来来说。“对了”妈妈一边抚摸着来来的头,一边高兴的说:“你们真聪明,你们一起努力全都猜出来了,好吧,你们闭上眼睛,妈妈给你们一个惊喜。”啦啦和来来闭上了眼睛,妈妈从包里拿出了两件裙子。“睁开眼睛吧,孩子们。”

啦啦和来来睁开了眼睛,“是美丽的黄裙子,太漂亮了。”她们从妈妈的手里捧过黄裙子,发现黄裙子上面还绣着美丽的花儿,啦啦的是红花,来来的是紫花儿,啦啦和来来非常喜欢新裙子,她们说:“谢谢妈妈,我们太喜欢了,我们想现在就穿着新裙子出去玩儿,行吗,妈妈?”

故事的启示:这个故事有二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是延迟满足,另一个是如何对待任性的孩子。任性就是任由本性,是儿童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周围的人听从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不良心理品质。人的本性,就是满足本我的需求,追求的就是快乐、快感、即时满足,如果听任其发展,成年后的人本我会过于强大,形成自私、放纵、固执、意志薄弱等不良的性格。一般来说,形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是后天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任性一点没关系,长大了就会好的,所以放纵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会互相推卸责任、指责都是对方惯的、宠的;更常见的是家长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话,我就越叫你听,直到用暴力强制解决。上面这几种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从小慢慢形成的,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为了满足或不想失去某种物质需求;有的是想得到他人的肯定;有的是因为家长的教育不当。所以在处理孩子任性时,家长要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家长们可以试一试:

1、注意转移法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7-8岁的孩子一般在8分钟左右。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在孩子任性时用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事转移他的注意力,以摆脱眼前的窘境。如在商店、游乐园孩子不肯走时,家长可以说:“你看那边还有什么的?我们快去看看。”

2、暂时回避 本文中妈妈用的方法就是暂时回避。当孩子任性时情绪会很激动,要求不能满足就要纠缠不休,家长一时难以说服,此时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发火,先不去理他,使他自觉没趣,然后再给予教育,切忌暴力解决。

3、对比诱导 任性的孩子比较好胜,自尊心强,可以使用对比诱导法,用她了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卡通人物的优良品质与他的行为来进行对比,让他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受挫,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改变自己的任性行为。

4、以身作则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在发现孩子任性时,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比较任性。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任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此外,切忌家长以自己的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不会减轻还会加重。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榜样,只要家长以身作则,孩子的任性就能迎刃而解。

故事2、帮爸爸妈妈拿拖鞋

啦啦和唻唻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有一天,啦啦和唻唻在电视里看到,有个小朋友在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为妈妈拿来了一双拖鞋,她们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上了一天的班,回家后还要帮她们做晚饭、做家务,所以爸爸妈妈也很辛苦,她们也想为爸爸妈妈拿拖鞋,让爸爸妈妈休息一下,就象电视里的那个懂事的小姑娘一样。妈妈终于下班回来了,啦啦和唻唻看到妈妈会家了,高兴极了,她们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我想死你了。”妈妈微笑着说:“我也想你们呀,让妈妈亲亲。”啦啦和唻唻抬起小脸蛋,妈妈左手搂着啦拉,右手搂着唻唻,在她们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 “妈妈你辛苦了,我帮你拿拖鞋。”唻唻从鞋架上拿了一双拖鞋给妈妈换。 “唻唻帮妈妈拿拖鞋,你可真懂事,”妈妈表扬唻唻说。看到姐姐被表扬了,啦拉很羡慕,“我也想帮妈妈拿拖鞋,”啦啦说。妈妈对啦啦说:“啦啦也知道心疼妈妈,这很好,妈妈现在有拖鞋穿了,一会儿爸爸回来的时候,你帮爸爸拿拖鞋,爸爸也一定会高兴的,好吗?”

“好的。”啦拉点点头。这时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爸爸后来了,”啦拉看到爸爸回来了,一边叫,一边飞一样的跑过去,“爸爸你上班辛苦了,我帮你拿拖鞋。”她也拿了一双拖鞋给爸爸换上。爸爸亲了一下啦拉,表扬说:“啦拉知道爸爸上班辛苦了,为爸爸拿拖鞋,这样做真好,爸爸很高兴。”被爸爸表扬啦拉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她开心的说:“爸爸,以后你下班我还帮你拿拖鞋。”

故事的启示:这个故事的含义不用说大家也很清楚,就是让孩子知道感恩。感恩之心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家长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现在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社会环境中。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至少有六双眼睛关注着他的成长,许多孩子在家长们的溺爱下,形成了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的自私心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哺育他们的辛劳、对他们的爱都被当作“应该的”。这类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家长难辞其咎。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由于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家长在为提高子女智商而努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心更善、情更真。

“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反映。社会对自我中心的人的认可度也是比较低的,所以他们比较难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比如说当孩子的妈妈生病了,可以让孩子给妈妈端杯水、洗个水果啦,爸爸妈妈回家了,可以让孩子拿拖鞋等等。要从日常生活中渗透给孩子报答父母的意识。做父母的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这样当你在你辛苦工作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为孩子准备晚饭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为你拿来拖鞋、送上一杯水,此时的你一定会为此而感动,你的孩子就是你的“解忧果”,你一定会觉得为了这样的孩子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不信你就试试吧。

故事3、新裙子破了

啦啦和来来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有一天,啦拉和来穿着妈妈买的新裙子在森林里玩,她们发现树上有一个蜜蜂窝,她们最爱吃蜂蜜了,于是她们就爬上去偷蜂蜜吃。看守蜂蜜的小蜜蜂可厉害了,它们用自己屁股上的蜂针蛰啦啦和来来,不让啦拉和来来靠近蜂巢。啦拉和来来被蜜蜂蛰得好痛,哇哇的叫了起来,她们一只手抱着树,一只手扑打着头上的蜂群,蜜蜂越来越多,啦啦和来来被蛰得实在受不了了,手一松,从树上掉了下来。在掉下来的时候一根树枝还把妈妈刚买的漂亮的新裙子刮了一个大洞。

啦啦和来来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哎呀,我的裙子破了”啦拉发现了裙子上的洞,惊叫道。

“我的裙子也破了,”来来也发现了裙子上的洞。

“这可怎么办呀?” “妈妈看了会说我们的。” “要是不爬树就好了,”啦拉说。

“要是不馋嘴巴,想吃蜂蜜就好了,”来来说。

“我们想个办法把洞洞补上,妈妈就发现不了了。”啦啦和来来开始想办法,“有什么办法呢?” “用针和线把洞洞缝起来,”来来说。

“不行,爸爸妈妈说我们还小,针针会扎痛手,不让我们用针线。我看还是用不干胶把洞洞粘起来吧,”啦拉说。“好办法,就用不干胶粘洞洞。”

啦啦和来来回到家,找出不粘胶粘洞洞。这时爸爸回来了,看见啦啦和来来在粘裙子,就走过来问:“孩子们,你们玩什么好玩的东西呀?带我一起玩好吗?”

啦啦和来来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的裙子破了,我们在补裙子。”

爸爸和蔼的说:“原来是裙子破了,是怎么弄破的?”

“是我们爬树吃蜂蜜的时候,摔下来,不小心刮破的。”

“啊,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好危险呀,”爸爸关心的说:“有没有摔伤呀?”

“没有,就是刮破了裙子。”

“孩子们,你们很勇敢,但是没有爸爸妈妈在可不能爬树了,太危险了。还有,以后出去郊游、爬树要穿裤子,不能穿裙子。”啦拉和来来点点头,“我们知道了。”

“好的。”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补裙子的呀?”

“我们是用粘纸补裙子的。” “这个办法很有创意,是谁想出来的?” “是啦拉”

“很好,啦拉,用粘纸补衣服会很好看,可是如果用水洗衣服的时候,粘纸就会烂掉,衣服上还是有一个洞。你再想一想用什么东西补衣服才不怕洗呢?”爸爸说:“来来,你也想一想。”

啦拉和来来开始发动自己的小脑筋(让你的孩子也一起想想看),不一会儿,她们想出了好办法,“用好看的布。”爸爸微笑的点点头,“对了,你们的这个办法可真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啦拉来来你们帮爸爸去找一些好看的布。” “好的,”啦拉和来来行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好看的小布头。

她们坐在爸爸的身边,和爸爸一起挑了两块蝴蝶图案的布,看着爸爸用针和线把它们一针一针地缝在了洞洞上。裙子终于补好了,她们高兴的穿着爸爸补好的裙子去照镜子,只见漂亮的黄裙子上现在又多了一只美丽的彩蝶,彩蝶在裙花旁飞舞,比以前还好看。“爸爸,裙子真是太好看了。”

“是啊,孩子们,你们要记住出了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一起想办法就一定可以解决的,你们说是不是呀?” “是的。”

故事的启示:这则故事的重点是正确对待闯祸的孩子,培养一个勇于认错的孩子。孩子长到2—3岁,就常要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事,由于他们的肌体、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常常闯一些祸。家长在处理孩子闯祸的问题时常是随心情而言,心情好时,就没什么关系;心情不好时,就发脾气,指责孩子。其实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简单的是非评判标准,他们知道那些行为是爸爸妈妈喜欢的,那些是不喜欢的,家长如果在孩子闯祸后不处理,会让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产生矛盾和混乱;如果家长采用指责、惩罚的方式,孩子又会为了逃避责罚而学会撒谎。如何处理孩子闯祸呢?如何让孩子勇于认错呢?家长们可以象“熊爸爸”一样做到:

1、 不用硬逼的方式让孩子认错。可以用和蔼的语气告诉孩子今后要遵循的规矩,今后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2、 帮助孩子一起收拾残局,亡羊补牢。要让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就要帮助孩子一起处理他们做错事造成的后果,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做错了的事还是可以补救的感觉,以后再发生事情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承认了。

3、 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中家长做错了事也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推卸或说是别人的错;家庭中制定的规则不仅是针对孩子的,家长也要遵守,要树立规则的权威性,不可双重标准。

篇二: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意义

童话故事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 童话源于民间,最初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童话具有幻想性、夸张性、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童话故事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童话故事幻想性夸张性 社会性

童话源于民间,最初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和传说都曾是孕育童话的摇篮,很多民间童话都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基础上演变而来得。所以说童话中角色大都是神魔妖怪.动植物及公主王子们等等,充满了幻想,这就使童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当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这个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世界时,这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世界会令他们惊喜,会令他们留恋往返,他们和一切生命体一样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同伴.同类,于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小小的动物植物或石头都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好像他们会相互交谈相互动作像自己一样。所以有句话特别贴切——幻想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具有与生俱来得灵性。恰恰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幻想,广义的讲,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中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因此,童话倍受孩子们青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辞海》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儿童文学辞典))从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也就是说,在一篇童话中,可能既有常人体表现方法,也有拟人体表现方法。以此类推,其它也是如此。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 (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而平时所说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

首先,童话具有幻想性。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点,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是对生活的象征反映,幼儿童话是一门幻想艺术,它借助幻想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生活。也就是说,它塑造的形象都是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但这些形象揭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憧憬,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是根植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

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其次,童话具有夸张性。童话的创作一般运用拟人化和夸张的手段,遵循一点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的虚幻境界。虽然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但童话的夸张而深刻。夸张使童话中的人和物变得异乎寻常。

第三,童话具有社会性

虽然童话中事物千奇百怪、情节离奇,但童话中的人、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幼儿所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原型。童话把现实和想象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呈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处于幼儿阶段之前的婴儿阶段(0-3岁)的个体来说,他们是以感知运动的方式认识周围的客观环境,由于语言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婴儿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是依靠感知和行动进行的。即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内化,不能在头脑内部进行,受当前直接感知和直接操作物体的影响,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也决定了婴儿时期的个体还不能完全通过以语言叙述和图画象征的童话作为认识外界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婴儿的认识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到了幼儿时期,在他们反复接触外界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事物的形象,认识过程开始内化为表象的加工形式,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把这一时期个体的思维称之为具体形象思维,其特点是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借助于表象而超越了眼前的局限,从而(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扩大了主体对环境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当心理映象产生时,可以把它与内部每次出现的图画相比较,这就大大地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对事物的认识也具有了概括的特点。又由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他们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了解、参与成人的社会活动。但是幼儿年龄小,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能真正同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幼儿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便发生了矛盾。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游戏。因为只有在游戏活动中,才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象的物品代替现实的物品,而且内容不变。在一定意义上,童话也具有游戏的特点,在童话欣赏中,幼儿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地幻想着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其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是解决幼儿心理矛盾的途径之一。

童话故事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童话所独有的夸张、拟人等特性,有助于孩子学习各种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2—7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出现片面性和我向思维。尽管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符号表征事物,但只能用它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还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活动。童话本身内容简单,而且具有夸张、拟人等特性,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不需要儿童进行很多的逻辑活动,正好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特性。儿童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例如他们从童话中认识自然界的特点,知道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知道了植物怎么样发芽,开花、结果,知道了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化,知道了许多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童话能帮助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感

童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若

不注意,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而童话故事涵摄着丰富的道德自律和利他精神,如善良无私、重义轻利、宽以待人、必要时舍己为人等。这在童话故事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能陶冶、启发、引导、鼓舞孩子摆脱不良品德的有害影响,朝着健康的道德人格发展。

童话有利于孩子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

童年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时期,童话在儿童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优势。但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情感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使他们的愿望、想法得不到实现,产生痛苦、抑郁、焦虑等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得不到宣泄,将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儿童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童话的形式宣泄出去,生动曲折的情节、逼真的人物角色等都让儿童陶醉其中,产生愉悦感。儿童情感愉悦了,内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使自己神采飞扬、心情开朗。

童话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在儿童的发展中是重要的。它为孩子树立了做人从事的榜样,交给孩子各种行为规范,使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童话故事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三:童话故事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童话故事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作者:袁情兰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4期

《辞海》中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的写作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幼儿童话是指适合幼儿欣赏的童话,它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传达与幼儿的心理、生理相适应的知识,其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情操。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教师一般通过欣赏、分析和讲述等教学模式,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词汇,接受文学的熏陶和品德教育。同时,故事也是一种催化剂,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在美术、音乐、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如在美术活动中,故事中丰富的画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有助于幼儿记忆歌词;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从故事情境中了解很多道理。

童话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牢牢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童话故事的想象空间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童话故事的天性,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童话阅读时间,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内容,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易于他们理解的故事,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的幼儿适合阅读情节简单、语句重复的童话故事,他们在复述这些简单的语句中能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太简单的故事情节、太简短的语句已经不能满足中班幼儿的需求,他们适合阅读拟人化的童话故事,并会在复述故事时穿插动作和表情;大班的幼儿适合阅读一些内容复杂、抽象且内容较长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胆创编故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二、利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普遍存在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他们给一切物质都赋予了生命色彩。教师应善于利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小羊过桥》教育幼儿对朋友要谦让,尽量避免与朋友发生矛盾;《龟兔赛跑》告诉幼儿不能骄傲,要学习乌龟踏踏实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幼儿喜欢听童话故事,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着他们,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为之动情,为之陶醉。

三、渲染童话氛围,将想象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教师可以按照童话故事中的描述布置场景,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想象、去讲述、去提问,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创造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轮流讲故事,相互评价各自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流畅连贯、绘声绘色以及合理运用成语等技能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阅读童话故事的时间,用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动听的童话故事教育幼儿,并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