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华史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18:42 体裁作文
中华史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拿什么留住你,人才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作者:徐刚 阅读书目:《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篇二:中华经典读后感资料总结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中华十大义理

陈杰思

传统国学分成辞章、考据、义理三个主要部分,相应地,在现代国学教育中,中文、中华历史、义理学作为国学的核心学科,可作为各类各级学校的必修课;而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民俗、中华歌舞、中华工艺、中华园林建筑、中华音乐、中华戏曲、中华饮食等作为国学的一般学科,可设立为各类各级学校的选修课。中文作为民族精神的语言载体,“文以载道”,中文所载之“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历史记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命实践过程中展现的真实轨迹;义理学则直接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民俗、中华歌舞等国学的一般学科,则是以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实践之中,是对中华民族具有塑造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教化作用、协调作用的精神价值体系。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基本范畴,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先生提出“新八

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解读,通过对中华民族生命实践的考察,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笔者认为十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十大范畴的传统优秀内涵的整理,使民族精神教育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根基上,同时,“借旧瓶装新酒”,将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公平竞争、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等时代精神及现实生活实践中出现的新思想纳入十大范畴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成为根源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

现将重新构建的十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阐释如下: 一、仁: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孔子明确指出行“仁”之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达到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二、义: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精神也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三、礼: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礼”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平、秩序、优美等人性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四、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

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五、信:信即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同时,诚信又成为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六、忠: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七、孝: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八、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尚书·大禹谟》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物质欲望的膨胀是当代社会的顽症,贪污腐败是政治生活的大敌,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廉”的精神。欲望不必完全断除,但需要合理节制。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行为均不符合中国国情。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九、毅: “毅”的本义是意志坚强,“毅”的精神包括了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还有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弘扬“毅”的精神,克服奴性意识、自卑情结,纠正随波逐流的习性。“毅”的精神必须在仁义的前提下发挥,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篇三: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所知的仅仅是一些历史朝代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照着课本背一些事件的历史意义。就算是在讨论历史时也只是局限于历史的一件事。更多时候是在接受别人的历史见解,零零碎碎。而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才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与必然性。这些都使我获益匪浅。

以往看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堆砌为著作目的。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感受到的是作者思维的跨越与论述的总体性。总体而言《中国大历史》不在一人一事、一朝一代上做考证与论述,而是着眼于历史大局,着眼于中国,从宏观角度阐释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有着高度的概括。通过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论述了中国社会缘何没有走上资本主义;中国历史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自身的独特性。读《中国大历史》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中所蕴含的价值。更然我们明白了“古为今用”的道理。

读《中国大历史》解开了自己心中的一些疑问,在经济上,《中国大历史》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着社会制度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了今天的一党专政与多党合作制度。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往往注重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治的效力。而今我们倡导法治社会才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文化上,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就在今天儒家文化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儒家文化在道德上给予我们一定的约束。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历史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代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为一个现代国家。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中国历史之大。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

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中国大历史》从感性与理性方面论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历史观,带给我们的是关于人类历史的思考。我们创造着历史,更要总结历史。这样我们才更加明白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