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散文文学评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3:17 体裁作文
散文文学评论体裁作文

篇一:古典文学评论文章

古典文学评论文章《红楼梦》简析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大家族心衰说”、

“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我们可以(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 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 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

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

的追求。 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

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

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

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

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三)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

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

想品格的突出特点。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他不爱读

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

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

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 2.追求人性自由。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

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

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

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

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

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

似的?” 3.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

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4.梦醒

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

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

现。

(四)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

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 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 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第五回里“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曲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十六回也写到贾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枉凝眉〕曲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有关的“判词”也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 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

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 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所说之语)。各个家族又与当时社会的上层统治者瓜葛甚多。贾家的元春还是皇帝的妃子。第四回所记当时民间流传的俗谚《护官符》说: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 丰年好大[雪](薛), 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足可见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这使我们想到了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昔日繁华景象。 然而,《红楼梦》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抒写繁华方面。据专家考证,八十回本《红楼梦》只写了贾家15年时光,前6年是序引性质,整写只有9年(周汝昌《红楼记历》)。全书一开始便借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口,说贾府“荣宁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这种布局和描写是有深意的。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更有一件大事”,即“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后继无人,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衰败的根本缘由也正在于此。 《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共5代人。 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贾演、贾源二位先祖,跟从皇帝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见第七回焦大语)。 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尚能守住家业。贾代善娶金陵世勋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小姐为妻,即贾母。 第三代是拆墙的一代。宁国公贾代化死后,次子贾敬袭封爵位(长子贾敷早夭),却是“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一心想作神仙”,“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二回冷子兴语)。后来干脆把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不管家事,任凭儿辈胡作非为。不久因吃丹而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见第五回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荣国公贾代善有二子:长子贾赦,袭封爵位;次子贾政,即贾宝玉之父。贾赦无所作为,是个浪荡色鬼,威逼贾母丫鬟鸳鸯为妾,为霸占几把古扇而逼死石呆子,最后因包揽官司而被免爵抄家,发往边关。贾政与贾敬、贾赦有别。他“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后被额外赐了一个工部主事之职(后升员外郎,见第二回)。在个人品性上,贾政无吃喝嫖赌之恶习,表面看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出息。但是,他是个庸人、草包,无能之辈??才华,没有创造,做官清白但管理不善,任下人作恶。所以,作者笔下的

贾政形象,并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四代是垮掉的一代。早早袭爵的宁国公的贾珍,是个大色鬼,成天不务正业,和女人鬼混,与儿媳关系不正当,与尤氏姐妹作乐,还和儿子一起招集亲友中纨绔子弟,日夜饮酒聚赌,无所不至。贾琏是荣国公的贾赦的儿子,虽然良心未灭(对石呆子事件存有恻隐之心),还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是贾府男人里的干才。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玩弄仆人之妻,还不顾国孝家孝在身,偷娶尤二姐。至于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且叛逆无道,是个封建正统家族的败家子。显然,他也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五代是烂掉的一代。以宁国公贾珍的儿子贾蓉为代表。贾蓉浪荡无行,与乃父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经常帮助贾珍、贾琏、王熙凤(贾琏之妻)等人做坏事(如调戏母辈尤氏姐妹,参与陷害贾瑞等等)。至于贾蔷等人就不用提了。 《红楼梦》里的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才能,如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还有治理之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补大局。王熙凤的才华经常显露在损人利己、聚敛钱财方面。王夫人(贾政之妻)表面宽厚仁慈,实际上昏聩残忍。邢夫人(贾赦之妻)无子,只知奉承丈夫以自保,贪婪吝啬而又愚蠢。至于贾母,虽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但心思全在享乐中,对家族后辈的恶行,听之任之,并常常加以保护(如第四十四回中对贾琏的维护)。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第五回中,借太虚幻境舞女之口,作者叹道: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 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 “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 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 《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

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其中,探春、妙玉、王熙凤、晴雯、惜春的形象颇有代表性。 探春出身低贱,但有魄力,善于管理。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显露出她非凡的才干。她还是贾府中的屈原,是个“独醒者”的形象。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片混乱之时,探春当头一棒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然而,探春的命运不济,正如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所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是苏州仕宦之家的女儿,因多病而出家。她的特点是高洁、漂亮、有才华,是恶浊社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对宝玉有感情,说明二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点。我们从中可看到作者的影子。 王熙凤是作者倾心描摹的人物,也是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她不识字,但是个女中豪杰,有干练之才。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有管理才能。但她又有“弄权铁槛寺”、克扣丫鬟月例钱放高利贷等罪恶行为。她是贾家府的顶梁柱,又是贾府的蛀虫。她最后的命运是被休弃,流落狱神庙(高鹗写她病死)。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晴雯身为奴婢,却聪明伶俐,且心高气傲,是林黛玉的影子。从贾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但她的命运更是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寄托颇深的。 惜春多才多艺,却早就看破红尘,目睹家族变故,最后遁入空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言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这其中包蕴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感慨。 这些贾宝玉身边人物的命运遭际,最能够破灭

篇二:散文诗“石头记”文学评论

生命中的"对立 ",掀开那一缕尘土之后

--- 澄莲伊梦散文诗 「石头记 」文学评论 :李烨

"我们都是石头,经过百年的风化,终为尘土;"诗人在开篇用岩石引题,其实是借由岩石比喻我们所处于的这个世界,石头,是地质结构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当然可以喻象为我们人类自身的璀璨生命 !而作者通过对岩石风化的描述,进而有铺陈出了关于人类在"生 " & " 死 " 之间的辩证 ; 其实,"生死"之论,大不出 "舍得 "二字的范畴;道学有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然而,诗人以岩石的形象含喻了"生死"如此深奥的辩证,质朴,却并不简单 ......

可以说,结果于尘土之上,寂寞于百年风化之间的岩石;其实正如人类的生命一般,完整的走完了这样一系列过场 :问道,循道,最后在撒手人寰时悟道......

我们先来看这个"妙 "字,这其实是在探寻生命本身的一种结缘,而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其实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玄妙 "之下,"生命体 "所处之道 !通俗来说,就是一种支持我们生命不断前行的信仰,是一种涵盖人生全境的 "大智慧 "!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徼 "字 ,我觉得这应该是与前一个"妙 "字并列于人生轨道上的一种"道",简而言之,"其身"裹"欲 ,其态所趋 ;"( 就是讲当我们有了欲求之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生命发展与运动的趋使 . )

"长出诗一样的青苔,仿佛为我们带来了春天 。"这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说实话,我在一时间并不能够完全领会诗人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曼妙与纠结,不羁与洒脱;但我还是可以尝试着从大体上进行一下把握,延续出文章的脉络走向 :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样一组对立笼统的称之为"虚 & 实 "。

顾名思义,那份 "虚 "具体到本文中,就是那一抹青苔所带来的"春 "的艳彩,而现实的寒冷竣风,则在倾刻间吹散了这一缕 "翠色 "......

虚实相继,从佛学的角度上,贤达们在「般若波罗蜜多」中 (又译作"智慧 ")这样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 "

其实在我看来,诸如受想行识之伦观感,我们依然可以将其归纳于人性之"欲 "。那么,虚实相间 (或者说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则是生活中诸多烦恼产生的根源 。

在这些困阻面前,我们曾何努力的挣脱禁锢的枷锁,憧憬着向梦想进发,达及 "般若"的彼岸 。

而现实,却又在一次次的遭受挫折 ; 梦, 终究是在希望集结处,打破;痛,来的悄无声息,却又这般猛烈 .......

这,就是青苔下覆盖着的那一块儿岩石,与此同时,也缩影了我们人类血肉岁月熬干的一生 !

"我们这样被春天的梦欺骗,但我们又是如此的心甘情愿,死而无憾 !"可以说,全诗,正是这最后一句,点醒了通篇的魂灵 !

"如果生,没有被绝望的困苦所掩盖,那么死,嗟夫何叹 ?! "如果硬要无病呻吟的话,未免太过于矫情 。

在这里,我们引出本文,也是该诗所揭示的生命中最后一组对立 ,那就是 "进 & 却 "。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就崇敬过两个半人,其中半个是我的父亲,另一个是 "自由先驱者 :乔治,华盛顿 。"

作为全国顶级富豪,乔治本可以在英皇的统治下安逸的过着富甲一方的贵族生活,但是他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生 !

面对殖民者对人民的暴虐,他和大陆会议的代表们,面对无

数艰难险阻,英勇无畏,用生命捍卫着自由与平等 !真正做到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而我之所以尊敬他们,是因为展映在我们面前的,有平凡,也有伟大;关键时刻的果敢,也有曾经的怯懦 ...... 这,是一份真实而完整的人性。

这其实是一种勇气,一份信念,正如「独立宣言」末尾所说的:"An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 we man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 our lives , our fortunes , and our sacred honor ! ( 我们坚信上帝之佑,同时以我们的生命,财产,以及我们神圣的荣誉彼此宣誓来支持这一宣言 !)

这是一份誓言,更是一场"精彩"的人生 !所以,亲爱的朋友,请掀开那一缕尘土,为你的生命 "喝彩" !

篇三: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A.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指的是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价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高考的文学评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微型文学评论。所谓微型文学评论,少则上百字,多也不过二百来字,最多也不超过三百字;分值一般是10—20分。

B.文学评论和文章分析有何区别——

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评论;分析作品本身也也是对作品的进行评价的过程。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C.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都属议论文的范畴,可能都有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的的区别是很明显:首先,文学评论重在“评”,从具体事件阐发出普遍意义的道理,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则重在“感”,写自己读后的主观感受和受到的教育,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一、精读作品选好评点

精读作品大体有三个步骤:一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作者运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的,三是认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

二、选题要小,中心要明

1、 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只谈皮毛会流于空泛,因此选择题目一定要小(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目标集中,容易在一个地方挖出水来,也易于驾驭。

2、文学评论,重在“评”上做文章。评,就是要谈观点,即评点。对评点的要求,一要正确客观,二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中心明确。要做到中心明确,动笔前一定要三思,一定要把评点想清楚,并用一个言简意明的句子大体固定下来,这个句子可叫中心句。在布局谋篇时,最好把中心句安排在篇首或篇尾,做到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三、布局谋篇,架设结构

从整体看,文学评论一般采用总分式结构,它包括三种形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也就是先交代评论对象,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引材料、说道理,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做总结,收束全文。例如,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就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

从局部看,采用的是“叙——析——评”相结合的方式。“叙”,是对作品内容的复述引用或简介;“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进行分析;“评”就是评价,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评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因此,“叙”要简明扼要,“评析”要切实详尽,如果用大量的文字来复述作品的内容,然后笼统地套上几句评语就算了事,这就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

【例文导读】

例文1

至情言语即无声

——读归有光《项脊轩志》

黄秋耘

归有光是明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却别具一格。他很少写什么重大题材,也不抒发什么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丝毫没有矫揉妆束、雕章琢句之态。一般地说,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王锡爵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可谓知音。如果说宋代词人中可以分为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如秦少游、欧阳修等),那么在散文创作中,归有光似乎也可以归入“婉约”一派的。 《项脊轩志》全文不到八百字。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阁子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接着通过老妪回忆作者的童年往事,追述作者早已辞世的母亲和祖母对他的关切和期望,虽然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却情深意切,娓娓动人。作者对于自己的怀旧心情,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我们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因为像这样的童年往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已往的岁月,总会给我们留下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印象,一经别人提起,就历历如在眼前,让我们重温心弦上的旧梦。这些旧梦,有时是那么美好,有时是那么惆怅,有时又是那么辛酸。

《项脊轩志》最后的一节是作者悼念他的亡妻的,只有一百多字,所记述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却引起读者“人亡物存”的深沉感喟,正因为说得平淡,更显得凄凉,令人掉泪,使人心酸。 散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们打动读者的心,就总归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这样,他的另外两篇名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是这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搂记》、王守仁的《瘥旅文》、袁牧的《祭妹文》……

也是这样。假如我们要从事散文创作,这种手法是大可以借鉴的。“至情言语即无声”,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主要还是得依靠一些作者衷心的至情言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辞藻非不华丽,文词非不丰富,但读起来一点也不动人,只因为它们缺乏激发感情的酵母——至情言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