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化静为动的写景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32:19 体裁作文
化静为动的写景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化静为动

目录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点尝试》????????????????????2

《化静为动 心机独运》????????????????????????4

《细微之处见真情》??????????????????????????5

《积少成多练作文》??????????????????????????6

《分阶段训练作文,大综合展示能力》??????????????????7

《扩写古诗文》????????????????????????????10

《模仿是最深的爱慕》?????????????????????????11

《多渠道放胆练作文》 ????????????????????????13

《从不同角度设计语文作业》??????????????????????15

《褫其华衮 解读刘邦——兼谈读《史记》之法》?????????????17

《诗 化 了 的 唐 朝》????????????????????????20

《齐 物 与 逍 遥——读《庄子》??????????????????21

《从苏轼诗词中看他的佛道思想》????????????????????23

《可法可法 承畴成丑 ——读史札记》?????????????????25

《种柳种恩怨》????????????????????????????26

《学习豪放旷达的唐诗 培养尚健大气的性格》??????????????27

《教师教学用书指瑕一例》???????????????????????34

《有格有序写作文 三比四六练文采——谈记叙性散文的写作训练》?????37

《提问课尝试初探》??????????????????????????52

《段太尉逸事状词语研究两例》?????????????????????57

《关于“七月流火”的思考》??????????????????????58

《把握意象体味古诗》????????????????????????60 《灞陵在中国文化中的符号意义》????????????????????61

《活在顺德方言中的文言词》???(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63

《顺德方言中的文言文痕迹》??????????????????????65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点尝试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重视作文,没有哪一年高考不考作文,没有谁不认为作文成绩好就意味着语文成绩好的。可是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问题的症结出在何处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愿因。

首先,是试卷设计和知识分块给学生造成错觉,语文知识能力中,作文并不重要,在省、市、国家等组织的大型考试中,一般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分成三大块或四大块,即现代文、古文、作文,或现代阅读、文言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作文,或听、说、读、写。似乎作文占25%或者33%。语文教师的复习安排也是一个误导因素。高三语文教师在安排复习时,常见的是语文基础知识一大块、现代文阅读一大块、作文复习只是敲边鼓。没有老师取拿出三分之一或者接近一半的时间来搞作文训练。非毕业班老师也是讲完课本中选入的每一篇文章,其间穿插七八次作文,就算完在教学任务,很少考虑作文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现实清楚的告诉我们,120分卷中、作文50分,占41.6%;150分卷中作文60分,占40%。将近一半!

其次,高考作文评卷信息反馈不够。不管制定什么样的评分标准,广大高三语文老师和高考考生,关注的是评卷的具体操作。作文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在50分中占35分或60分中占42分呢?字写得不端正,卷面不整洁,错别字和病句,是如何影响评分的呢?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作文评分应卡得严一点,作文平均不及格,学了十多年就说明语文没学好。由于高考作文信息反馈不够,教师胸中无底,学生更是两面眼一抹黑,听天由命,还不如多抓基础复习,抓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这更具体、实在,看得见、摸得着。

作文考试信息反馈少,加上操作不具体,要求弹性大,短时难以看到作文成效,这样,他们兴趣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再次,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普遍不会看、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看,表现在不会观察,对事物抓不住本质,有些学生观察景物时,看不到物体的色彩、形状以及与它物有区别的特征,看事物之间的联系容易走极端,曾有一题“立志+努力=成功”,学生立即反驳,命题不能成立。理由很简单,将介石立志消灭红军,并作了努力,他能成功吗?不看前提条件,也不分析内在关系,不会说也不会写,写时语病百出,像文言夹白话,逻辑混乱,意义重复等等,还只是小毛病,有不少学生连文体、结构都搞不清。

第四个原因是作文训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密切联系,作文内容与现实脱节,同时进行基础训练时没有系统计划,多数是教师抓一篇算一篇,每学期写8篇算完成教学任务。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近年来笔者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一定的成绩,下面做

些粗略地介绍。

其一,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吊胃口,既然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与其牛不喝水强按头,还不如任其自然,因势利导。中国教育的始祖孔子曾讲过这样的话:学生没有学习要求,就不去教育他;学生没有遇到困难,就不要去启发他。学生没有写作要求,就不让他写作好了。每年高三第一节课,我都宣布;不强求任何一个同学写作文,自愿写的,写多少我都批改,以不超过30篇为度;不愿写的,高三一年可以不写一篇。但是不写作文的同学要写字,一是抄写课文中的优美片断,用正楷字抄写,不得少于650字。二是给老师写信,说明别人作文时我在干什么,想什么,为什么不喜欢作文,提倡讲真话,这样做,学生没有要他写作文的被动感觉,一般情况下,六七十个人一个班,会有一两个人的作文超过20篇,十多个学生单独找老师批阅,30多个学生能写出一些片断。变“要他写”为“他要写”主要在于教师的诱导。

其二,组织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创造生活,作文教学,可以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改革,作文课可以到野外去上,也可以组织以旅游为主的活动,1992年,为了让学生写海,我曾经带学生去乌石、潭斗、海安、白沙等地,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比较,提取景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写出一些有特点的文章来。一般情况下,一次活动可以发现一两篇好文章,将这些文章刻印出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特别是发现优秀作文,教师就抓住契机给以鼓励,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努力,要用成绩进行刺激并加以强化,如果一个人总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组织活动,要有计划,有专题。如1993年10月,我班有三个同学同一天生日,我便要求学生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日晚会”。会上同学们谈对生日的看法,交谈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事后有许多同学自动的写作文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学生感兴趣,又有专题内容,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颇有好处。

其三,发扬民主,老师下水作文,在布置学生作文时,教师自己也写一篇,这样既能发现题目方面的问题又可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文章写出来后,与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商讨,发扬民主作风,让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作文修改。叶圣陶先生对这一做法早有教导,“教师普读普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开路,可以事半功倍。”

教师下水作文,也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有时,我命题给学生后,也让学生为我命题,学在下面写,我在黑板上写,第二节当场评议,并选取出几个优秀学生的作文朗读。

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修改,这种作法的本身就是对学生的鼓励,学生文章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老师,也是可能的,这不损伤老师的威信。

此文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5年第七期(P33-35)

化静为动心机独运

——景物描写技法探微

在从事语文教学中,对小说散文大家的景物描写十分叹服。为了让学生领略其中的妙趣。能够准确地把握和灵活运用景物描写的某些技法,现以课文材料为例,对景物描写的一些技巧,从小处着眼,进行一些探索。

描写景物,首先必须进行观察,把握景物的形态特点这不同于绘画,绘画是将景物直接呈现于人的眼前,而语言文字的描述,先必须使读者接受语言符号,然后将符号变为图像,读者在脑海中还要将这些零散的图像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在脑海中获得与作者绘大致相同的景物。

那么,怎么样描绘景物才会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方就是化静为动。这样说,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态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感知,观察较细致,而人们对静止的事物有时却而不见,所以用文字去描写景物,就要善于将静景化为动景。

如朱自清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角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在天宇中一般。”亭子本是静止不动的一“踞”一“浮”就将亭子的位置,亭子的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一下子勾勒出来了。

再如,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对山上的小屋有一绝妙的描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的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了这段文字,读者都似乎看到了那美丽的小屋。怎样才能使景物动起来呢?我认为用最多的是比喻拟人等手法。这易于勾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易于使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中。

如何将静景写成动景,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作者将静止不动的松树写得生动形象。神采杨,你看:“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壁的隙缝,身子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松树的形态,在这一文字中,写得出神入化,生气勃勃。它如同一群好客的青年,在等着你,迎接你。

从小处着眼,让学生去领略景物描写的妙趣。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可以写出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好文章。

细微之处见真情

无情则无文学,情如何表达,却大有讲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写作时都有极讲究细节的描写,通过细微描写来表达真情。也就是说细微之处见趄情。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描写一个细微的小动作来表现人物心情。作客异乡,乡情弥漫,想写一封家书问候。又担心讲得不够详尽,叙述还不清楚,如何表达这种感情呢?唐朝诗人张籍在《秋思》中这样表达:“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以眼前典型的细微动作来表现千言万语都难以尽述的思家之情。万重之意尽显笔端。而这千言万语难尽之意又是通过细微动作“行人临发双开封”来表达的。

对故乡的怀念是最深沉的,母子感情是最深厚的,夫妻情意是最温柔的: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细微之处表现出来。孟郊的《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只“密密缝”三字,就把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对儿子在外生活的担心、把母子最深的感情全部缝进子了针脚。儿子外出,漂泊他乡,无人照料,只好密密加针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就通过缝衣这个细微动作表现出来了。同样的感情还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表现。同是写儿子出门,同是写母亲对儿子的挂念,清代诗人李因笃写母亲就这样写:“不问何日行,先问何日归”,母子分别,有多少事要做,的多少话要说,诗人只写母亲在临行前问归期一句话,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挂念是在儿子未出发之前就有了。母子深情,一个小动作,一句平常话,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世上的感情最温柔、最热烈、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爱情了,杜甫写自己思念妻子,却是写妻子在月光下思念自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把夫妻之间的万种柔情通过遥想而沟通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这种想念对方并为对方着想的情景,在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爱妻爱到极点,反而咒妻子先死,这反常之语,正是最真的情语,林觉悟民担心妻子在自己死后不胜悲伤,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可让妻子先死而让自己来承受痛苦和悲伤。这样的话语,不是情痴想不到,不是至爱说不出。一个忠肝烈胆的人,一个欣然赴死的人,却有如此满腔柔情,如此痴情又只是通过浅语低诉,一个小小细节表现出来,是之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细微之处见真情,千古一理,有了真情,就会形之于外,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表现这种感情,也只有具备这种感情的作家,才能捕捉到这样的细节,才能写得出这样的文字,从而真正的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99、12、28写

篇二:写景作文

观察描述自然事物

【活动指导】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实际上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认识活动,而是每一个人随时都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但是只有那些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察,才可以称为科学的观察。换句话说,观察有目的性或者无目的性,是科学观察与非科学观察的分界。实际上,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和科学的观察密切相关的。

观察不但包括观察者的感官接受到被观察对象的信息,而且包括大脑对感官输送来的信息的组织过程。这种组织过程与每一个观察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密切相关。这就是说,观察过程是按着有关概念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的。因此这种观察过程总是和以往的认识史有联系。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感到观察对象象什么,那我们必定在头脑中存在相应的表象。因此背景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对有关概念不同组织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观察所产生的图象和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图象因素,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的反映就失灵,就不存在观察。如果没有语言因素,观察到的东西就不能与我们原有的背景知识接通,也不能表达为观察陈述,这种不能表述出来被他人间接感知的观察,显然不能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增殖有什么贡献。当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陈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就会以知识的形态贮存起来,作为新的观察的背景知识。 图象与语言都是对观察对象的反映,但两者的摹写程度不一样。图象是对原物在形式上的忠实反映,图象中的各种线条摹仿原物的各个构成部分,图象各部分的关系反映原物各部分的关系。语言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不企求每一部分都完全一致。这种反映还具有事先的约定性,用什么符号来反映,并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利用语言的提示性我们还可以通过联想和逻辑推理建立起观察对象与原有知识的因果联系。

因此,观察是十分复杂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之上的。我们在观察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既全面又有重点。要调动一切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观察事物每一个能反映特征的细微之处,把事物看全看细。通过全面观察不仅要了解事物的全貌,还必须找出重点,即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部分。描述的时候,也不必把所看到的都说出来,而应该选择一下,把重点部分说得详细具体。在观察中,还应通过比较,区别异同,从而更好地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观察后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时,要在脑海中构建出观察对象的图像,然后根据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实践交流】

选取两个事物(一个相对简单些,一个相对复杂些)进行观察,然后描述出来。

写景如何做到形象生动

【写作指导】

写景如何做到形象生动?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出景物的特征

要想把所写的景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只把景物摆在那里,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只有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方面来写,才算得真正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才能使读者真正感到鲜明生动,如处其境。这样,才能使读者的眼前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二、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是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感官知觉的同时,应该还有个“心得”,即所思所想。特别是关于刮风、下雨、打雷、下雪等气象变化的描写之间,无论怎样也会有些所感。围绕同一景物,调动各种感官,写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文章的笔墨既集中,又有变化,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写景要富有活力,运用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趣横生,而且能使文章张弛有致。

三、发挥想象虚实结合

写景不仅要实写,也需要虚写,虚实相生,扩大想像空间。虚写就是采用联想、想像、比喻、拟人等方法描写景物。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景物描写不可太实,还要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加工创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联想的深远境界。还可以借助梦境或幻觉来虚写景物。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像,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

四、借景抒情

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写景不只是为写景,写景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把感情注入于所写的景物之中,才使所写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更好地感染读者。写景中,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借描写表达感情,借联想表达感情,借议论表达感情和直接表达感情等。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利用想象、联想,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有些景致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

意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情感应融于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必须是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也就是看到景物以后,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好像非说出来不可。写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都应当句句是情,字字是情。这样写来的文章就特别感人。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做到景情相应。

五、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在写景的时候,要根据对景物的情感态度来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修辞等对景物进行描绘。写景时,常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要想更好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手法的优劣决定着写景的成败。

【写作实践】

任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做到生动形象、借景抒情。

篇三:小学生写景作文指导

小学生写景作文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从而产生把这美景记叙下来的欲望。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写景的文章。

练习写写景的文章,能提高我们随机观察的能力,同时,对我们的描写,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通过练习写景,就能有意识地把自己所写的事,所写的人放在特定的景物之中,就会使我们的材料更加典型,我们的事例更加感人,我们感情的表达就会更加充分,如何写好写景的文章呢?

(一)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

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点就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从而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使景物的特点突出。

例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就紧紧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所写的景特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要尽量多地抓住能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

写景就要把所写的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只抓住景物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只是给读者以模模糊糊的感觉,为了使画面变得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所抓的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越多,特点

就越明显,越突出。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了突出春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特点,抓住了能表现这些特点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们的活动,使我们感受到春的美和活力,使春的特点具体而突出。

(三)安排好写景的顺序。

既然写了这么多能表现景物特点的事物,那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有一个顺序问题,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可用的顺序很多,例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顺序,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顺序,二是要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特点;三是要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真实。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这样安排顺序,是完全按春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所以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而随后随着景物的顺序,春色越来越浓,春意更加盎然,我们看了文章就看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如此的真实可信。

(四)要对所写的表现景物特点的事物进行具体描写。

只把景物摆在那里,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这样,才能使读者的眼前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草时,细致地描写了春草的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草的质地——“嫩嫩的”;春草的色泽

——“绿绿的”;春草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样,就把春草的美和勃勃生机很好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不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在描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有时,单纯地描写要写的事物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具体,对感情的表达还觉欠充分,此时还可以描写其它看似与所描写景物无关的其它事物,这就叫侧面描写。例如,在写春草时,作者还写了孩子们在草地的嬉戏。通过这些活蹦乱跳的孩子的活动,更表现出春草的活力和可爱,这就是侧面描写的作用。另外,在描写事物时,有的事物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下笔去做具体的描写,例如写春风,这春风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如何下手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感官。这样,也能把较为抽象的事物写具体,例如在写春风时,作者就抓住了触觉、听觉和嗅觉这些感官,把无形的春风的轻柔、芳香、和悦的特点写具体了。

(五)要在描写中注意变换描写的角度,使描写主体化。

在描写时,不要平铺直叙的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使景物也给读者主体化之感。例如,我们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可以把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可以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六)注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写景不只是为写景,写景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把感情注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所写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更好地感染读者。写景中,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借描写表达感情;借

联想表达感情;借议论表达感情和直接表达感情的诸多方法,我们可以不断的学习,灵活的运用。

总之,写好景物是写作的基本功,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动笔,掌握方法,不断学习,就一定能用我们的笔,记叙下多彩的大自然景色,培养我们更加高尚的情操。 写景应注意什么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学到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学生学了这些文章,会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学会写景。但是,在学生的作文中,景物描写写得常常很不成功,又是过于笼统,不具体;有时太简单,没写出特色;有时写得太概念化、公式化,毫无美感。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缺点,和写作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那么写景应注意什么呢?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乡村的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写景状物作文指导

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 描写景物,特别要注意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法国诗人阿拉贡诗云:“什么事物最妙?善良的人,睁大眼睛瞧。”就是告诉我们要细心观察,全面观察,留心各种景物。 观察,要选择好一个观察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如朱自清的《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作者由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的安谧,呈现出景色的层次。 也可以以观察点,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逐一地对景物进行描绘。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从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多方面去把握事物的特征,以便能真实、细致地进行描写。 作者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传达给读者,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