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高雅散文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12:59 体裁作文
高雅散文诗体裁作文

篇一:兄弟问的好问的高雅

兄弟问的好问的高雅,老哥就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的回答:文字之于我,乃生命的一种诉求与展示,心灵的一种寄托与宣泄.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书自己能书之情,达他人未达之意.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喜欢写作散文的原因.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生活》中曾经说:衡之实际,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乃为作者心灵的发表,其本质上是抒情的,就是发表思考的文学也适用这种原理——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始值得永垂不朽.

所以在很多人批判网络散文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文章只有手法和题材的不同,不存在大与小的孰高孰低.这个世界没有小作品,只有小文人.不是洋洋洒洒几万字之巨著就是了不得的大散文,也不是几百字的小篇章就是不足为道的小散文了.点点滴滴皆感受,丝丝缕缕皆生活,一个普通博客网友能把文章写得你不能释卷,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大家.

如今又有许多人开始批判起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我就更嗤之以鼻了.倘若人人都被这种风势所左右了去,那么何来作者的个性,何来文学的创新,又何来人文精神的坚持,更勿谈文学的操守了.余秋雨最少告诉所有的散文爱好者,原来散文也是可以这么写的,而且写得还有人愿意去看.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成功,不是谁能一句“口红文化”抹杀的.而恰恰是口红文化这样的一个现实告诉人们,真正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被精英们所接受到,如果不能流传在街巷坊间,那么最多是文人之间的自娱自乐.而且所谓的批评者究竟是在掌谁的脸?当年风起云涌而争先恐后看余秋雨散文的人是谁?怕不是从妓女开始的吧.

谈论散文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史,远远不是一篇两章就能涵盖的,也不是这样写就是好,那样写就是不好能断言的.写作也是一个经验不

断累积的过程,即便是最好的散文家,也未必能给人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的准则来,散文是一个主体性相当强的文体,也因此是个性化最强的写作方式.如果定要有那么个标准,我的标准就是,失去了美的特质的散文不是好散文.一篇好的散文一定要让人感受美,感悟美,渴望美.

有人推崇贾平凹的散文,说散文应该是这样写的.贾平凹的散文好不好,当然好,而且是相当的好.可是他的好,就能成为别人模仿的范本吗?这让我想起了邯郸学步,没有学会别人优美的步伐,倒忘记了以前如何行走来了,最后不得不去爬行.一个优秀作家的语言是独特的,难以想象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能说出农村人那种泛着泥土清香的质朴语言来,一个都市作家写不出那种自然回归,淳朴干净的散文也并不可耻,对于都市人的心态形态的描述体验也未尝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来.一个好的散文家,就是能把自己熟悉的生活语言用艺术的文学手法表达出来,而这就是贾平凹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一个什么都能写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什么都写不好的人,孙犁,沈从文这些散文大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年来仿佛谁都会写散文了般,只要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大多都冠以散文随笔之名.这也不算多坏的事,说明散文的群众基础好,喜者众.但是能写出好的散文来,却还是需要多多努力的.

除了对生活要有观察和体验,多读书总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倘若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又未尝不是一得.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凭空来的,和一个人的学养见识是有相当程度关系的.业精于勤,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散文的写作也是适用的.平时多写写,多练练,随手记一些琐事与心得,写得多了,自己也就知道哪里有不足了,也就知道这样写是不可以的,那样写是可行的.读书和写文章都是可以到老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江郎才尽,也不必懊恼自己少不得志.好好的生

活,好好的行文,如此而已.

篇二:人贵本真诗贵高雅

人贵本真文贵高雅

——读当代青年女作家胡韵作品集札记

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诗词协会联合推出四川成都籍女作家胡韵的个人作品集《烟云参禅》一书。“胡韵是当代女作家中很有才情的那类”,这是诗词界的很多朋友对她的一致评价。凭借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想这肯定是个实力不俗的作家。于是,通过熟人在中国文联出版社索要到了她的作品集样书(注:因为此书预计到11月下旬才正式上市发行)。

对于散文诗的印象,那是我最早接触文学的学生时代。湖南出版有一本《散文诗》杂志。当时只是感觉散文诗这种文章篇幅短,读起来很有意思。我也尝试着写过这种文体,不过没有起色。究其原因,是诗学的功底太差。于是不再写,不过读的也不少。我的文友伊帆、彭白衣等人似乎对这种文体情有独钟,且成绩不俗。断断续续读完胡韵的文集,才发现她的散文诗不但很唯美,而且极具哲理性。于是就认真的读完了所有的作品。

在我看来,散文诗和新诗一起,成为倡导文学理念、实践文学新形式的迅捷有力的手段。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散文诗这种外来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在国内作家群中得到发展。虽然国内的诗歌创作人数多,数量大,但散文诗创作基本上是空白的,好在作家胡韵一直在散文诗的创作上不懈的坚持着。读胡韵的散文诗,能从从创作方法上感受到她多运用意象来规避散文诗清浅的观点。然而,散文诗作为“文无定体”和被“抒情散文”所淹没的状况下在作者笔下有所突破,是难能可贵的。我是从“落笔一厥情思,诉点点愁/平铺一席卷轴,道滴滴忧/恒古的月,浅浅印染流水/遥远的曲,轻轻入耳琴音”这样的人间绝唱开始阅读的。

胡韵的散文诗创作,无论从文体实践,还是思想的开拓,都具有示范性,如《论道》、《金刚经》、《禅诫》、《禅恋》、《禅悦》、《道儒之诗文经纬》、《执笔者》繁密的意象群构成了汹涌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不可扼止的大自然力量,以及涅槃于生命哲学思考;《心殇》、《静夜悲叹》双重话语结构,以具象的形赋抽象的意,节奏舒放,意象灵动,曲折的表现出自由张扬的爱情,以及爱情乖张的宿命;《参谬而新风生》、《三生三世情缘序》、《告亡魂,慰生者》、《离留叹》则是用意象进行叙事和抒情的实践,叙事从容,情感充沛,在生命有形、亲情易逝的体验中升发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的大爱思考。她的这些思考与创作实践,直接引导出当代文坛散文诗现代性的探索方向。

她的创作极具细腻温婉的女性写作文本特点,她的《落日剑门,别样柔情》、《烟雨江南,一缕青丝染》、《蓉城序》、《江城颂》、《梦江南》、《雾山极景》、《春归图》等作品立足于中华大地大文化背景之下,女作家敏感忧伤的情怀让她表达了个淋漓尽致。从与生命契合的形式中感悟历经洗礼的命运,并从中升华出坚定的信念。她的散文诗有非常清晰的抒情成分,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选择柔软、粗犷、冲突剧烈的意象来构筑作家的精神世界,诗中的哲理体现出个体生命与历史责任的融合,象征手法与主观抒情的自由调度与转换,使作品的情、意、象得到充分的展开,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为散文诗摆脱清浅的实践作出了贡献。她的创作,对于当代的文学女青年的散文诗人的创作,具有了观念的启示与直观的示范作用。 胡韵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作家,她创作了大量反映西南百姓生活和情感

的散文诗作品。从部分作品中能感受到她对所生活的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她质朴、热情、美好的心灵,通过所描绘的巴蜀风情传达出对土地、对大自然、对命运的讴歌与反思。当然,我对胡韵的创作还有个见,她的散文诗大都没有取材于三秦大地。在三秦的这片土地上,我是多么的希望她能够真正的深入下去。将陕西特有的人文地理和民俗风情渗透到她以后的作品中,深入传统文化内部深层结构中,展现民族精神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如此之见,并不是教化胡韵要有释一尘的某些东西。这样多多少对胡韵的创作,使散文诗的表现的视域起码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为本土散文诗的创作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如果说胡韵凭着对散文诗的挚爱与厚重的情感,在天府之地点燃散文诗摇曳的火焰。那么,她的散文诗背后总是有一双眼睛逡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存在的虚实之间闪烁,眼神变幻出焦灼、寻问与沉思。顺着她的眼光,你会看见一种智性游荡在空中,从过去到现在,从具象到抽象,从孤独到宽容。气魄在滋生,胸襟在扩展,精神在逐渐趋于坚定与安稳,如水之轻漾。

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她面对世界的态度,也是她意象构成的主旨。她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现实的无奈、对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呵护。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细腻忧伤的审美有时让人动容,但那多是残缺之美。我们面对残缺的时候,是否该容于一些大刀阔斧的美。就如同小吃大餐一起上,让人五味杂陈,回味无穷一样。不知道散文诗是否可以故事化,如果能的话我想尝试一下未尝不可。不知胡韵君为然否?

她散文诗的意象构造已从散文诗描绘风物、心灵化的主观意象,转化为日常具象的哲学观照,河流,江南,剑门,禅院,道观,牡丹等等意象,无不呈现出生命存在意义和人类良知的拷问。由于这些日常生活表征化的意象,她的散文诗将心灵化意象体现出来的对理想的期待,以及生命追求理想化形态的构建转化为现世存在的焦灼与承担,将审美功能的理想化抚慰,转化为坚韧的寻找与发现。这些意象组成了她的散文诗对存在过程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生命生长力量。表现方式采取了象征、变形、移情、通感、拟人等多种手段,诗意空间自由展开。其审美形态投射出现实与梦幻、日常与理想、寻找与发现之间相互纠缠、裹挟、绽放出来的激情沉思。

总之,我在阅读散文诗,写作散文诗的时候不能不为它今后的发展考虑。在文学作为消遣的时代,散文诗写作出路在那里?这个问题评论家提出已经时日甚久,的确不好回答。我可以简单的说,这其实不仅仅是散文诗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当导演们正在用纪实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大变动,小说家正在提出“底层视角”,散文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派系在突围的时候,我们应当感到,散文诗的再次寻找必将开始,而且无法逃遁。在这里,我们期待胡韵的作品华美转身,期待胡韵这位文坛的牡丹仙子二度花开。

文:刘忠涛 校正:彭晓强

(彭晓强简介:陕西西安人,当代知名学者,系中国诗词协会陕西分会副会长)

(释一尘简介:原名刘忠涛,号悟道青云,男,汉族,1985年11月20日出生,陕西安康人,大学学历。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组织联络部部长。资深文学艺术评论人。)

篇三:抒情散文赏析

名家散文 赏析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称赞,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赏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

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着和坚韧!既然千尺断崖上的百合,能开出自己最美的花,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百合花的信念告诉我们: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也不管环境给你什么样的境遇,只要自己设定了目标,并赋之以力量,你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如日般辉煌。

【作家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 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 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 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 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 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 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

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 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 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 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 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 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 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 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 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 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 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 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 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 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 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 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 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 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 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 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 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 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 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 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 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 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 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 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 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 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 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 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 【赏析】

心灵之浴——简评作者在“随风吹笛”中的体验和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识见开阔,境界高雅,每有关于人在自然中的意义探讨。《随风吹笛》是其散文中颇有代表意味的一篇,叙写了他见闻竹林因风雨而成交响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次(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生活的偶遇,其实就是一声心灵的沐浴,一种审美的体验。

作者极力想把他经验的这场“心灵之浴”的感悟告诉我们:当竹林的交响整个将人包围,人陷身“一片乐海”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近乎洗礼式的审美体验。这非同凡响的天籁,不期而遇却令人震撼、赞叹不已。由是,他以为,每个人都应感动于自然之声;反之,不能感悟自然之声的人是可悲的。

作者的思悟是深刻的,他鼓舞人们走向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以沐浴心灵。在他看来,人(艺术家)总是愿意取法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的;但,艺术却有其达不到的境界。因为,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自然没有结局,一如“随风吹笛”的境遇不可重复。

这样,林清玄以不滞于物的笔触和浪漫情感,于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再现了自然的感人的力量。

平中见奇——赏析《随风吹笛》一文的构思技巧

仰望苍穹,探触净土的林清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人生偶遇、生活片断,看似无奇,经他巧妙地构思,每能燃烧出激情,蕴含哲理却让人感觉不出说教的意味。 本文从微雨、凉风中听笛的悬疑写起,于寻常的见闻中点染上诡谲的色彩,让人猜想。接着去探寻那能够穿透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行文便合上了平中见奇的步调

。当天风海雨似的“一片乐海”不期而至时,作者已借自然的平常之物再造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之境。怀着爱、追求与对人生的悲悯情怀,作者开始了奇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要感动于自然,自然既然没有结局,那么涵盖生活、艺术的诸方面,其真与美的追求,何尝有个止歇。

作者如此布局谋篇,来装填他的感动与浪漫情怀。于冲淡中一展倾听自然、拥抱自然的无限美好,也预留了思想的空间。平中见奇,《随风吹笛》就是这样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

五月的青岛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