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散文环境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23:59 体裁作文
散文环境描写体裁作文

篇一:怎样解答散文环境描写题

怎样解答散文环境描写题

作者:刘步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3年第12期

环境描写是小说和叙事性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人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而散文讲究形象性,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得以凸显。因此高考命题人常常要在环境描写上设置考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城镇村落等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所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包括居室设置、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社会风尚、人际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形势、生产环境、劳动环境、学习环境等。从历年高考试题看,命题者更注重自然环境描写,多在这方面设题。在考查方向上,以分析具体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有时也会以就环境描写的手法、特点设置问题。

常见考题:

(1)阅读文中××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文章××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解答环境描写包括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提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达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和情感;⑤奠定情感基调,寄托作者的观点态度;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从如下角度考虑:①分析景物的色彩,透过色彩看基调;②动静相生,虚实相衬;③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④点面结合,即“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⑤俯瞰仰视,远景与近景;⑥白描与工笔。

回答环境描写作用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一个原则,即结合文本内容说明作用,作答时不能只有术语而不见文本内容,也不能只有文本内容的复述而没有术语,一定要将术语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比如,确认这段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就得说明文章通过什么手法或什么内容的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或烘托了什么人的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

掌握一些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术语,但切忌滥用术语。要避免滥用术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用术语分析文本内容。

[例1]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2012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王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韩开春《荷叶》)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际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一般有这样几个作用: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暗示主题,衬托人物性格等。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要点,结合文本内容有选择地作答。景物描写的作用必须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参考答案:开头点明季节,描绘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典雅古朴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残荷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例2] 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2006年高考江苏卷)

[相关文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这两段描写主体都是牛,色彩、角度、虚实等方面看不出差别,差别唯在动静上,第一段写静态下的牛,第二段是动态下的牛,这正是命题者命题意图所在。至于第二问,要求回答你更喜欢哪一段,并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说明理由,只要能从文段中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具体运用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我喜欢第一段,因为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或:我更喜欢第二段,因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转 身

文/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

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有删节)

1.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答: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答:

2.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

参考答案

1.①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②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2.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3.“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

(作者:刘步春,建湖县第二中学)

篇二:环境描写的文章与作用

我想听听你唱歌

文/刘卫平

①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

②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③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呶,就是村里最后头的那栋房子。”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④整日在城里机关上班的陈处,与羊谷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上级安排机关干部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二百元钱。

⑤谁料谢小华这女孩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⑥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来看你。”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二百元,作为奖励。

⑦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一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陈处又寄了二百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来里,我想听听你唱歌。”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⑧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我昨天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陈处又寄了二百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好想看看你的脸??”

⑨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⑩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陈处推门进去。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到的女孩儿。谢小华她不在家。

⑾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⑿司机问:“陈处长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⒀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处,我们走!”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薅草去了,她家的一对猪靠她喂的。”

⒁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女孩子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长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⒂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着。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⒃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陈处离女孩越来越近。

⒄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⒅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⒆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我不能唱歌给你听,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三期 有改动

1、读完这个故事后,你的心情怎样?文中特定的环境是否对你的心灵有所震动?

2、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一句在全文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突出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题指点】

无论中考对于“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从哪一方面入手,考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先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并明确是什么环境。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其次考生应明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见的作用,并学会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等多角度来分析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侧重点,并对号入座。

中考试卷中选用的小说多见于小小说,情节相对集中,人物形象突出,环境描写分明,只要将知识点牢记并灵活运用,一定会将此类题目迎刃而解。

答案:

《我想听听你唱歌》一文中有两处有关山村环境和天气状况的描写语句,首先得明确。

第一题:读完全文后心情应该是心酸的,特定的环境如“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不仅告知了主人翁生活的贫困艰难,同时暗示了主人翁命运的艰辛与苦楚,同时“绵绵不断的毛毛雨”也给人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也给全文渲染了一丝悲凉的气氛。

此题应从情感角度入手,从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入手解读,这说明环境描写能起到暗示人物命运,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题: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山村的贫困偏僻,为后文写谢小华家庭生活的贫困作铺垫。

此题应结合全文来探究,概说羊谷山村的贫困其实是为了突出谢小华家的生活状况更令人担忧,因此前文的概述是为后文谢小华的种种行为作铺垫。

从解读情节入手可见环境描写能在情节上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题:“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一句与前文照应,并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转入对主人翁谢小华的正面描写上来,以便于突出主人翁的形象。

此题是另一处环境描写的语句,但从中起到了推动小说故事继续发展的作用。考生也应该能够发现小说的主人公是谢小华,但前文一直未对她进行正面描写,这也是小说为了在后文突显主人公的一种方法。

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社会背景、建筑、场所、摆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社会环境描写不只在小说中,在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自然环境描写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四季晴雨、山川湖海等。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在一个特定的人性冷漠的社会环境里,暗示了孔乙己这一特殊身份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说明天气已很冷,而紧接着出场的孔乙己则还穿着破夹袄,单看此细节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连棉衣也穿不上穷人形象。

古文中以《桃花源记》为例, 社会环境描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些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安宁和谐。”自然环境描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景色美好,人们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实践阅读中,首先确定句子描写的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场所,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分析社会环境时,学生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孙犁在《芦花荡》中写道:“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段景物描写 ,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敌人的封锁下,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存,积极地斗争,不屈不挠,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作品的感染力。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散文环境描写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有这样的描写:“这地方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野上飘来飘去,在空中孩子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想伸手就可摸到,吓得他不由得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这段,写了淘金人置身于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中,面临死的危险。在狼常出没的地段,随时都可以丢掉性命。他又饥又渴,又累又乏,且身处险境,但为了生存,他苦苦支撑,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挣扎。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依旧

为生存而不懈努力,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人”的伟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没有人影,没有人声,有的只有无边的芦苇,内心该是多么恐惧,多么寂寞呀!杜小康才十几岁,此前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与生活变故,大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老师和同学,来到这荒凉的芦苇塘,没人与他交流,没人鱼他游戏,陪她的只是那些不解人意的鸭子。这怎能不叫人孤独、寂寞、恐惧呢?他的心中该是多么无奈、无助与悲苦哇!

3、 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高尔基的《海燕》中开头写道:“在沧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中间部分“乌云越来越暗,越业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结尾中“狂风吼叫??雷声轰隆??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这三个地方的景物描写可谓是层层递进,天气环境越加恶劣,暴风雨步步逼近,营造出令人紧张恐惧的气氛,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更有力地烘托海燕的形象。

环境描写是阅读中的一种常见的出题内容,可以把这些理论结合实际阅读来体会,期望以此提高有需要的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反馈练习

辨别下列段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

1、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朝前涌动着。街边的小贩推着小车,上面摆着青青红红的水果,或是坚果小吃。脚下踩着的,是散落的果皮,废纸,塑料袋。空着还飘着烤羊肉串的炭烟。

2、无边无际的平原平坦、广阔,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墨绿色的大翡翠圆盘,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3、步出后门,四周还是迷茫的一片,远处的树木只能见到模糊的轮廓。环境清幽,空气新鲜,使整个人又清醒,又舒爽。

4、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答案:1、4是社会环境描写;2、3是自然环境描写。

向生命鞠躬

张强

早说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前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季节。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显得更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这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我把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的。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背地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了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幸见到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

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落到了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地站起身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语文报》2010年中考版)

1、用横线划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概括景物的特点(用原文中的两个词语)

2、你能说说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吗?

参考答案:

1、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显得更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景物特点:满目萧瑟、了无生气

2、描写了初冬时节万物萧条荒凉、生命力衰败的景象,更加突出了蚂蚱生命力的顽强与可贵。

篇三:简析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简析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摘要: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揣摩人物心

理、把握文章主题有极大帮助。社会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有暗示作

用。自然环境描写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暗示主题

环境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奢华文章主

题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

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重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

物心理,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两部分,下面就分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环境描写对作品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空间,对文章情节

的发展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教师在分析社会

环境的时候,不能简单按教辅和教参的笼统答案讲解就算完成教学

任务。要结合文章具体的社会环境描写,从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出

发,来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社会

环境描写,很多教参只将第一段作为环境描写,将其作用定位:交

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一长一短、一内一外、一坐一站三组对

比,表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更不同意“铺垫”这个说法。第二、三自然

段,从内容上看似乎是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的,实际上是作者

委婉介绍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我样子

太傻,掌柜的不让我去侍候长衫主顾,只能去招待短衣帮,表明当

时社会不仅贫富分化严重,而且等级森严,掌柜在不知不觉中,就

将店铺的伙计进行了等级划分,而且是针对不同顾客的需要,可见

等级制度侵蚀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小伙计所说“短衣帮”所谓的纠

缠不请,指“短衣帮”对酒店伙计的严格监督,目的只有一个:不

让伙计向酒壶掺水,这表明这些“短衣帮”曾无数次喝了掺了水的

酒。然而“我”还是被“撤职”了,因为我掺不进去。我们可以想

象,顶上去的小伙计一定是个灵活的、能掺进去水的精明人。因此

我们断定:那些“短衣帮”还在喝着掺水的酒。在这样恶劣的社会

风气中,像“短衣帮”这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尚且受到如此不公平

的待遇,那读书没有进学、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

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

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而是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一种

必然。

二、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自然环境描写是

小说和散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学作品都

通过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者通过渲染气氛来

烘托人物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在《有月亮的晚上》中,“月

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

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就渲染了一

种安静、恬淡的氛围。(2)烘托人物心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

的两处环境描写:“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

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菲利普嫁了女儿,心中

还有发了财的于勒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梦想,看到的大海“像

绿色大理石桌面”,衬托了菲利普一家去旅游时的欢乐心情。而遇

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回家途中的景物:“在我们面前,天边远

远地?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鹩幸黄仙囊跤按雍@镒瓿隼础!背耐蟹评辗蚋炯?/p>

落魄的于勒后失望、沮丧的心情。(3)既渲染气氛,又烘托心情。

在鲁迅的《故乡》中,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

气。”通过对故乡冬季荒凉、萧索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我”

此时悲凉的心情。结合后文可以看出“我”既为故乡变得破败而悲

凉,也为从此远离故乡而伤感。

2.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学作品里,很多

好似闲笔的环境描写,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能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比如《荷花淀》里,荷花嫂和同村妇女去探望丈夫没见到,

在回来的路上遭遇日军的船。她们在摆脱敌人追赶的时候,有一段

环境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

兵吧!”这里的环境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她们

为摆脱敌人的追赶,将船摇向荷花丛里,从而将敌人引进了游击队

的包围圈,从而使这次伏击仗打得更漂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

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防止学生用固定

答案向题上套的弊端,让学生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通过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为了

突出文章的主题,在选择环境描写的时候,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落

笔,以便使整篇文章保持一致的格调。比如,《百合花》和《荷花

淀》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它们的环境描写都清新而充满乡土

气息,丝毫没有战争年代的残酷和战斗场面的血腥和惨烈,这两篇

作品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百合花》是借

百合花来象征“新媳妇”的美德和军民鱼水情;《荷花淀》是歌颂

在战争中快速成长的敌后根据地的妇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

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我们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上下的情

节以及文章的主题等因素综合分析,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用心去体

会、去感悟、去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辨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