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然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6:49 高中作文
自然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之自然

高考作文素材之自然 【关键词】灵魂的栖息地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老 子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4.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

6.大自然斯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真题链接】

日前,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东岳之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听到这样的评价,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名山大川是自然界对人类最慷慨的馈赠,人间揽胜,曾经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萦,这里是他们精神的高地,也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但是在现代化商业的冲击下,唯美的圣地放佛已经不复存在。

上面是摘自《经济导报》的一则通讯,读了之后你有何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

【构思点拨】

这类试题往往要涉及到对自然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关系的建立等等。譬如上则材料我们就可以确立“保护古迹(自然),刻不容缓”“经济短视要不得”“呵护自然,方能持续发展”“追寻灵魂的栖息地”等主题。

【素材举例】

1、自然之友梁从诫。1994年,梁从诫发起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简称为“自然之友”。从此,他和同事在全国开展绿色希望行动,到大中小学去做环境演讲,启动“羚羊车”流动教学项目,在北京为保留古迹而奔走,向国家提出首钢搬迁建议,到内蒙古沙漠去义务植树,赴长江三峡进行环境考察……许多事情他们给政府提出建议,而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他们也参与了论证。梁从诫领导的“自然之友”以一种责任与正义的精神,忧患与使命的行动,把民间环保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发挥到极致,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的一面旗帜。中国文坛泰斗季羡林对此评价说:“宁愿丢一位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位自然之友。”

[瞄一眼别人的写法~斑白的双鬓,苍老的双手,凋去的容颜,时光在你身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你却用一颗对自然的大爱之心抹去这岁月的雕刻,于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为这逝去的绿色,这裸露的大地,他是梁从诫,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褪去辉煌身世的外衣,他以瘦弱之躯行走在呼唤绿色的道路上,哪怕前路黑夜漫漫,哪怕放眼望“微斯人,吾谁与归”,哪怕远方悬崖峭壁寸步难行,哪怕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要以一己之身奔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去唤醒糊涂的人类,去呼唤绿色的回归。6000多米可可西里之上,近百张藏羚羊皮在烈火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泪眼婆娑中,他看到了藏羚羊最后的挣扎,恐惧,听到了它们的哀嚎

和悲鸣。这泪,是一个67岁老人的心疼与无奈,为惨遭杀害的羚羊,为人类的麻木愚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逝去,为绿色的不再。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绿色宣言,也是梁从诫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如今,先生的身影已然逝去,但他呼唤绿色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2、1845年春天,梭罗走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在小湖边开荒种地,每天打猎和伐木,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在木屋里,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在那里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和体味生活的真谛。他要让自己“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其中大部分的时间,他独自在林中,很少有客人来拜访。这里的生活是寂寞的,然而梭罗却说:“寂寞有助于健康”。就这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920天。不久,出版了他在小木屋里写下的那些散文,题为《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结果,美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自然主义思想家,世界上也多了一本好书。

3、致力于“零碳排放”的城市。丹麦是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十位的发达国家,首都哥本哈根更是全世界最关注的地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快,来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碳减排方面,丹麦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崇尚环保,注重健康,丹麦500多万人口就有自行车420多万辆。在哥本哈根,三分之一以上的市民骑车上下班。就连首相也经常骑车参加外事活动。有趣的是,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红绿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哥本哈根承诺,要在2025年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排放”城市。

4、星野道夫,执一把摄影机记录下他眼中的自然。“给予我们鼓励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正如星野道夫所说,他一个用生命爱自然的摄影机的人。他拿起摄像机,行走在自己设置好的轨道上,他穿梭于阿拉斯加的山脉,行走于堪察加半岛的冰河。在他的镜头下,凶残的熊变得憨态可掬,高傲的天鹅也平易近人。星野道夫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对自然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自然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数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自然的忠诚,他用生命幻化成最后的相片,是自然中最悲壮的风景。自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任凭岁月磨灭,依然鲜活。正如星野道夫所做的他的心属于自然,他与自然共舞。他用他永不止息的步伐,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老下巴有话说】

1、 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也可以从苏轼对自然的理解这个角度去分析。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2、人回归自然。人类曾经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给予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和自然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我们已经丧失了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 (比如说裸体主义。)

篇二: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自然高考作文

“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2008年高考,多道作文题在思想内涵上直指“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比如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显然是从“生态平衡”方面设题的;由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也容易想到“天人合一”的问题。又如全国卷二关于“海龟和老鹰”的新材料作文,中心非常明确:好心的游客对幼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启示人们务必遵循自然规律。

依据笔者的认识,“人与自然”类作文主要涉及三个话题。

1.欣赏自然,表述自然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风光类的文章了。我们生活在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蕴含着各种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阳刚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我们不仅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还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的如画风光。

2.体悟自然,书写自然美景引发的人生感怀

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大自然“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

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

3.敬畏自然,反思生态的恶化,呼吁人类善待万物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确,我们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

总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热点话题。写作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经常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它的奇妙,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②收集、准备一些与生态保护、环境恶化相关的素材,素材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典型性;③多读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自然”类美文,阅读后可采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学写数篇文章,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底蕴;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积极向上。

篇三:2015广东高考十篇优秀作文——感知自然

2015广东高考十篇优秀作文——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2015年普通高考部分优秀作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 广东考生

作文: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

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点评:桂新)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 广东考生

作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

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点评:民之音)

带您去看花海

□ 广东考生

作文: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

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点评:王 景)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 广东考生

作文: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