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我心中的梅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30:18 优秀作文
我心中的梅香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富人 梅香 作文讲评 定稿

2014届 “富翁、乞丐、 梅香”作文讲评 9.30

一、【题目回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冬日寒冷的清晨,富人正在自家花园里欣赏绽放的艳红的梅花。一个已在梅园外冻了一夜而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

②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便转身走了出去。

③富人呆立在那里,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可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④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此刻的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角度与立意点拨】材料是林清玄散文的前半部分, 接在材料后的抒情议论如下:

⑤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⑥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⑦一个人的品质其实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验,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⑧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⑨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⑩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吧!

这些抒情议论是我们准确而深刻审题立意的依据。 二、【角度与立意点拨】

审题重点:以果溯因法。⑴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先要弄懂梅花的艳红和梅香各自的寓意。美丽的姿容、艳红的色泽是梅花的形,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才是梅花的魂。富人眼见的是梅花的艳丽,穷人闻到的是梅花的芳香。 鲜艳寓意肤浅的形式美,“梅香”的寓意是本质美,对人来说,是精神的清明或内心的、含蓄的、清澈的、澄明的人格香气。⑵富人行为的寓意。富人见艳红的梅花,是不经意的人生态度;富人闻梅香的

一系列心理描写如“庄严”、“深怕惊动梅香”,动作描写如“悄悄走进”,神情描写“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暗示放下缠缚和狂妄、无所旁骛,用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心体味到了人生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真味的态度。综上所述,富人没闻见梅香的原因有二:不懂本质美,没有放下缠缚和狂妄。

从材料主角富人和材料主旨立意,可以减少偏题。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①物质的贫富与精神的品位(富有)。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幽香,发现生活的美,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是有品位的。富翁在物质上富有,但几十年只见艳丽的外形美,却没闻到清幽的香味,可折射出他关注生活的外在形式,比如豪车别墅;未曾注重生活清幽纯净的本质,在精神上是贫瘠的。可见,精神的雅俗同财富的多少不是等比关系,富有不等于高品味,贫穷不意味着低品位。高品味的内涵是内心的清明、内部人格的芳香。

②重视内在人格品行,回观自我,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此立意侧重探讨内在梅香的内涵。由富翁赏花,联想到对人的欣赏,不能只凭外表,而要细细地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犹如梅花般的清芬香气。由对人的欣赏联想到对自己的欣赏,你是否反观自我,欣赏过“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梅香呢”?若自性无香,修养高尚德行极其重要。

③放下外物的束缚和狂心,心境宁静平和清亮,用心品味自己或他人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此立意侧重探讨如何用心,属于方法层面。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用心”的重点在于:放下外物的束缚,心境宁静平和清亮。

④拥有与欣赏(善于发现美)。富人在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时下拥有的美丽生活让我们习惯了花花世界,时下拥有的幸福日子让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而无论再有多少好的东西,在我们面前似乎都显得习以为常,平淡无奇;然而当你退一步或站在另一个世界看风景时,也许就会发现,极平常的东西也会变得如此之美丽!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美丽罢!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与欣赏人生罢。幸福在于能欣赏人生。占有不等于拥有。此立意要写出动词“拥有”或“欣赏”的对象(美)的内涵,还要写出动词欣赏的具体做法。

美的内涵不应停留表面,可以写事、景、物、人的本质美,但都应是本质与内在,若能写到人的美在于“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内心中流露出的梅香”,当称为最深刻。

在写怎样才能欣赏到美时,怎样做才叫善于发现美时,若能写到有极高的洞察本质的鉴赏能力,并能“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当算深刻。

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富翁提供乞丐食物,也因乞丐的点拨闻到了梅香。相对于前几层基于人本身的精神品味的立意,此属就材料论材料的浅层立意。 【病文】

用心感受生活的内在美

①有这么一则故事:寒冷的冬日清晨,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欣赏艳红的梅花,一名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前来行乞,好心的富人为这位乞丐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乞丐忽然说到:“先生,您家的梅花可真的很香呀!”富人感到十分震惊,用心仔细地去嗅,真的就闻出了那种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

②自家花园中的梅花已种了几十年,花开是常有的事,富人能够欣赏到梅花艳红夺目的光彩,却从没能闻过梅花的香味,直至有天有一位乞丐点醒了他。为何会这样?我认为,这正是因为富人被盛开梅花的鲜艳夺目外表所迷惑,忽略了梅香,以至他无法感受到梅花的深层内蕴,没真正看到梅花的“内在之美”。 ③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而是内心修养、学识,精神层面上的富有。如果一个人追求的仅是世俗上所谓“高贵生活”,就是追求表面上的“高贵”。其实这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况且这其中还包含了太多的跟风、炫富的因素,这些充其量不过就是“高贵生活”的空壳而已。 ④很多富人,为了向世人彰显自己与梅花一样高雅品性,为了向别人显示自己不俗的品味,特地在自己的庭院中大种梅花。说是欣赏,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因为他从没走近去闻一闻梅花的香,品过梅花的香。而穷人,尚在为生计奔波,无暇去种梅自赏,但是不能说他们不懂得梅花,恰恰相反,他们反而更加珍惜赏梅的机会,能够体会出梅花傲骨。也让自己在贫寒中更有傲骨。

⑤一个精神富足的人,讲究的是无非就是“用心”。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内在之美,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本质。

⑥世间那些富人,虽然过的是物质充足、光鲜亮丽的富裕生活,但是始终感受不到生活的本质,感觉不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他们只是生活的工具。他们的生活是表面风光,其实没有内在之美。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用心去追求过生活的这种内在之美。

⑦但很多流浪者,如材料中说的乞丐,他们没有丰衣足食,富丽堂皇的生活,但是他们也从不觉得自卑和沮丧。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艺养活自己,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这种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他们真正追求的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们贫穷,他们流浪,但是他们用心对待生活,同样也在用心感受生活对他们的馈赠与回报。

⑧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去面对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一定不可以三心两意。唯有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生活的富有者。

【冯少妃老师点评:此文立意较准确: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内在之美,而不被其外表所迷惑。采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语言表达也较好。但是文章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对原材料叙述和评点冗长,入题所用笔墨太多;二、全文在议论分析中只讲道理不摆事实,缺乏说理力度。作者可以在④⑤⑥

⑦自然段中分别用例证明观点,而论据其实也并不难想出;三、第④和⑦自然段分析不够辩证客观,太片面,并非所有的富人和流浪者都是一样的,一棍子打死的表述方式很不明智,不符合生活的客观事实;四、第⑤自然段应该放在⑥⑦后,因为④⑥⑦自然段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内容,⑤放在这里显突兀,不妥当。而④⑥⑦这几段在意思上也是重复的,也很不妥当;五、文章观点是要用心去感受,所以应该对怎么样才算是用心感受有所交代,从而避免泛泛而谈。评分:38】 三、【范文】

【1】 做一个心灵富足者 王琪琛 高三(13)班

①为什么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梅香?培根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培根在《谈美德》中说:“美德如同宝石,嵌在素净处最佳。”推而广之,那些具有本质性美丽的东西都是“大隐隐于市”,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唯有心灵的富足者,才能超然于人类的肉眼凡胎,将它们一睹为快。

②富足的心灵往往不为外物所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于生活之中,我们常为外物所羁,因此心灵蒙尘,慧眼蒙蔽。可贫穷落魄的庄子对以千金相邀的楚国使者说:“子亟去,无污我也。我宁游戏污浊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为了自由纯净的心灵,超然物外,不为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所羁绊。孔子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四处奔走,却“不用于卫,拘于匡,困于陈,遇险于宋,绝粮于蔡”,“累累若丧家之犬”,穷途末路仍不改其志,“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了他一生的生命轨迹。庄子拒绝千金保高洁,孔子屡受冷遇图苍生,都是心灵富足之人,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精神追求不被外物缠缚,能够从一而终,进而找到灵魂深处本质的美丽。

③心灵之所以富足,在于它容易满足。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心灵里最为贪婪的一面。只有那些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拥有富足的心灵,拥有发现本质美的眼睛。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意正是在告诫我们放下心中所执,才能让灵魂有所至。材料中的富人久处梅花之中只见梅花鲜艳的颜色,却未闻其香,说明他长期被香车美女别墅等物质的生活主导,未能发现生活中无形的本质美。若他能像乞丐那样对一日温饱感到满足,想必梅花的芳香早已沁入他的心脾了吧。

④让心灵变得富足,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稻盛和夫说:“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在他死后,这些东西只会留在人世间,唯有灵魂陪伴着走下一段路程。生命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灵魂的修炼。”灵魂的修炼即心灵的修养陶冶,心灵修养陶冶的终极目标是富足。精神的富足表现在精神方面比别人更纯净。财富不会使我们的灵魂在落幕之时比在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更有品位。中国首善陈光标曾说:“如果有一杯水,应该自己喝掉;如果有一桶水,应该藏在家中;如果有一条河,就应该让大家来分享。”且不说他备受争议的高调行善,只说他在地震中给灾民发放现金的善行,就是给高尚作注,就是给富足加料,就是一场灵魂的修炼。哲人戴尔.卡耐基则说:“带着万贯

身家走进坟墓是可耻的。”金融巨子巴菲特捐出大笔财产用于早产、计划生育和核裁军事业,微软奇才比尔.盖茨甚至裸捐财产用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毋庸讳言,他们都是物质的富有者,同时也是心灵的富足者,为富行善,在金钱的洪流中完成了近乎完美的灵魂修炼。

⑤所以,启程吧,肉体与灵魂,必须有其一行走在追求富足心灵的道路上。

(胡琼德老师点评:胡琼德老师点评:本文50分。材料中富人眼见的是梅花外形的艳丽(形美),穷人闻到的是梅花无形的芳香(本质美)。让人们思考:在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究竟拥有什么才是富有?富有有两层含义: 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尽管乞丐非常贫穷,但是他能内心清明,发现生活中的本质美,虽然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本文回答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富足,立意深刻;递进式行文,结构紧密。古今中外素材信手拈来,且用人所未用,很多甚至是人所未见,足见内功深厚,是本文一大亮点;围绕观点,引议结合,叙议结合,不枝不蔓,行文紧凑。不足之处在于结尾仓促。)

【2】 心富则可闻梅香高三(13)黄家熙

①富人腰緾万贯,满园梅花,却不曾真正拥有梅花的美——梅香;乞丐衣衫褴褛,身无长物,却于严寒中直抵梅花之美——阵阵馨香。精神的穷富于此时跟世俗物质的贫富颠倒。这个世界,有人可凭钱财占有事物,却无法用心拥有事物,有人不须占有事物,只要倾心感受便可拥有事物全尽的美,纯粹而高洁。这种差别,不关财物的多寡,权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富有与贫瘠。

②心灵的富足是一种自适万物的心灵状态。由乞丐闻到富人几十年都闻不到的梅香,可见心灵富足无需外物的衬托、名位的点缀;是一种内心的高尚、自足。昔庞士元嘲笑司马德操不追求“戴金佩紫”,却“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采桑之事”。而德操反驳道:“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是因为伯成他们心灵富足品德高尚而忘却官位,不然,无德心灵贫瘠之人,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这种人,即使占有一切也还会戚戚恐失之,受缚于物,怎还有心去领悟梅花的香呢?也只有如伯成、原宪、德操这种心灵富足之人,于耦耕中可得乐趣,于贫居中可得乐趣,于采桑中可得乐趣,甚至于如嵇康还可从锻炼之中领悟养生精要。可见心灵富足之人无处不得妙趣,无时不备雅致,此之于缠腰万贯忧心忡忡不知胜出几何。

③自适万物不是以“万物”为追求目标,而是要让心灵照映万物还保持如镜般的清澈透明,不受外物玷污、支配,失去本色。耶稣说,富人进天堂,比胳膊穿过针眼还难。千古大哲一语道出了世俗富人的通病:太执着于财物。更道出了心灵贫瘠者的病由:执着于物,所以受缚于物。只有不把自己得失系于物质,才能真正拥有精神的清明闲适,做一个真正的精神富翁,去欣赏清澈的“梅香”。苏轼曾做一篇文章,专述玩物赏物的心得。他说,玩物不一定丧志,关键在于不要过度重视此物而受缚于此物,玩物本为怡心,若

因物损就神伤恍然,若失一魄,郁郁不乐,岂非得不偿失?现代人也非尽是受缚之人,像比尔.盖茨一手裸捐便把钱这俗物之最玩得高雅至极,世人无不称善智,足见其内心澄澈清透。无独有偶,清八旗后代更是把世人视为丧志之物的溜鸟溜出经典,溜出专业,令人跌了一地眼镜。放下一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缠缚,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等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有了这层清澈透亮的心思,那世间一切贬谪,贫穷困苦,劫难闵凶,你都可以不受其所迫,大笑长吟“也无风雨也无晴”,观闻人生世相的梅香。

④曾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佩服过的曾国藩说过,平生察人凭二事:贫能守志,富不改节。贫可自得其乐,达亦不忘形捐本。德备之人自是心灵富足之人。古人洞彻如此,今之不闻梅香者,何不自解于物?

(胡琼德老师点评:此文51分。本文立意深刻(见王琪琛点评立意方面)。本文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学以致用的能力,近段时间的古文学习让很多人抓狂,但本文作者能熟记并在作文第二段里恰当运用曾读过的短文,让枯燥乏味的古文阅读训练有了一丝活力,难能可贵。结尾反问,首尾呼应,简短有力。)

附第二段涉及的“九洪钟雷鼓”的故事: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 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⑥。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 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译文】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3】欣赏,勿停表面

高三(23)班 周妙娣

富人欣赏了几十年的梅花,只为其艳红,闻不及芳香。他的欣赏,只停在表面。而当他第一次闻到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芳香时,他感动得流下热泪。他终于欣赏到了梅花内在的芳香。诚然,欣赏,勿停表面。

人们常说:世界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美”更多的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若想寻找表面的美,那岂不易哉?万紫千红、花团锦簇、高楼大厦、蓝天碧海等等都可贴上美的标签。但如果欣赏

只停在表面的话,这个世界岂不是“美”得乱糟糟了吗?正如林徽因所说:“欣赏是有章可循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个世界才会美得有层次感。”欣赏是一门艺术,欣赏勿停表面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懂得欣赏,无疑是懂得欣赏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而非只停表面。 欣赏,勿停表面可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增添生活的美好。杨丽萍,一位著名的舞蹈家,早年在寻求跳舞灵感无果时,她选择进入大自然来欣赏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和鸟儿们的“舞姿”。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欣赏到的不是什么花红草绿、鸟飞鸟栖,我欣赏到的是一个个小精灵曼妙的身姿,我随着它们翩翩起舞。”也许正是杨丽萍这种深入内在的欣赏成就了响彻中外的《孔雀舞》。

何炅,当前一名著名的主持人,除了这个身份他亦是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阿拉伯语老师,他与同学们和谐亲密的关系也是别人赞扬他的一个方面。在谈及处理师生关系是不是大多依靠他的名气与本身诙谐的性格特点时,他否认,并回答:“我只是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他们的内在而已,因而他们也愿意来欣赏我的内在。”事物的外在之美用眼也许就能看到,但事物的内在之美则需要用心,用智,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正好杨丽萍与何炅都能欣赏到平凡事物或人的内在之美,并为之而感动,让这种美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生活,从而也让他们的生活因而变得丰富而美好。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外貌协会”等词充斥着我们的双耳。很多人不懂得欣赏,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他们宁可追逐着一位位浓妆艳,道德败明星,也不愿意青睐于身边一位朴实善良的大妈。他们宁可花大量的精力在穿衣打扮上,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增长气质。这种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我们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内在美的眼睛时,这个社会离冷漠、虚伪、浮躁也就不远了。

请放慢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发现了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黄晓娟老师评语:本文立意准确:欣赏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触及内在。采用引—议—证—联—结的结构,内容充实,例证丰富,并且能结合现实体现了观点的针对性,在议论分析中能较好扣住观点自圆其说,语言平淡但不枯燥,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不足之处,杨丽萍与何炅这二个人物都是当代娱乐界人物,身份过于接近,例证选择最好有变化。)

【4】 学会欣赏 高三11班 林康玉

富人因一名乞丐闻到自家梅花的芳香而震惊,于是走近梅花,为第一次闻到梅香而落泪。生活到处充满细微之美,若没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就无法体会生活带来的惬意。所以,学会欣赏,领略生活之美。

学会欣赏,其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超脱物质的束缚,超越世俗的牵绊。只要你有一颗细腻、超然的心,即使是一名乞丐,也能领略梅花含蓄、清澈的芬芳。若像富人那样只在乎梅花艳红的外形,而未曾认真一次欣赏过梅花的香气,即使拥有满院怒放的梅花有如何,得到的只是梅花的外形之美。没有一个金钱主义者会因为垃秋天银杏落叶的飞舞而微笑,

没有一个汲汲于追求物质的人会对路边的的野花野草感兴趣。因此,能在众人熟视无睹的美中欣赏美,是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学会欣赏,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达到心灵和心态的和谐。看今昔多少志士仁人,他们流芳千古的诗文无不从欣赏细微之处得到启发,擦出闪亮的火花。散文家朱自清懂得欣赏清幽月光下的荷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梅花潭迷人的绿。正是这样,才有了《荷塘月色》等名作的问世。他忽视世俗的困扰,脱身物质的束缚,欣赏别人忽视的美,从而得到自然的启发与心灵的和谐。文学巨匠梭罗在绿荫下享受宁静的如诗一般的田园生活,每日心领神会地欣赏平静的瓦尔登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如水、澄澈透明。正是这份欣赏催生他深刻的智慧之作——《瓦尔登湖》。所以学会欣赏,能让我们静心钻研,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实现心领的跨越。

学会欣赏,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早年当记者时曾这样夸奖一名犯罪的小偷,“作案心思如此细腻,手法如此独特,干任何一行,都大有出息。”没想到他的这一番话影响了小偷的一生,小偷现在成为多家羊肉店的老板。仔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你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生命之光。所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学会欣赏的前提。

朋友,从现在起,做一个学会欣赏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丽,享受生活之美,你就会得到心灵的和谐。

(袁龙老师点评:林康玉同学的文章选取材料中富人闻梅香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学会欣赏”这一观点。文章结构清晰,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善于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出作者平时的材料积累与运用能力。)

篇二:有材料的作文才叫材料作文

写在前面:写作不是生活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

有材料的作文才叫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如何处理材料

编选:xxx 使用时间:2015年4月9日

材料作文的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一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二是限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写议论文,忌开头不引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抛开材料。如果整篇文章不应和所给材料(既不明引,也不暗合),你的作文与试题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用好材料,如果是议论文,除开头引述材料外,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材料作文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用"!可以利用材料"立意",也就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在利用材料确定文章立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材料结构文章;可以选材料的动情点抒发感悟;利用材料可以"拟题"。

议论文失分的一大因素是因为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开头

我心中的梅香作文

引用材料,主体回扣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一、开头引用材料

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一定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须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饶的是材,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蓄势。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也要避免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材料当成了论据,使读者

(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引用材料要简洁简洁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供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这是高标准引述材料,具备较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可以一用。

现在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

1.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2.裁缝法 供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

3.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时截取供料的部分内容用以开头或用以议论的方法。

4.议论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议论中引述材料,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合”的境界。

下面举几段上两次作文中引材料的优秀范例,请大家用心体味:

1.每个人的初衷都只有一份简约的追求,或期待一场温润的春雨,或期待一株茉莉花开,或等候一个远处的归人。过着简单而又诗意的生活,即便世间一片纷乱,周遭一片昏暗,也一样可以活得简简单单。正如呆在木桶中晒太阳的狄奥哲尼士那样,享受着,独属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享受,那一缕阳光》开头

2.即使是征服希腊的亚历山大,也想做一个随性、自由的狄奥哲尼士。权利的至高无上又怎能换得内心的一份淡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拥有淡泊一切的内心,方可畅行世间。 ——《半亩方塘,满庭荷香》开头

3.白落梅说:“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有一天,我会加倍偿还。”而我要说,殊不知最浪漫的春天就在当下,我们只要活在当下,就可以过如莲的时光,就可以欣赏春色十分。——《春天在当下绽放》开头

4.蒋勋说:“停下来吧,去听一听自己要听的东西,看一些自己要看的东西。停下来其实是要做自己,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是啊,正如蒋勋所说,回到生活本身不要只顾向前探索,重要的是现在,珍惜现在的生活,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东西正在原处开得芬芳。

——《现今梅正香,何要远寻芳》开头

5.“我为许多美好的事物耗尽了自己的爱,它们之所以光彩夺目,正是因为我不断为它们燃烧。我乐此不疲,在我看来,一切热情都是爱的消耗,一种美妙的消耗。”这是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中的一段话。“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用行动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

——《拾起身边的美》开头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二、主体回扣材料,回扣题目

在分析论证过程中适时地回扣原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同时回扣自己作文的题目,这是紧紧围绕中心、不蔓不枝地论证的最聪明的做法。回扣材料,回扣题目,让阅卷老师看出你用情的专一,能集中所有的力量有力度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至于让人以为你转移了话题,另起炉灶!例:

1.尼采说:“人生没有目的,而是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李斯用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含泪死去;寒山用半生去践行这个道理,终得满足。而我们是否还要追寻那虚无的尽头美景,而忽视身边“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美丽?——《花开此岸,何须苦渡》

2.朱德庸有言:“幸福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的对面,你的对面是别人的幸福。”我们总是乐于把眼光放得长远再长远,却总是忽视了身边最真实的温度。——《我只在乎身边人》

3.不是只在路上才能看尽风景,不是只有“芒鞋踏破”才能感受风拂面、雨打衣,不是只有寻春时才有春,美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多不少,等你去发现。

——《流年中,守护一朵花开》

4.张晓风说:“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美的世界。”人们喜欢“芒鞋踏破”去寻找新生活,却不知自己现在的生活一样“春在枝头已十分”般精彩幸福。

——《珍惜现在的幸福》

5.身居方寸,心享乾坤。刘禹锡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诸葛孔明可以身居茅草屋,眼观天下,心想世事;他们就像狄奥哲尼士一样可以用木桶代替房屋,淡泊名利,坚守本心,一心向阳。——《身居方寸,心享乾坤》倒数第三段

三、结尾点及材料,回扣题目

结尾点及材料,回扣题目,首尾呼应,重申观点,使文章有浑然一体,水到渠成之感。如:

1.一两清风,对影三人,五分薄酒,七倾花日,九曲回廊,造就十里春光。嗅尽心中一段春,看尽世间这场美。——《嗅尽心中一段春》结尾

2.你在,我在,心在,又何必期许彼岸花开?走过风,走过雨,芒鞋踏破,千帆历尽,你会深深感到,那山一程、水一程的念是归来后缱绻在身边与心头的暖??

——《千帆历尽后归来》结尾

3.就让我们在追求春的过程中,尽情享受其中,终会有笑拈梅花乐赏春日十分之时。

——

4.古语悠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也许可以停止寻春的脚步,不带一片岭头的云,归来兮,只拈那梅花来嗅,看花下等候的人灿若桃李的笑颜,那才是你真正追寻的春天。

——《我只在乎身边人》结尾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与其“芒鞋踏破”去远方怀念家乡,不如现在就在身边温暖的阳光下静静享受,轻声吟唱。——《享受身边的阳光》结尾(本文写外出打工者忽略了身边的父母和孩子才是生命中真正的阳光,抓住一个点切入,深刻!)

6.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只要用心对待了,都会是最美的时光。每一个踏破芒鞋的归人,也应嗅到淡淡的梅香。——

如果说我们写作文是在编织一件华美的衣裳,那么试题中的原材料就像珍珠。时不时地想着用这些珍珠来缀饰,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多闪闪的亮点。屈原有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别忘了精彩、合适地用原材料修饰一定会让人过目难忘的!

认真阅读下面作文,注意扣材料、扣题目得语句和使全文融为一体的关键过度词句!

美好,在寻觅中摇曳生姿 19班xx

刘瑜曾说:“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边,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给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看来,人生没有“芒鞋踏破”的奔忙,就很难寻觅到“春在枝头”摇曳生姿的美好。

的确,攀爬每一座山才能将独特的山景揽于襟,奔走每一段路才能将路边的风景掬于怀。我们追求的,不是一袭华美的袍,而是生命中厚重的积淀,是在寻觅中让生命摇曳生姿的美好。

而这一切,源于生命的过程。村上春树有言,人生就是不断地寻觅。寻寻觅觅中,人生的宽度与厚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犹记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驾着缓缓的牛车,十几年周游列国,我们能说他未觅得“春色十分”吗?君不见,那泥泞小路上的车辙屐印里,洒下了智者寻觅的渴盼,开出了摇曳的思想圣花。正是这寻寻觅觅的“芒鞋踏破”的过程,才使他的人生多彩生姿,绚烂美好。

虽然,历史的长河淘尽了诸多王侯将相,但让我们铭记的,仍是那些寻觅中的有重量的生命。李时珍遍尝百药,寻觅着治病救人的良方;徐霞客描山绘水,找寻着人间胜景;沈从文安静执笔,抒写着人生悲欢;罗念生痴心于翻译,传承着世界文明??他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寻觅着心中的美好梦想,也将人生摇曳出始料未及的绝美佳境;他们的生命因为过程的美好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溅起如雪般的浪花。

既然如此,我们也应享受人生处处的风景,只有“踏破岭头云”,才能惊叹赞赏到枝头的春。??

所以,生命的价值在与过程的积淀。踏破芒鞋,寻觅美好,让人生在寻觅中摇曳生姿!

篇三:梅香苑导师寄语俏俏兔

亲爱的精品一班的宝贝们,我是俏俏兔老师。看到你们每天快乐的学作文,用心的写作文,我和你们一样的开心。因为我也和你们一样在认真地听作文课,学写作文。小时候我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好运,遇到溜溜梅一样优秀的作文老师呢。所以我也特别珍惜每一次跟溜溜梅老师学习的机会。写作本来就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它不是妖魔鬼怪,它只会让我们用心的去感受生活,用我们细腻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灵动的笔尖去记录生活。还记得谯源希的《豆子王国》吗?一篇观察日记让她写成了童话,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灵动的源泉啊!还记得严晨阳的《“三侠”大冲关》吗?一改改成九百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思泉涌啊!还有那么多孩子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惊讶,震憾,佩服??看到了你们从最初的不会写到现在的写成型,写成功,印成铅字来发表,这是多么大的飞跃啊。孩子们,努力吧,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相信在写作这块沃土上你们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