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新农村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4:27 体裁作文
新农村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新农村建设文章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它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它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在这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涵。“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具体来讲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

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目前而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也存在着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相符,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鉴于目前农村的现状,为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下面提出几点建议: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走在中国的农村,到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穷山沟,穷山恶水,靠天收等等的概念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鲜的、流行的、先进的建设理念和发展理念,农村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

篇二: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文 章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文 章

-抓好村庄整治 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举措。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笔者提出初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群策群力,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是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在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其内涵的完整表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生活、就业方式的提升,使其能同等享受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30年前我们党就提出过,人们也期盼过,实践过。那时“新农村”的概念,就如一位老共产党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论:连下三天200毫米大雨,地里不积一滴水,红砖红瓦的房子一排排。朴实

无华的言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30年后,当我们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当赋予它什么新的内容呢?其内涵是明确的,即今天要建设的“新农村”是“二十一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农村”,不同于二十世纪的农村。无论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还是区域生态的角度上讲,在二十一世纪,农村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城市的牺牲品和附属品,更确切的讲,二十一世纪的城市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城市。因此,我们规划建设农村就是规划建设城市本身,建设“区域城市”就是以比较经济和健康的方式实现城镇化。但是,“新农村”不等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种田人”生产、生活的地方,是农民自己的家园,不能简单地把“城市”概念有形、无形的东西,通过行政手段嫁接到农村,强加给农民。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要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有序推进,绝不能急躁冒进、盲目蛮干。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不是简单的“盖洋楼”或追求规划上的原汁原味。它的特质在于形式和内容、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核心在于它总有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相一致

的公共服务设施。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现实的农村与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不相协调,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溃乏。因此,我们追求和建设的不仅是一个建筑形式有地方文化特色,更是在企求建设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适于生产、生活的新农村、新社区。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其目标是: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绿色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公共交通导向、社区建设等等,把工业化式的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文化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核心在“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战略任务,涉及到农村、农民、农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城市和工业的反哺,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既要统筹各方资金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更需要政府各部门政策扶持。

(一)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是政府?还是其他社会力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里人设想的新农村,还是农民实际需要的新农村?这些问题在行动之前,必须做出肯定的回答。

从我国现行的整个行政管理体系来看,村民自治问题是其重要理念,是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毫无疑

问,农民应该且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的必须是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如果农民不成为主体,如果在具体的乡村建设的场域中,不以每一个农民为主体,新农村建设不能保障每一个农民的有效参与,以村、组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变政府要农民做什么为农民自我要怎么做。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的前提。这一点在韩国的新乡村运动中也得到了证明。

韩国政府为解决城乡农民收入差距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自1970年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组织项目开发为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作为基本精神的新乡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值得总结的就是,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没有很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二)必须抓好环境整治

在目前农村随处可以看到“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现象。垃圾随意堆放,蚊虫、苍蝇满天飞;沟渠堵塞污水四溢;房前屋后,柴草乱放;人畜共处,入厕不分;以路为场(晒场),沿街为市,秩序混乱;柴草为能源,炊烟更袅袅;公共设施破烂,无人维护修缮;杂草丛生,绿化、美化无人问津。总之,绝大多数乡村,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资金投入,农民居住、生活环境相当差,怎一个脏乱差了得。因此,新村建设必须先从最易收到实效的以治理脏乱差为主的环境整治入手。

一是三清,即清沟排水、清垃圾、清路障。以村、组为单位,农民投工,集体出资清运,定点堆放,作无害化处理;农民以户为单位,对房前屋后的卫生进行清理,大力开展清洁卫生运动。

二是五改,即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垃圾堆放。“五改”资金实行政府出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予以解决。水的问题,有条件的改用自来水,条件稍差的至少要用井水;厕的问题,必须人畜分离,有条件的男女分厕;圈、灶改造应一并进行,大力推广普及沼气,既能解决粪便处理,又能用上清洁能源,从长远来讲又能节省农民能源开支,降低生活成本;垃圾问题,以定点修建垃圾池为主,专人清运。

三是四通,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四通是现代人享受文明的必备条件,相对发达地区通达情况较好,落后

篇三:新农村建设理论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党的先进性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又对农村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赋予了新内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突出三大重点,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最基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加强领导班子的先进性建设,构筑坚强堡垒。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我们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强化领导班子的适应性建设,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堡垒。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新农村建设理念统领农村基层班子的思想。引导农村基层班子和乡村领导干部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科学发展。二是创新选拔方式,用新农村建设要求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积极采取从党政机关选派、从优秀大学生中选聘等办法,选齐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打造一支以农村经济能人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新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发挥他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三是推行绩效考核,用新农村建设业绩考核评价领导班子。进一步深化领导班子绩效考评试点工作,以(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为主要标准,制定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评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逐级进行考核。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班子,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软弱涣散、业绩平平的后进领导班子,进行集中整顿,提高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水平。

2、加强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保持基层组织的先进性。近年来,我们积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按照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初步建立了网络完善、覆盖全

面的基层组织体系。一是找准基层组织功能定位。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激发基层组织的工作活力,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组织设臵。积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大胆创新组织设臵,努力把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党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三是改进活动方式。按照小型、分散、业余的原则,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引导党组织积极参与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重大问题决策,探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协调推进。

3、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找准角色定位。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分子。我们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找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和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一是做思想上的“明白人”。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学习,认真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好、

贯彻好、执行好,发挥好“宣传员”作用。二是做发展的“领头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围绕“提高素质学在前、服务群众干在前、勤劳致富闯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维护稳定站在前、遵纪守法行在前、文明形象树在前、移风易俗走在前”的“八个在前”,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三是做建设的“实干家”。 坚持做到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依托当地的地缘、资源和区位优势,理出一套符合实际、适用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据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做农民的“主心骨”。带动好身边的每一位农民,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拓宽致富门路,维护团结稳定,凝聚和团结广大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五是做群众的“服务员”。引导广大党员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为农民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经常性地开展“察民情、知民心、解民意、帮民富”活动;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长期得到实惠。

二、建立三大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历史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各项预期目标,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工作上突出重点,在机制上提供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1、建立运转保障机制,促进工作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坚决防止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村“两委”班子组织、全体农民共同努力、各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及惠农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乡镇党委“五好”建设,围绕“干部素质技能化、工作职能规范化、运行机制科学化、发展业绩公认化”的要求,加强乡镇党委“四化”建设,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认真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大胆创新,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推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

2、建立民主管理机制,营造民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让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只有全面推行民主管理,切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