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六尺胡同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2:15 体裁作文
六尺胡同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

——读铁凝《永远有多远》

11中药资源与开发班 李淑芬 201114022028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子,胡同里的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小说以“我”的视角(表姐)叙说表妹白大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白大省,她与任何人包括恋人的交往,都是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付出,而对方却只是索取和背弃。

毫无疑问,白大醒是善良的,是打小就单纯、善良,还有几分淡淡自卑的,是胡同里仁义和厚道的化身。

永远有多远?!!不是浓情蜜意的对白,而是发自内心的犀利的无奈的呐喊,他想改变,可是她做不到。

在白大省10岁的时候,她暗恋上了隔壁赵奶奶的侄子——赵大春,一个话剧小演。那是她的初恋。可是赵大春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胡同里的西单小六——一个大胆又风骚的美女——一个白大省做梦都想成为的那种编着松垮的麻花辫扭着屁股翘着下巴在众目睽睽之下神气地走过胡同的神韵女人。赵大春和西单小六“鬼混”被殴打,白大省的梦幻也随之破灭了。读大学的时候白大省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正式的恋爱,和班上的郭宏。虽然她知道郭宏对她的爱远少于她对他的爱,虽然她知道或许郭宏是为了留京才和她好——白大省的姥姥留给了白大省一处地段极好的老房子。最后白大省没有留住郭宏,郭宏结识了一个日本留学生,打定了主意要去日本了,所以很快和白大省分手了。白大省很伤心,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大学毕业后的白大省分配在凯伦饭店,她认识了同事关朋羽,一个朴实、勤劳的大男孩,他与能言善辩的郭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总是用行动来帮助白大省,鼓励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白大省被他的这一点深深吸引。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个人越来越默契,白大省觉得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然而这一切在白大省的表妹小玢——一个妖娆并且大胆娇蛮的女人的出现之后变成了幻影。她住进了白大省家,吃白大省的,住白大省的,用白大省的,占据了白大省的空间,这一切白大省都不计较,可是最后小玢毫无歉意地把关朋羽抢走并做了他的新娘。

白大省又认识了夏欣——一个没有正式工作成天幻想创业的男人,他在白大省家白吃白喝,享受着白大省对他的好。白大省在夏欣生日那天精心准备了一番,希望夏欣能对她表白,可是夏欣说白大省是个好人,但是他不爱她,他们除了做朋友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可能。白大省哭着说:“你娶我吧,我有房子,我的旧房子可以换一套三居室的新房子……”,可是夏欣没有回头,白大省这叫卖自己一般的挽留只加快了夏欣的离开。

白大省的弟弟求着白大省把房子让给他,白大省在痛骂之后又善良地把房子让给了弟弟,她觉得这是应该的。

在最后白大省在她家门口遇到了郭宏,他没去成日本,和北京的一个女人结婚了,可是女人抛弃了他,并留下一个两岁的女儿。郭宏乞求白大省让他和她结婚,白大省震惊了,为什么为什么?她想听见一个男人对她说,她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女人,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女人,郭宏说:“你实在是一个好人!这么些年我好不容易才悟到这一点!”白大省绝望地说:“可是你不明白,我现在所成为的?好人?,从来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白大省一直在吃亏,她的良善让别人毫无心理负担的欺负着,那么理所应当。她自己偶尔也会因此痛苦不堪,可是转瞬间有被那无限放大的同情心淹没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白大省,你就是圣母玛丽苏啊!

我们希望身边的人是白大省样的人,而自己却怎么也做不到那样。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人应该善良,应该有同情心,但却不是毫无底线的善良。

那么这个“度”在哪?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

永远有多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篇二:读后感

读《四世同堂》有感

理学院化学2014——02韩阳

《四世同堂》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描述了卢沟桥事件爆发的一九三七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京普通市民遭受到的残酷压迫与统治,以及他们面对生与死的自尊与自省。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在夫人的叙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领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难遭遇。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能借此传播抗战的力量。他从一九四四年开始写作,但由于生活不稳定,健康状况差,包括不时发作的疟疾,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将小说分为三部出版。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开始,第一部以《惶惑》为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连载,一九四六年稍晚,这一部和第二部《偷生》合并,分为上下册在上海出版。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和曹禺应邀赴美,在那里老舍完成了小说的最后一部,并和艾达·浦爱德合作完成了英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老舍返回国内并促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发表。

小说所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距护国寺不远的"小羊圈胡同"。祁家守旧的祁老人与儿子天佑、孙子瑞宣、瑞丰、瑞全及曾孙小顺儿、小妞儿四代人同居一院,这四代人中的上下两代人分别代表了新旧两个世代。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他也认为只要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尽管自己只是平头百姓,心里却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地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呤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大致也属于老派市民,但他是较年轻的一代,在他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锐的矛盾。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也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在他身上体现着古老的北京文化在现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瑞宣虽然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小说中更多表现出他的性格矛盾和无穷的精神苦恼。三孙子瑞全对那个变化的社会做出的反应与选择的道路更为积极一些,他未婚,在国难深重的时候他离家参加了抗日组织。瑞全可以被视为摆脱了传统束缚的新一代的代表,老舍将这位年轻的革命英雄作为善的道德倾向的例子。二孙子瑞丰是一个没有道德脊梁的软弱男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和趋炎附势者,他的懦弱和巴结权贵的欲望导致了他的死亡,在哥哥和弟弟之间长大的他,即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也不盼着新的社会秩序。

与其说祁家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不如说它是一艘在近代中国之海的航行中徐徐下沉的船只,家属则是这艘船上的乘客。船在日本侵略的风暴中渐渐下沉,船上的人都努力想阻止它的下沉,却都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这艘船本身的结构问题。通观这部小说的整体,"四世同堂"所象征的传统的家庭形式丝毫未被否定。这与巴金在小说《家》中对建筑在儒家伦理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形式所作的全面否定形成鲜明的对照。代表祁家年轻一代的瑞宣、瑞丰、瑞全三兄弟与《家》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似乎不无相似之处,但是在《四世同堂》第一部的前半部分,离开家去参加抗日战争的瑞全与觉慧有着根本上的差异,那就是他的离家出走并不是对"家"本身的否定。而巴金笔下的觉慧是"家"的彻底反叛者。而作为《四世同堂》中中心人物的长孙瑞宣,为了维护"家",即便是出于无奈,他也是忍辱负重过着黯淡的日子。因此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所表明的是,对大众来说,"家"是处在时代转换时

期的必须加以改良的对象,而不是一定要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的对象。

《四世同堂》虽然以祁家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其对众多人物的描述已经远远超过家的范围。老舍将一条典型的北京胡同"小羊圈胡同"的居民个性化,描绘了北京日常生活的全景,如棚匠刘师傅、洋车夫小崔和剃头匠孙七,当他们面对战争的动乱时,为了生存而努力和冒险。老舍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理解和同情。小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老舍以明晰的笔触将其缺点和优点个性化。战争和日本人在小说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他们只是被提起或评论到;战争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的出现引发了一个病态社会的种种问题。《四世同堂》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它在决心自食于民族积弱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篇三:花园茶会读后感

《花园茶会》中的意识形态冲突分析

[摘要]《花园茶会》(The Garden Party)是英国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揭示了主人公劳拉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冲突 中产阶级 工人阶级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乔伊斯、伍尔夫、劳伦斯等被称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受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影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着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复杂心理的刻画。由于生活经历、社会活动的覆盖面不同,他们的写作风格并非完全相同。“契诃夫强调一般细节的重要意义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强调个别细节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她从“所谓的小事件”而不是史实中“挤出同代人中表面看来很普通、很细小行为的重大意义”的创作风格(王敏琴,2000)[1]。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不强调故事的曲折和情节的完整,而是依靠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发,通过捕捉人物的瞬间感觉和对细小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印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世界。曼斯菲尔德凭借自身复杂而痛苦的阅历、女性特有的目光、天赋的灵气和对短篇小说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在短篇小说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何亚惠,2002)[2]。哥伦比亚百科全书(2001)对其作品的评价是“形式简单,内容发人深省。” [3]

《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作为现代派文学先驱在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女主人公劳拉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的成长。主人公劳拉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天真、活泼、好理想化,生活在母亲为她编织的梦幻世界之中。她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生活在贫困中的工人阶级。这次园会是她扮演成人角色的第一个社交场合。园会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一天中的三次冲突 ,中产阶级世界观与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三次碰撞,使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 ,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顿悟”使劳拉最终“走出了园会这个梦幻世界 ,站在了现实世界的门前”。(Weiss,1958-59)[4]

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工人们来搭建帐棚的时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劳拉在忙着准备花园茶会,心情欢快愉悦。在花园中与工人相遇时,她十分清楚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距离。所以刚开始时,她竭力表现出与众不同非常高贵的样子,努力模仿着母亲的声调对工人们说话 ,但那矫揉造作的声音连她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当他们的谈话继续时,本性善良的她开始喜欢这些工人,心里想“多么可爱的人啊”。当高个子的工人弯下腰,掐下一串薰衣草,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放在鼻子的前面嗅着花的芳香时,劳拉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和这些友好的工人而是要和那些周日来参加晚宴并与她跳舞的傻乎乎的男孩儿做朋友?她认为和这些工人相处会更加愉快。这一思想变化改变了她之前关于阶级差别的看法。在她的眼(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中 ,阶级差别是可笑的,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工人们比起那些和她同阶层的人要好得多。

第二次意识形态的冲突更加尖锐。这次冲突是由马车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引起的。这位年轻的马车夫就住在山坡下离谢立丹家不远的一个灰暗、破旧的小胡同里,

那里居住的都是下层社会的人群。穷车夫的死亡留下伤心欲绝的寡妇和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们。他们悲惨的遭遇打破劳拉内心模糊的阶级障碍,对这个死去的年轻人和他的家庭充满了同情。劳拉立即要求姐姐乔伊取消园会。但是乔伊拒绝了她的要求,并且批评了她的同情,认为它是“过分”的事情。当劳拉向母亲求助时,谢立丹夫人做出的反映与乔伊的一样。她最初是劝说劳拉放弃取消园会的“荒唐”想法,当劝说无效时,谢立丹夫人最终失去了耐心。谢立丹夫人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们这些拥有中产阶级意识的人竭力装出受过良好教育、穿着得体、在他人面前很绅士或者很淑女的样子,但是实际上他们很虚伪。谢立丹夫人为她所处的阶级而骄傲。她希望所有到她的家里来的客人都是高贵的,以此来满足她的虚荣心。她提醒劳拉的朋友带上象征本阶级的漂亮帽子;她还预定了一些花作为惊喜,这些都为了显示他们的品味与财富。园会和院子因为这些漂亮的花而显得更加美丽和奢华,而这正是谢立丹夫人所期望的。当劳拉请求她中止这次聚会时,她象乔伊一样拒绝了劳拉,并且将象征本阶级的帽子戴在了劳拉的头上。正是这顶帽子将劳拉的注意力从年轻马车夫的死亡转移到聚会上来。 ??她一眼就看到了镜子中那个可爱的姑娘,头上戴着缀有金雏菊的黑帽子,还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能有这样的美貌。母亲是对的吗?她想。此刻她希望母亲是对的。是我过分了吗?也许是过分了。只一会儿,她眼前又闪过那可怜的女人和那些小孩子的影子,还有那被运回去的尸体。但这一切似乎都是模糊的、不真实的,就像报纸上的照片。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我再来想这件事,而且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

母亲和姐姐冷淡的反应令劳拉极其困惑,她分不清对错。尽管觉得哪儿不对劲儿,她最终还是妥协了,以至于开始怀疑整件事情的真实性。至此,在梦幻世界中,现实变得不真实了。[5]

真正触动劳拉内心的是对这一贫困家庭的造访。当聚会结束时,劳拉的父亲再次提到马车夫死亡的消息。谢立丹夫人有点坐立不安,但是她极力表现出对这个不幸家庭的友好和同情。为了安抚劳拉和显示自己的友好,她让劳拉为那一可怜的家庭送去了聚会后剩下的三明治、蛋糕和布丁——这些本来是想扔掉的。劳拉穿着园会上的盛装走出家门 ,向山下的小胡同走去。一个在各方面都与园会世界截然相反的现实世界呈现在眼前。宽广的马路与冒着炊烟、昏暗的胡同,幸福与不幸,富有与贫穷,喧闹与宁静,形成鲜明地对比。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异使劳拉极度困惑。来到死者的灵床前时,她对死者说“原谅我的帽子”。她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原谅我的阶级,是它使我忘记了你和你的家人。故事的结尾劳拉问她的哥哥劳利“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自己也没有说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与残酷现实的接触,劳拉已经从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中顿悟了事物的真谛。

《花园茶会》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故事中的三次现实与梦幻的正面交锋,引起了女主人公劳拉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冲突,它们对劳拉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劳拉不再是天真和好理想化的小女孩,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工人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现象。尽管她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她已经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1]王敏琴.《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贡献》

[J]. 湖南大学学报,2000,(1): 47.

[2]何亚惠.《曼斯菲尔德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45.

[3]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2001-05.

[4] Daniel A. Weiss, Crashing the Garden Party: The Garden Party of Proserpina A , Modern Fiction Studies [J], 1958- 59,(4): 361?62.[5]阚鸿鹰.《生与死的共存 梦幻与现实的冲突》[J]. 西化大学学

报, 2004, (2): 62.[6]诸光,夏桃珍,饶晓明.《 内心成长主题的文本比较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4-8.

作者简介杜艳斌,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6级研究生,硕士,应用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方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