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博弈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9:13:43 体裁作文
博弈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改变亦是一种博弈 作文

改变亦是一种博弈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自然界中、生存竞争中、历史发展中,乃至生活规律中,无时不有变化之道。变化即为变通、圆滑、圆润,犹如带有棱角的名玉,经过打磨改变自身之后,方能大放异彩。因此,改变也是一种博弈手段,并非是消极的妥协让步。

大豆经过改变成为豆腐,受人喜爱,这是大豆的一种成功。这种形变而非质变的现象,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不管是宠物还是家畜,它们外貌体态的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虽是经过人类的选择培育而来,但最终还是被更多的人喜好,得到生存繁衍,物种衍续的机会,这同样是它们通过改变获得的成功。改变自身的变态行为,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是亘古不变的进化博弈。

那么,人类需要时刻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需要。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走在生物进化的前列,直到现在,人类自己也并不清楚,真正的巅峰进化在哪里,是否已然不再进行彻底改变?或许下一次 的世界毁灭之际,上帝说了算。但是,终究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人类,有理由相信,顺势而为,改变自身,适者方能生存。这也正是我们的祖先教授给我们的无极之道。

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取得成功,除了必须的努力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不能拘于一格,陈旧死板。军事上,围点打援、声东击西、顺水推舟的思想,正是一种应势而变通的策略。政治上,欲擒故纵、洞若观火也体现了与人斗的乐趣所在。经济上,见好就收、关注行情,才能不至越陷越深。甚至在爱情上,亦步亦趋,爱屋及乌的改变,也是一种求偶成功的有力筹码。 不管你是功成名就、权倾天下的一方豪强,还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金枝玉叶,终究会有时代变迁、美人迟暮的一天。想要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改变自身,发掘自己更大更具潜力的竞争优势。改变不仅是迷途知返的良药,更是脱胎换骨的机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你有远大的梦想,有沉溺深渊渴望空气般的理想,那么改变是你的第一步,也绝不是最后一步。

篇二: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用“我的”博弈2013年高考作文

姜有荣 《广东教育》高中版2013年第3期

高考作文是一场万众参与的超级选秀,它最忌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型我秀”,“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这场超级选秀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下面笔者推介几种彰显高考作文个性的实战技法。

一、记叙类作文

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1. 立意要有一点“我的”感悟。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它们分别强调的是感知、感受和感悟。为此,广大考生要写出“我的”感悟,就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欠”。你的感悟不能出现“低幼化”的倾向,不要到18岁还停留在8岁的思想和情感层次上。停留在这一层次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有“看头”,而没有“嚼头”。二是不能“过”。18岁的你不能“惯看秋月春风”,如果你的感悟一下子窜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语)、“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列夫·托尔斯泰语)的高度,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在“拉大旗作虎皮”,因为你的阅历还不够,火候还不到。 为此,作家王蒙告诫广大考生:“我希望中学生写得非常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作老年语、作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仍然保持那种青年,甚至是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我”的感悟应该散发着“我的”生活气息,浸透着“我”对生活的思考,尽管“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序诗),但因为真诚、真挚、真切,故而能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马妮娜的《烂香蕉的滋味》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我”,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时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考试结束,整理东西时,才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在这篇文章中,“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就是“我的”感悟,因为成熟的不仅仅是香蕉,还有“我”,“我”正是在一天天的成熟中,才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这一感悟虽然平白如常,但因为烙上了“我的”印记,故而真挚、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2. 情节要有一点“我的”设计。

记叙文写作最大的机智在于情节的设计,它有点像春晚的小品,讲究别致,讲究创意。一篇只有800字的记叙文,你要让它尺水兴澜,就必须对情节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否则你的文章只会让人一览无余。微型小说为什么耐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每一篇的情节都经过“我的”设计。情节设计的常见技法有悬念、突、欲扬先抑、烘云托月,等等,虽说“技法”是常见的,但“匠心”却必须是“独运”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个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希区柯克在影片中放置的东西每一部都绝不相同,这就是“我的”设计。

“烘云托月”是广大考生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法,而吴敬梓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云”的:为了表现时尚的风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叙写文人杜慎卿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情节之后,写到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时见到的情景: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的确,看一个时代真正的文化品位,不仅要看有多少“杜慎卿”在看落照,而且要看有多少“菜佣酒保”在想着看落照;也只有生活在“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地方,“杜慎卿”这样风雅的人物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风姿。这就是吴敬梓在情节设计上的匠心,既描写出社会环境,又烘托了主要人物,更深化了本章主旨,真乃一石三鸟。如果少了“我的”设计,又焉能为之!

3. 描写要有一点“我的”细节。

情节勾画的是人物的骨架,而细节铺染的则是人物的血肉。《西游记》中的白骨精知道要魅惑住唐僧必须在骷髅(骨架)上附着上血肉,同样,我们广大考生要想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也必须在情节的推进中铺展开细节,而且必须是“我的”细节。因为细节是唯一的,哪怕是孪生姐妹,也可以通过细节分辨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细节如果雷同甚至复制,就是最大的失真和抄袭。

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女儿》正是凭一个“我的”细节来打动阅卷老师心弦的。“我”降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临近高考,我惴惴地向妈妈提出想吃西瓜,第二天中午,妈妈为我准备了一桌比以前要丰富好多的菜。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文章在《扬子》刊载后,记者采访了此文。记者问:“你是怎么想到描写妈妈啃西瓜皮这个细节的?”考生说:“我的妈妈是平凡的,但是她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我的成长过程。但怎样来表现这个‘不平凡’呢?我不禁想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在宾馆电视上看到的满文军《懂你》TV中的一个细节:母亲把粥全盛给了四个孩子,吃完后又让他们带上中午的饭盒上学了,而其中一个孩子回来取遗忘的东西时,却看到母亲在刷碗前一个一个地舔着孩子粥碗上残存的粥汤。正是受到‘母亲舔粥碗’这一细节的震撼,我才联想到‘妈妈啃西瓜皮’这一细节的。”

读了这篇满分作文之后,邱凯同学在《幸福之道》中又描写了陪护孩子读书的母亲这样一个细节:

我拿起西瓜就吃了起来,突然,我感到有点不大对劲!我想了一下,对了,这西瓜咋没有种子呢?难道老妈买的是无籽西瓜。哇!我借着台灯的光,看了一下我手中的西瓜,顿时,我的心颤了一下。原来,那个西瓜并不是无籽西瓜,而是老妈将种子一个个挑了出来。我看着那些凹洞,心里顿时有了一股暖意。难道这不正是幸福么?

串联起“舔粥碗”、“啃西瓜皮”、“挑西瓜籽”这三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同是母爱,但每一个母亲表现出的细节都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母爱也从“省粮(生存之物)”“省瓜(享受之物)”发展到了“省时(体贴之极)”。母爱的主旨是基本一致的,但三位所描写的细节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我的”。

二、议论文写作

议论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议(剖析)带叙(论据)论证观点。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我的”特色:

1. 立论要有一点“我的”看法。

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已初步形成,对大千世界、人间万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为此,写作议论文也应该在立论上有一点“我的”看法。高考议论文最忌“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最喜“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历练出一双“火眼金睛”,放出自己的眼光。何谓“眼光”?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只有“我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眼光。这就是韩寒说的“大家笑我不一样,我笑大家都一样”。下面这则小寓言颇能形象地诠释“眼光”: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沃的草地。一狼大喜,另一狼不解地问:“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但羊爱吃呀。”此狼说完,便朝另一个方向飞奔而去。“你去干什么?”那狼不解地问。“我得设法把这个消息告给羊。”飞奔的狼回答。

狼要吃羊,没羊咋办呢?换个思维,羊得吃草,有草就会有羊来。具备了透过“草”看见“羊”的眼光,狼才能成功地捕获更多的羊。

那么,如此锐利的“眼光”从何而来?可以从如下六个角度历练而来:向深处看,揭示本质。向前面看,探明原因。向后面看,预见未来。换角度看,提出新论。切开来看,分清析透。合起来看,立体观照。

如果历练出了上文中狼的“换角度看”的眼光,我们广大考生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就会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人一辈子,归根到底活的是精神。而精神生活,从来就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因这慢,心才能得以饱满和从容;因这低,心才能得以丰饶和深沉;因这软,心才能得以柔韧和慈悲。慢是人性的本质,低是灵魂的根系,软是情感的样态。而有关幸福本质的东西,从来都与这些慢、低和软有关。

2. 论据要有一点“我的”爆料。

考场上万众撞车的论据,你即使把它运用到魔术师刘谦的水平,也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而“我的”独家爆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抢眼”,就是耳目一新。在论据的选用上,我们广大考生要有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积淀和气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我的”爆料可以走两条路线:

一是全新无“族”。论据全新,而且后面没有追“新”一族。论证“尽职”,有谁会想到去用一个智障者作为论据?但刘坤同学就用了瑞典首都著名的“街头一景”来作为论据: 一位目光呆滞的老人每天凌晨都会准时来到街头做“立正,稍息”的动作,态度认真,表情肃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社区警察说,那位老人原来是皇家骑兵队的一员,在一次演习中,马儿受惊,为了保护在场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缰绳,被马拖了三百多米??醒来后,他忘记了一切,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为国王守街”。

这个论据不要说学生见所未见,恐怕就连老师也绝少有闻。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职责而死,其精神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他的意识已经死去,而他的精神却因放不下他的职责而不愿死去,其精神又是何其罕见啊!

二是推陈出新。论据熟稔,但续篇全新。论证“善于变通”,许多同学都用了小学课本中的寓言“乌鸦喝水”——第二只乌鸦比第一只乌鸦善于变通,它把小石子衔进瓶子,从而喝到了水。但管心安同学却用到了第三只乌鸦和第四只乌鸦:

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一片沙漠中,口渴难耐,恰巧看见地上一个瓶子里有半瓶水。它找来找去,除了满地的黄沙,一个石子也没有找到。最后,这只乌鸦渴死在了瓶子旁。

又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乌鸦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事。它不再找石子了,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它对那堆白骨说:“情况变了,可你还用老办法,怎么行呢?”

大家对前两只乌鸦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后两只乌鸦绝对闻所未闻。对经典论据推陈出新,老树新花,同样可以给阅卷老师以超级震撼。

3. 论述要有一点“我的”剖析。

高考议论文的硬功夫不在举例,而在剖析,因为举的例子都是“殊途”,而剖析出的道理才是“同归”。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王婆还要会夸才有人买,不会夸还是没有人买。请看下面三个版本夸瓜的王婆: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是卖瓜的王婆,但剖析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在论述时也应该举起自己的“刀”(“剖”从刀)和“斧”(“析”从斧),进行“我的”剖析。不举起刀斧,死抱着个瓜,往往无人问津;只有举起刀斧,剖而析之,才能人见人买。 福建考生化用钱学森的惊世之问“为何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发出了“中国又为何出不来大师”之问。接着这位考生举起了自己的刀斧,剖析出:大师诞生的必备条件。创造诞生大师的土壤。

袁隆平平易近人,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的说教之意。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自己,仍需一种气度和境界。

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的体制下确实难寻大师,大师诞生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在一个尊敬大师的国土里,大师们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绚烂。

这位考生的剖析独到之处就在于:“条件”切入内因,“土壤”切入外因,既能剖而析之,又能整而合之,从而以强劲的思辨力和剖析力独步考场。

以上实战技法,旨在示例和点化,广大考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一点能到”即可;大可不必如火纯青,只要有那么“一点”即可;大可不必囿于其中,只要受点启发即可。我们坚信:用“我心”构思、“我手”打造的高考作文,一定能让阅卷老师会心颔首!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篇三:博弈论 小作文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波雷尔(Borel)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 策墨洛(Zermelo)

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21世纪,应站在博弈论的前沿。尽管博弈经济学家很少,但其获诺贝尔奖的比例最高。最能震动人类情感的是博弈,对未来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博弈。博弈论(Game Theory)和决策论(Decision Theory )、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等一起构成现代企业经济、军事战略等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很多学者和书籍定义过博弈论,这里采用的是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1913),波雷尔(Borel,1921)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 1928),后来由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4,1947)(《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首次对其系统化和形式化(参照Myerson, 1991)。随后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1950, 1951)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至《博弈圣经》的出现, 《博弈圣经》与原有博弈论书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书中博弈取胜的文化理论统一了人类的博弈占优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博弈理论终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操作,让普通大众通过研习,成为真正的博弈高手。因此, 《博弈圣经》中的博弈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可应用性,并且对于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我们应用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哲学思想,阐明了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的战术性质。博弈论是二人对局,一个叫决策人,一个称对抗者。矛盾论是两个同性质的二人对决。概率论则是通过二人对局的个数之比得出。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各自都是两个相同性质的对决只能提供经验,只有对实体与性质的区分才能称为知识。西方文化大宗教理论都是极其渺小的个体性质的战术属性,决不能处理博弈实体里的战略。在任何博弈实体的系统里,在具体事件中,用矛盾论建立的二人博弈对局都是在悖论中自圆其说,都不能通达博弈实体的事实真相。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这些文化大宗教理论已经不能解决未来博弈实体里的文明,到了极不正常的历史死亡阶段。因为这些抄来抄去的非物质文化概念,界定模糊,无法定性,无法区分,无法操作,无法验证,不能证明,又不能证伪。它让人没有自在,没有自我,没有哲学,更没有科学。科学不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科学是大自然前进的规则,科学又像似监工,《博弈圣经》中说:“科学是专门批判他人的。”任何邪恶和迷信都会后退,科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让人们认识自然本来的面貌。粒子行为论、国正论、国边常数1.992187

是对政府和人民的提醒,也是让怀疑论者百口难辨。博弈基因取胜的理论会引发更多人对战略文化的思考

三国杀是一个积分竞技,你本局的队友从整个牌局来看也是你的敌人,从利益上人人都是内奸,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没有盟友。所以按照博弈论的理想模型,每个人都冷静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则这个利益不应该是胜利,而应该是(你的得分-其他人的平均得分)最大,这样可以让你的积分最大化领先其余参与牌局的人,且总收益之和恒为0,不存在总收益之和最大的情况。

所以主反内主公送内是100%的仇内行为,至少是心理因素而非利益因素导致

以8人局为例,主公进单挑败北,主公得1分,内奸得20分,按照以上公式,主公获得的利益为A=1-20/7=-13/7

而主公送反,如只有1反,则主公得0分,4反贼各得3分,内得1分,按照以上公式,主公获得的利益为B=0-(3*4+1)/7=-13/7

而主公杀内送反,则主公得0分,4反贼各3分,内0分,主公收益为C=0-3*4/7=-12/7 B=A

这样主反内三人残局可以推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内奸胜利,内奸收益为19.86,主公收益为-1.86,忠臣收益为-2.86,反贼收益为-2.86 主公胜利,内奸进单挑,内奸收益为6,主公收益为1.43,忠臣收益为2.57,反贼收益为-3.14

主公胜利,内奸没进单挑,内奸收益为-2,主公收益为2.57,忠臣收益为3.71,反贼收益为-2

反贼胜利,内奸存活,内奸收益为-0.71,主公收益为-1.86,忠臣收益为-1.86,反贼收益为1.57

反贼胜利,内奸阵亡,内奸收益为-1.71,主公收益为-1.71,忠臣收益为-1.71,反贼收益为1.71

可见假如主公几乎无法胜利,主公仍然是希望进单挑的,但忠臣们却希望主公送反,尤其是杀内送反

而假如主公有着1v2必胜的把握,主公应该选择先杀内再杀反,这样收益最大

而从反贼的角度考虑,反贼已知胜利无望,则他最不希望看到主公胜利而内奸进单挑的情况。因此假如其实力尚可,内奸孱弱,主公极其强势,应选择直接击杀内奸,按照上文分析,主公也应配合——这不应该算仇内

而从内奸的角度分析,进入单挑,就已经意味着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单挑胜主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额外的奖励,事实上比内奸单挑败北的收益更高的情况只有4反胜一种情况(无内6.86,有内6.71),主忠无论怎样大胜收益不可能超过内奸单挑败北,最好的情况是2忠主胜,主的收益为8-(2*7)/7=6与内奸单挑败北收益相等(单论得分也相等)。

按照这种利益模型,你会发现当控制到残局时,主公和内奸的1分在利益天平上相当重要,但当人多时,直接一分是极不明智的行为

经过这种利益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三国杀是一个平衡性相当精妙的游戏,也可以发现很多很神奇的结论,希望大家在进行博弈论分析的时候能够考虑一下这个模型,在平常的面杀积分赛中适当应用(比如内奸尽量考虑活进单挑为第一要务,适当死忠未尝不可),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