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激活话题作文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2:45 体裁作文
激活话题作文怎么写体裁作文

篇一:初中话题作文怎么写

初中话题作文怎么写

初中生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出现的一种形式。缩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针对话题作文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写作状况,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初中生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审题;拟题目;选文体;构思、立意;容易出现的问题。总之,话题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好体现,需要同学们好好把握。

关键词:初中生、话题作文、方法

话题作文自99年成为高考作文形式以来,近几年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中考的主流地位。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见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然而,作为思想还不够成熟,思维还比较狭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文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初中学生,对话题作文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给学生予以指导。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话题作文的审题有哪些技巧呢?

(一)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部份组成:材料语十提示语十话题十要求。如: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这就是背景材料。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话题。〔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眩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这就是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这四部分都有,有的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也有的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因此,话题作文的“材料语”和“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

和“要求”却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要求”则是写作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二)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

习惯上同学们的审读顺序是: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三)认真解读话题的内涵和外延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校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没有题目,那么写什么,怎么写,就无以下手。因此,话题作文和其它非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拟定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进行立意、选材,才能确定作文的中心和写作方法等等。现在,以“书”或“读书”为话题,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1、加词法:

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读书轶事》、《世界因书而精彩》……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同时也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

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梦幻的书海》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

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以上话题可拟题为:《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引申法

就是在话题原意的基础上,分析它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如“书”可以引申为对人类或个人历史的记载,“读书”可以理解为了解人生等。由此,可尝试拟题为:《我用心血为自己写“书”》、《要善于“吃书”》。这些题目挖掘了话题的深层含义,使文章立意新颖,主题深刻。

5、引用法

即引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它们加以变通作题目。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中提炼出精练、含蓄、韵味十足的题目来。可将话题的题目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开卷有益》、《说书》等。使题目更具吸引力。

6、悬念法

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题为:《书告诉我们……》、《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篇二:话题作文写法

话题作文怎么写默认分类 2010-05-16 06:36:01 阅读2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节 点击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

1、解析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比如2004年x市中考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显然是“话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比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本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这不属于材料,而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则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比如2004年辽宁省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中的一则,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的精神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二: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丢弃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思想感情积极向上。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理由”和“丢弃错误”两个题目都是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可见,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是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也要认真审读。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比如写上面列举的话题“理由”,把文章主旨确定为“快乐了别人,也就愉快了自己”),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

2、分清话题作文的类别

从内涵的显隐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成长需要压力”、“理由”、“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从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比如:“杂”、“诚信”、“合作”,这是词;“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这是句子。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外延可能就越大;字越多,外延可能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补上一些限定语,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精选一个角度来作文。

从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比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理由”、“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涉及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比如:“丢弃错误”、“共享生命”等,写作对象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就属于多对象话题。多对象话题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是两者都要顾及,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3、打破审读题目的顺序

考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少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试题“共享生命”。部分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等内容立意,而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题意。

第二节话题作文立意创新三法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1、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1、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这位考

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第三节话题作文结构创新三法

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一些结构创新的技法:

1、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 对话互动法

篇三:话题作文写法

第一节 点击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

1、解析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比如2004年x市中考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显然是“话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比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本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

迹……”,这不属于材料,而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则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比如2004年辽宁省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中的一则,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的精神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二: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丢弃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思想感情积极向上。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理由”和“丢弃错误”两个题目都是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可见,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是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也要认真审读。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比如写上面列举的话题“理由”,把文章主旨确定为“快乐了别人,也就愉快了自己”),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

2、分清话题作文的类别

从内涵的显隐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成长需要压力”、“理由”、“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从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比如:“杂”、“诚信”、“合作”,这是词;“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这是句子。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外延可能就越大;字越多,外延可能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补上一些限定语,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精选一个角度来作文。

从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比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理由”、“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涉及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比如:“丢弃错误”、“共享生命”等,写作对象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就属于多对象话题。多对象话题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是两者都要顾及,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3、打破审读题目的顺序

考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少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试题“共享生命”。部分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等内容立意,而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题意。

第二节话题作文立意创新三法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1、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1、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这位考

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第三节话题作文结构创新三法

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一些结构创新的技法:

1、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对话互动法

对话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对话又显得自由灵活。作文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可以是与未来世界中人的对话,甚至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对话。在结构安排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一)辩论式。即采用辩论会的方式,确定论题之后,让正方与反方交错发言。在辩论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加以阐述,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的见解,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辩论的语言应讲究逻辑性。

(二)访谈式。这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从采访那里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对话形式。运用这种形式作文,要选好采访对象,围绕话题精心设计问题,让采

访对象逐一回答,介绍情况,采访中,采访者也可以对问题发表与被采访者不同的看法。

(三)座谈式。即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由主持人和各位来宾共同参与,一般先由主持人提出话题,来宾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归纳总结。来宾可设想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于现实。

3、镜头剪接法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好表现主题的镜头后,怎样把镜头接起来呢?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例如写“灯”这个话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作文:先祖点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到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有更先进的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纵向排列法。如果用横向排列法,可以这样安排材料:家里明亮的电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边防线上的探照灯,山洞里的战士以烛光代灯……通过以上片断,歌颂为保卫祖国而甘于奉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纵向和横向排列是两种常见的镜头组合法,在实际写作中,还有其他不同的剪接方法,如纵横式、阶梯式、对比式、跳跃式等。镜头剪接法运用得当,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多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