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晋祠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18:31 体裁作文
晋祠说明文体裁作文

篇一:美丽的晋祠

美丽的晋祠

?

《美丽的晋祠》第一课

晋祠说明文

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美丽的晋祠》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本文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奠定感悟文章的基础;课上利用语言规律,在学生充分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重点词语,体会事物特点,结合课后思考题,揣摩文章表达方法,领悟语言文字精妙之处,适度扩展教学资源,加深学生阅读感悟的深度;课后推荐相关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读多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全文共5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练地概括出晋祠美的具体特点。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一句总起,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加强了语气,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体现出一定的观察顺序,说明作者对晋祠的观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展开的,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2—5段):作者采用并列构段的方式,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美。 第2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山,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如“伸开的双臂”,将山的特点具体形象化。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与晋祠之间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山对晋祠的“呵护”。山中景色四季宜人,作者从中撷取了春、秋色彩不同的画面。“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的绚丽风光;“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草木瘦劲秀挺,天空云淡风轻的秋景图,最后用“心旷神怡”来表达登山的感受。 第3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树,树的特点是“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作者按先分后总的顺序对树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墓的荫蔽下给人的感受。文章以“周柏”和“唐槐”为例来说明树“古老苍劲”的特点;以“左扭柏”为例来说明树“造型奇特”的特点。在举例时,又以说明为骨架,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将树的特点展现于文中。在进行描写时,作者用词精准,如:“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一个“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古老苍劲”,又准确地表现了“周柏”的疏朗之美;又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一个“拧”字,突出了“左扭柏”的纹理左扭,比用“转”字更有力度,一个“旋”字表示粗大,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突出其高大而左扭的特点,又和“拧”、“绳”呼应。 第4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水。这里的水的特点是“多、清、静、柔”。全段围绕起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逐层来写。在写水“多”的特点时,既写出类别多,还连用几个比喻,对仗工整地写出水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在写水“静”的特点时,运用“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方法,通过写“叮咚叮咚”的声响突出晋祠水的静;而在写水“柔”的特

点时,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精当准确的动词“拉成”、“铺”、“挂”、“合”、“织成”、“穿”、“绕”传神地表现了水草在静柔的水中的姿态,极具画面感。 第5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晋祠的园中小品和名人题咏。本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石雕小和尚和石雕大虎的例子,说明园中小品极具匠心的特点。对名人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的特点描写则显得简介概括,体现了详略得当的行文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读熟课文,因为本课生词新词较多,作者描写优美细致、用词准确精当,联想丰富,修辞手法运用多样,熟读课文可以扫清阅读上的障碍。 教学时,首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课题“美丽的晋祠”入手,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总起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研读此句,生发出下列三个问题:山、树、水又美在哪里呢? 研读文本时,抓住上述主要问题,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重点研读下列三句话:“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闪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感受、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品评;通过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联想,从而感受山的魅力和树的风姿,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更深刻地理解在说明事物时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在研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2、3自然段在文本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即都是先说明事物的特点,最后一句话写自己的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分述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老师在此基础上小结:在说明事物特点时,采用引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让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叫它“文艺性说明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推荐相关书籍给学生课下阅读。

三、说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两种方法学习课文: 1、听听—想想—划划—读读—说说—议议—品品,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理解课文,陶冶情操。 2、因为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2、3自然段结构上都

是先分述事物特点,最后写自己的感受。老师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尤其是写说明文时,可以运用到这样的方法。

四、预设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2名),一读提示“美丽”一词,齐读课题。 2、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晋祠的资料,下面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名2人,内容不同) 3、师补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内有晋水,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作诸侯,他用聪明才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他死了之后,人们在晋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以此纪念他,这座祠庙因为在晋水上游,所以叫做“晋祠”。

4、过渡: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它美在何处呢?请跟随梁衡一起去观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辞藻优美,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看。 周柏偃卧径幽香远古老苍劲一弘深潭 唐槐旋起草木萧疏虬枝盘曲细流脉脉 劲直荫护天高水清老妪负水穿亭绕榭 皱裂草蔓拾级登山壮士托天冉冉不绝 题咏精湛心旷神怡不一而足历历可见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由题目可知,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晋祠)晋祠怎么样呢?一个词语(美丽) 3、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勾画下来。 4、交流 (1)指名读句(出示: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这一句。(文章2—5自然段分别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这句话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的内容) (2)自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排比)言下之意是说晋祠的山美、树美、水也美)感情齐读。 5、质疑:晋祠的山、树、水究竟如何美呢?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美丽,首先一齐来看山。

(三)品读“山” 1、指名读,边听边想:晋祠的山美在哪里?勾画相关语句。

2、将自己勾画的语句读一读,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预设:

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1)这里的山怎样美?用句中的关键词语(巍巍的,长长的) (2)释词 巍巍:形容高大 长长:很长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外界的东西 (3)自读,哪个字用得最好?(拥)组词,指名示范动作。 平常生活中,谁会经常拥抱我们?这拥抱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呵护) 这里说“山将晋祠拥入怀中。”,仿佛这山对晋祠也充满了---关爱、呵护之情。 (4)指名2人读,齐读。 一个“拥”字把山写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温情的母亲了。 B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1)山美在哪里?(春秋的山景) (2)释词 黄花满山:满山黄色的菊花 径幽香远:小路僻静,花香远飘 草木萧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极高,水极清。 (3)春天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秋日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草木劲瘦、秋高气爽) (4)指名读、分组读(女春,男秋) (5)小练习:仿照书中的形式,填空: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夏日, , ; 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冬至, , 。 4、正因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引读)都会心旷神怡。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 5、过渡:晋祠的树又美在哪里呢?

(四)品读“树” 1、师范读,学生听,勾画树美的语句。 2、自己勾画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学做批注) 3、交流 预设 : A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1)这句话写的

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从周朝就有了的,距今已有年历史了,这样的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 (2)释词劲直:坚强有力,挺直,笔直 皱裂:破裂出凹凸的纹路,从中看出这棵周柏年岁大,很古老 挑着:冒出 偃卧:倒着躺下(拟人化) (3)指名2人读。据说周柏已有 年的历史,它历经风风雨雨,依然如此苍劲,那周柏---(引读)生: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看到这样的周柏,你像说些什么呢? B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1)这句话写的是?(唐槐)顾名思义,唐代就有的槐树,距今历史悠久。唐槐没在哪里呢? (2)释词老干粗大:树干又粗又大 虬枝盘曲:树枝弯曲、相互环绕,从中看出树枝长的及其茂盛 绿叶如盖:绿叶仿佛盖子一样,从中那个看出树叶繁茂 (3)无论是周柏,还是唐槐,它们在晋祠历经千余载,依然古老苍劲,那周柏---(引读)------;那唐槐(引读)-----,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引读)--- C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俨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1)这句话中的树没在哪里?(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的造型?(老妪负水,释词,演示,想象) (壮士托天,释词,演示,想象)树的造型奇特 (3)不仅造型奇特,还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举,还有很多。最奇特的是----- D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上)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转)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绳。 (1) 这句话描写的是?(左扭柏)它美在哪里呢?(向左扭,造型奇特)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它造型奇特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a “一齐”“拧”(试做动作)烟、绳,纹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读,师误读 C 生对比品味,辨别 冲 速度快,力度大 拧力度大 旋 粗大 垂 直 上 转 冒 细小 掉 (3)体会读,指名2人读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地下

;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似乎是天上。

(4)这树、这烟、这绳,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这树的背后藏着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不仅问道:这一齐像左扭的柏树是怎么来的?(学生想象)

(5)怪不得作者说:“圣母殿前左扭柏,------(引读)------- (6)小结,在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引读)------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五)小结学习内容,总结语言特色 1、对照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晋祠》,你知道了些什么?

(文章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起: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及名人题。今天重点学习了晋祠的山和树。晋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晋祠的树古老苍劲,作者列举了周柏、唐槐,此外晋祠的树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为例,通过“拧”、“旋”突出左扭特点,进一步说明造型奇特。 2、同学们,仔细回想作者是怎样介绍晋祠的山、树的特点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细致的描写,比喻、拟人、对偶、联想)有什么作用?(是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觉不是在观看一个物体,而更像是人与人的交流,缩短了说明对象和读者的距离) 师小结:以说明为骨架(总分)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六)布置作业 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加以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引用)来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式样新颖不俗套。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

17美丽的晋祠

巍巍的 屏障 山 长长的 两臂 “拥”

周柏 “挑” 古老苍劲唐槐 美

树 造型奇特左扭柏 “拧” “旋”

水园中小品

名人题咏

篇二:晋祠练习

晋祠

梁衡

注:以下内容是帮助各位同学梳理、巩固说明文知识点的,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配合之前所发资料来用。

一、说明内容、对象及特征:

1.请用1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缩写本文。

晋祠,它景色优美:有着巍巍长长、景象多变的山,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树,多、清、静、柔的水;它历史文物悠久:建于宋代的“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被称为“三绝”,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其他建筑群和园中小品也各有情趣、别具匠心。

(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被誉为我国山河中的璀璨明珠。)

2.请以“多、清、静、柔”的顺序改写第5节。(试理解改写前后各自的妙处)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一泓深潭,那里有一条小溪。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林中,溪水长流不息,几百间的建筑似在水中漂着。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细流脉脉,碧波闪闪。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伴着清清的微波,游鱼碎石,历历可见。难怪当年李白来到这里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

这里的水,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这里的水,如线如缕,如锦如缎,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其实,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字。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一定会为此赞叹不已。

3.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在文中的。

第4节:晋祠的树外形苍劲、奇特,树木古老,古木荫护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第5节:晋祠的水多清静柔,泉上亭悬清著名学者傅山所题的“难老泉”三字,此水、匾额及李白当年游园所赋的“晋祠流水如碧玉”词句完美融合,令人赏心悦目。

第10节:其他建筑群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建筑的古朴精巧与风景的优美,交相辉映,各有情趣。

第11节:假山垂细泉,泉下立小僧;大虎抓石块,作势要吞川——这优美景象间的山径石壁和殿廊石碑上,留着历代文人墨客词工句丽、书法精湛的题咏,二者结合,湖光山色中风韵平添。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树”的特点。

在说明“古老苍劲”的特点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周柏、唐槐以及其他松柏槐柳为例,通过“皴裂”、“老干”及表示朝代的词语,来表现周柏、唐槐的古老;通过“劲直”、“粗大”、“虬枝盘曲”等词语,来表现周柏、唐槐的苍劲。

在说明“造型奇特”的特点时,,“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的奇特造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左扭柏”为

例,通过“拔地而起”、“直冲”、“拧”描绘出左扭柏的奇特造型。

2.举例分析本文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有两棵老树,??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分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晋祠中树“古老苍劲”的特点。

例:“殿宽7间??却无一根柱子”。

分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圣母殿内宽敞无柱,巧夺天工的特点。

三、说明思路及顺序:

1.第2-5节和第6-11节为何不能交换顺序?

第2-5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自然风景美在山、树、水,第6-11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说明(逻辑顺序),有递进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照应了第6节中“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2.第3、4、5节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是什么?

第3、4、5节分别说明的是晋祠山、树、水的特点,由外到内、由远到近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排列,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照应了第2节“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句话,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3.第10、11节能否放在第7、8、9节的前面?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10、11节着重说明的是其他建筑群与园中小品的特色,第7、8、9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三绝”的特色,后者是晋祠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前者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二者构成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不能。

另外,第6节“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与7、8、9三节的说明有顺承关系。所以??

4.第7节按什么顺序说明圣母殿?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

第7节先介绍殿外的围廊、廊柱、屋顶,再介绍殿内的塑像,是按照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说明圣母殿的宏伟气势和巧夺天工的特点的,移步换形地观察圣母殿,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与认知规律。

5.第1、6、12节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1节交代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了晋祠的主要特色,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关于“晋祠??浑然一体”的特色的具体说明。

第6节,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关于“三绝”与其他建筑群、园中小品等特点的具体说明。

第12节,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晋祠之美的由衷赞叹与自豪之情。

6、第4节说明思路有何特点?

先分后总的关系;

在介绍晋祠树的特点时,指出树以“古老苍劲”和“造型奇特”见长,这两者为并列关系;

在分说部分,先概括树的特点,然后分别举例具体说明树的特点;

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前者先以“周柏、唐槐”为具体例子,接着以“松柏槐柳”为概括例子,有力说明树“古老苍劲”的特点。

后者先以“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为概括例子,接着以“左扭柏”为具体例子,有力说明树“造型奇特”的特点。

7.“左扭柏”与“周柏”的例子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二例分别说明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说明的是晋祠的树“古老苍劲”的特点,后者侧重说明的是晋祠“造型奇特”的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

1、作者是如何说明山的特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运用叠词,如“巍巍”、“长长”,强调了晋祠周围的山高大巍峨、绵长的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一道屏障”、“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生动可感地说明了晋祠的山高大连绵的特点,“屏障”“拥”让人产生自然美景保护晋祠文物之感,巧妙体现出两者融为一体的特点。

运用描写和对偶的修辞,生动地说明了春秋时节花草树木的变化之大。叠词与对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最少二例)

例句: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分析:“我国古建筑”,限定了范围;“现存最早”,限定了时间,不排除有更早的但已损毁的宫殿,符合客观事实。这些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圣母殿在我国古建筑带围廊的宫殿中的第一地位。删去后,难以突出圣母殿的重要地位。

例句: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分析:“都”,全部的意思,表明无一例外。强调了其他建筑群全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的特点。

3.用文学性语言改写第9节。(提示:可仔细观察书上插图,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生动描述)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外形方方正正的鱼沼中荷裙青青,莲蓬随风摇曳,粉花间灵动的鱼儿来去流动,历历可见,似与游者相乐。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如规整的窗格。下面34根八角形石柱,如精神抖擞的列队将士将飞梁稳稳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游人行走于桥上,左穿右绕,自由无阻。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4.请选择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引用、对偶和生动描写的语句各一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动作表达情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晋祠的水“静”的特点,“石间”到处流淌的“细流”与“林中”闪闪的“碧波”说明了水多;“细”、“线”、“缕”、“锦、缎”生动形象地说明水“柔”;“碧波闪闪”还给人水“清”涟漪荡漾之感,充满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诗情画意。

友情提醒:除以上内容,《晋祠》一文内词语、注音、线下词解(包括李白诗句选自/傅山简介)、文学常识以及课上同学间讨论交流的一些问题,如“①几百间建筑怕都是漂在水上的吧?”“怕”有“估计”“猜测”之意,“漂”字更形象表现出晋祠水多,依水而建的古代园林建筑在水的映衬下的精美之感,再次突显自然美景与历史文物的融为一体的特点;②石虎“吸”尽百川的气势而非“吞”/“喝”,“吸”说明张口小与前文“嘴唇刚没入水面”相符,“吞”则张口大不符实际石雕形象,“喝”则欠缺“吸”的力度,所以“吸”字准确体现了园中小品独具匠心的特点③文物、文化的理解④小和尚盛水的一系列动词选择⑤“平添”一词的表达效果等等问题如能消化复习好,定能帮助各位游刃有余地应对测试。

(作文复习可参考各位自己的《作品集》和所印发的作文资料)

每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加油哦!

篇三:语文晋祠

1. 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

答: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 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C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D、平行式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答: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是由外到内

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是由概括到具体

说明的。

5. 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6. 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7. 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答: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8.读完本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三绝”绝在何处? 圣母殿:绝在建筑技术高超、雕像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 绝在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鱼沼飞梁: 绝在突破了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

9.“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句话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中品出来的?

答:从句中“然而”与“最”两个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喜爱晋祠的优美山水,更是喜爱晋祠所具有的独特古代文化

10.为什么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答:因为晋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二者浑然一体。

11. 从文中找一句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晋祠的?

答: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2. 作者的这种赞美是不是言过其实呢?晋祠,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哪些地方表现出璀璨的光辉呢?

答: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在这里是形容晋祠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

13. 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14. 本文运用了( ) 和()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15.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6. 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17. 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18. 第四段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答: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说,后总说。

19. 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答: “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20. 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

答:左扭柏

21.第五段说明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多、清、静、柔

22. 。"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这是写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清

23. 第五段在说明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明晋词水的特点,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运用的是的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24.第五段引用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流水的清,柔的特点,丰富了说明内容。

25.第五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答:先概括后具体

26 观赏亭台楼阁时,为什么会有"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感觉?

答:因为流水与水中景物合着组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

27. 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8. 本文运用了( ) 和()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29.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30. 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31. 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32.第七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

答: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33. 读第八段,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

答:生动,精巧。

34.读第九段,说说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

答: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35. 读第十段,说说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1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一九八九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世纪20年代,同乐坊即已深入人心。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今天的西康路)、新加坡路(现名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除了上海特色弄堂之外,还有很多让老同乐坊人所骄傲自豪的“弄堂小工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