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时评类材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27:22 优秀作文
时评类材料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时评类新材料作文素材4

时评类新材料作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网络文章精选】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04.16 锐圆作者:锐圆

河南省实验中学一位姓顾的女教师用10个字完成了据说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和情怀久违的我虽然没有被击中泪点但却在蓦然间打开了有关情怀的思绪。

说起情怀,这个玩艺其实不稀缺也不稀罕,尤其是年少的时候。少年心事当拏云,谁肯一宅到白头?比如“60”后的我,从小也知道世界很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但是也仅仅停留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层次,那就看看海报,看看地图,看看亚非拉人民革命斗争的小人书,用今天互联网的语言讲也就是虚拟“放眼”了一下。

在那个时代,就全社会整体而言,根本没有出去旅游的概念,混得好的可以借开会出差顺便去看看国内的风景名胜大城市,当时一个不挣工分挣工资的饭碗你知道有多金贵?像今天这样随随便便辞掉工作“去看看”,说出来打死谁谁都不敢相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要看世界的前提是你和世界是相通的,在一个闭关锁国的环境里,这个念头和情怀没有一毛钱关系,今天把这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观察,好像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历史坐标,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个体的“任性”,却无法看到整个中国民众的自由度在一点点放大,从一个出来乞讨都要生产大队开具介绍信的时代跨入一个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挂在嘴边腻歪的时代,这里面关于自由和自由的价值,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可能无感,但她的父亲肯定有感。

自由就是这样,处在自由当中,不觉得它珍贵,自小生长于牢笼之中,则可能对自由无感甚至恐惧,只有从禁锢到自由或者从自由再入禁锢之中,自由才显示价值。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今天顾老师个人率意的表达,底层的东西是消费主义,无关任何主题的宏大叙事,她眼中的“那么大的世界”,和历史课本上探险家、传教士以及寻找救亡图存道路的革命家眼中的世界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人口输出国,每年有1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在消费者看来,世界是用来游览的、休闲的,是供游客摆剪刀手拍照的,不是角逐争霸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比别的主义更值得肯定。顾老师宣布即日起停止工作去看世界,可能正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赞美。

我过去一直以为年轻的时候应该努力工作赚钱,到老了有点小钱还有点小身体当然还有点小情怀的时候,不妨去各地游玩一下,后来我越来越发觉这个想法不大靠谱,现在看到河南省实验中学顾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10个潇洒的大字后,我确认自己真的

错了。当然我也可以用“宏大叙事”为自己解脱———在年轻的时候能随便停止工作去玩也是一种自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自由,这包括了经济收入、就业制度、文化宽容、国家开放以及国际地位等很多内容,我年轻的时候这些真的不具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够理性吗?

文/孙海岗

这个年头,真够疯狂,连辞职信都能火。

这封辞职信的作者,是一位顾姓女教师。在一纸河南省实验中学信筏上,辞职理由只有霸气十足的十个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封信震撼了该校校办的一个老师,就被用手机拍下来放在网上,瞬间燃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

这是一种挣脱名缰利锁般的顿悟。

这是一种挣脱现实处境似的出离。

这种心理,我高中时就产生了。高考结束后,我一个人,顺着县城南向的公路,任性地行走。

行走到月圆时分,到了一处瓜田,被守田的农夫喝问:“谁?”

于是,就有了半个晚上的长聊。这一聊才发现,农夫竟然与我的乡村有关。次日凌晨,坐着这位瓜农的农用车,我返回了县城。在车上,我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离开河南。中国这么大,不想困守一隅。

自然,高考志愿表上,没有一所河南高校。后来,我去了山西太原。大学的生活是酸涩的,有着一种淡淡的煤灰味道儿。

这不是我喜欢的地方。毕业了,全国各地找工作。老家的企业和单位不断诱惑我,回家乡做贡献嘛!

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南方小城,过着一种安静、惬意、舒爽的人生。

这几年,我又喜欢上了浙江的一个小城,绍兴的上虞,每年总要安排几次时间,每次都超过一周。

每次从上虞回来,都感觉充了一次电。我的一些师兄,甚至卖掉福州的房子,全家移居到这个小城。

我暂时没有这么疯狂,却也很羡慕他们那种纯精神、纯性灵的生活方式。

世界那么大,人没必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地方。这种思想在中国比较新鲜,在欧美却是一个常识。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人变得麻木、懒散、机械,甚至行尸走肉,这时候,人就应该换一个地方,重新激活自己的人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人的活力会被迫得到空前激发。如果中国人能够像美国人那样想走就走,不断变换工作及发展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五六个精神故乡,中国人的活力会大大激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也是一种中国梦。中国政府即将推出的“一卡通”政策,将有助于中国人实现这种中国梦。

这么有个性的辞职信,出自中学教师,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中国,教师这种职业的体验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古代中国,私塾教师居多,收入旱涝不报收,多还是少,与自己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但是,无论学生家长多么牛逼,都不会干涉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那时候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拥有100%的控制权。

在《水浒传》里,吴用要去帮晁盖招募阮氏三兄弟,只要跟学生打一个招呼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办什么复杂的请假手续,如果按今天的评价标准,吴用实在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

在《射雕英雄传》里,江南七怪可以自由安排教郭靖练功的时间和程序,至于洪七公的教学方式,更是荒诞不羁,如果郭靖女朋友黄蓉不会烧菜,不能给洪七公提供个性化的贿赂,郭靖想学降龙十八掌?门儿都没有。

那时候的教师生涯,虽然穷富悬殊,却是自由的,快乐的,诗情画意的。

现在的教师呢?收入尽管有所增加,却还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还被捆上了各种各样的绳索。

传统的师道尊严,早已被剥夺地一干二净。现在的学生,竟然可以肆无忌惮的评价老师,学生评语还决定着教师的待遇和生死!试问,一个可以公开对老师评头论足的学生,还会尊敬自己的老师吗?

如果一个学生不再尊敬自己的老师,那他在课堂上就算不玩手机,又能听进去并且收获多少知识呢?如果一个老师感受不到来自学生的尊敬,又将会剩下多少热情去传授知识解疑释惑呢?如果一个老师连学生都不敢得罪,又怎么可能不压抑自己批评学生对学生提供负面反馈的冲动呢?

更搞笑的,是各种各样的评估。

教育不是一个短期内可以制造利润的行业。这意味着现存的评估方式,基本上不适合教育行业。

绩效评估的目的,是激发评估对象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会给评估对象制造巨大压力,自然,压力之下,职工创造更大价值之后,收入、职位、成就感会获得空前的提高。

教师这个职业,恰恰是一个“吃得饱、饿不死”的职业。对这样一个职业来说,你哪怕用100%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收入也不会比那些用很少时间精力干活的人好多少。绩效评估让教师压力剧增,收入却无法跟着提高,这使得教师对绩效评估的感觉越来越厌烦。

如果学校和企业制造同样的绩效考核压力,同样的没有保障,随时可能失业,理性人会做何选择呢?

当然是选择成长性的企业,或者干脆自主创业啦!

因此,写出这份辞职信的顾姓女教师的选择,是一个理性人的正常选择。正如“闽”字所宣示的道理一样,窝在早已习惯早已麻木的安乐窝里太久,会把自己变成可怜巴巴的寄生虫,相反,及时地离开安乐窝,也许不能把自己变成雄鹰,却至少能把自己变成翩翩飞舞的蝴蝶!

蝴蝶的一生,尽管美丽而短暂,却充满了色彩斑斓的回忆!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何以诱人?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许斌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女心理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信上就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论说:“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中原网)

无论是否为炒作,这10个字显然打动了许多人。这当然是因为包含在那10个字中的洒

脱。人各有其洒脱,洒脱其洒脱。一些人喜欢看全省、全国、全世界的风景,一些人却可能只是希望着在阳台上放一把摇摇椅,躺在椅子上看一看远方。如果还能装一架天文望远镜,晚上望遥远的星星,那就更好了。或者,只希望明天不上班,不用担心精神不好被上司骂,于是能在大半夜里爬起来,就着网络视频看一场欧冠的淘汰赛,不知不觉的,手边已经多了好几个空空的啤酒罐??

宏大的语境渐渐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为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工作、献身,为国家富强而争分夺秒、日以继夜,对于芸芸众生,已经丧失了特定的语境。随着经济发展,极端的物资贫乏也只成其为越来越少人的遥远记忆。为了更多的工钱而不管不顾,一定要奋斗成为“地主老财”、“大资本家”,越来越多人也不认同。

我来过了,我体验过了,我快乐,我满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命观念。这样挺好的。何必总想着人人都变成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呢?人人都只是一枚螺丝钉,刻刻都不停地运转,为了机器的运转而不断作出牺牲,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那么,机器运转的意义何在呢?

为此,需要绵密的制度设计,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使得人人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条件生活得轻松惬意。而不是不得不为了赚取更多一点加班费,以维持自己与家人稍许体面一些的生活,而在流水线上加班加点。此外,恐怕还更在于我们的心态。人啊,你本来是天地间的一个匆匆过客,不要以为能永远占有一切。无论对于权力或者金钱,都要适可而止,该放松时要放松,该止步时应止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是一种勇气。尽情释放我生命的激情,追逐新的体验,想到就要做到。在具体事例中,作为省的实验中学的教师,工作是稳定的,待遇肯定是优厚的,当这位教师为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愿就辞去这一份工作,她必然相信:我有我的双手,但凡我努力,不愁找不到新的工作;但凡我保持淳朴的心态,追求朴素的快乐,但凡我能够克制过度的欲望,一样能生活得非常好。

这样一种心态,其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现在,无论是否出于炒作,它真实体现在了这位教师的行为中。许许多多人不可能如这位教师一般下定决心,就毅然决然,但看着别人洒脱,他们也高兴。或者,在他们的梦中,也是能那样洒脱的。梦里的洒脱也是洒脱,梦里的淳朴快乐一样是快乐,真实地荡漾在我们的心胸间。

郭元鹏:世界那么大,谁有勇气去看看?

来源:荆楚(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打破了传统模式。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火爆。当然,最大的因素还在于这封辞职信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其实,面对世界那么大,每一个人都想去看看。

短短的时间,就成就了这封信的火爆。如果不是网络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网友炒作已经严重惊扰了女教师的生活。有人在人肉,有人要采访。在陆陆续续刊发出的报

道中,只有《大河报》的报道隐去了主人公的地址和姓名。这是对当事人的尊重,因为她说:“我就想安静的去看看。”

对于这件新闻,我们可以关注,可以讨论,但是要尊重人家“安静的去看看”的权力。遗憾的是,当事人的照片、姓名、地址,很快就被人肉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能够有这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可以说是超凡脱俗的,也必定经过了激烈思想斗争。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被物欲化了的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看看身边的风景,我们甚至连看一眼擦肩而过陌生人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

因为不回家看看,父母与子女对簿公堂。因为没有时间谈情说爱,闪婚现象伤痛着婚姻。因为忙碌的不能看看孩子,女儿跳楼自杀说让我的灵魂去寻找妈妈。这些伤痛的事件,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世界真的是那么大,但是世界也真的就这样小。我们更应该有一颗平凡的心,去感受真情,去触摸美好。即使,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像这位女教师一样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也应该让自己放慢脚步。

最近这几年,过劳死的话题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这固然和单位的死板规定,和私企的剥削价值有关系。但是何尝不与我们自己的错误认知有关系。假如,我们也有“我想去看看”的释然情怀,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生活的更加快乐。

当然,在滚滚红尘里,在灯红酒绿里,在锅碗瓢勺里,在油盐酱醋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不可能为了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就放弃所有。但是,我们却可以善待我们身边这么小的世界。只要我们真心的面对生活,只要我们正确的认知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可以是“寒窑虽破苦也甜”的。如果都有这样的坦然,也就不会有了贪官床下的几百万,也就不会有了不法商人的后悔眼泪,也就不会有了同一屋檐下的互相伤害。

这位女教师的辞职没有代表性,但是这种心态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既然人家只想“安静的去看看”,我们就不能去惊扰她的生活,停下“搜索令”,让她静静的享受那么大的世界去吧。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有勇气这么做,抛开一切,只为十里春风。

篇二:时评类新材料作文素材1

时评类新材料作文:“小学生为女教师撑伞”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一则让小学生给其打伞的最霸气女教师在网上爆红。图片显示该教师自己扇着扇子,一名小学生在旁边努力为其撑伞。有网友认为该教师缺乏师风师德,被称为最霸气女教师。最霸气女教师在网上火了之后,多家媒体也进行深度采访,上海教委也进行调查。最终撑伞学生称是自愿为老师打伞。对此,学校对当事教师提出了严肃批评,当事教师也认识到了此行为的不妥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也有网友认为:“中央台没事儿干,从和谐的师生关系里找新闻,无聊极了。哪个学生不愿为自己喜欢和崇拜的老师干点事儿?子路不就是孔子的保镖吗?这社会太需要一点儿师道尊严了!只有全社会尊师了,才谈得上重教!这个社会就是被这些类似长舌妇的媒体们给搞坏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网络文章精选】

小学生为女老师撑伞何以被争议

最近,被冠以“最霸气女教师出游,小学生为其打伞遮阳”的几张照片在网上火了,随即引发了一场网络的大讨伐。有网友认为现在的老师一点职业道德也没有,让孩子给打伞?有关部门必须严惩。也有网友调侃称这孩子,从小就会阿谀奉承了!长大了肯定有出息。照片中可以看到学校组织学生游玩,一位女老师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行走中,总有一位背着书包的学生为其打伞。舆论喧哗并非只为了男学生为女老师撑伞,更在于该老师看上去太“牛”:戴着墨镜,扇着扇子,面无表情,似乎并不关心未成年的学生热不热。或者说,尽管几张照片未必就是全部真相,但民众已经脑补出“师生关系不正常”的戏码。

然而事实情况是,撑伞是学生主动为之,而不是出于老师要求或强迫,而且也并不像网上一开始所称的是“全程打伞”,而只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大概20分钟左右。另外这名老师平日里与学生关系融洽,并不像有些人看照片所感觉的那样“霸气侧漏”。然而有些人就只是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而在没有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就强烈谴责这名老师。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此前的手术台自拍事件,上传图片的人在没有向医疗卫生监管部门求证、举报的前提下,而曲解图片,恶意夸大医患关系,抢着发表在容易引发争议的社交媒体,此举不仅背离客观公正,还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嫌疑。同样发布“小学生为女老师撑伞”照片的人也故意曲解图片,煽动民众情绪,恶意诋毁该老师。尽管真相总会大白,但在雨过天晴前该老师和此学生饱受的舆论煎熬又会留下怎样大的心理阴影呢?

而且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学校已对该老师严肃批评,该老师也认识到自身行为不妥,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但细想之下,何为不妥?不该接受学生为其撑伞?还是不该在烈日炎炎下面无表情戴墨镜扇扇子?试问那些对该老师及其学生进行攻击谴责的人能保证自己随时随地都让别人挑不出刺吗?在随处可见的摄像头下,我们已经快毫无隐私可言了,现在有多出一批“断章取义”的拍客,这是要把人逼上当圣人的节奏吗?所以在没有深入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拍客们切勿随意诋毁别人。

再谈学生给老师打伞遮阳的行为,往好的方面想这叫爱戴老师。从家庭育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他的父母为此觉得孩子懂事了。现在社会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比比皆是,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小孩有座,而接送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则站在一旁。而能为老师主动着想撑伞的孩子肯定不会如此。从这一点来看,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值得认可的。而且在诸多学生打老师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一度紧张恶化,而该学生为老师撑伞是多么有爱的

画面,如果不是平时对孩子的爱,这位老师会收获孩子自愿帮自己撑伞的爱吗?

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李镇西

最近,被冠以“最霸气女教师出游,小学生为其打伞遮阳”的几张照片在网上火了。许多评论充满“正义感”:“现在的老师也真是牛了!”“霸气女教师,你摆的什么谱?”“感情你是国家领导人了?”??还有的评论矛头直指撑伞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拍马屁!”

我得知这事的第一个反应,是回忆我从教三十多年中有没有让学生给自己撑过伞。想了很久,确定我从来没有过。但我并未因此而释然,反而更加“不安”起来,因为我的许多行为,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让学生给我撑伞——

我曾经让学生帮我搬家,而且不止一次;我多次和学生摔过跤,把学生紧紧地压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吃了饭,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有一年出差,学生送我去火车站,他们帮我背包;至于让他们帮我抱抱作业本,或去办公室帮我拿拿粉笔,或者??哎呀呀,太多了。我越想越后怕,同时也很庆幸:幸好以前拍照摄像没那么方便,而且也没有互联网,否则我不知会被“人肉”多少次!

所谓“后怕”所谓“庆幸”当然不过是调侃而已。实际上,当我回想起这些往事,涌上心头的是温馨是幸福。以前我说过,只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现在,我还想补充一句,只要师生之间彼此依恋,举手投足都是真情——

我让学生帮我搬家,是因为我把他们当做我的哥们了,他们也为能够给“老李”给“西哥”给“镇西将军”搬家而开心;我把学生压在下面,是因为他们也曾把我压在下面——但无论谁压谁,共同的感觉都是“痛并快乐着”;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是因为周末我请他们到我家玩,一起包饺子,饕餮之后大家分工,有的洗碗,有的扫地,俨然一家人了,哪还有什么师生之分?去火车站的路上,孩子们帮我背包,他们幸福我开心,彼此都被感动着,哪有一丝所谓“霸气”所谓“拍马屁”的气息?

当然,如果说学生为老师做事是一种“付出”的话,那我为们的付出也不少。那天我在小学门口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我校附设了一个幼儿园)扛着午休的被子,我赶紧接过来帮她扛上了五楼教室。三十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班一个来自农村的女生突发阑尾炎,我立马背着她直奔医院(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这事若发生在今天,一个年轻男教师半夜背着一个高一女生,多半会成为别样的“新闻”)。住院部在山上,我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往上挪动步子,同时开玩笑地对背上的女生吟诵著名诗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一直在呻吟的女生轻声回应我:“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我写这些,无意标榜自己多么“爱学生”,而是想说,当师生关系到了一种境界,就很难说究竟是谁在为谁“付出”,或者说谁“伺候”谁。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爱——朴素而又纯净。

同时,还很自然。比如最近网上热传的小学生为老师撑伞的照片。孤立地看照片,如网上所描述:“这位女老师手里拿着扇子,戴着墨镜,全程无表情??”似乎这老师很冷漠,很摆谱。按有些人的观念,照片中的老师应该表情亲切,面带微笑,最好双手搂着孩子的肩膀,然而那是摆拍,是作秀——我们很多领导“平易近人”的照片就是这样“摆”出来的,

“作”出来的。但这几张照片不是,这是这位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个横切面。在拍照之前或者之后,也许也有过笑容,有过亲昵,而恰好这个“瞬间”和“横切面”没有——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这不挺好吗?

问题是,上网了曝光了,于是有关部门便“高度重视”了。据媒体的跟进报道—— 很快,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便就此事回应称,经调查,被打伞的老师确认为上海宝山顾村中心校的,学生为教师打伞一事属实,撑伞学生称是自愿为老师打伞,该局责成学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既然是孩子“自愿为老师打伞”,我就真想不通,这位女教师何错之有?教育局竟然“责成学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本来应该为教师做主的政府教育部门,竟然将此事上升到“师德师风”的高度,以此“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云云。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只知道,孩子帮老师撑伞,已经是一种“和谐氛围”了。这绝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主观偏见”,在我的博客上,许多网友留下这样的评论——

小学生帮老师撑伞,多美好多可爱,这会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这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本身是一幕充满温情的师生情景,被好事者伤害了。

??

媒体报道中还提到:“这位女教师平时和孩子关系比较好。”我从这三张照片中,看到的岂止是“比较好”,简直就是没有距离的好。如果不是平时对孩子的爱,这位老师会收获孩子自愿帮自己撑伞的爱?我这不是主观推断,有该事件最新进展为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女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我错了”,同时流泪说道:“现在舆论一边倒,说我的行为不好,这个我也是承认的,校长怎么处理,教育局怎么处理我都是接受的,因为的确是我个人的问题。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言论是攻击小朋友的,我希望你能帮到我,就是让他们不要再评论(哽咽)小孩子,他们还小,都只有十岁左右。我很担心的,因为他们其实不懂的,就很单纯的。”

这段话我读得很感动也很心酸。自己被舆论声讨,还担心着孩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心?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孩子自愿为她撑伞的原因。

一个从教才三年的年轻教师,那么爱孩子,却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领导批评,被网络示众,被“全民”声讨??我为我们的教师感到一种锥心的痛。

那些攻击小朋友“拍马屁”的人,心态是扭曲的,因为他们以自己并不干净的精神世界去揣度孩子纯洁的心灵。

而这几张照片的偷拍者和上传者则是可耻的——什么心理?这么阴暗!

真不知道,从今以后,那可爱的小男孩和这纯真的女教师如何相处?我无法想象。

小学生给老师撑伞,敬意表歪了

上海杨浦 陈向阳

2015年05月08日07: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一组“学校出游,学生为霸气老师全程打伞”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引起网友热议。随后,上海宝山区教育局证实,事件属实,学校已严肃批评涉事教师。

从学生角度而言,这或许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据报道,这名老师平时就与学生关系融洽,是学生自愿为老师打伞。但从教育角度来看,让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踮着脚给自己撑伞,既算不上恰当的师道尊严,也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其他学生都空着手,独有这名学生给老师打伞,哪怕是自愿的,哪怕是发自内心的敬意,也是不良示范。

在中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具有主导性地位。尤其是老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持久深远。老师让小学生给打伞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中小学生会有不可忽视的潜在负面影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教知识),一种是人师(教行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尽心“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行为世范”的责任,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8日 05 版)

小学生给老师打伞自愿也不妥

2015-05-07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事件回放

日前,有网友曝出一组据称系学生出游给老师打伞的照片,称“现在的老师也真是牛了”,“小学生为老师辛苦打伞,女子表情全程霸气”还被顶上微博热门话题榜。上海宝山区教育局回应称:照片中的师生来自宝山区顾村中心校,这名老师平时与学生关系非常好,事发时是学生主动为老师打伞,目前当事老师已经作了检讨。(5月6日《新闻晨报》)

理解 : 莫用成人心态解读

仅从被曝光的照片上看,女教师戴着墨镜挥着折叠扇,无论坐着走着,都有一位10岁左右的小学男生为其打着遮阳伞,确实有些“霸气十足”。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师有意“命令”学生这样做,然这样有悖师德的老师毕竟是极少数。而从照片上看,小男生不但“服务周到”,而且看不出有任何不情愿。这就是第二种可能的表现,是基于关系亲密之下的主动所为。

这与现实中下级官员给上级领导打伞,完全就不是一种心态,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对孩子的这种纯真做强加性负面解读。老师没有拒绝小男生的撑伞,既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师生亲密关系的一种呵护。用社会甚至官场上那些不良生态去衡量小学生给女教师的“撑伞”,不只是玷污了童真,给本不纯洁的社会空气无疑又撒下一把尘土。

批评 :有心机不是好事

这是一面反映校园生态、师生关系的多棱镜。这些年在一些学校,孩子被当成道具使用已屡见不鲜。比如在什么庆典仪式上,为了等候领导冗长的讲话,孩子们或在隆冬寒风中冻得缩成一团,或在骄阳烈日下晒得汗流浃背,甚至被雨水浇得浑身湿透。

尤难让人释怀的是,在教师心安理得享受打伞的另一面,学生还将打伞当成成就感,在打伞中享受优越感。本该稚气天真的孩子,打伞成了能事,也与家教有关。当家长一次次给孩子面授机宜,教会孩子怎么讨老师欢心,带着孩子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多多关照,学生把打伞当成成就,在所难免。让孩子能真正像孩子一样生活、学习、成长,或许是最重要的。

反对: 真是“自愿”也不行

即使学生真的是自愿,当事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学生打伞,她为何没有制止,反倒心安理得接受,甚至还颇有几分洋洋自得、趾高气扬?为人师表当慎之又慎,时时刻刻要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处亦不可随便。

此前,媒体曾报道过多起学生因犯错而集体下跪的事件,事后相关方面都回应说“学生系自愿”。不管学生集体下跪到底是谁造成的,毕竟他们都跪了,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正如有网友跟帖指出的那样:“不论自愿不自愿,我们都应教育孩子,不能随便下跪。”如果学生是被迫下跪,不仅体现了老师的粗暴,更折射了孩子的软弱和逆来顺受;如果学生是自愿下跪,说明孩子们的心智还很不成熟,让人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奴性”阴影。所谓“自愿”背后折射出的某些社会现象和心态,无疑都如出一辙,值得教育者和全社会反思。

结论: 不可如此言传身教

或许这名小学生为老师打伞,只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的自愿行为,但也不能排除孩子有“讨好”老师的心理,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当我们看到奥巴马自己撑伞,骆家辉自己提箱子,我们难道不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说“不”吗?否则,你这样神态自然享受了这个孩子给予的“一片阴凉”,就有可能会让更多的孩子纷纷效仿,那无疑是在这些未成年人的心中播下了“丑恶”的种子。如此的“言传身教”,很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也就成了你”。 每每发生的教师负面事件,其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都引发我们思考。因此,关于如何办好教育,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 言 两 语

引起社会关注是好事,但不宜对老师集中谴责,这样会对学生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们很单纯,也许出于爱心和好心为老师遮阳,没有什么功利目的。

—辛远航

篇三:时评类新材料作文素材2

时评类新材料作文:“成都女司机挨打”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女士被后方小车司机张某逼停后拖出车外,暴打至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从被打后收获同情,到行车记录仪曝光真相,再到男司机被刑拘后道歉认错,女司机被人肉出多次违章驾驶后死扛,要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短短几十个小时内,舆论风向出现惊天逆转。5月6日,舆论开始愈发理性和客观,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各有责任,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并谴责“路怒症”的现象。不过,一项调查显示,70%的网友认为女司机被打活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网络文章精选】

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谁之过?

5月3日下午,四川成都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某惹怒司机张某并导致后者下车对其殴打,事件曝光后,网上对打人者一片谴责之声。4日下午,张某的行车记录视频被传到网上,从视频可见,卢某两次故意别张某的车才招致后来的暴力。

剧情就此反转,卢某也惨遭网友人肉搜索,之前的不良记录都被翻出来,甚至个人隐私信息也被曝光。

昨天下午,卢某的父亲针对网络上的隐私泄露以及诬陷通过电话向警方报警。

同一天,女司机卢某躺在病床上接受央视采访,讲述她当时的想法:“以我这么多年开车的经验,在那样的距离我变道过来出去,是没问题的。不会导致他急刹车把小孩吓到,出来我都没感觉到把他别了。”

第一幕

视频记录女司机被暴打前情: 连续变车道

5月3日发生在成都的“男司机街头殴打女司机”事件备受关注,4日成都警方发布视频,还原了事情的全过程。

3日下午2点13分,两辆红色轿车各自停下,前车的男司机下车,将后车女司机拖出车外,拳脚相向。目击证人表示,殴打持续2分钟,男子手中的螺丝刀还划伤了一位出租车司机。

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成龙路排错所副所长覃阳说:“他(嫌疑人)认为被害人违章变道,已经快接近的时候,被害人突然打了这个转向灯,然后变道,准备从辅道的出口出去。行车记录仪上显示(变道)是比较快的。”

最终,事件升级为肢体冲突。经诊断,被打的女司机面部多处骨折,轻微脑震荡。打人男子张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警方刑事拘留。

不过被害人认为,她当时并不清楚自己的变道给后方车辆造成了惊吓。

被害人卢女士称:“以我这么多年的开车经验,在那样的距离我变道过来出去,是没问题的,不会导致他踩急刹或者怎么样,把小孩惊吓。出来了我都没有感觉,把他(车)别了或者怎么样。”

舆论愤怒了,网友对男司机的批评压倒一片,“丧心病狂”、“变态”、“素质低”等差评黑压压一片。

第二幕

打人者张某:很后悔,年轻人不要像我这样

打人者张某称,双方并未发生交通事故,他多次逼近女司机卢某的车,直到将她逼停并拖出车暴打。

张某现以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并录了一段视频对卢某道歉。被他划伤的司机头部、面部受皮外伤,而卢某伤情有待进一步司法鉴定,结果预计在3日后拿到。

张某表示,这件事情他很后悔,并表达对受伤女孩卢某的歉意。他希望告诫所有在路上开车的年轻人,“不要像我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张某的老婆也表示,希望受伤的女孩和的哥,给自己丈夫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三幕

女司机遭人肉搜索: 多次违章

4日下午,成都警方公布了另一段视频。殴打事件还原之前,两车在成都三环路由东向南行驶,经过航天立交桥出口时,两车均要驶出主道。从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可以看到,前车的女司机连续变道。从打转向灯到完成变道只用了3秒,第二次变道只用了2秒。

网友从视频里中可以发现,张某的车被卢某两次故意别住,刹车后还能听到张某小孩的哭声。广大网友对于事件的态度随之开始转变,不少网友转而谴责这位女司机卢某的路霸行为。

大多数网友对男司机的道歉并没有上心,他们把注意力聚集在女司机上,开始人肉。 一篇《疑似涉事女司机4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在网上热传,其车牌号与最近被殴打视频中的车牌号一致,都是川AD7T67。

微信公众号“新闻马赛克”搜集整理了女司机的劣迹:她的小孩曾站在天窗外左顾右盼扔东西,她曾将车停在窄路中间并骂人,她牌照为川AD7T67的红色现代车还有26次违章未处理,她名下另一辆宝马也有违章未处理??

微博网友“付近小朋友”评论道:“作为一名老司机,女的不对,男的已经让了2次了,女的不依不饶,还把头伸出来骂。女的有100%的责任。”微博网友柘溪懒猪说:“女人该打,想变道就变道,从不把别人的安全放在心上。”

网友“J.Bai”在朋友圈的发言也被截图广为流传。“J.Bai”称,曾开车遇到过川AD7T67,很窄的一条路,对方硬是把车停在路中间,叫她让一下反遭辱骂。

昨天,对于卢某的人肉搜索却并未局限在交通事件本身,甚至卢某从2013年至今开房多少次都被公开。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开车是开车的事儿,跟开房有什么关系。

第四幕

父女上阵:要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

卢某父亲昨天表示:“女儿只是偶尔开一下这辆现代车,网上传出的交通违法都是我造

成的。”

卢某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就第一次变道行为道歉,她说,第一次连变两根道,是想从三环主道进入辅道往三圣乡走,“确实有点急,我道歉,但我没有想去别他。”第二次“因为路窄不得已才拐过去”。最后一次是“想尽快离开,但没想到他把我别停了,话没说就打。” 卢某认为自己正遭受道德批判,并考虑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

卢某接受采访时说:“我不相信全国人民是这样看待这个事的,我不相信所有的观众就因为我无意的一个变道让后方车踩了一点刹车,导致他这样暴力的行为对我进行殴打。” 前后视频曝光后,网名是众说纷纭,到底是谁之过呢!又是谁先引发的事件呢!归根结底还是被害者自己,同时都在道路上行驶,为何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女人强势不一定好,或许在家有老爹让着你,男友、丈夫让着你,但不是每个男人都会纵容你和放肆你的任性。现在的车辆越来越多,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还得有道德规范。大家都忍一步的话,何必有今天的下场。全国的驱车朋友引以为戒,安全才是生命的保障。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给我们提供自省契机

2015-05-08 09:40 来源:绵阳日报 我有话说

□冯俊锋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在历经对女司机集体同情、谴责打人暴行后,施暴者行车记录仪视频的公布使舆情惊天反转,公众很快转入对女司机的集体控诉、法理讨论、吐槽扒私和道德审判中,层层跌浪的舆情至今尚未平息。事情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早有分晓,在舆情峰值仍未走低的时间段里,开车与不开车的、参与“围观”与“置身事外”的公众都需要冷静、理性地来“捋一捋”:究竟是哪一种“与共”的情绪和粘连,把亿万公众带进了没完没了的持续讨伐中?

“人车路”永远是一组矛盾体,也是世界性矛盾的共性话题。中国的快速崛起让汽车进入家庭时代,人车路的矛盾由此频发、高发,并无限放大。“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是我们在经年累月司乘旅途中,遭遇各种恶习无力感后集体情绪的一次宣泄。“众声喧哗”之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给交通参与者与管理者究竟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思考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是一个成熟、法治社会需要探究的。

中国庞大的汽车拥有量造就了庞大的驾驶群体,驾驶水准的千差万别、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社会见识的形态各异,各种奇葩、荒诞的行为我们早已见惯不惊,但大多忿忿不平之后,常以隐忍的态度漠然视之,甚而,我们有时也加入伤害他人的行列中。“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给我们人人提供了一次躬身自省的契机,那就是:我们自己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遵循规矩、理性文明吗?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必要的自省是这次事件由坏事变好事的重大收获。

一天前,凤凰网“开车途中遭遇别车,你会怎么办”的网络调查中,上百万网友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73%的人选择“忍让一步,不开斗气车”,结合网络跟帖互动的“种种声音”,表明这次事件已经寻找出网络的“最大公约数”。数据走向表明,一方面这次事件表面上看是一起孤立事件,实际却是人人“积怨”太久;另一方面多数人的客观理性,表明大家都需要一个和谐有序的文明出行环境。而这个和谐共生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交通参与者文明包容,遵守规则,相互尊重。

我们需要从思想到行动做一次全方位的“体检”与排查:高速路“生命通道”应急道我们能否做到不再占用?当行车道上有人困身车流,我们能否做到立即下车帮助他人脱险?交通拥堵时,我们能否做到再不随意穿插抢位?我们能否做到不让垃圾从车内抛出、不在城市

道路开远光灯、不出现脏言恶语??当然,更要坚决避免“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相互制造麻烦式的泄愤。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情还在继续,人非圣贤,我们反对非理性、反法制、贴标签化的道德审判与舆论“拉偏架”式地绑架民意,不管法庭上如何判定责任,无论男女主角如何忏悔和检讨,这些都不及我们设身处地、躬身自省意义深远,因为,作为“他律”的法条始终有死角和漏洞,“自律”才是我们行为理性、克制、文明的“稳定器”。

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背后折射什么?

作者: 广汉市委组织部 陈敏 来源:全民记者网

日前,四川成都发生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事件成为了网上网下人们持续热议的话题。准确地说这个事件的脉络是十分明晰的, 如果抛却固有情绪和偏见,回归法律常识,回归理性,事件里的孰是孰非原本并不值得讨论,但是人们为什么却对该事件中的女司机“打得好”还是“不该打”持续争论不休?事件背后又折射出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笔者以为:

第一、该事件更多地折射出了目前交通执法的一些漏洞和尴尬。目前,道路交通法针对随意变道行为的处罚是如果被执法人员抓住可能会扣分,但如果只是被电子设备抓拍,可能就不会被扣分甚至不罚款。因此,在现实中,很多人不怕罚款,就怕扣分。因为分若扣完就意味着驾照吊销必须重考。显然,如果驾驶行为违法成本过低,或者只是受到道德谴责,这就必然会导致诸多弊端。

第二、该事件折射出人们对法律常识认知的错位。大家在喋喋不休争论该事件中的女司机是“打得好”还是“不该打”的时候,对“无论如何,打人不对”这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出现了法律认知的错位。要明白:事实上,一方面根据我国刑法和被殴女子目前的伤情信息来看,打人男司机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应该被追刑责;另一方面,被殴女司机驾车随意变道行为应受到有的处罚,这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两相比较,前者之恶显然要大于后者之恶。因此,继续争论该不该打女司机已意义不大。我们的重心应该是如何引导人们依规行车、礼让行驶,进而文明行车?如何把交规意识和底线意识牢记心中?

第三、该事件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文明观念的重新认知和提升。和急剧增加的私家车保有量相比,中国汽车社会的文明却远远没有相应地成熟。女司机变道被打这事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也恰恰说明这样的不文明现象是相当普遍。倘若大家在热议这一事件的同时,能够透过事件本身,形成“变道不对,打人也不对”的交规意识和法治意识,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文明开车,文明对待他人,那么我们距离汽车文明岂不就更近一步了?

第四、该事件也折射出舆论冷暴力的巨大杀伤力。就整个事件而言,被殴女司机因为随意变道,先被男司机殴打,后被舆论“群殴”,并且还被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泄露不说,甚至还有人恶意捏造事实,影响其家人的生活。让我们再一次见识到舆论冷暴力的杀伤力。而要控制这种现象,就需要引导人们在不断提高法律常识和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自觉重新整合道德文明观念,提升道德文明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依规行车、文明礼让,这样的事件才会越来越少。

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的法治三问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青夏

核心提示: 国家、社会、个人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对法律的敬畏。法治国家的建设如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法律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戒尺,真正的红线,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法律的权威。

法,国之重器也。文明社会需要法律的约束,法治的规范。最近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人们的热议。事件一波三折,从起先对被打女司机的同情,到行车记录仪公开后对女司机的谩骂,人们对事件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 “路怒症”“反对私刑滥用”人们纷纷观照自己的行为,对自身驾驶道德素质,以及对权利的意识觉醒,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那么男女司机究竟触犯了哪些法律?谁来追究男女司机的违法行为?如何对男女司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我们不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更深一步的发问,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推动我们法治的文明和进步。

男女司机究竟违反了哪些法律?

事件发生后,成都交警对女司机违法变道行为进行了“扣3分,罚100元”的交通违章处罚。这种定性是否准确呢?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女司机不仅变道,而且是以危险方式妨害别人驾驶,男司机也有类似这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是主观上的故意?这种故意带来的危害如何防范和处理?这种行为属于危害交通安全驾驶罪还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法律?

谁来追究男女司机的违法行为?

对男女司机的违法行为,成都交通局以违反道路交通法规对女司机进行了处罚,公安局以涉嫌刑事滋扰对男司机进行拘留。假如男女司机都已经触犯了危害交通安全罪抑或是更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时,谁来对他们进行责任追究?是交通局,公安局还是国家安全局,我们的政府部门主动来对照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责任,还是由男女司机双方各自诉诸法院来追究对方的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对男女司机都不进行责任追究,那么是否应该对政府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又由谁来追究政府部门的责任,以什么名义来追究呢?女司机原来的二十多次违章行为如何来进行责任追究?是否属于某些部门的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呢?

如何对男女司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法之威严在令出必行。所谓“执法必严”,如何处罚违法当事人是树立法律威严的所在。然而中国传统是追究无讼,违法的利益和维法的成本常常成为双方当事人宁愿息事,也不愿意诉求法律,抑或动辄用所谓“私刑”。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既要达到让人们心中有戒,心中有畏,又不能让法律 “高不可攀”。如何让法律成为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工具,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

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多达20万人,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羊群效应”显示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会引起后来人们行为的纷纷效仿。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之后,全国又有多起因驾驶行为不文明而引发的冲突,对每一事件作出清晰的认定,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准确的责任追究处理,是更好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避免人们“以暴制暴”的最好途径。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