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清帝退位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3:59 体裁作文
清帝退位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清帝退位记

清帝退位记

1912年2月12日是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清晨,北方呼啸,天寒地冻,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上,清朝统治者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端坐金銮宝座之上,接受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及内阁成员的三鞠躬新礼,然后,由满面戚容、眼噙泪花眘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布天下,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

清帝的逊位与共和政体的创立,不仅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也包含着一个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位眘错综复杂的斗争故事。

武昌起义发生后,各省闻风响应,纷纷独立。清廷无力控制局势,在列强及朝中亲袁势力的内外压力下,不得不起用闲置了数年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授以军政全权,来平息动乱。而袁氏久蓄取清室而自代的野心,趁此时机,一方面以清政府为工具压迫革命党,迫其就范投降;另一方面,又借革命力量威胁清政府,逼其交出一切权力。时人称之为新式曹操。袁世凯密令北洋军在拿下汉口、汉阳之后,即停战议和。南北议和其实只不过是革命党与袁世凯之间如何处置清廷的一桩交易罢了,其关键有两个互为前提的条件:一是南方许诺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二是袁世凯答应迫使清帝退位。

袁世凯开始加紧进行“逼宫”,迫使清帝退位。

1月16日,袁世凯亲自出马。他以内阁总理的身份,率全国国务大臣联衔上奏朝廷,宣称清廷大局岌岌可危。奏曰:“战地范围,过为广阔,几于饷无可筹,兵不敷遣,度支艰难,计无所出,筹款之法,罗掘俱穷……常此迁延,必有内溃之一日。倘大局至此,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南方军民“万众之心,坚持共和,别无可议”。各国列强因此次战祸而贸易损失不小,“若其久事争持,则难免不无干涉”,希望清廷“俯鉴大势,以顺民心”,否则将出法国革命那样不堪设想的后果。“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革命党人事先得到袁世凯将入宫的消息,于是由张先培等11人执行任务,分3个行动小组,沿必经之路王府井丁字街两旁设下埋伏。就在袁世凯离宫回府的途中,张先培等人投下一枚炸弹,弹发不中,袁世凯乘机称病,不再入朝,隐于幕后操纵“逼宫”活动。

在袁世凯内阁要求下,从1月17日起,清廷即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贝子溥伦首先提出清帝“自行逊位”和让袁世凯做总统的主张,得到庆亲王奕勖的附和,而恭亲王溥伟等人则表示反对。隆裕遂于同日再开御前会议,胡、赵、梁又提出拟由袁世凯在天津另组临时政府之议,受到与会王公亲贵一致反对,结果不欢而散。

这时,朝廷内部亲袁与反袁的势力都围绕清帝退位和接受共和政体与否的问题大做文章。除内阁成员全属袁氏一派外,奕勖、溥伦、太监小德张等人也被袁世凯重金收买,他们对隆裕极尽威吓哄骗之能事,必欲其退位让权而后快。

主张抵制共和,排袁捍清的则是载泽(辅国公,前度支部大臣)、良弼(原禁卫军协统)等一群王公亲贵。早在武昌起义之初,他们就叫喊要以亲贵督师,大张挞伐,反对起用袁世凯。袁世凯上台后,始而将载泽等皇族排出内阁,继而又命冯国璋统禁卫军,收掉了亲贵们的兵权。于是,受到排挤的王公亲贵们结合为宗社党,内则煽动主要由满族官兵组成的禁卫军,外则勾结陕甘总督长庚和署理陕西巡抚升允,反对革命,也抗拒袁世凯。1月中旬,他们又组成君主立宪维持会,企图让袁世凯辞职,由载泽等重新组织皇族内阁,由良弼任总司令,进行垂死挣扎。

1月20日,南京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促清室让权。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与会的载沣、溥伟、载泽等亲贵王公皆力主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他们攻击奕勖误国,要隆裕太后以宫中金银器皿为战费,任用冯国璋破敌。但隆裕这时已失去了胆量,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吗?”溥伟见

太后不依,又不自量力地要求皇上赏兵“情愿杀敌报国”。可当太后问其兵力情况时,他却答称:“奴才有打过仗,不知道。”太后无奈,又不愿退位,于是寄希望于国会解决政体问题。

袁世凯见清廷不肯就范,忙向隆裕奏道:“如改为国会议决国体,则优待皇室条件,似亦应由国会议定,能否照前优隆,臣未敢预决。”同时,暗示手下人掀起请愿共和的风潮。1月25日,杨度在京组成“共和促进会”,发表宣言,对阻挠共和的亲贵王公以猛烈抨击,声言唯有共和才能保全皇室和国家。次日,段祺瑞率领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朝廷,指斥溥伟、载泽阻挠共和,要求降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王公亲贵们接到这个电报,人人变色。无人敢有异词。当日晚,又发生了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毙良弼的事件,宗室王公益发人人自危,纷纷逃离北京。隆裕太后更是胆战心惊,对赵秉钧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他们回去好好的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自此清廷彻底向袁世凯妥协。2月3日,隆裕授袁世凯以全权,与南京商酌退位条件。清廷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袁世凯。

4日,袁世凯将他改定的《大清皇帝优礼条件》电告伍廷芳,其第一款即有“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的话。南京临时参议院经过讨论,将袁世凯送来的条件改称为《关于清帝逊位优待之条件》,在具体条文中,均特别点明“辞位”二字。双方经过进一步商榷后,最后确定优待条件八项,主要内容有:清帝辞位后,其尊号仍存不废,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暂居故宫,日后移居颐和园皇室岁费四百万两(元),由民国拨给;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其原有私产,由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此外,还规定了《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四条,《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这一优待条件虽然删除了“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等字样,但仍然是革命党人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2月11日,隆裕认可优待条件,决定清帝退位,12日,以宣统皇帝名义下诏三道。第一是清帝退位诏,此诏由南方起草后电告北京,袁世凯蓄意加入“即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之句,以示政权得自清室,并防革命党人不能践约让总统之位于他;第二诏是公布优待条件;第三诏是劝谕臣民。袁世凯在外交大楼正厅里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书,到场的100多位官员个个神色严肃。当天晚上,袁世凯令人剪去自己的辫子。次日,北京各家报纸争相恐后地把《清帝退位诏书》全文发表。于是,北京城内街头巷尾,人们拱手相告:“共和了!”“皇上退位了!”

北京城收起了龙旗,换成了五色旗。

思考讨论:

1.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历史意义?

2. 如何认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清帝逊位问题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斗争?

案例分析: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2月12日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从此,清朝成为历史陈迹。

清王朝迅速灭亡,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坚持反清斗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

不可磨灭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秦始皇到宣统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它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毒化了人民的心灵,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就必须推翻这种政治制度。辛亥革命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带了一个用铁和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带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清帝在得到诸多优待条件后退位,是革命党人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窃取临时总统宝座的袁世凯以丰厚的待遇送走了清末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后的溥仪过起小朝廷的生活,俨然成了民国之中的小独立王国。这一不正常的现象,直到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宫才告结束。这主要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决定的。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手中,革命党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给封建制度留下了一个尾巴,为国内外野心家留下了一个制造中国变乱的傀儡工具,后来果然发生了1917年张勋复辟政变和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

篇二:也谈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

也谈《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

? 2011-10-23 09:07:41

陈根发

【关键词】退位诏书 禅让 隆裕皇太后共和 光荣革命

【作者简介】陈根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清帝退位诏书》的起草、颁布和执行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对于这一退位诏书的性质和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表述和评价。最近,有一些学者积极撰文,从历史、政治和宪法学角度对之展开探讨,认为《清帝退位诏书》不仅具有一般的政治和历史意义,而且还具备宪法的价值意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清帝退位诏书》的认识上的不足,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商榷的问题。譬如,《清帝退位诏书》到底是一份政治文件还是法律文件?如何区分《清帝退位诏书》的实然作用和应然作用?从当今学者对《清帝退位诏书》的研究上看,不能说已经对这些关键性问题有了唯物的和辩证的看法。

一、《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

廓清《清帝退位诏书》的性质是理解其历史作用的前提。退位诏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有官方正史可查的皇帝退位诏书就多达十余部。在中国的世袭制社会中,被称为"禅让"的政权更替制度集中存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及其前后。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是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东汉献帝刘协颁布禅位于曹丕的诏书。该诏书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

清帝退位小说

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诏书阐述了天下为公、贤者为皇的思想。曹魏咸熙2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

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退位,改称国号为晋。曹奂的退位诏书记载于《晋书o武帝本纪》,诏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诏书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称赞司马家族功勋卓著,故"授尔位"以"顺天命"的主张。其后,又有东晋恭帝禅位诏书(公元420年)、刘宋顺帝禅位诏书(公元479年)、南齐和帝禅位诏书(公元502年)、西魏恭帝禅位诏书(公元542年)、东魏孝静帝禅位诏书(公元550年)、萧梁敬帝禅位诏书(公元557年)、北周静帝禅位诏书(公元581年)。

历史上最后一部皇帝退位诏书就是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代理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发布的《清帝退位诏书》。该诏书中有:"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比较中国历史上的十部皇帝退位诏书可以发现,它们都有被迫让贤、保全皇帝皇族性命待遇的政治性质。《清帝退位诏书》与以往的退位诏书所不同的只是以往的退位诏书内容都是皇帝向权臣移交政权,而《清帝退位诏书》发布的则是皇帝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移交政权的主张。可以说,在性质上,《清帝退位诏书》与以往的退位诏书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都是国内政治活动中皇帝皇族与权臣派系斗争妥协的产物,因此主要是一种政治文件,而不具有宪法和法律渊源的性质。政治和法律虽然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单一的,而政治表达却是多样的,二者的性质和作用是有区别的。法律是由特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它与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如政治规范、宗教规范、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清帝退位诏书》是一份政治文件,还可以从它产生和颁布的方式上得到印证。隆裕太后宣布的退位诏书,其实是由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幕僚杨廷栋等起草的文件。杨廷栋受命起草诏书文稿后,经张謇润色,再由袁世凯审阅后交与隆裕太后宣读。退位诏书选定的是"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而不是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在隆裕颁

布退位诏书的同时,由北方议和的全权代表唐绍仪草拟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共有8款,主要内容有:溥仪辞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室每年费用白银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居住紫禁城和仍可役使太监宫女等。退位诏书下达后,虽然宣告了中国大地上实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使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的篡权活动得到初步实现。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樵禾岢龃侨チ偈贝笞芡持拔瘛?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执掌了全国大权,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二、《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

《清帝退位诏书》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的政权交接,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孙中山也曾指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夸大它的历史作用,更不能混淆它的应然作用与实然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清帝退位诏书》以屈辱而又光荣的逊位方式,把和平注入到了现代中国的宪法性法律当中,成为了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其作用可以与英国的"光荣革命"相媲美。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把《清帝退位诏书》与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相提并论是缺乏类比基础的。且不说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作用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评价,仅从"光荣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方式和结果看,就与《清帝退位诏书》下的"革命"存在本质上的差异。1688年6月20日,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因此丧失了王位继承权。为了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后,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其妻子玛丽的长女继承权。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的军队在托尔托湾登陆。消息传到伦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但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后经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2] 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了一个《权利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表明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该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为法律,即《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3]"光荣革命"在本质上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革命的结果是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可是,《清帝退位诏书》下的"革命"并不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满清统治的非暴力政变,正好相反,它是在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打击和威慑下的乞降和受降行为,其理念也并不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政体。可见,《清帝退位诏书》与英国的"光荣革命"虽然在形式上都存在"非暴力"和"大妥协"的因素,但是在本质上却存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偏差。《清帝退位诏书》是清帝被迫逊位于主张"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禅让","光荣革命"则是革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本着新教精神宣布英王詹姆斯二世逊位于其女婿和女儿的"宫廷政变",两者的逊位方法和结果可谓"南辕北辙"。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走向共和"是清末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潮流,《清帝退位诏书》是清末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按照孙中山的说法,那就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清末退位诏书》只不过是顺应时势罢了。其中人民群众才是共和的真正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共和的活动同样受到了清末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制约。《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具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即它代表了没落但开明的部分皇室人员对"共和"所表示的赞成和欢迎,这对新生的中华民国起到了一定的催生作用,但退位诏书却同时把养育这个"婴儿"的权力交给了阴谋家袁世凯,在"共和"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陷阱,这是不能忽略的历史事实。

三、结语

《清帝退位诏书》所起到的保全皇帝皇族性命待遇和加快共和步伐的作用的确是一个争议不大的历史事实,除此之外,它是否在中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某些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既不应把《清帝退位诏书》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也不应把它直接扯进近现代宪法文件的范畴。如何对待这个封建时代最后的皇帝退位诏书呢?借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话来说,那就是应该把《清帝退位诏书》"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4]发挥它的古董作用。在听到诸如《清帝退位诏书》及其附属文件是"一种宪政契约"、"具有天命流转与法统新续的价值和意义"等言论时,笔者想到了《论语.述而》中的两句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5]衷心希望《清帝退位诏书》的研究者们也能领会孔子的这一学问精神。

注释:

[1]《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4页。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5]《四书五经大系》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来源:中国法学网首发

篇三: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图文】

1912年2月12日,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於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皇太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共三道,辞位正文,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