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平视作文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29:46 字数作文
平视作文800字字数作文

篇一:平视个性生命,倡导“个性作文”

平视个性生命,倡导“个性作文”

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教师让学生写“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春风洋溢、鸟语花香、姹紫嫣红,只有一个学生视角与众不同,写了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教师狠批了一通。

故事很小,人物形象倒很鲜明的:一位作文审美观呆板僵化的教师,以及一个尝试个性化写作而惨遭打击的学生。或许,我们无须苛责这位教师的水平有多拙劣,至少他的动机纯正,事实上,我们在不经意之间也犯着同样的错误——尽管有时显得那么隐蔽。 究其根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

首先,追求立意的唯崇高论。仿佛一提写作,就不外乎要“文以载道”,动辄挖掘人生哲理,赞美大好河山,歌颂美好生活,等等。其实,学生作文能弘扬主旋律自然是好的,但倘若他们能在文字间流露出一些成长的忧伤,青春的压抑,或者性灵的狂欢,也未尝不可?

其次,追求功利的唯工具论。如果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只指向考试评价,而无视学生文学审美情趣等终身指标,那么八股文之殇,必将于当下重演。毕竟,作文,作为文学创作的初始阶段,不只是作为通向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存在的。这里涉及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不作赘述。

其三,追求表述的准成人化。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文章,在这种阅读姿态支配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否定属于学生们的表述方式,而强加给他们太多成人的言说方式。让一颗稚嫩的心灵,去操纵圆熟的文字,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很不人道的。

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呢?不惧浅薄,阐释鄙见如下。 首先,我们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允许学生存在差异。“不拘一格”即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念、各种风格特点教师应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从心底里让学生们放胆去写,使其个性充分张扬。我们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拥有鲜活的童心,与时代同步,了解学生们的生活,让自己的心理年龄和学生同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作文世界,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你才会在教学作文中找到快乐,为自己的职业愉快地奉献。茅盾先生说过:“幼稚粗拙是壮健美妙的前奏。”宁要“幼稚”,不要“成熟”;我们宁要“个别”,不要“一律”。当然,尊重学生个性,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经常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个性化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所偏激,我们也可以宽大为怀,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和思想上的狭隘,拓展自己的空间,与时俱进,

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独特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他们按照本来的自我更好地发展。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对他们的词语的选用、修辞只要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关注他们的作文构思,文无定法,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和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以点带面,化大写意为工笔的精雕细琢,有脉络清晰的个性描写。以习作《秋天的树叶》为例,有的同学笔下,是很理性的描写,有板有眼地介绍三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是很有感性的语言,枫叶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就像人的‘巴掌’一样,长着五个‘手指’,这五个‘手指’上细下粗,两边凹凸不平。在‘手掌’中心,一根根‘神经’——茎,通向每一个‘手指’的最上面。”还有的同学更富有童趣,他把树叶拟人化了。“树叶飘呀飘,它睁开眼一看,咦,我怎么穿上了红衣裳,身体又变成了手掌形的了。”俨然是一个小精灵来到了人间。更有的同学,在文章的最后精彩点题,“每一片树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秋来了。”一股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如此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在点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给予他们赞赏,一来鼓励了写得好的同学,使他们

产生写作的兴趣,二来让写作一般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个性化的描写,带动了写作兴趣。在作文的文体上,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如上面《秋天的树叶》,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三,改变作文指导方式,尽量实现个别化辅导。个别化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倡导面批,即当面个别指导。二是要改变作文评语的面孔,使之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杜绝作文评语过于严肃、呆板、一般化、缺少针对性等现象。这样的话,教师才会从情感上赢得学生的信赖,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更温暖,更能对症下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习作《一次难忘的交流》中,一贯作文很不起眼的邹晓玮同学文情并茂、语言优美,在叙事之中,她写道:“阳光明媚,轻风拂面,花草在欢快地舞动漂亮的衣裙,小鸟竞相展示着动人的歌喉??”我把她叫到跟前,抓住她叙事之中能有意识写景表扬了一番,结果她越写越有进步,并由学校推荐参加了很多作文竞赛。

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这点,并从实际加以改进,那么,我相信我们学生的作文必然充满个性,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们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个个文采斐然而充盈时代气息的生命。

篇二:平视 作文

平视世界,平视自我

有一种视角显得温和而亲切;有一种视角显得谦恭而诚恳;有一种视角显得深邃而迷人。平视——我们看待事物的正确视角。

人际交往中,我们需平视。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肯定少不了与其他人相互交往,很少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与他人相处,最为重要的就是平视他人。平视是凛冽冬日里的一抹暖阳,使饱受欺凌的人们感受一份温暖;平视是漫漫黄沙里的一掬甘泉,给绝望的人们以生的力量;平视是寂寞长夜里的一缕歌声,让孤苦无依的人们获得心灵的慰藉。

面对困难时,我们需平视。

在学习过程中,想一帆风顺几乎是不可能。当遇到困难时,你会觉得那是一座大山挡在面前,无法逾越。其实,那是你不自觉地仰视了困难,他才变得巨大,克服它才变得可望而不可即。这时候,我们可以调整心态,放平视角,你会觉得困难也并不是那么可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像华罗庚就是最突出的一个。华罗庚做数学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然而他把一个个困难看得很寻常,他认为所有的困难其实没什么区别,克服它就行了,他把克服困难看作是一种乐趣。也正是凭着他平视一切困难的视角和乐观的心态,华罗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成就事业时,我们需平视。

历史是一面镜子。楚霸王项羽虽有扛鼎之力、拔山之势,却傲慢无礼。他总是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不屑一顾。他那俯视一切、唯我独尊的错误视角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反观刘邦,他无才无能却懂得处世之道,平等地看待他人,这也帮助他成就了大业。从项羽和刘邦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人相处时“平视”的重要。

不懂得平视西洋科学,清政府留下惨遭践踏的千古遗恨;不懂得平视对手吕蒙,关羽留下了败走麦城的终身遗憾;不懂得平视胜利,拿破仑落得滑铁卢惨败、荒岛了却余生的结局。

给弱者以平视吧,会让他们在尊严的强悍中重振雄风,给强者以平视吧,会让我们永葆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成就人生。

篇三:平视范文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对待外物、他人或自己时,有不同的视觉方式:平视、仰视、俯视和斜视。仰视太长,脖子会累,眼睛会朦胧,看不到远方,必然不会走得很豪迈;俯视是先占居高位,天长日久,就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有时会从高处跌下;斜视,关闭了交流的门阀,最不可取。只有平视是我们要面对世界的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它能使我们看得更真切,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它善待一切,最为和谐,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请以“学会平视”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因为平视,在伟人面前,我们尽现自信;因为平视,在弱小面前,我们尽现平等;因为平视,在朋友面前,我们尽现信任;因为平视,在困难面前,我们尽现抗争;因为平视,在爱情面前,我们尽现尊重;因为平视,在生活面前,我们尽现真诚;因为平视,在生命面前,我们尽现韧性。用平视的目光,去看待人生,我们会活出自己的天性、率真和美丽。

思路设计二: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具体体现。

真正的平视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让我们的眼睛平视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

思路设计三:平视是自我的需要,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思路设计四: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视”,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

思路设计五: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

不同有的人有不同的平视高度,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其平视高度也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人生的一个高度平视自己,平视别人和外物。

【一语破的】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

【素材超市】

1、哲学家罗西说:“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平视乞丐,你会变得神情温和,即善良。” 培根说:“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

2、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中国体育代表的情景:接受脑瘫足球队赠送的球队签名的足球后,在一只足球上为足球队题词签名;观看游泳训练间隙,在泳池边同运动员们亲切交谈,一一询问训练和生活情况;为轮椅篮球队分组比赛开球,“轻轻将篮球抛起”;和智障残疾人一起做比萨饼、包饺子;坐在残疾人中间,兴致勃勃地和他们一起动手做中国结;和残疾人朋友们一道唱起歌来?? 此情此景,我们感到的是总书记平易近人,对残疾人平等相待。一言以蔽之:平视。 (戴炳炎《平视》)

3、2006年6月,浪琴表邀请林志玲到西安宣传,与当地100多位经销商一起吃饭,当一桌一桌的经销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时,身高174公分又穿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总共蹲了八十多次。

4、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国与国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朱华贤《平视》)

5、人需要平视。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双眼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也不仅仅因为我们平直地投射目光符合自然习惯,更是因为我们有着平凡的身份、平正的良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思想、平静的心情。平视,需要良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感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见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分寸的准确与合理。平视他人,我们便拥有了真诚牢固的友谊;平视他国,我们便有了平等合作的国际关系;平视他族,我们便有了世界大同的宽广胸襟。平视者不自高、不自傲,不自卑、不自鄙,平平常常守着道德防线,平平稳稳走着人生大道,平平和和唱着和谐之歌。(霜刃《仰视?俯视?平视》)

【精品走廊】

学会平视

李隆汉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

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选自《智慧泉》)

评析:

本文说理透彻,材料丰富,取材广泛,正反开阖,做到了:古今联系,上下五千年;中外结合,纵横十万里。例举孙中山平视张之洞、罗斯福总统待人一视同仁的例子,阐明了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和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的道理。启示着我们: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学会平视

玄承东

也许是因为个子小,我不喜欢站着和别人说话。虽然“站着说话腰不痛”,可时间长了,脖子会发酸。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地方坐下来说。

坐下来说,双方的视线在一个水平上,心理和生理的压力都会减轻许多。每当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哲学家罗西的论点“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

罗西讲这话的时候,对权威可能还是心存仰慕,否则他为什么不倒过来说?“学会平视乞丐,你会变得神情温和,即善良。”我想他大概没有受到过佛家思想的影响。佛家说“众生一切平等”。所以应该平视的不仅仅是权威,而是一切生命。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仰视、俯视、斜视,很少见到平视。

年轻的时候,一位朋友到报社来,见我坐在沙发上和领导聊天,大为惊讶:“你怎么能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平起平坐?”我反问:“你的意思我得低三下四?”

我知道,朋友的疑问是国人最常见的心态。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的国度,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盖多大的房子、坐几匹马拉的车,都有严格的界限。稍有差池就会大难临头,没准还要搭上身家性命。而等级森严的恶果,就是鲁迅先生为之痛心不已的国民劣根性:“卑怯与贪婪”。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人们是不是变得更加贪婪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卑怯”的弊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看看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场里场外”,奴颜卑乞与侠肝义胆、逆来顺受与挺身而出、见风使舵与仗义执言,天平总是朝哪个方向严重倾斜?稍稍有些社会阅历的人自会得出结论。

其实,在罗西提出“平视权威”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亮出了“气宇轩昂”的招数。2000多年前,亚圣孟子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意思再明显不过:跟王公贵族讲道理的时候要藐视他,别看他一副高大威猛的样子。不过既已身居“圣”位,虽说是“亚”,也决非我等芸芸众生可比。在“大人”面前说话,做到“平视”已属不易,敢于“藐之”者,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就是多喝了几瓶二锅头———“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如果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欧洲大陆的情况下,“学会平视”依然需要胆识和信念的话,那么在我们这里,“学会平视”需要的担当无疑更加沉重。平视权威或许被称作狂妄,平视领导或许被称作放肆,平视富贵或许被称作蛮横??平视的结果不一定会使你变得“气宇轩昂”,更大的可能是“狼狈不堪”。这时,“高贵”与“低贱”之间何止一步之遥?干脆就是一回事。于是,为“谦虚”见、为“恭敬”见、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见、为少一些“蔑视”、“歧视”、“轻视”见,许多人不得不选择“仰视”,哪怕“仰”得脖梗僵硬、颈椎变形,头脑发晕。

一般来说,“仰”得时间久了,总想“俯”一阵。有人一旦到了经常“视”的那个地位,立马会变得“高瞻远瞩”,巴不能所有的部下以同样的目光仰视他,敢平视者当属大逆不道。按照医学的观点,这叫“心理补偿机制”。如鲁迅先生所说:奴才一旦当上主子,那是比主子还主子的。当然,对于一个从来不知道平视为何物的人,除非当了皇帝,将永远在俯仰中痛苦地挣扎。

平视的基础是人格的平等,是对彼此之间人生价值的认定。不管你富甲一方还是身无分文,不管你位居高官还是一介平民,不管你春风得意还是穷困潦倒。虽然平等的要求只能来自弱者,但只要学会平视,坚持平视,“你就会变得气宇轩昂。”哪怕沦落到无家可归,也断断不受嗟来之食。

学会平视,也许会失去很多仰望的东西,但至少保持了人格的尊严。

学会平视,也许会遗漏很多俯瞰的景色,但至少坚守了心灵的纯净。

抬起头,挺直腰板,微笑着平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看到同样尊重的目光。

(选自《甘肃日报》)

评析:

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认识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视”,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

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不同有的人有不同的平视高度,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其平视高度也会不同,重要的是我们要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人生的一个高度平视自己,平视别人和外物。

(此文发表于《语文导刊(高考版)》2010,第14期)

平 视

江苏教院附属高级中学高三(10)班 周倩昕

平视在我看来无非是“平”与“视”二字罢了。

“平”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它没有“仰”的那种“如飞蛾扑火般的执着,却充满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我仿佛能看到尊严与理性的火花在其中迸发。”

而“仰”则容易导致愚昧与无知。这种“仰”在古代尤其多见,我看到封建的人们以“仰”的姿态注视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被封建的鞭子抽打得体无完肤;我看到西欧中世纪的人们在神权的桎梏下窒息。

这种“仰”带来的不是敬佩与学习,而是对人的愚弄与人性的扼杀。但“平”却使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与尊严,正如文艺复兴以人的平等使人摆脱了那沉重的镣铐。

“平”又蕴含着平静,但“平”不是那种以天为天,以君为天的虚假的平静,而是似倒拔杨柳怒目金刚的气势,打破那片虚假的天,给人以真正的个性,也让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任由天边风云变化,也“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视”则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审视,这种审视在毕淑敏的文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她看人看事不拘泥于表层,不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却如同涓涓细流般细腻,她不说其缺点,却说其为人生命中的盐,她说将人如同剥糖纸般一层层剥开,仿佛用x光照其灵魂。对人的审视的强中之手当推鲁迅,他的笔锋利如刀,将人的心都仿佛剥了出来。

在他笔下,阿Q那种自欺欺人,可悲又可叹的劣根性,那卑躬屈膝的丑态,完全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他们的“视”并不是轻轻扫过事物的表面,那充其量只能算“看”,说“视”却是远远未到的。而他们的“视”则穿透了那厚厚的伪装,对其内在进行了深刻剖析,这种带有思想的观察才能算真正的“视”。

没有“平”的支撑,人们又怎能够有“视”的机会?而不敢“视”、不会“视”的人又怎能拥有“平”的权利?

“平”是钥匙,让我们打开希望之门。而“视”是眼睛,让我们寻找“平”。

平与视相互支撑,让我们能生活在碧海蓝天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