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27:22 作文素材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常用历史典故

常用历史典故与

精辟论述

★ ★ ★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

希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

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军队

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第935页)

1.三皇五帝

注: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有六种说法:

(1) 天皇、地皇、泰皇。

(2) 天皇、地皇、人皇。

(3) 伏羲(音西)、女娲(音娃)、神农(又称炎帝,传说神农尝百草, 看看那种草能给人治病)。

(4) 伏羲、神农(炎帝)、祝融。

(5) 伏羲、神农(炎帝)、共公(传说共公用头碰触天柱,把天柱也撞断 了一根,所以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毛泽东说,共公是胜利的英雄)。

(6)燧人、伏羲、神农。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但史学家认为,第六种说法比较符合原始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

五帝有三种说法:

(1) 黄帝、颛顼(音专虚)、帝喾(音哭)、唐尧、禹舜(音顺)。

(2)太皞(音号,太皞即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

(2) 少昊(也称少皞,昊也念号)、颛顼、高辛(帝喾)、唐尧、禹舜。 这些人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領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说法不一。以上所说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都提到黄帝和炎帝(神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所以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2.君子不庄则不威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3.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忍不住,就会影响大的谋划(计划、打算等)。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能够自立了;到了四十岁,看问题就比较明白了;到了五十岁,就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

活动的规律了(天命可理解为规律);到了六十岁,就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了(耳朵就顺了);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处理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的程度。

5.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单纯以相貌判断人,就会像判断子羽那样犯错误。子羽是孔子的学生,相貌丑陋、凶恶,但他的心地很善良。

6.杀贵大,赏贵小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六韬》中的话。全文是:“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与悦同)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大人物违法,敢杀,小人物就会不寒而栗,自会老实;赏小的激励作用很大,小人物作了都赏了,大人物做出大的奉献,就更不用说了。

7.恩威并施,先福而后威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三略》中的话。意思是,对部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光严格要求不行,光关心爱护也不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是关心爱护在前,严格要求在后,先关心下级,把关系处好,再严格要求。

8.大智若愚

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看起来很愚笨。相反,水平不高的人,表面看起来却显得很聪明。

9.吾三相楚而身愈卑,禄愈厚而施愈博,位兹高而礼愈恭

注:这是春秋时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的话。孙叔敖三次任楚国的宰相,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人始终拥护他,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不简单

的。朋友们问他有什么经验,他就说了这番话。意思是:我三次当宰相,一次一次的不是觉得自己越来越高贵了,而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卑贱了;我收入的俸禄(银两)越多,施舍也就越广博,这个送一点,那个给一点;我的地位越高,对别人的礼节就越谦恭,所以“楚人不弃也。”

10.多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这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正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的人都争不过你。这里说的是处世谋略。不该争的时候千万不要乱争,越争影响越不好,威信越低,越争不到;但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

11.无为无不为

注: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但不该你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该为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机会,千方百计地为。

12.欲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这是道家的话。意思是:该果断决策的时候就要果断决策,不然的话,反而要受其害。

13.无为而治

注:这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要以无所作为的想法治理天下。这里所说的“无所作为”,主要是指统治者不要多欲,不要侵扰百姓,动用民力,去干那些不必要干或暂时可以不干的事,如修宫殿、修长城,逞大国威风,发兵攻打邻国,等等。因为那样动用民力太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修宫殿,从北方运来一根特大的木料,需要500多人用3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古代人口很少,汉代全国只有2000多万人;唐代极盛时期,也只有6000多万人。因此,一干那些修宫殿、修长城、发兵攻打邻国之类的事,青壮从军旅,老弱疲转输,人口

减少,土地荒芜,老百姓就苦不堪言。应该叫人民群众老老实实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繁殖人口。凡改朝换代、历经多年战乱以后,由于青壮年死伤太多,特别需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即实行这种政策,与民休息60多年,终于国富兵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注:这是老子的话。意思是说,能全面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并正确对待别人的人,才算是智者;能真正了解自己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的人。

15.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老子的这句话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发展观。

1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还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人在一生中,谨慎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官的特别是当大官的人,能做到“慎终如始”的人是很少的。

18.哀兵必胜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原文是:“抗兵相若,哀者胜。”其意是:两军相对抗,“哀”(受到人民群众同情、支持)的那一方能取得胜利。毛泽东

篇二: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简介

褒姒

西周时代,有一名美女,叫做褒姒;古褒国的人为了赎罪,将她献给天子周幽王。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现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褒姒勾结权臣,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发生地点:镐京。

烽火戏诸侯-历史背景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烽火戏诸侯

据历史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现在每当提到烽火台,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长城,实际上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本来,只有万分危急的时候才点燃的烽火,却被一个帝王拿来买

美人一笑。结果是国破家亡,千古间留下一声悠长的叹息。故事是这样的,周朝时,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烽火台遗址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

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周幽王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

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至今仍相传的“千金买笑”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后来,又有人写了首诗讽刺“烽火戏诸侯”之事: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后常用这个典故咏叹荒唐君主误国,寄寓兴亡的感慨。

烽火戏诸侯-对西周的影响

西周灭亡已是历史的必然,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

华丽的邪恶化身

最多也只可以维持到幽王垂垂老矣的时候而已??烽火戏诸侯都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 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 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烽火戏诸侯-历史资料

《史记·周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篇三: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典名曲,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大多数人并非行家,虽偶尔聆听古曲,觉得好听,却不知其深刻内涵。其实每首古曲背后都有着一段轶事。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三、《平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

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双方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仰马翻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之后在呐喊中胜负分晓,在此曲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六、《夕阳萧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七、《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称赞此曲: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还称它是一首自《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她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后人称这段史实为“文姬归汉”。文姬归汉后,悲叹母子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便写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晓汉、胡音乐,此曲是她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而创作的,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之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

九、《汉宫秋月》

秋风习习,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下里巴人是一种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是当时楚国一种高级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平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