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数学反思周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3:59 体裁作文
数学反思周记体裁作文

篇一:数学教学反思

拿什么丰富我们的课堂?

今天学习圆锥的认识。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学具,便于观察、测量使用。

走进教室,坐在最前排的雪倩忙着举起手中小巧的学具,向我招呼着:“老师,你看!”语气中满是快乐和欣喜,为即将学习的新鲜内容。

未上课先看到笑脸。走向讲台的我感觉好极了。

开门见山入题,板书出“圆锥”二字。“认识这个字吗?锥。”“认识!”“是什么意思呢?”“尖尖的意思!”学生的回答参差不齐。很想看他们半信半疑的表情――老师这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数学课上品字干什么?。“怎么又?圆?又?锥?呢?”提出这一问题,学生似乎意会但无法言传了。就此引入新课,研究圆锥的特点。 “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陀螺、圣诞帽、漏斗,学生总是从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起。“甜筒是不是?”我补充了一个。

“观察你的学具,研究一下圆锥都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简单,稍事片刻,有人眼睛看着我开始述说:“它有一个尖”,“它是尖尖的”。表达的方式不一,但最先发现的都是这一点。

“还有什么呢?”显然有人早已看出,迫不急待地说:“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是吗?”“底面是圆,头顶是尖,是不是又圆又尖?”“嗯”“知道它为什么叫圆锥了吗?”知道了,不言自明。 “你还发现了什么?”“它的侧面是个曲面。”马上接应出来的这位同学悟性极好,他一定是从昨晚的学具制作中就发现了这一点。

“还有,圆锥只有一条高。”大个子旭站起来说,胸有成竹的样子让我略略吃了一惊。

“只有一条高?”我故弄玄虚地反问。“它在哪?”好多同学争着想说。学生的眼睛是亮的,不少知识一经点出便十分明朗。

“能量一量手中圆锥的高吗?”动手做,一边做一边要思考:怎样测量才能准确。

学生的方法可真多。大多用了一根直尺。发现读数有困难时,有的拿了小刀标齐,有的干脆用手指着,还有的用课本标向直尺。我感到惊奇:课本可不是这样的,多年的教材上一直画有两根直尺或两个三角板,互相垂直着读数,哪里有编者想到了用小刀呢?直直的薄薄的小刀,并不逊色于三角尺的作用。也有个别学生,左量右量找不准了方法。还有聪明的孩子,用了两个三角尺,边量边独自思考着问题。

我作示范。意在向学生传递标准的测量方法。当我把三角尺与直尺的刻度标齐时,赛赛的眼睛亮了,他好象发现了什么似的自言自语着。马上请他站起,表达自己新的想法。

“这样测量,也可以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呢!”真的,两个刻度同时读出,一举两得。亏了他的发现,我事先都没想到这一点。

再测量底面半径。

将手中的圆锥学具利用得差不多了,我们开始剪――认识圆锥的侧面。

像我上课前说的:这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认识圆锥,初中不可能再认识高中不可能再认识,以后学习也不可能再这样去认识。与圆锥的亲密接触,只在这节课。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直至将圆锥的侧面剪开,都是生命中不可再经历的过程。

所以,我让他们珍惜了再珍惜。

这节课对我、对学生,都充满了生命的求知的体验。在动手操作中,在用眼观察中,在思索中,我们认识了又认识,探索了又探索,在不断地发现中充实着。直至最后,圆锥和圆柱一样,成为了每个人脑海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没有课件没有多媒体,只有原始的教具与学具,上出了满意的一节课。我在想,究竟应该拿什么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浮华的创设情境?还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这些似乎都不重要。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投入,无限地探索和体验,这才是重要的。

2006年9月6日星期三 晴

比一比――让孩子享受每节课

打开一年级课本,到处可见丰富的图画和内容。可惜我们什么也没有:没有挂图没有教具甚至连学具也没有,更别提多媒体之类了。

怎样利用现有的教材,上出孩子们喜欢的好课呢?

仔细阅读教参,发现每幅图片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来数学是这么美的,学习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我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展示出来,用以润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边看书,边有了这样一份信心和决心。

听“比一比”中这个故事:

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的忙。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忙得很呢。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子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多美的情境啊,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结合图片或动画讲故事,从故事入手学习数学,孩子们一定喜欢。 没有图片,我决定学习绘画,把动物的形象画给孩子们看。

找到美术老师,请他画出小兔子和小猪的简笔画,照着画了起来――这是以前学过的活,长时间不用,忘了。现在带一年级,只好重新拾起画画的本领,为的是给课堂增添一分生机,为学习带来几分乐趣。 练了几张纸,终于能将小兔子和小猪随手画出,且还算生动形象。

备好课,走进教室。

刚在黑板画好一只小兔子,就有不少人围了上来。“老师,这节课学画画呀?”“老师,你画得和我姥姥家的小兔子一模一样。”“老师,……”

这节课上得极好,没有想象中的累,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刚开学三天的一年级,属很难得的事。 故事中的片断都是学生发现,我起了个串联的作用。还是蛮能吸引孩子的,这个故事。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点:比多少。等我把小兔子和砖都在黑板画好后,不少人直观感受到了“同样多”。概念是孩子自己说出来的,以前老师教过?我听到后一阵惊喜。再比小猪与木头的多少,变得很简单,几乎是人人都能一眼看出小猪少、木头多。

“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学生的发现真是惊人,不用任何提醒,他们找到图中所有的事物,比了个够。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化解开来,在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中。

谁说一年级的孩子不会学习?只要课堂丰盈、有趣,哪个孩子没有向往知识的本能呢?

看着一双双望向我的眼睛,看着孩子们明白的眼神,那种感觉,真是无与伦比。

当然,也有不会听课的孩子。老是趴在那儿,或玩文具盒,或折纸,总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不知道上课是怎么回事,还不曾学会学习。要慢慢地引领。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想。用自己的智慧,用课堂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孩子们享受每一节课,在教师每一节课的润泽中,逐渐丰满孩子们小小的生命,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2006年9月14日星期四 晴

教师是精彩课堂的缔造者

今天上了一节算是失败的课。事情是这样的:

翻开教材,一看到简单的分解与组成式,马上松了一口气。这部分内容学前班学过,且是教学的重点,再来学习,应该是小菜一碟。

思想上先松懈了下来。

准备了四枝铅笔,五个花生,便走进教室。

计划中是用四枝铅笔学习4的组成,用五颗花生学习5的组成,再加上学生的小棒操作,应该比较丰富了吧。

可事实不是这样。因为早已学过,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司空见惯。当我举起他们熟悉的四枝铅笔时,没几个人愿看。五颗花生,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看到孩子不被吸引,做着各自的小动作,我有些气急败坏。费力组织了半天纪律,也不见有多少起色。相反,任凭老师怎么扯着嗓子喊,他们依然顺着自己的天性,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孩子不满极了。

下课后,仔细地想想,根源在我身上。

准备不充分,没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来,简单找了点东西,想胡弄孩子,逼他们自觉学习,那是多么不可能的事。

孩子是本真的。当他对课堂和你不感兴趣的时候,他一定不会做样子给你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生气管什么用?喊叫管什么用?

潦草的准备,只能收到潦草的效果。

下午还有一节课,我不敢轻视,精心准备了起来。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他们的特点出发,设计出几个不(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同形式的练习。

效果可想而知。与上午的课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听,愿意参与与教师的互动。不再用老师吼,自觉地,课堂安静、条理了不少。

真省事啊。

原来,课堂的精彩与否,与教师有关。孩子是无辜的。

2006年10月10日星期二 晴

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关于教学反思之反思

作为学校的业务教干,再次检查教学常规。备课,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老生常谈。我喜欢看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近几年教师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到的事物。一个人反思能力的大小,往往反映出他实际水平的高低。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反思内容中有许多鲜活、灵动的成分,在吸引着我。于是,在教研组长参与、集体检评过后,将老师的反思本专门收集过来,我又细细地读了一遍。

老师的反思水平在逐步地提高。读到一本又一本反思日记,一种感觉涌上心头: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没有思想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有思想的教师,却能将平常的教育教学生活记录下来,且能经营得有滋有味、火火热热。因了这份思想,再平常的生活也有了它独特的魅力。

且看老师们的反思:

因了有思想,赵老师从学生三言两语的数学周记中,得出“周记,让老师和学生知己知彼”的结论;因了有思想,王老师从课间与学生的对话中,有了“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的触动;因了有思想,史老师有了对测试分析的一二三条深度反省;因了有思想,卢老师觉得某一例题设计不合适;因了有思想,李老师有了对司空见惯的“眼高手低”现象的陈述和分析,因了有思想,徐老师对量角器的内外刻度设计产生的质疑;因了有思想,一年级教师有了上不好课的苦恼;因了有思想,张老师有了对练习课的反思,卢老师体会到了“抱一抱的魅力”等等等等。

合上反思本,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课堂,鲜活的孩子,恼人的习题及教学中生动的一点一滴。 做教师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有思想,有发现,有崭新的生活。

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充实的,因为我们且行且思,走在教育的路上,发现的是无尽的风景。

让我们,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吧。别被繁琐的生活淹没,别为孩子的调皮苦恼。看到成长路上的风景,用自己的心和笔,将生活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好的反思之路。

不比名师,我们头上没有过多的光环;不比专家,我们笔下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我们拥有的,是自己每天面对的课堂、孩子、作业,及其它,是鲜活的教育生活。所以,我们拥有写的根基,我们拥有原生态的教育资源。让我们,用笔,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动,做一名有真实感的老师。

“小草啊,你的足步虽小,但你拥有脚下的土地。”泰戈尔如是说。以拥有为幸福,以实践为源泉,成长为一棵碧绿碧绿的小草,点缀着这个喧嚣的世界――不也很美吗?

2006年11月8日星期三 晴

忘我的课堂

刚刚上完一节公开课,激情还在,有种醉酒般的感觉。

好久没有这么享受过课堂了。

所谓享受,源于这样几点:

一、 优美的课件带来的冲击力

一年级的小孩子,第一次面对多媒体,第一次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鲜艳的图画,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们的惊喜可想而知。

篇二:第一周教学反思周记

第一周教学反思周记

8

课堂只有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上,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很多的公式和推理要记住,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枯燥。所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很有必要。当我讲到课本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备课时我就在想怎么将这堂课讲得生动有趣。后来刚好看到科学试验室里有适合的实验器材,于是就借来用了,同学们一看是做实验,兴趣就高涨了起来。可想而知,这一节课上课非常得心应手,同学们也从实验中体会到了乐趣。由此我就反思,其实只要多用点心,多准备点有趣的东西,让你的这节课有意思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过来认真学习了。

教学反思周记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面对着这帮学生,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感慨,每一天都体会着不同的滋味,

有时候会因为他们很认真地听讲而兴奋好久,有时候又会因为班里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而头疼不已??总之这些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并从中体味成长。晚上批改作业,看着学生们的作业情况,我就有种感觉:是不是自己对他们的作业强调的不够,或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不管怎样,从我本身来说,我认为首先对于作业的布置要有一个规律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对于作业中出现问题比较普遍的重难点要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测,不能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还应让学生学会从题目中归纳总结出知识点,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叫做作业,否则就只是形式上的作业了。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首先,我以讲故事美国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民主导学中 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

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篇三:反思周记

学生在本课学习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课上对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饣霾煌嘈偷娜切危猛ü恳涣俊⑺阋凰悖贸鋈切蔚哪诮呛褪?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最后达到了一下这些: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完成了这节课的基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谈话导入 ,回忆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知识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的

迁移作了伏笔。《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

动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以动启思,让学生经历了矛盾,发现问题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探究更好的验证方法,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剪、拼、撕、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演示、汇报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设计意图:小组合作,选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设计意图: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进行,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算等腰三角形风筝顶角的度数和等边三角形交通警示牌的度数,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让学生求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内化和升华。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但得不到统一的结果,再引导学生用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行验证。这时,有部分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里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练习设计也具有许多优点,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但还受课本资源的限制,不能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例如:可以出示一块被打烂了的三角形玻璃板(如图:),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老师今天不小心把这块三角形的玻璃板打烂了,要重新买与原来同样大的一块,可老师不知道尺寸,怎么办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