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荀子散文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1:53 体裁作文
荀子散文特征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荀子的文章

荀学的主要特色是兼综道家,调和儒法。其基本理论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调和礼、法的政治思想,重在“解蔽”的认识论,“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他把“天”完全解释成自然现象。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同照),日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从这个自然之”“天”出发,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这是继承老庄的思想。但是,他又强调“人”能积极改造“天”,这又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从而与早期道家有明显的区别。他提出:“大天而思之,孰物莆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在黄老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学的,这似乎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其实,荀子对孔子的“礼”学进行了历史的改造,他重新解释了“礼”的产生与社会功能。他提出:“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变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分之欲,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很明显,荀子把“礼”解释为调解财产关系,调解社会关系的伦理范畴和标准。这是一种新生活的思想,是在酝酿一种新兴制度的诞生。荀子的“礼”已经包含了“法”的思想,所以他的“法”实际上也就是在封建社会中起不成文“法”的作用, 这就是有了调和礼法的倾向。 他也曾明确说:“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者也。”(《劝学》)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指导思想或治国的思想纲领便是:“隆礼重法, 则国有常, 尚贤使能, 则民知方。”(《君道》)又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立重法爱民而霸。”(《大略》)

孔子本来重视内者的修养,强调对事物的体悟,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认识理论。荀子主要是继承了《管子》的《心术》(上大)、《内业》、《白心》等四篇黄老著作思想,而发挥成系统的认识理论,这至少是在先秦思想家中最出色的。他的认识主要反映在《劝学》、《解蔽》、《正名》、《天论》、《性恶》等篇论文中。

荀子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区别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第一次明确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强调“缘天官”(根据感官接触外界事物),“惩知”(理性分析)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何谓天官?他说:“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天论》)人为什么会产生认识呢?荀子认为:人的认识开始于“缘天官”和“天官之意物”(《正名》)。所谓“意物”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而对事物产生的意象。不同的天官接触不同的事物,形体、色理、川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川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正名》)“耳,鼻,目,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君道》)但是,他认为这样产生的认识并不一定准确,有时会受到各种“冥蔽”,因而必须做“解蔽”的工作,以照“实情”,而定是“理”。“解蔽”就要靠“征知”。何谓“征知”?荀子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天官之当簿(同薄)其类,然后可也。”(《正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征知,是指人运用思维(心)把天官接受来的各种意象进行归类分析,得出类似理性的认识,所以,“征知”的基础是“缘天官”然而又突破了“天宫之意物”的认识。在“征知”中最重要的是“心”主神明功能。“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天论》)“心者,形这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古人无“思维”的概念,故以“心”为思维器官,“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解蔽》)所以荀子认

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天论》),即正确发挥“感官”与“思维”的作用。

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哲学基础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观的思想模式运用在人性论问题上自然引导出“性伪之分“的命题。也认为人性恶是天然的,而后天的“善”则是人为教育的结果,这叫做“伪”。“虚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

孟子主性“善”, 荀子主性“恶”。荀子通过批判孟子而阐出了自己的理论。 他认为:“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嫉)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耳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注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纵)人之性,顺人之性,必生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社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些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荀子的“性恶”论为其“隆礼重法”主张提供了哲学论证;但不论是“性善”论抑或“性恶”论,都旨在论证教育必要,为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基本特征是综全百家,出入道法,这正和“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黄老之学相契合,具体地说:第一,《荀子·天论》系统地论述了“明于天之分”的自然天道观与气物论。这是发挥早期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比老子更为积极,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即是“黄老之学”的思想特点;第二,《荀子·大略》明确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术”。主张:“主道之人,臣道和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家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荀子·天论》谓:“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此“官人”指天文历法,星相学者)守天而自为守道也”。《荀子·君子》云:“天子?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行。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动,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愉),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第三,《荀子》中的《解蔽》,《天论》,《正名》,《劝学》等篇论述了“黄老之学”的“形名学”内容。荀子主张:“制名以指实”,“王者之制名,名定而辩,道行而志通。”(《正名》)这和《黄帝四经》中说的“道顺死生,物自为名,各刑(形)已定,物自为正。”“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请(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是完全一致的;第四,荀学的特色是调和儒法,隆礼重法。《荀子·强调》:“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君道》:“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这和《黄帝四经》中说的“法度者,正之致也。??(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的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行备,则天地之德也”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荀子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的重大区别那更是明显的。第一,在天人关系上,孔孟强调“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第二,在历史观上,孔孟主张“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第三,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孟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荀子提倡兼用王道霸道;第四,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孟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根据以上的对比分析,历史上把荀子划为儒家学派,确属误解。按荀子活动的文化环境、师承授受、思想观念、学术趋向来看,如果说他是儒家,不如说他更像黄老道家,他更应当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后期代表人物。

总而言之,荀子对先秦的思想文化做了综合的批判与总结,对于形成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仅次于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篇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3、散文理论稳定少变

http://user.qzone.qq.com/23473970/myhome/358

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体文章的滥觞。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1、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成阶段: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才不多,大都诘屈聱牙,古奥难懂。2、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 ,具有哲理性,但论述尚未充分展开。3、战国中期,唱主角的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墨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4、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

《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1、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2、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3、最早的叙事文《顾名》《尧典》

《尚书》文章特点:诘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历史地位:1、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的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位信史;2、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3、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的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春秋至战国初这个范围。

《左传》的内容:1、通过对“春秋五霸”霸业兴衰的续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2、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革,特别是从领主贵族统治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转化的过程;3、热情歌颂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的历史观;4、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进步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

《左传》艺术成就: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2、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的一大特点;3、文辞简练含蓄,尤其是外交辞令,应对得体,委婉尽致。

《左传》的影响:1、形成了我国优良的历史学传统;2、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3、《左传》叙事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注意通过人物语言举止表现人物个性,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戏剧性,这些都对后代小说家产生很大影响。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起于周穆王,迄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人物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国语》的文学评价:1、人物描写有长足进步;2、故事情节生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编定命名。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

思想倾向: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宣扬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1、叙事生动形象,故事完整而寓于戏剧性;2、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3、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4、善用寓言故事作比喻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门人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成书时间大体在战国初年。《论语》的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精炼含蓄,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其次,通过人物神情语态的生动描写,刻画出孔子等人物形象。

《论语》文学评价:1、流畅善辩,词锋犀利,富于战斗性和鼓励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寓言故事阐明道理;3、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进行论辩。

《庄子》文章的特色:1、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2、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状物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3、富于抒情意味,充满感情色彩;4、大量运用寓言。

《荀子》的文学评价:1、说理缜密,风格醇厚;2、善用比喻排比,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3、第一个以赋名篇,开创赋体文学先河。

《韩非子》的文学评价:1、思想犀利,文学峭刻;2、逻辑严密,理充辞畅;3、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资料作论据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量。

诸子散文小结:

1、诸子散文体现了散文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平,清楚地标示出说论文从始创到成熟的发展轨迹;2、诸子散文各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3、大量运用寓言是诸子散文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汉代散文的发展: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即西汉成立至汉武帝年间,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以及邹阳、东方朔等人。第二阶段:汉武帝到汉元帝年间,这一时期的文章偏重于思想领域的论争,桓宽的《盐铁论》。第三阶段:从汉成帝到东汉明帝,代表作家是刘向、刘向、刘歆父子和杨雄等人,王充《论衡》、历史巨著《汉书》。第四阶段:东汉后期,政论文章转向议论时政得失,“汉末三子”、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秦汉散文的文体特点: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2、散文开始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3、用语造句,已开始注意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

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1、总结秦朝得失,为汉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提供借鉴;2、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具体的施政主张。

晁错文章的思想内容:1、主张重农抑商;2、主张削弱诸侯藩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3、徙民守边,抗击匈奴。

对秦及西汉政论文的基本评价:1、秦及西汉的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余绪;2、政论文现实针对性增强,多是具体的政策、施政主张的阐述;3、文章更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4、政论文逐渐向文学化与应用化分流。

《史记》的体例:纪传体通史

本纪:记载皇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12篇;世家: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共30篇;列传:除了近10篇是一些综合性的记述外,其他都是人物传记,共70篇;表,10篇,是本纪、世家、列传的补充;书,8篇,即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即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专史专论。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1、前所未有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民族的统一;第一,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安排整

部著作的体例、结构和布局。第二,从大一统思想出发,强调了中华民族皆炎黄子孙的观点。第三,史无前例地记述了中华民族内部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2、重视经济生产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自觉总结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3、重视下层社会的力量,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敢于善善恶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1、《史记》鲜明的人民性,首先表现在它敢于歌颂正义。

2、《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敢于批判邪恶。

3、《史记》鲜明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写历代帝王及至当朝皇帝,不虚美,不隐恶,敢于写出他们的本来面目。

篇三: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九流十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汉代刘歆曾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所谓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此十家中,除小说家而外,称为九流。 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1、私学兴起,私家著述出现2、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士横议

3、士阶层的兴起,为散文勃兴准备了人才条件 4、文学自身的发展,呼唤新的文学样式

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

初期:《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老子》 《墨子》等语录体散文;

第二阶段:对话体论辩文,代表作品为《孟子》和《庄子》。

第三阶段:为《荀子》和《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论说文的成熟。

孔子和《论语》

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伦理):仁与礼 2、政治思想:大同理想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4、哲学思想:中庸 5、文艺思想:尽善尽美、中和之美。 6、天命观:对鬼神虔诚而重人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中国文化经典之首、《四书》之首。 《论语》之名为编撰者所定,并非后人所加,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即指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语。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内容:是春秋时期新的社会思想的集中概括,核心思想是“仁”。

地位:是先秦诸子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二程语录》、《朱子语类》)。

文学价值(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①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②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

(2)形象特色: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①孔子形象:问题:孔子在弟子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既伟大又平凡,朴朴实实,有血有肉。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安贫乐道:饭疏食…

威望:子贡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态度:当仁不让与师,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八佾舞于庭

缺点:迂腐,吾不如老农,小人哉,樊须也。

②弟子形象:问题: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的弟子形象

③隐逸者形象:文选P144,145。

写人的成功之处:

①自然,真实②善于表现与把握人物的本质特征③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

影响:主要是思想的影响

(1)主流是积极的。“杀身成仁”,天下为公。

(2)阻碍科技进步的问题:古代科学是先进的,很多科学家信儒家。儒家重视知识。孔子轻视技能,但不是主流。

(3)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观念不是万能的,儒家并非与资本主义不相容,。三民主义也吸收了孔子学说。

(4)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有偏颇偏激的一面。

(5)文革对孔子更是不公正的。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态度。

(6)全盘西化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丢掉了传统。

(7)对儒学的重视有两股风,一是西方学术界,一是亚洲四小龙。

(8)创造式的继承和革新。

《墨子》反映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10论是其代表。

《墨子》的文风:1、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1)提出文章的三表法”。(2)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墨子》对诸子散文发展的贡献:时代在《论语》之后,《孟子》之前的《墨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1、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2、《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3、《墨子》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颇有自觉为文的倾向。

孟子思想:

(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核心(2)性善论:哲学思想核心(3)与民同乐说和民贵君轻论:民本思想

(4)教育教学思想

A、积极主动 B、盈科而进(学贵务本) C、循序渐进 D、持之以恒E、专心致志F、教亦多术 G、不能死读书 H、“知人论世”、“以意逆志”I、自求自得 J、加强道德修养

散文艺术:

(1)粗具论说文的特点,论辩技巧高超(2)铺张扬厉,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有纵横家风气

(3) 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4)还善于表现人物心理 P76

《老子》政治方面:主张“虚静无为”

人生态度: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

文体特点: 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

地位:《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庄子》思想:实质上是反对人的异化表现在:

1.对宇宙的认识上,他提倡无限大同观念,主张齐一万物,齐一是非;

2.在对个体的人格修养上,他主张无欲、

荀子散文特征

无待,提倡“心如死灰”、“形如枯槁”,进而建立“至大”无外的人格,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3.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主张“无为”“无仁”否弃仁义道德,主张顺其自然,建立没有约束的极乐世界

《庄子》的散文风格

1、寓言十九,说理深刻2、超常的想象,意出尘外的构思 3、形象的语言,汪洋恣肆的文风 4、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荀子》思想特点

(1)哲学上认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2)伦理学上提出“性恶论”。(3)政治上隆礼重法,以礼治为主,又兼法治。主张法后王。

比较荀子与孟子思想

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

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立论。

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

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

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的散文特色

(1) 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以其篇幅宏大,立意鲜明,发挥尽致,畅所欲言,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

(2)《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 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3)《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偶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学贡献:

(1)写作了赋体文学作品五篇(礼、知、云、蚕、箴),是汉赋的渊源之一;

(2)写作了韵文作品《成相篇》,为后世“弹词之祖”。

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1.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体现其因时而变的进步思想。

《韩非子》的散文特色:

(1)风格严峻峭拔,论说的艺术得到加强,多数文章分析透彻,说理严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2)善于运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进行论述,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守株待兔”、“买椟还珠”、“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

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散文乃至整个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一、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

二、影响后世创作风格

三、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