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描写鲁迅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19:59 体裁作文
描写鲁迅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论鲁迅诗歌的战斗特色

论鲁迅诗歌的战斗特色

论文摘要

鲁迅的诗歌是他所生活时代革命斗争的深刻反映,贯穿于他整个诗歌创作中的是一条战斗的主线。鲁迅的前期诗歌体现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精神。从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创作的诗歌也由革命的号角变为革命的战歌,有三个特点:一是对敌人的反动面目和反动本质的揭露和剖析更加深刻;二是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衷心向往,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歌颂;三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念。

关键词:鲁迅诗歌 战斗特色 揭露 向往 信念

鲁迅先生的诗歌,目前所能见到的全部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共有六十题七十五首,这些诗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是他所生活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深刻反映,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战斗业绩的光辉结晶。

“文学是战斗的”。鲁迅先生自觉地以诗歌作为革(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命斗争的武器,贯穿在他整个诗歌创作中的是一条战斗的主线。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正处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后期,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中国人民所实行的极端腐朽黑暗的反动统治,已经无法阻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深入人心和日益高涨。当时,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诗歌创作特色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创作于一九〇一年二月到一九〇二年二月之间的《自题小像》就是其代表作: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和以前的诗有所不同。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对于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命运的热切关注,充分抒发了他为祖国独立自由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豪情。“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正气凛然,肝胆照人,成了鲁迅先生始终不渝、终身实践的崇高誓言。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最伟大的革命,但它只推翻了一个清朝反动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最终还是失败了。鲁

迅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五四运动前后,在思想文化战线上,鲁迅先生自觉听从革命的旗帜,和敌人进行斗争。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不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投降了敌人,而鲁迅逆流勇进,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继续战斗。如《〈而已集〉题辞》,愤怒地揭露和评击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帮凶们残酷镇压革命人民和青年学生的罪恶行径,捍卫了“五四”的战斗传统,坚持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鲁迅先生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也开始了他战斗生活中最光辉的十年。在思想革命的道路上,他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诗歌创作,也从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发展成为无产阶段战士的歌声。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紧密配合了革命斗争,不仅数量多,而且显示出不同于前期的许多新的思想战斗特色。

首先,他的诗笔所触及的政治斗争的范围更为广泛,对阶级敌人种种面目和反动本质的揭露和剖析更为深刻。面对着愈演愈烈的白色恐怖和日益剧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鲁迅先生以革命战士的大无畏姿态,把钢刀一样的诗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鲁迅所写的《所闻》描绘了这样一个镜头: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作者通过豪门欢宴的描写,勾划了楚楚可哀的少女形象:亲人死于非命,自己依人为奴,在富贵之家的一片欢声中,忽然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禁不住伤心落泪,却又不敢形露于色,只得低下头,假装看自己的罗袜,偷拭泪痕。寥寥数笔,写出了贫富的尖锐对立,写出了作者对“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罪恶统治的无比愤恨。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送O·E·君携兰归国》、《赠日本歌人》、《题〈呐喊〉》、《悼杨铨》等诗篇以及许多首《无题》诗,则是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无情鞭挞。对于蒋介石以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疯狂迫害、屠杀革命人民和革命文化工作者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卖国行径和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丑剧,鲁迅在诗歌中都进行了愤怒的声讨和辛辣的嘲讽。他的诗歌的深刻之处,却在于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把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原形勾画出来。在《赠邬其山》中指出,那些下野“生病”、“读书”、“出洋”、“念经”、,似乎要“立地成佛”的政客军阀们,其实就是“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的残酷杀戮中国人民的屠伯。《秋夜有感》中“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的诗句,则道破了腐朽的反动统治者交替使用镇压和欺骗的反革命两手的反动实质。鲁迅诗歌的深刻之处,还表现在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当国民党反动派以种种假象和欺骗宣传迷惑人们,他们的投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真面目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鲁迅在《好东西歌》、《“言词争执”

歌》、《二十二年元旦》和《学生与玉佛》等诗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阶级本质,充分地显示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伙民族败类的深恶痛绝和强烈反抗。

对于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衷心向往,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情歌颂,是鲁迅先生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又一显著特色。

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开创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至一九三〇年冬,红军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用五天时间,共消灭敌人一个半师,缴枪一万三千枝,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鲁迅先生听到消息后于一九三一年三月五日写了《湘灵歌》,给予热情地歌颂: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这首诗前四句,作者用神话中湘灵女神的喜悦,象征性地歌颂了红色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辉煌胜利;后四句写出了国民党统治区一片黑暗恐怖景象,虽然传来了红军胜利的消息,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人民群众无法听到。“太平成象盈秋门”一句,对国民党反动派装点升平、自欺欺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军事“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疯狂地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查封书店,禁毁书刊,秘密杀害进步作家,实行极端反动的文化专制主义。在国民党内部,一九三二年一月,孙科组成了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但由于内部争权夺利的复杂矛盾,国民党反动统治发生了严重危机。当时国民党的重要头目蒋介石被逼下野回奉化,汪精卫糖尿病在上海住院,胡汉民高血压留在香港。其他大小军阀纵横捭阖,互相对垒,国民党统治区十分混乱,新上台的孙科,事事棘手,上下交困,碰的焦头烂额,无法行使职权,一月二十二日晋谒中山陵,在陵前嚎啕大哭,一月二十五日即被逼下台。听到这些消息,鲁迅先生写了《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这首诗控诉了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罪恶,热情歌颂了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和革命文艺的滋长壮大,提示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分崩离析的未日景象。

作者在《赠画师》、《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诗中,基调更为激越,色彩更为明朗,“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这些寓意深远的诗句,凝聚着作者对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的欣喜和赞颂之情。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有别于他前期的作品,显示了明确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和爱憎感情,充满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战斗力量。

鲁迅先生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还表现在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政治远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念。深刻地揭露阶级敌人,热情地歌颂人民,这在鲁迅先生后期的许多诗歌里,往往和他对于社会形势发展的科学预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革命必胜信心融合在一起,铸成了他的诗作所独具的深沉激越的战斗风格。

蒋介石反动集团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屈膝投降,节节退让,致使东北广大地区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对内则叫嚷:“治本莫要于充实国力,治标莫急于清除共产党”,加紧卑躬屈膝搜刮民脂民膏,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并倾其全力对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日寇的烧杀抢掠,反动政府的盘剥勒索,加上连年的水旱荒灾,使得全国经济日益破败,广大农民陷于颠沛流离的困境,不少人卖儿卖女,极尽生离死别之惨。对于这种情景,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七月所写的《赠人二首》中给予无情的揭露:

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明眸越女罢晨装,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

诗中所写以卖唱为生的“秦女”、“越女”,即是离乡背井、流落城市的千万个无家可归者中的一两个。这两首诗,虽然是写歌女弹筝唱歌,但是,却通过歌女的不幸遭遇以及怨恨和激愤,反映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满情绪,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酷暴虐,已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将要来临。

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五年写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菜”)与《亥年残秋偶作》等诗中,都在有力揭露黑暗的同时,充满信心地预言了光明即将来临。“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一场新的人民革命的暴风骤雨,正在酝酿、发展,势不可挡,它将以雷霆万钧之力,汹涌而来。“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就是《亥年残秋偶作》一诗结语所告诉人们的真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鲁迅先生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这一本质特征。当鲁迅先生掌握了马列主义这个显微镜和望远镜,学会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分析各种现象时,他就能够不为内外反动派一时的气势汹汹所迷惑,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看到反动势力终归失败,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胜利的光明前景。他的后期许多

诗歌中所洋溢着的革命理想主义,正是他对社会发展的这种科学预见的艺术体现。这个必须实现的理想,强烈地鼓舞着人民大众,向敌人进行更加英勇顽强的战斗。

鲁迅先生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战斗特色的发展变化,是和他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前期诗歌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革命精神,《自题小像》中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了一种为了祖国的光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这时的鲁迅还是一个进化论者,至于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作者感到苦闷和彷徨。从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能够在学习马列主许多工作理论和革命斗争实践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严于解剖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认真改造世界观,始终跟随着时代前进他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鲁迅后期的诗歌中体现了英勇的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他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血腥屠杀极为愤慨,“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充分地抒发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无所畏惧,奋然前行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屈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他能够“为敌为友,了了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凝集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充分表达了鲁迅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敌人坚决斗争的彻底革命精神,纵观鲁迅的诗歌,由战斗的号角成为战斗的歌声,发挥了革命诗歌的战斗作用,为无产阶级革命唱出了激越的战歌。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年了,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内,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鲁迅先生所期望的社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变成了现实,但我们决不能忘记革命前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建成小康社会。为二十一世纪中期赶超发达国家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鲁迅的革命精神是不朽的。

参考文献

1、

2、

3、

4、 鲁迅诗歌选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鲁迅论艺术》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 《鲁迅作品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年版。

篇二:鲁迅诗词

鲁迅诗词.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七绝·自题小像

ZZ 近代·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ZS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 五绝·无题

ZZ 近代·鲁迅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ZS作于:(1933年)

十二月

《鲁迅日记》1933年12月30日:“又为黄振球书一幅云:(略)。”

①《太平御览·百卉部七》引《通语》:“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

有奇伟如此人。’”

CC周振甫《鲁迅诗歌注》

> 五律·无题

ZZ 近代·鲁迅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ZS作于:(1931年)

三月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昙,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 ,文录于后。”这首是写给松藻的。松藻姓片山,为内山完造的弟媳。

①汉朝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悦)秦穆公而觐之,饷以钧天广乐,帝有 醉焉,乃为金策,锡(赐)用此土,而剪诸鹑首。”醇首指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到柳 宿,代指秦国境土。

②越吟: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 岂穷达而异心。”典出《史记·陈轸传》。

> 七绝·无题

ZZ 近代·鲁迅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ZS作于:(1932年)

一月

《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云:(略)。

”高良夫人,即高良富子夫人。

①《后汉书·王霸传》:“疾风知劲草。”

②1932年1月,广州和南京合组的政府成立,蒋介石回奉化,汪精卫托病到上 海,行政院长孙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台。

> 七律·自嘲

ZZ 近代·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ZS作于:(1932年)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 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旧”,“漏”作“破”。后来鲁迅

为日本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

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②《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

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③《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儒子牛而折其齿乎?’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儒子 牛。”

> 七绝·悼杨铨

ZZ 近代·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 七绝·无题

ZZ 近代·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ZS【注释】:

[1]《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五月三十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万家墨面没蒿莱,??。’”

[2]墨面《淮南子g览冥训》:“美人'笆啄娑蝗荨!备枰动地哀,唐代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按《黄竹》相传为周穆王所作的诗,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猎于苹泽,“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 七律·辛亥残秋偶作

ZZ 近代·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 七绝·无题二首

ZZ 近代·鲁迅

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ZS【注释】:

[1]《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为知人写字五幅,皆自作诗。??为滨之上学士云:‘故乡黯黯锁玄云,??。’为坪井学士云:‘皓齿吴娃唱柳枝??。’”诗中的“食”条幅手迹作“吃”。滨之上,即滨之上信隆;坪井,即坪井芳治。他们都是日本人在上海开设的筱崎医院的医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坪井芳治邀鲁迅往日本饭店共食河豚,滨之上信隆曾同座。

[2]柳枝 原为古代民间曲调,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唐代进入教坊,名《杨柳枝》。白居易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中有“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的句子。他又在《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3]子规:即杜鹃。师旷《禽经》:“春夏有鸟如云不如归去,乃子规也。”

> 七古·湘灵歌

ZZ 近代·鲁迅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ZS作于:(1931年)

三月

这首是写给片山松元的。《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诗中“如”作“于” ,“皎”作“皓”,“皓”作“素”。

①湘灵:《后汉书·马融传》注:“湘灵,舜妃。”

②高丘:楚国山名。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③唐朝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④太平成象:《通鉴·唐纪六十》,大和六年,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儒:“天下何时

当太平?”牛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 小康。”秋门: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苍岑竦秋门。”曾益注:“洛阳有宜

秋门、千秋门。”洛阳是东都,这里借秋门指南京。

CC周振甫《鲁迅诗歌注》

> 五律·赠邬其山

ZZ 近代·鲁迅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ZS作于:(1931年)

《鲁迅诗稿》作“辛未初春,书请邬其山人仁兄教正。”

①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邬其”是日语“内”的音译。

CC周振甫《鲁迅诗歌注》

> 七律·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ZZ 近代·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ZS【注释】: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本诗是为当时郁达夫妻子王映霞写的;诗中“假”作“遐”,“风波”作“风沙”。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重要成员之一。一九二八年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篇小说《迷途的羔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郁达夫于一九三三年春迁往杭州,并拟定居。后来他在《回忆鲁迅》中说:“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

[2]钱王登假钱王即钱镠(852—932),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据宋代郑文宝《江表志》载:“两浙钱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惨,科赋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尝使越云:三更已闻獐麂号叫达曙,问于驿吏,乃县司征科也。乡民多赤体,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间,执事非刻理不可,虽贫者亦家累千金。”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汉代郑玄注:“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后劝吴王夫差灭越,吴王不听,赐剑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3]平楚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望远》:“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所谓平林也。”高岑,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4]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处士林,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隐居西湖孤山,喜种梅养鹤。著有《和靖诗集》。孤山有他的坟墓、鹤塜和放鹤亭。

> 七绝·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ZZ 近代·鲁迅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篇三:关于鲁迅的介绍

姓名:

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

别名: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国籍:

个人

况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个职业:

景 教师,作家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背毕业院校: 中国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

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