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科举制的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2:44 作文素材
科举制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

1. 徐悲鸿: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外国学习期间也有过类似童第周的经历,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就适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到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2. 朱自清

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我们请华人的骄傲,他曾经参加过1926年的”三一八”爱国游行运动,抗战胜利后,他领衔发表声明,积极支持革命学者的反帝反蒋斗争,”宁可饿死,不吃帝国主义救济粮。”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自尊和英雄气概。

3.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只读了3个月就退学了。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破沙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傻瓜”。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当过教员的妈妈同情儿子的处境,给爱迪生退了学。回到家,妈妈严肃地对爱迪生说,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这就是少年爱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首人尊敬的发明家,再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它的名字永远闪耀这光辉。

4、落榜秀才愤作《聊斋志异》

大家都知道《聊斋》的故事,这部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冠的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红学家李希凡教授是这样评价它的:《聊斋》、《红楼》,一短一长,千古流长,万事流芳。可又有谁知道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竟然也是一位考场上的多次落榜者。蒲松龄在19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连续3次考场夺冠成为秀才,从20岁开始,每逢科举考试,他都去参加,但命运好象故意在捉弄他,一直考到老,始终没有能中举,可称得上“落榜冠军了”。但我要讲的是蒲松龄很有志气,他失败后,并不气馁、并不自卑,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他一边当教师,一边坚持刻苦自学,发扬了“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精神。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写出了轰动中国文坛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成为一个成功的落榜者。

5、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故事

美国是个酷爱篮球的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个视篮球如生命的孩子。可是就是这个孩子,中学时居然没有被篮球队选上。可他没有就此放弃对篮球的热爱与追求。

后来,他的软磨硬缠迫使教练让他当了一个上不了球场的“球员”——专为球员捡球、搬运行李和整理球衣。自信的力量就这样使他接近了目标。多年以后,他率领的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多年高居NBA皇冠宝座,他个人也获得了“空中飞人”的美誉。

他便是饮誉世界篮坛的.迈克尔乔丹。

6、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王强的读书自学。不久,有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并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哪儿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失去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坚,我才只有19岁,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托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颤一颤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4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10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关东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位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将怎样立志。

位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师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得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8、陈景润

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精力,却都没有成功。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时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它的姓氏命名的定理。这位少年是谁?陈景润。

9、积累资料的作用:

爱因斯坦博学多才,在美国时有人问他:“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远?”他从容地答道:“请查《铁路指南》。”又有人问他:“不锈钢是用什么制成的?”他回答说:“查一下《冶金手册》就行了。”爱因斯坦在这里使用的是知识外储法。在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得到但又没有必要全部记在头脑里的东西,可以实行外储。

古今中外,通过积累资料而著书立说、有所建树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积累写作材料,编撰了一部类书,叫《白氏六帖》,简称《白帖》。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翻阅的历史文献达800多种,手抄笔录的材料达1000万字。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当年随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记录了55万字的珍贵资料,主要靠这些资料写成了《物种起源》。

篇二: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示例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示例

课题说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

至为深远。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标准解读: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中国

古代文官制度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所在。

可以说,这是政治的开放,是入仕之途的开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会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具体完整的了解我国人才选拔制度

的变迁及影响。通过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

现状的不足,并以史为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

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

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背景简介)两汉:察举、征辟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新课讲授:

科举制的诞生

[思考]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

[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

(备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参考3)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备注)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科举制的评价:辨证

1、进步: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他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弊端: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新课小结:

1 、关于我国人才选拔包括科举制有很多历史小故事,请学生在课后加以收集,并安排时间进行交流,举行一个故事会,以更全面的理解感受我国人才选拔方法制度的变迁

2、 联系我们今天的现实,讨论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促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我心中的素质教育”

教学后记

科举制的创建、完善、影响这些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但当我们将科举制和今天教育的现状相联系时,学生的反映是强烈的,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科举制虽然在1905年被废除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着科举制的影子。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及完成的小文章来看,其中固然有不少理想化

和较偏激的建议,但也使我们意识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而道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又必须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篇三: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 * 号考生。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了解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由“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和“科举制的影响”三个子目构成。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而科举制度既促进了隋唐的繁荣,同时也使在这个制度下各族各阶层人士可取,唐朝的开放胸怀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学好本课能更好的了解隋唐的繁荣与开放,也为以后第15课八股取士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学生可体会到追求公平公正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梦是公平正义的梦。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于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及影响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诞生的时间,归纳唐朝三位皇帝为科举制的完善所做的贡献,总结出科举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设疑质疑,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历史情境中提升感悟和体验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举制的出现时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制度创新和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由于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难以理解,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本如何正确看待科举制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基于此,为了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图片展示法、创设情境法等进行本堂课的教学。

学生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得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此,本节课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首先是生活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利用当今师生共同关注的高考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出发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兴趣。

接下来是设疑质疑,自主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将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的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师生共同

探究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和时间。在讲授新课前我将先给学生2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科举制的诞生”,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然后我将设置疑问“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为改变这种弊端,创立新的选官制度。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在隋朝,科举制是怎样诞生的?”顺着学生的这一思路,我将请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能总结出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科举制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将给予肯定和点评,为后面学习科举制的影响奠定基础。

通过师生互动设疑质疑,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可摆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培养发现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然后是创设情境,学生展示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情境体会科举制的完善。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首先由第一小组的同学模拟贞观年间在国子学读书和考取进士后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的情景,二三小组总结唐太宗时科举事业的发展。然后第二小组表演在洛阳宫殿参加殿试和武举的小故事,一三小组的同学总结武则天为科举制的完善所做的贡献。最后第三小组的同学扮演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苦心钻研诗赋的学子,一二组的同学总结唐玄宗时期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生动有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改关于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这种做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紧接着是归纳影响,升华情感环节。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图片展示法和史料分析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科举制的影响。首先,我将出示“鱼贯而出”图和材料,据统计,唐玄宗时期,科举出生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列举科举名人房玄龄,通过这些史料,学生能感受到科举考试改善了用人制度也锻炼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然后,师生共同探讨科举制与教育事业的关系,共同得出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接着组织学生自由辩论“唐朝进士科注重考诗赋好不好?”学生在自由地思想碰撞中可意识到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最后出示英国百科全书中的记载和孙中山的观点,让学生了解到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横向的世界史观。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请三位同学对本课进行小结,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点评,最后教师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然后请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学校的考试制度和当今的人事制度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四人为一组,制作一份相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学生小结可以让学生检测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而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系统。通过给学生布置小型课题作业,让学生在科举制的学习过程中探究其现实意义,从而既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又达到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4、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音像及文字资料,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列出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整堂课的线索,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考官辛苦了,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