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文"磨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4:15 体裁作文
记叙文"磨石"体裁作文

篇一:材料五记叙文

材料七:花开花落又十年 疑问种子多灿烂

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物特点,弄清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色彩特点、静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 另外,还要抓住作者写景物的顺序。作者写景顺序又分四种: (1)空间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景,学习作者按景物空间位置归类、条理清楚的记叙方法, 以了解景物不同空间的各自特点。 (2)时间顺序。阅读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过渡词、句、段,这样才能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 不同特点。 (3)按观察的先后顺序。 (4)按景物的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景,指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述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作 文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此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在写景文章中,作者为了描述更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常用几种修辞手法: (1)对比法。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 差,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 (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做人来描述,赋予 其行为、动作、语言来反映景物变化过程。 总之,在阅读写景文时,要吟读品味,让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境界,使文中的景色形成立体感,这样才有激情,才能发现美。要懂得,写景从来都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 景,而是都具有主观色彩,都要借景抒情。即使单纯写景,也具有主观感受在内。 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的各种风物景致、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建筑、设施等为 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是: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从景物的哪些 方面来写其特点的。 2.分析描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等顺序)。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样把对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 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例文: 迷人的秋色 ① ②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 肩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③

你悄悄地走来 走进田野 秋风过处 五谷飘香 那一片片庄稼 远看 好似滚 着千层波浪 近看 稻谷笑弯了腰 高梁涨红了脸 玉米乐开了怀 这时候 地里的 人们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到处锣鼓喧天。 ④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 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 深浅不一,数不胜数。在园中徘徊,不禁闻到阵阵幽香,芳香扑鼻,好像朦朦胧胧地看 到自己漫步在“天国花园”内。孩子们爬上树去,摘一颗“仙果”,咬一口,甜丝丝, 脆生生,酸溜溜?? ⑤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像是 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 光连在一起,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⑥我迷恋你啊,秋!你带来了迷人白秋色,带来了丰收的(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硕果。 (1)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____。 (2)用“~~~~”在文中画出能提示全文主要意思的重点句。(3) 照样子,摘抄词语。 红扑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先找出重点词语,再概括自然段的大意。 第 2 自然段 :光彩夺目 ; 秋天的花园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第 3 自然段 :___________; 。 第 4 自然段 :___________; 。 第 5 自然段 :___________; 。 (5)紧扣题意和文章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给文章加个开头。 (6)补上文中空缺的标点符号。 练一练: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 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 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 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 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 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 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 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 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 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辉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 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鸣鸣”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 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 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 么喜欢乡村那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1、短文可分为三段,请用“| |”插于各段段尾。 2、第 1 自然段主要是写 。 3、细读短文第 2、3、4 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选择正确的 答案打上“√”。然后再摘录出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作为例证,写在下面方框 内。 A、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 ) 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 ) C、按不同方向转移的顺序观察 ( ) D、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观察 ( ) 摘录词语: →

4、用“ ”在文中画出一对前后照应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观察顺序的三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文中最后的一句话的句子相照应得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三自然段加粗的语句,按要求吧语句数码填在横线上。 写实在事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联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短文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 长、印、盖】着青苔,古 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 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 )了竹篮 )了铝盆 )了铁桶 )了衣槌三三两两地 ( ( ( ( 缀着井沿。不一会儿, 的取水声、 的搓衣声、 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 月亮升起来 〔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 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村中有诗云: “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 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 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母亲说:“这井废了, 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 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 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 1、在文中( )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不能重复)(4 分) 。 2、在[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打勾。 分) (2 3、在 上填上合适的 象声词。 分) (3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 意思。 分) (4 络绎不绝: 迷惑不解: 5、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 )至第( )自然段在这几个语段中作者运用了( ) 、 ( )和( )的 修辞手法。6、当“我”看到自己在童年时留下美好印象的井完全变了,会想些什么? 7、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这句话的意思是:

篇二:记叙文复习

初一记叙文练习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

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

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

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

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簸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人所敲出来的。

⑤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

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⑥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

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

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

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又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⑨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

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⑩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

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⑾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

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⑿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

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本文围绕“木鱼馄饨”展开故事情节,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4分)

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我”失..

望的原因?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⑿段中加点字“生活的美”的理解。(150字以

内)(7分)

薄暮下的刀锋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

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

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

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不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

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

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他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

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⑦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

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⑧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

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⑨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

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⑩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不禁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

子来——戗菜刀——”

⑾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

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离开。

⑿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

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小人物能够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⒀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1.阅读文章③—⑾,请你梳理文章情节。(每空三个字)(4分)

( ① )—开刀刃—( ② )—再磨刀—( ③ )—

( ④ )

2.(1)阅读文章,请你分别说说第⑦段和⑩段中的两个“不禁”的原因。(4

分)

3.请谈谈文章第 ⑿段画线句的作用。

4、第⒀段写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

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

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

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

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暮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

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

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

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 ‘江’? ‘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几吨的船?炮有打中船吗?有没有人掉进海?吃什么?馒头吗?一人分几个?”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

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

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

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

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并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

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

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篇三:记叙文阅读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7分)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着

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

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

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着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

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是有活着的

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心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

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为了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那边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

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

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

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也要了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

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

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

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

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18.读完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9.“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温暖。”“我的心头”为什么会感到“别样的温暖”?请联系原文说说。(4分)

20.请结合原文分析文章是怎样多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老人”形象的。(4分)

21.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4分)

示例 句子:我抬起头,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心的老人。

点评:运用“抬起头”、“打量”细节描写,写出了“我”被老人的真诚、执着打

动了,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尊敬。

句子:

点评: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春风是可以种的”,请说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8 — 21题。(18分)

英雄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

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

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

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

还是没过去。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

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

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

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

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

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

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呯然落地。他在回乡

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8.文中叙述了“她”认识“他”的过程,请你仿照例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她十岁时,认识了来学校演讲手指伤残的英雄,心中充满崇敬。

她二十岁时,

她三十岁时,

她四十岁时,

五十岁时,

19.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请分别对下面两个句子中画线处、加点词加以品析。(6分)

① 目的旗帜。

②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 ..

21.小说主要运用了“前后照应”与“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一种写法结合选文简要分

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五.阅读《薄暮中的刀锋》,完成18 — 21题。(19分)

薄暮中的刀锋

薄暮时分,路上行人行色匆匆;眼前这个人格外扎眼-----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因为沉重,所以不摇摆。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回头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我住一楼,很快就踅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顺势调侃道:“这城里男女离常识渐远,以为是鸡就下蛋,是刀就能砍。”

他憨然一笑,说:“您真逗。”便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

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电视里正有一个喜看的剧目,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横竖不过是一把切菜刀,没必要这么讲究。”他还是憨然一笑,说:“这刀也如人,都有不同的性子,您这把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漫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不急不躁的样子,让我不禁自问: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便问:“您贵庚?”他说:“都50了。”我吃了一惊——乡下人论虚岁,说是50,其实是49,与我同龄,却这样老态,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这把刀终于磨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的光阴,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另一把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电视里的剧情虽然感人,但奇怪地,没有了往日的吸引,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嘴上的烟袋像个摆设。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弯曲的脊梁,一如一段经历风雨的树干。再回去观剧,居然感到那里边的泪水与欢笑离人间烟火甚远。

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便从冰箱里拿了两听可乐——虽然知道这样做有些居高临下,但还是这样走出门去。他果然不知所措,推拒时竟把窄凳带翻了,“使不得,使不得!”我说:“您也别不好意思,我也是乡下人出身,依乡下的规矩,在手艺人干活的时候,应该有烟茶伺候。在城里混久了,连这最起码的规矩都给忘了,所以请您原谅。”

“瞧您说的,瞧您说的。”我矮下来的身姿果然平复了他心中的谦卑,他不再推辞。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邻人被惊动,真有数人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以为这正可以回报他,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给人家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呢”,便仓皇骑远。

最先来到的是县一中教历史的张秉璋老师,他满脸疑惑:“怎么回事?”我便把磨刀的

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唏嘘不已,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先生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

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选自《读者》2013.8,有删改)

18.文中张老师说:“轻贱者品重,位卑者德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体现磨刀师傅

“品重德高”的两件事。(4分)

19.请分别说说文中画线句“我”和“磨刀人”为什么“笑着摇了摇头” 。(4分)

20.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画线句子和加点词,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只有身姿还在,弯曲的脊梁,一如一段经历风雨的树干。

②便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

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

21.在写人、叙事上,本文多处采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请找出一处,并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5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