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实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55:57 作文素材
篇一:殷召献的教学实录---《成语故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成语故事》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生:说成语
师: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师:这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请大家读一读。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复述的基础上背诵《画龙点睛》
2.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揣摩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三则成
语给我们的启示4.积累成语,运用词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生:读教学目标
师:你能读准下列词语吗?(多媒体出示词语)
戳——戳穿 禄——俸禄 滥——滥竽充数
繇——张僧繇爪——张牙舞爪 僧——僧人
生:同桌互读,齐读。
师:请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爪”是多音字,读“zhǎo”表示鸟兽的脚。不读“zhuǎ”。
生:默写生字词
师:你能解释这些词语吗?
戳穿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俸禄 画龙点睛 张口结舌
生:学生解释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
四个字组成的。
师:你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举例
师:板书:
书本记载: 古代神话、寓言; (后羿射日 揠苗助长)
古典文学作品;(学而不厌)
历史故事(卧薪尝胆)
民间口语: (敲门砖 马后炮青黄不接 )
师:读一读三则成语故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三则成语故事的体裁都是:古代寓言。
师: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寓言的寓意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需要读懂故事感受寓意。
师:《自相矛盾》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古时候,一位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师:指导朗读:找到楚国人的语言和神态。读出楚国人“夸口” (板书:夸口)的语气和“张口结舌”的神态。结合上下文理解“张口结舌”的意思:因理屈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还要读出围观人嘲笑和讽刺的语气。
生1:读
生2:读
师:重点比较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请大家反复诵读比较,特别是红色字体所表达的“自吹自擂,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
生:读:“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楚国人夸盾的画外音是什么?
生:盾最坚固,无所不胜,能抵挡住一切进攻。
生:矛最锐利,所向披靡,能戳穿所有的盾。(板书:矛----盾)
师:面对群众的质问楚国人有什么反应?看到“张口结舌”你想了哪些词语?
生:举例。
师:小结学生想到的词语: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吞吞吐吐
慌慌张张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板书:张口结舌)
师:我们看书上的插图,想想楚国人当时是什么状态?
生:楚国人当时流着虚汗、 落荒而逃、窘态毕现、狼狈不堪的状态。
师:看着楚国人的狼狈相,想想,围观的人说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呢? 生:“嘲笑”、“ 哈哈大笑”
师: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说什么?你会怎么做?
生1:发言
生2:发言
师:小结: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好。
师: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生: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师:联系实际,说说你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生:自由发言。
师:布置作业
作业:(1)熟读《滥竽充数》,熟读背诵《画龙点睛》。
(2)用抓住关键词句方法,试着揣摩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读
师:南郭先生以前为什么不跑,现在跑了?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齐宣王和齐湣王各自的爱好分析原因。
生:答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师:“总是” “不要??而要??”两个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板书:总是)
生2:“不要??而要??”是表示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语,表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地吹。让南郭先生原形毕露。(板书:不要??而要??)
师:练习用上这两个词语造句。
生:造句。
师:齐宣王在位和齐湣王在位时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别是怎样的?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生:找出重点语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他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 “居然”有怎样的含义。
生:“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蒙混过关,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是很不应该的。(板书:装)
师:“只好”说明了什么?
生:“只好”表明了南郭先生当时无奈、沮丧、黔驴技穷只好逃走的窘相。(板书:溜) 师:概括南郭先生的形象特点。
生:南郭先生是一个投机取巧、以假乱真、装模作样、装腔作势、没有真本事的人。 师:看看他现在的样子,你能看着插图想象一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吗?
生:回答。
师:从南郭先生身上能吸取什么教训?
生: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师:说说这则成语的寓意。
生: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学生自学《画龙点睛》
师: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提示:点睛前后龙有怎样的变化?游客的心理有怎样的不同?抓住关键语句复述。(板书:点睛前 点睛后)
生:复述。
师: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
生:“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传达出的惋惜的、美中不足的情感。)(板书:但缺少神韵 )
师:“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
生: “腾空飞去”说明观众的惊叹、佩服心理和张僧繇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绘画功力。 (板书:腾空飞去)
师:“点睛”前后游客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生:奇怪 不信佩服(板书: 奇怪不信 佩服) 师:《画龙点睛》的寓意。
生: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师:“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
生: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师:三则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
生:三个成语前两个是贬义,后一个具有褒义色彩。同学们应当明确:成语有褒贬之分,不可乱用,用错了则要闹笑话。
师:现在做课堂练习,你能否全部完成。
生:做随堂练习
1.成语大观园
(1)趣味成语:
最重要的一笔:(画龙点睛)
最贵重的东西:(价值连城)
最短的见识: (鼠目寸光)
最紧急的情况:(十万火急)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难过的日子: (度日如年)
最贵重的稿费: (一字千金)
篇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篇三: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学校: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执教者:马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3、体会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结合插图,其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了。”,请学生填空。
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理解句子:“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小组讨论学习《画龙点睛》出示自学提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找出: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思考:
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2、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