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阿城威尼斯日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36:51 体裁作文
阿城威尼斯日记体裁作文

篇一:你没听过的威尼斯故事

你没听过的威尼斯故事

(水城威尼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个威尼斯的故事,你可能没有听过。

世人但知威尼斯的双年展已经有53届,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威尼斯是作家的灵感之泉远远不止一百年,它经得起无数次的描写与歌颂,也给予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激情。

读德国作家、记者克劳士·提勒多曼的《作家们的威尼斯》(刘兴华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正是这样的感觉。这部书记录的是二十多位世界级的作家与威尼斯的故事。

本书以威尼斯印刷大师阿尔多·曼奴奇欧的故事开端,奠定书与城市的主题,而以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交际花、诗人薇洛妮卡·法兰柯的故事,展现威尼斯这个商业城市活色生香的一面。在这些名人中,乔治·桑与缪塞在这里演出了爱情剧,邓南遮与女演员爱蕾娜拉·杜瑟的爱情开始于第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卢梭和拜伦则都留下了风流韵事,后者在威尼斯所写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正是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自己在这里的经历。拜伦更在《培柏:一则威尼斯的故事》一诗中写下:

恋人雀跃,丈夫懊恼,

矜持挣脱束缚;

欲望在脚尖蹦跳,毫无倦意,

每个笑意都是高涨的情欲……

活活勾勒出这个城市香艳的一面。司汤达在《威尼斯给我的想法》中有更详细直观的描写:

“在色彩上,巴黎的一切都很贫乏,威尼斯则是一切耀眼:船夫的服装、大海的色彩、清朗的天空以及天空在夺目的水中的倒影。鼓励纵情声色,远离科学的政府,贵族对出色肖像的品味。这些只是威尼斯学派的其他的基础。”

海明威在《过河入林》中称威尼斯是“特别又难缠”的城市。蒙田希望诞生在威尼斯,他的同胞司汤达的愿望是生为米兰人。

不过,并不是每个作家都全部地拥抱威尼斯。约翰·罗斯金对威尼斯的热切关注以及忧心忡忡的旅程,促使了《威尼斯的石头》这部巨著的诞生,他大概是少有的批评者。而歌德的父亲可能是最不幸的文人游客:他1740年到威尼斯旅行时,被边检关押了四个星期,这大概是他对威尼斯“彰而不显”的爱的缘故。

克劳士·提勒多曼除了从纵向展示各个年代到来的作家,也从其交接上挖掘故事。比如司汤达对拜伦的“羡慕”,比如布罗斯基应苏珊·桑塔格之请一起去见“庞德的女人”奥尔嘉·拉奇,拉奇的固执与桑塔格一点脸面不给的暴脾气如在面前。书(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中有一章是关于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引用了詹姆斯《意大利时刻》中撰写的“威尼斯”词条:

“威尼斯已被描绘书写过成千上万次,而威尼斯也是世界上唯一不用前往便可造访的城市。随便打开哪一本书,你就会找到有关这座城市的赞歌。关于威尼斯,显然已没有什么可说的。大家都曾去过那里,带回许多照片。大运河就像我们当地的大街一样,没什么秘密可言,圣马可教堂的名字听来就像邮差的按铃声一样熟悉……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可说了。”

必须要对一百年前的亨利·詹姆斯表示敬意,因为他早已洞见了一百年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文学创造上,经常会有被浅显的事物取代的危险。也是因为亨利·詹姆斯的这番话,足以让人回头看克劳士·提勒多曼的这部威尼斯与作家的文化史,尽管也有《桥上的相遇》这种现在性的篇章,但大部分是属于掌故,梳爬历史所得。

读完这么一部书,我们知道大作家与威尼斯的故事,二者互相增光,但它没能解释“威尼斯已被描绘书写过成千上万次”、却为什么如此经得起书写?每一个时代的书写特征是什么?下一个时代的作家所叠加的是什么?尤其是与现实的碰撞如何展现,这些都有待挖掘。

在大人物那里,怎么去解释威尼斯的魅力都说得过去。换句话说,也许从一个偶然的、平凡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这是读克劳士·提勒多曼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那我们不妨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样的威尼斯故事。这几个故事都不在克劳士·提勒多曼搜集的故事里,或许你读到过,但或许有一个你没有读到过。

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大概在西方太为人所知,克劳士·提勒多曼没有选它,不过,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里的第一个故事《伤心情歌手》,就发生在威尼斯。一个过气的情歌手要抛弃妻子的故事。叙述者吉他手的切入角度,可以发生在其他任何地方,唯独人到中年的歌手在楼下唱歌给妻子听,则非安排在威尼斯的河道里、安排在刚朵拉里面唱,不能显示出那种悲哀的味道。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让我想起了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的《偶然与巧合》(1998),女主人公正是在威尼斯的刚朵拉上遇到了情人。

中文世界关于威尼斯的作品,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是无法绕过的。无论是文体还是语言,这本书都是可以跻身于世界级的“威尼斯文本”,是那么的中国,又是那么的西方。

其次是美国散文家李黎写的《威尼斯画记》,这是她去威尼斯学画画的经历(并非学院学习),而以文字和画作的形式呈现。这是一则平凡的威尼斯故事,难得的是平凡得可爱,比如,阿城把威尼斯的地形比喻为“交合的手”,李黎却理直气壮地说它像一条鱼,而且还在海水里游着,“还是我的意象好”。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听说马可·波罗的旧宅离得很近,步行十来分钟可以到,我们就去看了看。在小巷里转了不少弯,可见到的只是早已改作剧院的老房子,仅在后面的墙上有个纪念碑,是十九世纪加上的。这里大概只是遗址,房子未必是原来的。附近有马可·波罗时代的房子,现在还有人居住着,那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马可·波罗的旅行见闻,威尼斯人并不相信,只当作痴话。他的旧宅旁边一个大院,被人叫作疯人院,就是对他的讽刺。

晚上下着微雨,识路的意大利朋友领我在街上步行很久,有些小巷只能单人通过。静得很,见不到一个人影。在偏僻的角落或路口,往往在小龛里供着圣像,面前点着半明半暗的长明灯。我们仿佛可以随时遇到马可·波罗的幽灵在这里留连徘徊。”

这两段文章,出自翻译家李霁野先生的手笔,这篇《海上的城市威尼斯》系他在1956年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访问意大利后写的,一共二十一篇访问记,次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

现在来读这则威尼斯故事,我想,即使众所周知李霁野的文章写于那样一个不文学的时代,但是他的精神气质,与阿城李黎一样,是创造性的,这样的段落像是被某种东西点亮了一样。关于威尼斯的文字,固然不是全部是西方的文本,而正是在那些并非举世闻名的人身上,更能表现出威尼斯的魅力。

篇二:阿城的创作要目

阿城的创作要目

1979年 协助父亲钟惦棐先生撰写《电影美学》。

1984年 《棋王》发表于《上海文学》第7期,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1985年 《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峡谷》、《溜索》、《洗澡》发表于《上海文学》第4期,《遍地风流》其他篇什陆续在各文学刊物发表。在4月22日的《文汇报》上发表随感《话不在多》,在7月6日《文艺报》上发表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这两篇文章成为文化寻根讨论的代表性作品。《孩子王》发表于《人民文学》。《树王》发表于《中国作家》。

1987年 小说《孩子王》改编为同名电影,由陈凯歌执导,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同年获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获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探索影片奖。同一年,小说《棋王》由导演滕文骥改编为同名电影。作家出版社将小说集《棋王》列入“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收入《棋王》、《树王》、《孩子王》三个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六个短篇。

1992年 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成就奖。

1994年 在意大利方面安排下,访问威尼斯两个月,撰写《威尼斯日记》一书,首先在台湾出版。

1995年 《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

1997年 在《收获》杂志上开设“常识与通识”栏目,至1998年,每期发表一篇随笔,共写有十二篇随笔。

1998年 作家出版社陆续推出阿城的四本书,包括:将1987年9月至1993年11月间多次就中国小说话题进行讲谈的集成《闲话先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1994年在威尼斯访问的《威尼斯日记》,1987年出版的小说集《棋王》的新版本,主要收入阿城下乡时写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分“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其他”四部分。

1999年 《常识与通识》结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贺绍俊(文学批评家)

篇三:清华大学博士,画家评论家韩朝

典雅与温润(初稿)

——读王旭的工笔花鸟画

韩 朝

阿城在写《威尼斯日记》时,有一段文字:“??台湾的中文系统,BIG-5码有一万三千多个汉字,不禁为之心动。我用的大陆中文GB内码,只有六千多字,写官样文章可能够了,我写小说,常常需要造字,烦不胜烦”,意思是说,作家写作需要足够的词汇量,才便于写出鲜活的文字。

作家写作如此,画家亦然,技术和语言乃表达思想的必备之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谁不累积语言技巧而能获取充分的表达。今天看了王旭的工笔画作品,我不由得想起了阿城这段话。

王旭胸中有足够多的词汇量,这是他的工笔画给我的一个感觉。他的话语表情是丰富的,这与他的“词汇”存储量大有关联。他在色彩的运用上尤其驾轻就熟。

通常讲,中国画创作中,人物重神韵,山水重意境,花鸟重趣味。王旭的创作以花鸟为主,趣味当然为其所重,同时,他在背景和主体之关系的处理上,不吝渲染,由此也生发出一种意境来。似乎在小题材里,画家有意突破画科的既有限定,而是强化一种宏大,使我看到在其宏阔背景下的的寂寥或灿烂,在趣味之外平添了一种情怀,由此而构成了审美的深层意蕴。

大概二十几年前,我和王旭一起合作工笔连环画《海瑞罢官》。我构思起稿,邀约王旭一起上色,我知道他在渲染上色方面有功夫和才能。二十几年过去,王旭技法更加娴熟,取向更为明确,个性愈发凸显,驾驭画面的能力愈发强大了。

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都知道,工笔画既好画,也不好画。好画是相对于随机性强的写意画来说,工笔比较好入门,勾勒起稿,填色渲染,比较程式化。不好画,是画到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风格,则不易生发,也不易发挥。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语境下,王旭大胆进行取舍。选材精心,立意巧妙,铺陈充分,营构得当,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如此看来,王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不是自然主义的简单描摹和追求逼真,而是写形亦写心。他有着鲜明的文本意识,有精微丰盈的直觉,语言细腻温婉。同时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写生对象为根柢,有足够的现实依托,因此圆融贯彻其中。

宋代绘画是工笔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后来的画家们多多少少都能够从中有所学,并能够衍生出新的可能。王旭也同样虔诚地回首宋画并致敬,追溯一种古典的精美。

宋画魅力,在于格物致知下法理情趣的高度统一和充分表达,不露声色,从容舒缓,生机盎然。细腻的渲染,一层层生发出优雅气息。工笔画的美感就是在这样一种精致中体现出来,尽管有些步骤不免流程化,画家的情绪和意趣慢慢灌注其中,其中也有规范与自由的交替进行,或者并行不悖。其诸多丰富滋味,深沉与静谧,温和与圆润,清新与典雅,更需要观者细心品尝。这层层添加构建的氛围,终于生发出人文的场,那些精神要素也一点点凸现出来。

王旭有着很好的控制力。他的画也是优雅的,优雅之外,尚有一层靓丽的色泽。在统一的色调里,灰濛里显出亮色,很是好看。他沉浸在这一层层渲染中, 缓慢的勾勒与渲染中,让画家回到平静,画面似乎有鸟儿的私语,有悠长诗意,他竭力把这份平静传递给观者。

工笔画是累积的美感,不是一气呵成,却有更为古典的气质和气息。他捕捉到一种古典的气息,同时,也有时代的生意。王旭不放纵笔墨,但不意味着他对偶发因素的捕捉,他时而出人意料,在墨色和整体关系中焕发出新意。他一定沉迷其中,一点点接近古人,也接近自己的内心。

画家对材质美感也有好的颖悟和表达,虚幻轻盈。他体味着古人精神的指向,沿着那条路走下去,他是把自己时代的某种气息融汇其中。花语变成了画的语言,人的语言,其实,画家所画的都是自己。

有好多年不见王旭了,只见到他的画。想起他,很勤奋,也很聪明,能坐得住,也能行的远。

(文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画家,美术评论家)

以下是约稿时韩朝发来的电子邮件:

2015年08月31日 05:59

好的,老弟开口哪好推辞,费用不要,画的不好,情谊不到,给钱也不会写,不胡乱吹捧。不知要的急否,我最近事多,展览推了几个。

2015年08月31日 14:57

我抓紧写,新画看了,老弟画的好。

2015年08月31日 19:41

我通常是三易其稿,作文如作画,贵在鲜活,醇厚,别致,不作八股不说套话。 2015年09月1日 15:12

还有时间,我改后再发给你,这一稿还粗,尚需打磨,祝贺老弟。

2015年09月7日 21:05

老弟,这是初稿,看看需要补充和修正的,或遗漏或不足或错误处,及时反馈给我,再行完善。

下图为与韩朝20年后在家中合影,以及20年前我们合作的作品《海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