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词排比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2:10 体裁作文
诗词排比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将古代诗词改写成优美散文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代诗词

一 、例子分析 找出窍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范例:点燃半截红烛,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

二、找出窍门

1、 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明确: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 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景物---家信。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 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 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找”和“补”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三、修改习作 体悟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把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故事的开头,要有神态动作描写,50字左右。

长干曲 崔颢 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划横线句子中的景物,并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修改习作: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微风习习,平静的江水在竹篙投入、提起间,漾开一层层的涟漪,夕阳映红了江水,瑟瑟半江红半江(环境描写) 。江边二舟相逢,一位船家女突然听见对面船上男子说话像是家乡话,(补充细节)一日行船的烦闷似乎立即散了许多,(心理描写)她忍不住探头出来(动作),急切地(情态)询问:客官家住在哪里啊?我是横塘的。”话音未落,姑娘忽觉唐突(心理),不等对方答话,赶紧以袖掩口(动作),已羞得满面通红(情态)??

2、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飘的少女提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扣开心中的门扉,在月光银幕中互诉衷肠。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涤荡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色沉甸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溯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3、杜子美踱步在绵长、低缓的河岸上。

微微的晚风夹裹着润润的水汽、粼粼的波光与潺潺的流水声丝丝缕缕地吹过来,温柔的,像母亲的手,清幽的,像子夜的小夜曲(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皎洁的月光洒遍大地,闪烁在水面上,扭动在纤细的草叶上,流泻在高高的桅杆上。亲朋无一字的孤寂,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渐行渐远,这些淤积的抑郁与苦闷被晚风吹出了心田,飘散到了空中,化作了一寸月光,一颗星斗。

杜子美顿感心旷神怡,禁不住仰望苍穹,远眺四野。一碧如洗的青幕笼盖了苍茫的大地,群星点点如颗颗钻石镶嵌在巨大的青幕上,浩浩汤汤的大江滔滔东流,月华追逐着浪花,“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只沙鸥扑扑地在空中盘旋,是欣赏江月美景,是难奈寂寞沙洲冷,还是浣花溪畔的春鸥万里送行舟?

唉,顾影自怜,两鬓星星,沙鸥啊,你可知晓,我的名声难道不是靠文章来显扬的吗?岁月蹉跎,命途多舛,“落日心犹壮”,我“岂效穷途之哭”,可谁又能想起我这“江汉一腐儒”呢?

篇二:诗词散文

1池塘

清风拂过碧涟漪,

日落池塘火红霞。

鹅石一落波荡漾,

乍起半尺高水花。

2梦三国

三国战乱血溅飞,

将帅率兵冲沙场。

军师指挥千万马,

胜利称王败成寇。

3牡丹

百花之中牡丹美,

天仙降世披白衣。

迎风踏步绽清香,

高贵玉立挺枝头。

4古亭

古色清香棕立峰,

秋叶轻舞落庭中。

如能看见古人存,

吟诗作赋北窗里。

5海之蓝

海如宝玉晶莹透,

碧似钻石光海耀。

鱼游水中看不透,

原是海兰不见动。

6.离别苦

母亲将坐汽车离,

拥抱之后泪涌泉。

挥手告别回首忍,

其实心中早已碎。

7雁南归

冬去春来雁南归,

高飞蓝天速速回。

清风拂袖送春暖,

鸟来鸟去是轮回。

水滴石穿

古时,有一孩童。日日贪玩,不愿学。皆偷懒之。一日,玩耍之时望水击拍岩石,笑到:小小几滴水的力量,怎能穿透岩石?这真是笑话啊!应声儿便走向岩石,忽见石已被水穿透。此孩童忽明。此后孩童便日日苦读,终有一日成才。

人问起:你为何能成?儿应声答曰:只应水滴石穿,既再愚笨日日艰苦读,也能成才。若只知贪玩,既再聪慧也无可后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定当艰苦已。

古时有一老渔夫,虽技艺不高超。但日日打鱼,从无偷懒之时。其渔夫笑到:你捕鱼技法不高超,无论再多次捕鱼也无济于事。老渔夫一笑而过,继续捕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渔夫已捕过十万余之多,其技法也无比高超。众渔夫问起诀窍,他曰:坚持。

坚持,乃成功之根本。唯有坚持不懈,方如水滴石穿。唯有每日成一小事,将来才能成大事。如不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定只能沦落于乞丐之中。

做人之道

人生天地之间,定需遵守生之法则,但,何为做人之道?

做人,需走正规入正门,需成学业,得正果。方才能入正门,如做不到。也不得做杀人放火,等诸类违背世间之道,损人利己之事。如做,定当受良心之谴责,天谴之惩罪,人之辱骂,法律之制裁。

做人,需感恩。感知父母之养育,老师之教导,好友之陪伴,亲戚之关心。一人如不知感恩,定得不偿失。父母从膝下有子,就对孩百般宠爱。如不孝敬,孩也定不孝敬自己。何必?

人之法则,千千万万。唯有熟读这些法则,才能生存于世间。

三顾茅庐

长坂坡一战告终,玄德败后暂投靠于刘表。玄德日日想愁,不知如何方能重起江山。

一日,有一客人来拜见玄德,见玄德闷闷不乐,便问:”玄德兄是有心事?“玄德曰:“不知先生可知道一些军师之名?”客人答曰:“吾知有两位绝世军师。一位号卧龙名诸葛亮,一位号凤雏名庞统。只需得其一协助,便可夺天下。”玄德甚喜:“那先生你可知他们住址?”“吾只知卧龙住于卧龙山庄也。”德曰:“那先生你可否请他下山来?”客人曰:“只有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下山。”

翌日,玄德于张关三人一起带厚礼,前去卧龙山庄。经打听来到诸葛亮门前。

几日后,三人再次带着厚礼来到卧龙山庄。见书童又在门前,便问:“先生回来了吗?”书童曰:“先生又游山玩水去了,叫刘先生下次再来。”玄德再次留下厚礼走了。

又过几日,下起暴雪。刘备三人又带厚礼前往卧龙山庄。书童见刘备等人在次赶来,便迎上去,曰:“吾家先生正在休息,请暂且等一会。”张飞怒曰:“一次两次不见吾等,这厮不会只是假名号吧!”玄德曰:“翼德休得无礼,此位先生定当是一绝世之人!”张飞不再敢言语。

几个时辰一去,诸葛亮方才起来。听刘备在门外等候多时,便速速整戴衣装。出门迎间,与玄德谈论与天下大事。玄德感到诸葛亮的确是一位神人,便问:“先生可否与我下山?”诸葛亮先前并不愿意,但他被玄德的诚意所感动。便与他下山了。

1蝶恋花

天仙降凡破茧出,

春风吸引花绽放。

随风游玩香丛中,

羡爱鲜瓣蝶恋香。

2狂风

一乍过去树折腰,

篇三:古代诗词散文欣赏

古代诗词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测试卷

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下文写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想到自己胸怀抱负,如今年岁已老,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于是悲从中来,不禁涕泪交流。

2.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表明人们喜动喜热闹,所以他们争着、拥挤着、吵吵闹闹地渡过河去,一起走向江村;而诗人却喜静喜冷清孤寂,于是他一个人走向了寂寥的山林。

B.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C.诗人真实地抒写出了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情趣,又表现出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D.诗人以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孤寂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这首词的开头总述江南风物人情的美好,接着从景、事、人三个角度具体写江南的美。

B.七、八两句表达了作者久居江南,不愿回到家乡去的心情。

C.这首词的词眼是“断肠”,因为作者客居江南,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而内心又充满着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觉得不回归故乡只能让人伤心肠断。

D.全词讴歌了江南水乡风光宜人、人物风流的美好情景。

4.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描写了泰山南北一片青翠,望不到边的壮观景象。

B.三、四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写。“造化”指大自然;“阴阳”指山的南北。

C.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浩荡的襟怀和宽阔的眼界;七、八句既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也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高大险峻。

D.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后看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

6.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明妃,即王昭君。紫台,指汉朝皇宫。青冢是王昭君墓。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都压“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下句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更进一步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一去”句,“环佩”句承前“独留”句。

D.尾联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和对汉元帝的满腔怨恨。

7.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A.前两句的意思是: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B.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的意思是:杰出的文人大都生平坎坷,好文章就像跟命运作对似的。“魑魅”本义为妖怪,此指奸邪小人。

D.最后两句由李白联想到屈原,把李白屈原并称,体现了作者对李白的钦敬;也想象到李白遇赦返回时途经汨罗,应会投诗赠送给屈原。

8.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A.首联点明登楼远眺的时间和地点,用“江城如画里”引出中间两联,第二、三联是对首句的具体描绘。

B.第三联中的“寒”和“老”,既表现出秋色已深的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北楼之上,临风眺望迷人的风光,谁会不怀念它的建造者——谢眺的功劳呢?

D.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了对宣城的赞美之情,情绪是愉快的;后四句表现了对秋色已深,独自登楼的感慨,心情是寂寞的。

9.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A.第一句点明望见山的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

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同时点出了望雪之题。

C.三、四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拿雨后天晴的景色和大雪纷飞时的寒意进行对比,突出了雪过天晴的美好。

D.全诗用词极为精练,例如仅用“霁色”和“暮寒”四字,就突出了诗题“余”字的意味。

10.对下面的诗歌分析欣赏,不确切的一项是

画松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11.对下面的诗歌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A.一、二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第三句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C.全诗主要是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不顾重病在身,吃惊地坐起来,激动得夜不能寐。

D.诗中的灯是“残灯”,风是“暗风”,窗是“寒窗”,以哀景衬托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12.对下面的诗词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浣溪沙范成大

十里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秋晨气爽,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A.这首词描绘了田园丰饶、气候宜人的美景,赞美了田园旺盛的生命力。

B.上阕重在写景物,下阕转入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四、五句点明时近晚秋,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出作者的欢乐心情。

C.身着戎装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明自己对保卫国土的重大责任。

D.本词显示了作者取景的匠心,作者徐徐展开画卷,景中见情。

13.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坡羊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是勾画秦汉建都的关中一带的景色。

B.“西都”是指秦朝都城咸阳和汉朝都城长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秦汉时期统治者榨取民脂民膏而营造的无数宫殿,灭亡时都化为灰土。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老百姓对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14.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蟾宫曲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兀的般证果,澎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A.这支散曲运用借古喻今的写法,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来体现作者针砭时势的意图。

B.作者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评价历史,认为秦末的楚汉之争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流露出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情调。

C.“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项梁、项羽杀会稽郡守而起兵,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创下帝业以及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当南柯太守。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曲中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既是对韩信故事的评价,又是对当世人情世故的讽喻;既呼应了前面的韩信的故事,又导出“醉了由他”这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人生态度。

15.对下面的散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庆东原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A.这首曲子开头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劝人忘记忧愁、笑口常开。

B.“劝君闻早冠宜挂”一句表现作者否定功名仕途,“挂冠”即劝人辞官。

C.“那里也-----”三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映作者仰慕这三位历史人物,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D.这首曲子表面上悠然洒脱、故作旷达,其实寓含沉重的伤时叹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两个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6.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1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通过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

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

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

19.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0.“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