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厦门市2016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作文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28:54 高中作文
厦门市2016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作文分析高中作文

篇一:2015届高三上厦门市质检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综合表达应用”的能力。这则材料虽具隐喻性,但平实易懂,“抓手”明显,思考方向也较为明确,考生容易入题。一道作文题,应该让不同思考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说,正所谓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比较贴近材料寓意的理解是:水的生存智慧——既要有所“妥协”,也要有所“坚守”,隐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之道。这道作文题引导的思考和讨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作文提醒大家:对于议论文的说理,我们除了学养、逻辑知识能力的储备外,还应该具备好的荣辱标准和价值共识。

【能力层级】E

一、题意分析

这是一则隐喻类材料。审题时抓住重要信息“水要跟大地妥协”与“最后还是向东流,那是挡不住的”,提取一组矛盾概念:“妥协与坚持(坚守)”。(其变体是:“妥协与目的(方向)”“妥协与底线”等)作文时要围绕这一组矛盾展开论述。

隐喻类材料首先要寻求自然现象与人生社会的同构。从材料看,展现的是水的生存智慧(这其实是道家人生哲学的形象化表述)——既要有所“妥协”,也要有所“坚守”,隐喻人类的生存之道。水与大地的冲突,水选择的路径是妥协,是绕路走,不碰硬。那么,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之间解决冲突和分歧的办法,妥协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里,重要的是对核心概念“妥协”的内涵与外延的厘定。“妥协”的对立面是“抗争”、“抵抗”,在传统语境里,“妥协”带有负面色彩,常与“懦弱”、“投降”等价,被认为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骨气,没有棱角,是圆滑,是乡愿;而我们推崇的则是据理力争,是对抗,是进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儒家的进取哲学相比,道家的生存智慧常常不被看好,那种如水的柔润、圆融、变通和忍让常常被我们抛弃,但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族群融合、阶级共存、国家和谐,往往需要妥协精神,这种共存之道,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文章对“妥协”这一概念的价值重构,奠定了进一步议论的基石。

隐喻类材料的写作,自然现象与人生社会的道理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妥协”尽管是解决纷争与冲突的良好方法,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妥协并不能完全消弭所有的分歧与不和。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妥协要发挥良性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双方能否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否能够达成公平互惠的结果……如果不对“妥协”作具体的条件分析,那么论述仍是片面、极端的,且容易堕入庸俗的市侩哲学的泥淖。“大江东流拦不住”,水付出妥协的代价,但实现了东流入海的目的,这是“拦不住”的,这也是水在妥协中的有所“坚守”。对这则材料的解读,还有可能会抓住“水”与“大地”的矛盾展开,就“水”的前进而言,大地是一种阻挡,一种围困。“水”对“大地”是一种突围,“大地”对“水”则是一种形塑,相对于人生而言,面对困境、挫折,如何突围,则是人应该加以思考的。是像水一样的顺应自然和环境,还是抗争与搏击,则要视具体情况而论。

二、立意参考

1.妥协与坚守

2.方与圆(刚柔并济)

3.圆融中的坚持

4.灵活变通与原则坚守

……

下面几种立意也可视为符合题意,但在价值取向上应有所甄别:

改变与坚持 过程与结果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为达目的可以委曲求全

三、存在问题

1.笼统立论,空洞浮泛。具体表现:①审题时没有抓住“水”与“大地”的矛盾,以致切入角度不明晰,议论重点(对“水”所采取的“妥协”这一方式如何评价)没有凸显;②对核心概念“妥协”缺乏必要的界定,特别是缺乏对传统理念的颠覆与重构;③如何辨析核心概念“妥协”,缺乏引入相关、相对概念的意识,使议论无法呈现差异性与矛盾性。

2.议论的片面性与平面化。具体表现:①充斥同一性质的举例,缺乏证伪意识,比如大量列举适时妥协、灵活变通取得成功的例子,堆砌再多,也没有论证力量;②简单的二元思维,说“妥协”就全部是好,没有具体语境和条件的分析,否定锋芒毕露,否定硬碰硬,否定据理力争;③缺乏对现实必要的价值关怀和引领,议论的空间没有展开,广度不够。

3.泛化话题和立意偏颇。比如,谈论“自由与约束”“成功与困难”“逆境中的前行”“追逐梦想”……

4.标题与入题的问题。比如,标题不当,入题不能合理分析材料等等。

5.记叙文不能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不能在事件中展现一个具体的矛盾冲突,以及处理这一矛盾冲突的方式,做不到叙议结合。

范文事例:

何妨让步且前行 (68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道路。”的确,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最近”的路上往往乱石穿空,困难挡道。此时,唯有学会让步,像江河一样多绕些弯路,才能在人生路上闲庭信步,臻于完美。

然而,难免有人会将蜿蜒视为病态的懦弱。诚然,攻坚克难是坚强人生的定义之一。但是,遇到困难时的一味顽固坚守往往让人丧失信心,消磨斗志。我们要看到,面对横亘面前的高峰,绕路走过往往比攀登横越更加行之有效。

因此,面对困难,何妨像河流一样绕绕弯路,在让步中前行,带着这种智慧成就完美人生。

萧伯纳曾经说过:“最美的花常常先谢。”的确,对人生而言,面对困难时候的永不妥协只会让人精力殆尽,最后沦为那先谢的花,而面对困难难时候的;理性让步方能够成就深远,花开不败。因此,我们看到,曾经开除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在陷入困境后向这位前领袖做出让步,在浴火后涅槃;清朝名臣张英向邻居妥协,主动让出空间,让“六尺巷”流传至今,张英本人也流芳百世。正是因为适时的让步,苹果公司成就了事业,张英铸就了不朽名声。由此可见,当我们能够多一些让步妥协,少一些顽固偏执,我们的人生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但是,让步并不是毫无原则,就如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讲:“我所敬畏的,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让步时坚守原则,方能够不误入歧途。走向极端,否则只能像东郭先生向狼妥协一样,招致人亡身殒的下场。因此,当中国在一些政治经济问题上做出让步赢得赞许之时,却在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让人看到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的自信与骨气。所以,多一些有原则的让步,少一些无原则的退让,社会之船才能不偏不倚地破浪前行。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社会,一些香港的意见人士为自己的诉求绑架了公众利益,面对他人的让步毫不妥协。最后占中行动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倘若这些人能为了公众利益做一些理性让步,以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相信情况必将大有改观。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当我们能够像水一样灵活善变,在让步中前行,定能将困难的巨石棱角抹去,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踏步前行。

制形而变 执心以往(68分)

古人云:上善若水。于江河而言,制地形而蜿蜒前行,终能归入东海。于人生而言,能具备妥协与变通的智慧,和纵壑栉棱间制形而变,执心以往,何不乐哉?

自古以来,并不乏固囿如冥顽不化之辈。或曰“固守穷庐”,以洁身自好,却不免抑郁终身而不能在世俗中变通求存;或曰:“祖宗之法不可废”,终难阻朝代兴替更迭??转观时下,亦常见愤世嫉俗者,公然将自己置于社会时代的对立面,以为冲破一切现实条件,与律法、规则争抗方能显示自己的坚守和拔群。诚然,对于信念、梦想、志向的坚守是人类毕生至高的精神追求与灵魂所在。然而,当坚守成了顽固,追求和向往滑向无理抗争,破坏的深渊,这种坚守终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不如制形而变,执心以往。事实上,变通的智慧、妥协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屈服于现实、奴颜婢膝,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正如江水滔滔而逝,遇水中汀渚,分流而汇;遇巍峨高山,盘绕而行。变通、妥协的智慧在于能如如庖丁解牛一般,暂时退避骨节交错之处,于现实的客观条件、律法和规则的框架内部,避免为现实苦难磨钝思想的利刃,保持追求信念的初心,最终于现实的枷锁中豁然而解罢了。

然而,制形而变得通达和智慧以不丧失对梦想、信念、志向追求的初心为前提。正如江河不论如何蜿蜒迤逦,必将当顺随地势流向汪洋。溯往史,照古今。山涛不同于其他竹林七贤在与礼教、官场腐败专制的抗争中头破血流而落得失败身亡的结局,他以一己之力与强权暂作退避,竭力于清正政治之重构,为黎民百姓谋福。山涛具有暂作妥协、退避但始终不改清明政治、匡扶天下的抱负和初心。不仅要对本心、初心的坚守和追寻,变通妥协的智慧还需要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理性审视,如此方知,何者应避,何者不应避,方能练就通达之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畏前路有何高山险阻,只需如水制形而变,执心以往。

于守望中践行理想(66分)

率性与妥协这对矛盾似乎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二者孰是孰非定不可一概而论。

试问江河若脱离河床束缚率性而流怎可源远流长?河水若一味妥协于大地,又将如何东流?

于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多数人选择率性而为,于是面对长辈社会甚至国家权力时候,高呼:“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却有很多个。”

且不说其目中无人的“豪言壮志“,也不说其我行我素的偏执,单就其缺少对世事的敬畏和守望,就足以让他在外界的强光下迷失。

灵性之子,何不跳出自我偏执、主观私欲的诱惑、情感偏好的束缚。在守望中坚守初心,让真我沐浴在阳光下?

诚然,现实总是不随人意,但心怀敬畏与感恩是人生路上向理想迈进的向心力。君不见褚时健七十入狱,八十收获“褚橙“的成功,倘若其出狱后一味的妥协于逆境,想要报复为他带来困难的社会,怎能在高龄成就自我?正如哲人所说:“一个永远为自我目标前景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出一条路。”在妥协的环境同时又不忘本初,方能为河流之大智慧。

固然,妥协并不是面对强权时候的懦弱屈服,亦不是面对现实止步不前、选择日复一日的庸常。

一如舒婷所言:“为眺望远方的杳鹤,而错过无数的春江月明。”面对传统礼教的束缚,各地纷纷开启“洗脚模式”,“埋儿奉母”之孝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愚孝。诚然孝道不可违,但是当下的社会应当脱离固化的纲常,给予现代孝道新的内涵,怀着敬畏与感恩之心为此践行。

世人皆清醒地知道敬畏世界,守望仁德的重要性,却鲜有先行者为此践行。多少官二代在父代的光环下为所欲为?多少芮成钢之流仍然渴望用夤缘的手段实现功名?多少运动员以期借助药品获得名誉?一如哲人所言:“人不能被判为奴,只能自认为奴。”而守望仁德与否正是其转折点。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或许当我们能够顺随自然不逾矩时,方能够以守望之心向前看,以超脱之心向后看。由此才能够将诗意、预见性与初心融为一体。

人生的圆融之美(65分)

水在外力作用下蜿蜒曲折,是因其要跟大地妥协。但是其仍能不改东流的本质,并最终汇入沧海。人生也是如此。既要有对外在的妥协,也要有对自我本身的坚守,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圆融自在的境界。

妥协是否是必要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水对自然规律的妥协。人对社会的公共规则也要有所妥协。这种妥协并非是一种屈从和无原则的附和,而是人们对公共价值的一种敬畏。缺少了这种敬畏,相当于任凭人们胡作非为,因而模糊了道德底线。

然而,若是这种妥协转变为心性上的屈从和让步,会带来什么呢?想必是个人血性和锐气的丧失。史怀泽将之称为成年人的“贫乏、屈从和迟钝”。人们受制于外在的力量,渐渐“顺从命运的理性化”,任凭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了原有的锐气。但是为何人们在外部现实面前丧失了对个人的坚守呢?史怀泽再次给出了答案:“因为理想永在心中不够纯粹,不够坚定。”如此看来,水能够超越羁绊朝最终的目的流去,这是可敬的。

因而我们说,人生既要有对外在的妥协,更需一种内部力量对外部形成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足够坚定,便是挡不住的。当然,我们所说的反抗,并非形式上的叛逆,如今天许多为了博取眼球而走极端的“另类”。缺乏灵魂的反抗只能体现内在的无能为之和心智的不成熟。我们所需的是如水般精神的反抗。

但当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妥协与反抗,都是有一定时期的。水在最初的阶段不得不与大地妥协。同样,人在少年阶段也必须对外在约束有一定的顺从。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人的良心及对错观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晰。”但在成长阶段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明确的目标,不再吸遂外物,对外界多了一份反抗,对自我多了一份坚守。

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何在?应是一种顺应天性的圆融自在。如水一般,顺应了外部的形式,但灵魂上对自我保有坚守。江入沧海。人生也应有这样一份圆融之美,在对外物的适应中永葆本真的天性。

尼采曾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个体隐没于环境的“合群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沙漠时期”和自我与外物融为一体的“创造时期”。无独有偶,古人从“落叶满空山,何时寻芳迹”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无一不展示了一种从妥协到反抗,再到天人合一的圆融的人生之美。

适度妥协,丰满生命(65分)

哈勃特曾言:“对于所有盲行的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诚如斯言,帆与风的妥协,方能抵达希望的彼岸。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在短暂的屈从中蓄力待发。

水流弯弯,是与大地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它奔流到海的步伐,妥协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屈服,而是为了心中的桃花源选择的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倘若人人不屈服于现状,以反抗一切证明自己的不驯与特立独行,等待我们的将是充满戾气、理性荒芜的社会。

因此,心怀梦想,适度地妥协于不如意的现状,在妥协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温度,方能更好地抵达人生臻美之境,抵达灵魂的高地。

适时的妥协,让我们放下匆忙的步伐,体验生而为人的悲壮与美丽。倘若生命仅是在一味的横冲直撞中消磨殆尽,其本质也是无益无成的。西西弗斯妥协于搬运巨石的枯燥重复劳作,但这并非徒劳。于妥协之中,他窥见了自己灵魂的纯粹,将单调的痛苦升华为生命的快乐,将枯燥的劳作化为幸福的踏板。适度的妥协让人心静致远,在妥协中积蓄着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妥协于现状,重整灵魂,才能到达更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智者总能在合适的地方妥协,既是对自己的精神保护,亦是以此证明自己的重剑无锋。

学会适时的妥协,需要有洞察世相的锐利双眼,亦需拥有屈服的勇气。林徽因围困李庄时选择提瓶上街买醋,待时局运转又书写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与之相反,川端康成缺乏屈服于悲壮现实的勇气,选择含煤气自杀,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学会妥协,是向完美理性追求的要义和必需。妥协并不意味着对理想的背离,也许它往往会成为人生之路上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和助推器。适时的妥协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收敛,是大智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标榜着“叛逆”,不屈服现实而是热衷于另辟门道,由此滋生了许多恶果。生如逆旅,要想一苇杭之,就当学会在狂风面前低头,如此方能劈波斩浪抵达生之彼岸。而如果一味搏斗,力量的悬殊仅会让我们遍体鳞伤,隐匿于历史中。因此,我们面对困境,应当适度妥协,多一些蓄力,少一些鲁莽,如此方能更好地历尽人生中无知的风雨。

妥协不是懦弱,蛮干直冲则是一种悲哀。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学会适度妥协,丰满沧海之一粟的生命!

于妥协中迸发(65分)

江河蜿蜒盘绕,妥协于大地之崎岖,然终一路向东,成势不可挡之态归入大海,人生亦如此,于妥协中不忘讲授、不悔本意、不识初心,方能孕育出大智慧。

木心于《狱中札记》这种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沉沦于物质盛宴的人们,往往在声色犬马中无法自拔,卑躬屈膝,对物质的追求本为人之所欲,这便是对现实的妥协。然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人们往往妥协变成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 也许有人会说:“生命惟此激扬与平淡两种状态,对现实的妥协,伴生出的往往是人性猥亵、丑陋的面孔。此言谬矣。有人曾如此评价弘一法师的人生轨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的人生,是狂热与嘈杂到达极点后的一种回归,一种妥协。而智慧地妥协、坚守着本心的人却能够走出低地,立于精神的高地俯察众生,这时候屹立于纷繁世间的,是经苦难冲刷后仍旧完整的人生轮廓。

面对现实与本心的抉择,需要拒绝而“二元思维”的不利影响,于妥协中绽放精神之光。面对被无故戴上的“反革命”帽子,施蛰存惟只拍净身上灰土,以“非皎皎者易污,非峣峣者易折”的姿态保持独立的人格;面对军警凶恶的眼光与傲慢的神气,梅贻琦唯喏周旋,两面游走,眼中灼射出的是保护学生守护清华的决心及对师生“幸告无罪”的简单愿望;为着文革阴影挥之不去的穆旦,暗中留下绝笔诗数十首,维护心中文化的净土,再者,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需要于各国各民族利益中寻找立足点,于利益的妥协中寻找前进的契机。以退为进,摒弃 “中国梦”于心中不灭不息。

于妥协中迸发,于后退中前进,于“素履所往,心之所向”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做理性的妥协者(65分)

江河选择了与大地妥协而不再笔直,但它的东流却无法阻挡。相反,正是它的妥协使其绕过了东流路上的阻碍。

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遇到阻碍,或迎难而上,或轻言放弃,人们却忘记了第三种选择——妥协。妥协并不意味着屈服,而在于让我们在困难面前调整方向,使我们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从而在机遇来临时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因此,妥协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生存智慧,是避开困难以巧制胜的成功哲学。

塞林格曾说:“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勇于为一种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谦卑地活着。”这“英勇地献身”,虽看似伟大,却使我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谦卑地活着”,令我们看似屈服,实则给了我们积蓄力量的机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重振河山;李煜国破家亡,却选择妥协,登上了诗词艺术的高峰;苏武被俘,牧羊几十载,终而还乡而名传后世。古往今来,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种妥协的智慧,使他们能够“谦卑地活着”,取得成功。

然而,坚持自己拒绝妥协将给成功的道路种上荆棘。诚然,保持独立的心,坚持做自己值得提倡,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坚持自我。瑞典数学天才阿贝尔在二十多岁时便声名远扬,他的代数理论被奉为经典。然而,正是他对自己的坚持使他与权贵的矛盾不可调和而遭到排挤。最终,他贫寒交加,英年早逝。阿贝尔的事迹不禁令人惋惜,假如他能够妥协,他必将取得更伟大的成就,给人类带来大笔的财富。可见,盲目地坚持自己,拒绝妥协并不可取。适时的妥协并不阻碍我们的成功,反而给成功增色。

对于我们,应该做的既不是盲目地妥协,也不是一味地坚持自我,而是审时度势,做一个理想的妥协者。在遇到困难时,根据自己的实力做出理性的判断,用自己的实力战胜小困难,以妥协的智慧攻克大困难。如实,我们便能够绕过层层阻碍,走向成功的彼岸。

做理性的妥协者,虽为之不易,但我们应抱着“高山仰止”的心态,在漫漫长路上下求索。

篇二:厦门市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厦门市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必修2 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

①平平zèzè 的歧韵 ②君当作pán 石

③jī 鸟恋旧林 ④流shānɡ 曲水

⑤忍尤而攘ɡò

⑥渔樵于江zhǔ 之上 ⑦放荡yě 游⑧义愤填yīnɡ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 ”、“ ”三大类。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诗运用了民歌中常用的 手法。

③《楚辞》的代表作是屈原的《》,这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诗。 ④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3.文学名著阅读。(6分)

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是《家》和《巴黎圣母院》的部分情节概述,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高家丫头(人名)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老太爷送给(人名)做姨太太。她苦苦哀求,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无法反对。 (时间),她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恰遇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她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于是她含泪离开了觉慧,投湖而死。(《家》)

(2)副主教克洛德用匕首刺伤 (人名)后逃走,爱斯梅拉达却被认定是凶手,判处绞刑。行刑前,卡西莫多突然冲出,击倒刽子手,把她救回了 (地名)。其后不久,爱斯梅拉达被带给隐修女看管,隐修女通过 (凭证)认出了爱斯梅拉达就是自己失散十五年的女儿。(《巴黎圣母院》)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

①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②还顾望旧乡,。(《涉江采芙蓉》)

③,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④,枉用相存。(《短歌行》)

⑤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⑥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20分)

5.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

A.雨雪霏霏 B.乌鹊南飞 ..

C.顺流而东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①夫人之相与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 ..

C.①还必相迎取②誓不相隔卿 ..

D.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7.按要求给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只填序号)(3分)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死生亦大矣

③为仲卿母所遣 ④渐见愁煎迫

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⑥客有吹洞箫者

(1)属于判断句的是 (2)属于被动句的是

(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是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乘彼垝垣 乘:________ ②赍钱三百万 赍:________ ...

③及行迷之未远 及:________④虽趣舍万殊殊:________ ..

⑤纵一苇之所如 如:________⑥有碑仆道 仆:________ ..

9.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分)

译: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分)

译: 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分)

译: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分)

译: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1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4分) 中吕·普天乐

[元]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⑴作者是如何评价屈原和《离骚》的?(2分)

答: ⑵如何理解曲终“其乐无涯”的真正含义?(2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定州众春园记

【宋】韩琦

天下郡县,无远迩小大,位署之外,必有园池台榭观游之所,以通四时之乐。前人勤而..兴之,后辄废焉者,盖私于其心惟已之利者之所为也。彼私而利者不过曰:“吾之所治,传舍焉耳,满岁则委之而去。苟前之所为,尚足以容吾寝食饮笑于其间,可矣。何必劳而葺之以利后人?而使好事者以为勤人而务不急,徒取戾焉,吾不为也。” .

噫!彼专一人之私以自利,宜其所见者隘而弗为也,公于其心而达众之情者则不然。夫官之修职、农之服田、工之治器、商之通货,早暮汲汲以忧其业,皆所以奉助公上而养其室...

家。当良辰嘉节,岂无一日之适以休其心乎?孔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子贡且犹.不知,况私而自利者哉!中山之地,自唐天宝失御,盗据戎猾,兵革残困,民不知为生之乐者,百有余年。至我朝而后,始见太平,亭障一清,生类蕃育。不有时序观游之所,俾是四民间有一日之适以乐太平之事,而知累圣仁育之深者,守臣之过也。非公于其心而达众之情者,又安及此乎?

郡城东北隅,潴水为塘,广百余亩,植柳数万本,亭榭花卉之盛,冠于北垂。盖今宣④③②①

徽李公昭亮始兴之,后实废焉。予之来,惧陷其心于不公也,复完而兴之。凡栋宇树艺前所未备者,一从新意,罔有漏缺。又治长堤,凿门西南隅,以便游者。于是园池之胜,益倍畴.

昔,总而名之曰“众春园”。庶乎良辰佳节,太守得与吏民同一日之适,游览其间,以通乎圣时无事之乐,此其意也。后之人视园之废兴,其知为政者之用心焉。 .

【注】①戾:罪过。 ②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一年的辛苦,才得到一天的放松。蜡,年终祭祀。泽,同“释”,释放,放松。 ③俾:使。 ④潴:zhū,蓄积。 ⑤畴昔:往日。 ⑤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远迩小大 迩:近 .

B.徒取戾焉徒:白白地 .

C.农之服田服:从事 .

D.罔有漏缺罔:迷惑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前人勤而兴之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B.①皆所以奉助公上而养其室家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C.①子贡且犹不知②吾今且报府 ..

D.①其知为政者之用心焉②驰椒丘且焉止息 ..

1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有关重修定州众春园的记事,文中说明了重修众春园的原因及修建观游之所的社会意义。

B.作者在文中批评了那些一心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官员,他们心胸狭隘,明哲保身,不愿为百姓修建观游之所。

C.作者认为只有内心为公众利益着想而且通晓百姓情怀的人,才能体察民生之苦,努力使百姓享受太平盛世之乐。

D.作者认为李昭亮让园子荒废了,有失公心,于是重修园子,希望后来者能从中理解执政者的良苦用心。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段,完成14—16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4.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请结合上文分点加以回答。(4分) 答:

15.“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有的版本用“轻轻抹去”,你主张用哪一个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6.揣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4分) 答:

五、课内外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17—20题。(12分)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篇三: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月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厦门市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试卷综评】

这套省质检语文试卷题型设置大致与高考相同。严格遵循考纲、考点要求,结构和题目设置规范严谨,富有科学性,能力考查全面而均衡。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各考点知识掌握情况。默写、名著、经典、诗歌鉴赏、阅读、语用等试题题型设置均没有怪题、偏题、难题。

作文材料仍是材料作文。材料内容是“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该文题仍是引导学生从自然中获得人生启示,可抓住“水”与“大地”的矛盾展开,就“水”的前进而言,大地是一种阻挡,一种围困。“水”对“大地”是一种突围,“大地”对“水”则是一种形塑,相对于人生而言,面对困境、挫折,如何突围,则是人应该加以思考的。是像水一样的顺应自然和环境,还是抗争与搏击,则要视具体情况而论。写作空间较大,可让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发挥水平,有较好的区分度。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题文】L0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 。(屈原《离骚》)

(2),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4)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偭规矩而改错(2)山气日夕佳(3)烟光凝而暮山紫(4)雕栏玉砌应犹在(5)锦鳞游泳(6)歌窈窕之章

解析:“雕栏”写成“凋楼”;“偭”写成“缅”;“窈窕”写成“窕窈”。

【思路点拨】要求默写的句子,从时间顺序看,落实在先秦、东晋、唐、五代、宋五个时期;从体裁看,诗词和文赋各三句。所考查的句子并非全是名句,要求考生扎实背诵全文,反复巩固记忆,特别是对于难

写易错的字要特别重视。

【题文】(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王逊,字邵伯,魏兴人也。仕郡察孝廉,为吏部令史,转殿中将军,累迁上洛太守。私牛马在郡生驹.

犊者,秩满悉以付官,云是郡中所产也。

惠帝末,西南夷叛,宁州刺史李毅卒,城中百余人奉毅女固守经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诣京师求刺史,不见省。孟固陈曰:“君亡亲丧,幽闭穷城,万里诉哀,不垂愍救。既惭包胥无哭秦之感,又愧梁妻无崩城之验,存不若亡,乞赐臣死。”朝廷怜之,乃以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使于郡便之镇。 .

逊与孟俱行,道遇寇贼,逾年乃至。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没,城邑丘墟。逊披荒纠厉,收聚离散,专杖威刑,鞭挞殊俗。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征伐诸夷,俘馘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于是莫不振服,威行宁土。又遣子澄奉表劝进于元帝,帝嘉之,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

刺史如故,赐爵褒中县公。逊以地势形便,上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皆施行。 先是越巂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自蜀逃归逊复以钊为越巂太守。李雄遣李骧、任回(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攻钊,钊距之,战于.

温水,钊败绩。后骧等又渡泸水寇宁州,逊使将军姚崇、爨琛距之,战于堂狼,大破骧等,崇追至泸水,透水死者千余人。崇以道远不敢渡水,逊以崇不穷追也,怒囚群帅,执崇,鞭之,怒甚,发上冲冠,冠为之裂,夜中卒。

逊在州十四年,州人复立逊中子坚行州府事。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谥逊曰壮。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

[注]①治中:官名,州刺史的属官。②既惭??,又愧??:这两句意思是,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③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第一个皇帝。④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迁上洛太守 迁:升职 .

B.朝廷怜之怜:怜爱 .

C.帝嘉之 嘉:嘉奖 .

D.钊距之,战于温水 距:抵御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怜:怜悯。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④③②①

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王逊死后谥“壮”(威德刚武)。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逊威德刚武的一组是(3分)

①仕郡察孝廉②专杖威刑,鞭挞殊俗

③征伐诸夷,俘馘千计 ④莫不振服,威行宁土

⑤战于堂狼,大破骧等 ⑥怒囚群帅,执崇,鞭之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⑤⑥D.③④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②③⑥可以说是正面表现王逊的威德刚武,④是从侧面表现王逊的这一品格,①⑤是干扰项,①是说王逊的孝廉;⑤是说姚崇、爨琛抵御李骧的事。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逊在郡中为官时,家中的牛马生了牛犊马驹,他在任职期满后全都交给了官署。

B.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后,西南发生叛乱,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却没有得到答复。

C.元帝即位后,王逊根据地理形势,重新调整了宁州地区行政区划,得到朝廷批准。

D.李骧袭扰宁州,姚崇率部抵御,大破李骧,姚崇却不肯乘胜追击,王逊因此愤怒而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对应的内容分别在文章的1一4段,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B项,根据原文内容,李毅去世是在西南发生叛乱之后。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5.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 是 越 巂 太 守 李 钊 为 李 雄 所 执 自 蜀 逃 归 逊 复 以 钊 为 越 巂 太 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先是 / 越巂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 / 自蜀逃归 / 逊复以钊为越巂太守。

解析: “先是”表时间的,后面断开;结合语义,在其他处断开。

【思路点拨】首先加强学生的文言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答题时让学生反复读断句语段,直至了解基本语义。其次辅以一定的规律,比如常见的句末虚词,人名充当主语或宾语,等等。最后结合一些小短文训练。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外逼李雄,内有夷寇,吏士散没,城邑丘墟。

译: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王逊在外被李雄逼迫,在内有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池变成了废墟。

解析:“逼”表被动,1分;“丘墟”,名词活用作动词,1分;语言通顺,1分。

【思路点拨】在第一轮全面细致复习的基础上,接下来建议强化三个意识:1.强化语境意识。读完一篇文言文要大体能够懂得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才能构成一个语境,有助于理解局部的意义。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文中去理解,从上下文来把握句子大意,也就是根据语言逻辑推断句意、词意。2.强化直译的意识。学生翻译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译出大意,而不顾具体的词语及句式特点。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字字落实。3. 强化得分点意识。翻译之前,应推测得分点。得分点通常为:重点实词,有明确意思的虚词,有活用的词,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然后尽可能把这些点译好。翻译后,还应检查是否体现文言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是否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参考译文】

王逊字邵伯,是魏兴人。在家乡任职被推举为孝廉后,担任吏部令史,转任殿中将军,多次升迁后担任上洛太守。自己家中的牛马在郡中生的牛犊马驹,任职期满时全都交给官署,说这是在郡中所生的。

惠帝末年,西南部族叛乱,宁州刺史李毅去世,城中一百多人拥戴李毅之女坚守多年。永嘉四年,治中毛孟到京城请求派刺史,没有得到答复。毛孟再三陈情说:“(宁州)刺史亡故,百姓亲人死去,(人们)关闭在围城之中,(我)万里之远来京城诉说哀情,朝廷不赐予怜悯给予救助。(我)既惭愧没有申包胥哭秦廷的感受,又惭愧没有杞梁妻哭塌城墙的效验,活着不如死去,请赐臣一死。”朝廷很哀怜他,就任命王逊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让他从郡中直接前往宁州赴任。

王逊与毛孟一起动身,路上遇到盗贼,过了一年多才到任。这时王逊在外被李雄所威胁,在内遭遇部族的叛乱,官员士人走的走,死的死,城邑变成了废墟。王逊斩除荒草纠正邪恶,收拢聚集离散的人民,专断刑罚使有威严,征服西南部落边远之地。又诛杀了不遵守法令的豪门大族几十家。征伐各地部落,俘获斩杀敌人数以千计,夺得马匹和牛羊好几万,于是没有人不被震服,威名在宁州之地流传。又派儿子王

澄奉表劝元帝登帝位,皇帝嘉奖他,多次给他加官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假节,校尉、刺史职务照旧,赐爵褒中县公。王逊根据地理形势,上表请求分牂柯为平夷郡,分硃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事情都得到批准施行。

在此之前,越巂太守李钊被李雄俘获,李钊从蜀地逃回,王逊又任命他为越巂太守。李雄派李骧、任回再次进攻李钊,李钊率兵抵御,在温水交战,李钊战败。后来李骧等又渡过泸水进犯宁州,王逊派遣将军姚崇、爨琛抵御,在堂狼交战,大败李骧等人,姚崇追到泸水,李骧的士卒跳水逃亡而淹死的有千余人。姚崇因道路遥远不敢渡水,王逊因姚崇不肯追击到底,发怒把众将领都关押起来,把姚崇绑起来鞭打。王逊愤怒异常,怒发冲冠,把冠冲裂,半夜就去世了。

王逊在宁州十四年,(王逊死后)州中人士又拥立王逊排行中间的儿子王坚暂行州府事务。朝廷下诏任命王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假节,赐王逊谥号为壮。

【题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题文】K0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溃?/p>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

【思路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