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加缪散文pdf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4:47 体裁作文
加缪散文pdf体裁作文

篇一:加缪散文名篇

【法】

加缪

(钱翰

译):

杏树

你们是否知道,拿破仑曾对冯塔纳说过:“这个世界上我最欣赏的是创建某些东西的力量的柔弱。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军刀和精神。从长远看,军刀总是被精神战胜。“

人们看到,征服者有时是凄凉的,为了徒劳的光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事实上,军刀已使用了百年,现在是坦克。征服者节节前进,几年中在撕裂的欧洲建立了一些阴暗的沉默之地,那里没有精神。曾经在极端可憎的弗兰德尔战争时期,荷兰的画家还可能画他们家中庭院里的公鸡。同样,人们也已忘记了百年战争,然而,西里西亚的神秘主义者的祈祷词仍然留在某些心灵之中。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改变,画家和僧侣都已动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体相连。当一个征服者知道承认精神的地位时,它就已经丧失了这种高贵的自信。由于不知如何控制武力,在诅咒它时,精神如今已精疲力竭。

好心肠的人说这是一种罪恶。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罪恶,但知道它存在着。而结论是必须解决它。只须知道什么是我们所需就已足够,我们要的就是决不再在军刀面前低头,决不承认不为精神服务的武力。

这是一个任务,确实,它没有尽头。然而我们在此就是要把它继续下去。我不太相信认同进步的理性,也不相信任何历史哲学。但至少我相信人类从未停止在他们从命运中取得的觉悟里前进。我们无法超越境遇,却对它认识得更加清楚。我们知道我们处于境遇之中,但是必须拒绝它并尽可能限制它。我们人类的任务就是寻找药方来平息自由灵魂的无尽焦虑。必须补上裂缝,赋予这个如此明显扭曲的世界以可以想象的公正,把有意义的幸福交给被世纪的灾难毒害的人民。当然,这是一个超人的任务。但是,所谓超人的任务不过是说人类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它,这就是全部。

即使武力为了吸引我们而假扮一种思想或安逸的嘴脸,我们也必须知道我们的意愿,坚信精神,不要老听那些人叫喊着世界末日来临。文明不会如此轻易死去,假使世界一定要毁灭,它也将是最后

一个。无法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悲剧时代。但有太多的人混淆了悲剧和绝望。劳伦斯说过:“悲剧应当成为踢向苦难的重重一脚。”这是健康的,即时行动的思想。今天有太多的事物需要这一脚。 我住在阿尔及尔的时候,等待冬天的过去,总是非常耐心。因为我知道某一个夜晚,仅仅一个清冷的夜晚,康素尔山谷中的杏树林就会覆盖上雪白的杏花。一觉醒来,我就看到这片柔弱的白雪经受着海边狂风暴雨的肆虐。然而,年复一年,它都在坚持,准备着果实。

这不是一个象征,我们无法用象征争取到幸福,应该更加严肃。我仅仅想说,有时候,在这个遍布苦难的欧洲生活变得过于沉重,我就转向那些光辉灿烂的国度,那儿,许多力量依然完好无损。我对它们太了解了,不可能不知道那是上帝的选地,沉思和勇气在那里互相平衡。对它们的思考教会我:如果要拯救精神,就必须无视它哭诉的德行并激发它的力量和威望。这个世界被苦难毒害并且似乎在讨好它。它把自己完全交给尼采称之为沉重精神的罪恶。不要向它伸出我们的手。为精神哭泣是徒劳的,只需为它工作。

但是,哪儿才有精神的征服力呢?还是这个尼采列出了一系列沉重精神的天敌。对于尼采来说,那就是性格的力量,品位,“世界”,古典幸福,严峻的高傲,智慧的冷静的节制。

现在,这些品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品格。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罪恶面前,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性格的力量。我指的不是在竞选演讲台上紧皱的眉头和威胁,而是用洁白和活力对抗猛烈海风的杏树林。是它,在冬天的世界,准备着明天的果实。

篇二:竭尽此生就是幸福_加缪_局外人_的哲学解读.pdf

2005 年 9 月 第 23 卷第 5 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 f Educatio n

Sep. 2005 V ol. 23 N o . 5

竭尽此生就是幸福

——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

宣庆坤

( 滁州学院政教系, 安徽滁州 239012)

[ 摘 要]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 以“我”(莫尔索) 的感受和遭遇, 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 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 只有对立才有分离, 而分 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 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 “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 题之一, 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 关键词] 《局外人》;荒谬; 死亡; 生存哲学

[ 中图分类号] B08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 5116( 2005) 05- 0010- 04

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表明了他的创作宗旨: “当我开 始写作时, 我有一个准确的计划; 我首先要表达否定

加缪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1957 年 10 月, 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法国在哲学家 中继柏格森之后又一位获奖的作家。其代表作《局外 人》发表于 1942 年, 该书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最优 秀的小说之一。《局外人》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加缪 便是基于这两个层面来展开他的小说的。第一个层 面是现实性和描写性的, 手法是美国小说家斯坦贝 克和考德威尔的白描式现实主义手法, 从细节入手, 以外部来描写主人公的行为, 并将他植根于他所处 的日常生活环境中, 这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以及人际环境; 第二个层面是心理学和道德学的, 隐 匿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之后, 从而使人物的个人命运 具有了普遍性, 使他的人物代表了人类生存状况的 形象。

[1] (P86)

的思想。其形式有三种: 小说《局外人》;戏剧《卡利古 拉》、《误会》;思想意识《西西弗的神话》。我们用这三 种形式表达肯定的思想。小说《鼠疫》;戏剧《戒严》、 《正义者》;思想意识《反抗者》。”

[3] ( P133)

《局外人》是运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表现的一

部 中篇小说, 由标题的含义即可看出, 它标示的是人与 周围环境的完全脱节, 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的 主旨。同时这一标题也蕴蓄着这一思想: 二十世纪 ( 尤指两战前后) 人类的基本生存形象是“局外人”, 被流放在一个与本身漠不相关的世界里, 世界与人 相互分离, 人对世界产生了荒谬感。

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 以

本文就是从第二个层面对它

“我”(莫 尔索) 的感受和遭遇, 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 的脱离。在莫尔索的行为中, 让我们感到一种莫名的 荒谬。小说一开篇就写道: “今天, 妈妈死

进行解读, 以期揭示它的道德学意义。

“伟大的小说家都是哲学小说家”

[2] ( P131- 132)

,

了。也许是 昨天, 我不知道。”“母亲的死”的确切时间“我”不知 道, 说明“我”与外在环境的不和谐。“妈妈在家的时 候, 一天到晚总是看着我, 不说话。她刚进养老院时, 常常哭。那是因为不习惯, 几个月以后, 如果再让她 出来, 她还会哭的。这又是因为不习惯。”说明人与世 界的“不习惯”。在莫尔索进入狱中之后, “我”“每天 要消磨的时间就剩下六个钟头了, 其中包括吃饭、大 小便, 回忆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故事。”生活中没有 任何激情, 一切都是荒谬。

“文学作品通常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哲学的结果, 是这 种哲学的具体图解和美化修饰”

[2] ( P132)

, 这一观点集

中反映了加缪对文学与哲学之间关系所持的态度。

作为哲学家的加缪, 首先是以一个文学家或者

说更重要的是以文学家来完成自身角色的。在法国, 或许这是一个传统, 柏格森、萨特与加缪都是诺贝尔 文学奖的获得者, 但他们又都是哲学家, 他们的文学 著作哲理深邃,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哲学思想的象征 或图解, 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加缪在斯德哥尔摩接

[ 收稿日期] 2005- 03- 25 [ 作者简介] 宣庆坤( 1972- ) , 男, 安系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2003 级博士生。

徽怀宁人, 滁州学院政教

本文试图从《局外人》道德层面所包含的两层意

兴。”

[ 5] (P502)

在莫尔索看来,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看

并且“仔细 义解读这本著作, 而这两层意义其实又都是《西西弗 不出有什么理由改变我的生活”,

的神话》的核心意义所在。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 想来, 我并非不幸。我上大学的时候, 有过不少这一 只有对立才有分离, 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 类的雄心大志。但是我不得不缀学的时候, 我很快就 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 “死亡”是加缪 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死亡 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 5] ( P502)

明白了, 这一节实际上并不重要。”

[ 5] ( P502)

这段文本

的哲学话语告诉我们, 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 人应该

自觉地感到人生难以获得有意义的形态, 一切都是 “毫无意义”的, 人应满足于当下, 没有可回忆的过 去, 对未来有关经济方面, 社会地位的憧憬与规划是 没有必要, 也是徒劳的。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局外人》时, 没有联系当时 的小说创作环境, 我们就只能认为莫尔索是一个很

麻木、对人生意义不了解的社会怪物和道德怪物。其

其实, 莫尔索的想法就是加缪本人的想法。在

实不然。《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并不是一个病态 的厌世者, 也不是穷困潦倒之辈。加缪努力想塑造的

形象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他自己生命的局外人, 他的

[ 4] ( P322)

莫尔索是一个二十世纪二战前后人与社会对立的形

象代言人。

加缪曾经在为《局外人》一书的美国版作序时指 出, 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 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

的激情, 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但是莫尔索的激

情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同, 恰恰是传统价值观念的

叛逆。他的生活规则完全是个人化的, 完全是自然法 则式的, 在他的眼中, 社会规则与他人没有成为他人 生的部分, 他的荒谬正是在这种“局外人”的生活中 表现出来。

首先, 莫尔索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 他有自己 的生活哲学。那么, 为什么莫尔索对于丧母、恋爱、升 迁??这样一些人生旅途上的重大问题, 却采取一

种无所谓, 非常“麻木不仁”的态度呢? 很明显, 莫尔

索认为这个世界没有意义, 没有生路, 意识到世界对 于人的种种欲望漠不关心的情况, 意识到人同世界、

特别是人同社会各种不协调乃至对立的态度。母亲 的死对莫尔索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他在向老板请假

时说, 妈妈的死“这不是我的错儿”

, “安葬妈

[ 5] ( P481)

妈是在昨天而不是在今天, 这并不是我的

错”

, 莫尔索见到玛丽时说到母亲的死, “我想

[ 5] ( P490)

对她说这不是我的错, 但是我收住了口, 因为我想起 来我已经跟老板说了。这是毫无意义的。反正, 人总 是有点什么过错。”

在女朋友玛丽问及结婚情

[ 5] ( P490)

况时, 莫尔索也是“怎么样都行, 如果她愿意, 我们可

以结。于是, 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

一次了, 这种话毫无意义。”

从莫尔索身上, 我

们看到二战前后 , 社会中人的困惑与自然人本身的 [ 5] ( P502)

心灵规则, 那就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什么样的生

活都一样, 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

《西西弗的神话》中, 加缪指出: “重要的并不是活得

最好, 而是活得最多。”

荒谬人的立场是“一切

[ 2] ( P75)

经验都是无区别的, 而另一方面, 荒谬向着最大数量

的经验推进。”

[ 2] ( P75) 《局外人》中的莫尔索在走上刑

场的前夕, 告诉我们,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谬 的生活里, 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 从 遥远的未来向我扑来, 这股气息所到之处, 使别人向 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 未来的生活并不比

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实。”

加缪认为, “感受到

[ 5] ( P546)

( 我) 自己的生活, ( 我) 自己的反抗, ( 我) 自己的自

由, 而且是尽可能地感受, 这就是生活, 而且是最大 可能地生活。”[ 2] ( P78)

这应该是现代人生活形象的一

个基本特征。

其次, 莫尔索所代表的“局外人”的伦理规则、价

值观念与传统社会不同。正如宾克莱在《理想的冲 突》中指出让·若内的“剧本迎头痛击了西方文明的

传统价值”

一样, 加缪的《局外人》淋漓酣畅地

[ 6] ( P12)

再现了一个不见容于传统伦理规则、价值观念的“局

外人”形象。莫尔索“根本就没有灵魂, 对于人性, 对

于人心中的道德原则, 都是一窍不通。”

[ 5] ( P534)

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 莫尔索与玛丽同居, 甚至 要同玛丽结婚, 莫尔索应该是很爱玛丽的, 但他却认

为“这种话毫无意义”。

这一点说明莫尔索不

[ 5] ( P502)

去讨论“什么是爱, 什么是不爱”,而去关心的是是否

能同居, 是否能在一起, 即使这些, 或许他也不在乎,

只要能有一刻地存在, 一分地存在, 一秒地存在, 就 令他满足了。那些结婚如何, 爱情如何的传统价值观

念是超验的, 不能体现莫尔索当下的感受, 莫尔索需

要的是现在的, 当下的, 非常具体可见的感受。

“传统的道德规范需要在母亲的葬礼上痛哭的 人”,“在我们的社会里, 所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

的人都可能被处以死刑。

这种母亲去世不哭

[ 1] ( P91)

的人是不爱自己的母亲的, 但莫尔索相反, 他认为

[ 5] ( P514)

“我很爱妈妈”,不过“这不说明任何问题

”。

竟母亲的死与我的“爱母亲”,还有“哭母亲”没有必 然的关系。但“法律就是法律”,要 这种人的存在。

莫尔索不信上帝, 使神甫由“和善”到“气得两手 发抖”

[5] (P543)

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 胁的人。”

[7] ( P53)

加缪

[ 5] ( P513)

“法律”不需

也指出, “如果把《局外人》理解 成一个没有任何英雄主义态度, 为了真实而接受死 亡的人的故事是不会有多大错的。”

[1] ( P93)

, 最后“带着某种悲哀的神情看了看 我”。

[5]

“即使在最早的著作中, 加缪都显示了一种精神

( P545)

在莫尔索看来, 只要“可以回忆现在这种 生活的

[5] ( P545)

生活”就 “不愿意把它浪费在上帝身 上”。 加缪

上的态度, 这态度是由他内心中尖锐的冲突所引起,

认为, 神甫的“任何确信无辜的, 都 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 有把握, 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好像是两 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 对一切都有把握, 比他有把握, 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 握。是的, 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 我抓 住了真理, 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

[5] (P546)

的 确, 莫尔索不信仰上帝, 不祈

祷, 更不悔过, 因为他的 兴趣只在现在, 竭尽此生就是幸福。

最后, “莫尔索认为世界是真实的, 他不仅仅拒 绝撒谎, ??是什么, 他就说什么, 他绝不掩盖自己 的感情。”

[3] ( P135)

同时, 他也拒绝欺骗和夸大, 这都是 不合

乎他的本性的, 他要遵从本性而率真地生活。因 为在莫尔索看来, 真正的道德就是恪守自己的心灵, 尽管在神甫看来这个心灵是空虚的, 而这个心灵恰 恰是充实的, 它拒绝欺骗、撒谎、夸大。这种道德尽管 与世界相比较而言是荒谬的, 但却是真实的, 它拒绝 欺骗, 撒谎, 夸大。这种道德尽管与传统伦理相比较 而言是荒谬的, 但却是真实的, 恰恰是存在的。以至 于当律师要求“那一天我是控制住了我天生的感情” 时, 莫尔索对他说: “不能, 因为这是假话。”

[5] ( P514)

当 预审推事问莫尔索“对人家把我

描绘成一个生性缄 默孤僻的人”时, 莫尔索回答, “因为我没什么可说 的, 于是我就不(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说话。”两难, 出路

是没有的”。[5] ( P489)

[5] ( P515)

结果“进退

莫尔索的诚实让自己走上了绞刑架, 正如彼得 ·鲁尔在谈到《局外人》一文时指出: “很清楚, 莫尔 索被判死刑的真正理由, 同杀阿拉伯人的关系不大, 不如说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哀悼, 再 加上次他同一个女人开始发生肉体关系。换句话说, 他的被判死刑, 是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 一个局外 人, 一个其生活方式

篇三:专题:加缪的荒谬

专题:加谬的荒谬世界

一、 关于加谬

1,简介:阿尔贝·加谬,法国人,20世纪著名文学家、哲学家,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仅在世间生活了47年,但他这一生可谓多姿多彩,并为这个世界留存了他精彩的作品,深刻的思想。

2,生平:其一生也是波折多难。

加谬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镇,家里很穷。父亲在他一岁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他的母亲是文盲,其父死后他与做工的母亲在贫民区渡过了困苦的青少年时代,求学是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一路过来的。为了上学他当过机关职员,汽车推销员,气象员。在上大学时,加谬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学业无法继续而曾经中途辍学。

从阿尔及利亚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加谬曾为当地的报纸写文章,之后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正式从事新闻工作。1934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翌年脱党退出。在二战期间,加谬始终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上,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在北方解放运动“战斗”组织中担负工作。同时他创办了当时著名的地下报纸《战斗报》。1947年,他因政治观点的分歧而退出了《战斗报》。1957年,加谬以“阐释了我们这一代人类良心的难题”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会上,加谬说:“……作家的功能不是放弃热忱的责任,因而一个作者不能替那些创造历史的现代人服务,而必须替那些隶属于历史的人服务”。

1960后1月,加谬乘车去巴黎,因车祸而死亡,终年四十七岁。

3,主要作品:

小说:《局外人》,《鼠疫》,《堕落》,《放逐与王囚》

剧本:《误会》,《卡里左拉》、《围城》、《正义者》

哲学:《西西弗的神话》,《反抗者》

4,文艺思想,写作立场:

(双重身份)加谬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本身是哲学系毕业的,而他本人,也被归入“存在主义文学家”的派别,但他自己是始终否认自己属于这一派,认为他对一切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属于任何派别体系。

(观点)他认为:“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

这句话反映了他的写作立场和文艺思想,即:文艺写作不是单纯地为写作而写作,而是要通过他的作品要表达他的哲学思想、他的人生观点。

(行动)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他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为他的哲学而服务,而他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即,思考人生最更本最重要的意义问题。从这方面来看,他和当时的另一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非常相似,两人都是法国人,都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作为哲学表达的思想武器而进行战斗,并且,都被人们称作是“存在主义”者,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他们两人曾经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但被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文学或哲学流派,而是一种涵括了多种文化领域的人文思潮,在这片思潮中,很多人的具体的观点并不相同,他们之间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矛盾,这可能也是加谬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的原因之一。他的《局外人》曾获得萨特极力的赞扬和推荐,但后来两人的哲学观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引起过轰动一时的论战,最后导致二人不再交往。这也是双方对自己的哲学思想、人生立场极为真诚严肃的一种体现。

二、荒谬的世界

我们称加谬给我们展示出的世界是一个“荒谬的世界”,这实际上所指的是:加谬的思想中心词是:荒谬。他的哲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对“荒谬”的深刻分析和论述,并阐发出新意。令他一举成名的小说《局外人》中,加谬第一次表述了现代人面对世界产生的“荒谬感”, 被誉为是当时最杰出的作品。而在他的哲学散文《西西弗神话》中,加谬系统地阐释了这种“荒谬感”。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西西弗神话》,就是从这部哲学散文著作中节选出来的,是该作品中的最后一个章节。我们今天讲“加谬的荒谬世界”,也主要地与这篇课文、这部著作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一)论荒谬

《西》的副标题就叫做《论荒谬》

为什么要论荒谬呢,这是为了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该书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这话听起来很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说明了加谬眼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是人生问题。

我们知道哲学涵盖范围很广,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语言哲学……等等都被我们称作是哲学,它们所讨论的中心并不一致。而在加谬看来,讨论世界是由原子或是神秘的理念组成的之类的问题在人生问题面前,都要退居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真相,追求人生的根本智慧。而人生的根本问题就是存在的问题,“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换一句通俗的话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问题所在”。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如果想不通人要不要活着,那就没有活着的理由,既然没有活着的理由,那为什么不自杀呢?这话听起来态度很激烈,令人吃惊,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因为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管人生是多么苦难悲痛,低贱卑微,也不管什么意义价值,总之是要活着。但是加谬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多的苦难折磨,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要去选择活着,我们选择继续这样的人生而不是去自杀,这里面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说,加谬关心的,就是这个人生的根本的意义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想清楚,那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过一天算一天,并且这一天又一天是空洞而无意义的(这样的生活,和不存在没有两养,用这种态度对待生命是不认真的,所以才会讨论到“自杀”问题——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到的是,讨论“自杀”,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根本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谬透过西西弗的神话向我们分析人生,让我们了解,人要以认真的态度面对生命——该书的目的是为了讨论人生问题。

二)人生和荒谬有什么关联呢?

加谬说:人生是荒谬的。

何为荒谬?荒谬就是不合理,即不能用理性去解说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某些不合理、不可能的矛盾事情都是荒谬的表现。

举例: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合理的。譬如我们以为大自然很美,事实上大自然根本就是非人性的,无所谓美丑。平常风和日丽时,会觉得大自然同自己的心灵好象有一种默契,然而一旦地动山摇,这些原本很美的自然界却突然之间变得恐怖,变得不可理喻,这就是一

种荒谬。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一个我们平常非常熟习的人,突然会变得那么陌生,从此变得“比失去的天堂还要遥远,我们不能再理解他们……”,这就是荒谬。这个世界被装上一层像人的面貌,但事实上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大自然基本上是非人性的,它按照自己的规律来运作。

加谬在《西》中,特别探讨的正是人的理性要求理解世界,而世界或大自然却“无法回应”此一要求的这一点。

深一层次地讲:

荒谬是一种“遭遇”,一种“关系”,取决于人和世界,二者缺一不成其为荒谬。一方面,这世界本身是杂乱无章的,毫无意义的“非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处身于这个世界,无法离开世界而生存,人总是要求理解,想知道这样的世界有何意义,自身对这个世界又深含着对幸福与理性的期望。因此,人觉得自己和世界是既相连又相异的,既不能离开世界,又觉得处身于世界中,自己是个陌生者。加谬说:“世界不荒谬,人生也不荒谬,人活在世界上才是荒谬”。这就是荒谬的“三合一”性质,即,理性与世界分开而言,各自并不荒谬,但是二者相会立即出现荒谬。“一加一等于三”,于是,人生的荒谬不可避免。

譬如,人我之间的误会。我以为别人了解我,但事实上别人所了解的只是他所了解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换言之,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我们了解的都只是被我们了解的部分,而我们所了解的和对象本身一定有些落差,这就是我们和别人之间所产生的一些误会。人与动物之间也是这样。

我自己与自己之间也是有隔阂的。要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所以希腊戴尔菲神殿上第一句话就刻着“认识你自己。”

再譬如,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这个世界,对人生社会抱以正常的(理性)的期望,但这种来自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并不能实际地完成,世界给你以它自身的面孔出现,这时人就出现了荒谬感。举例: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其中人们的正常秩序被打破之际,就是人最能体验这种荒谬感的时机。几年前大家都经历过的“非典”时期,可能大家还有着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去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各人的心理状态,正常生活的温情面纱突然被剥掉,被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藏得很深的各种问题突然露出了它的丑陋狰狞的面孔,死亡、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候人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突然都会显现出与平时不同的陌生样子……这种陌生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荒谬”。同样地,我们看到,加谬本人一生的命运也在给他的荒谬理论做着注解:一个才华横溢并且正直勇敢、对生命无比严肃和充满热情的人,在最不应该(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正常合理的期望看来的“不应该”)死亡的时候,死于一场毫无预兆的车祸。

很多事件都说明了,加谬的想法的确有他的道理,人活在世界上,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到处碰壁,完全孤单。这时候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本来就是荒谬的,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个样子,所以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想法。

三)西西弗的神话

这和西西弗又有什么关系呢?西西弗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可以相互呼应,普罗米修斯因为盗火而被天神宙斯惩罚,西西弗则是泄露了天神的秘密来帮助河神,而被宙斯惩罚。当时人类因为找不到水源而受苦,于是西西弗帮助河神,让他告诉人类水源所在。西西弗使人类得以存活下去,而自己却接受宙斯的惩罚:每天清楚费尽全身力气推巨石上山,但到了黄昏,石头只要被推到山顶,又会再滚落下来,如此日复一日,永无休止。

这个神话是对荒谬人生的一个象征。人生仿佛就是像这样永无止境的惩罚。巨石便是人生的重负、人类的苦难,各种劳苦、悲痛、艰辛,并且,它们在我们的生活旅途中永无止境。我们总是推着石头上山,我们的人生每一阶段都有着无数的重负,而每当我们度过一段人生的困境,以为看到生活的希望之时,这块巨石便又滚下山坡,又将从头来过。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绝望,人生与我们所期望的总是两回事,是如此彻头彻尾地荒谬,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并且就是如此。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象征:就像现在我给你们上课,上课是你们的学习任务,同样是我的工作任务。每个周一,这块石头都会在山脚下等着我们,而我们就要从周一开始推着它前行,一直推到周五,石头终于到了山顶。到达之后,我们可以稍微喘口气,慢慢走下山,但是回到山脚又要重新推石头,下一个周一又在等待着我们呢!

当然这个例子对于我们实际的人生中更多的负担和苦难的重量来说,是太轻了。但我们可以顺着这条思路去想象和思考、体味和分析。

四)认识到人生的真实情况是荒谬的,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呢?是否自杀。加谬打的回答显然不。

这里加谬对于人生境况的分析得出的答案看起来是非常悲惨的。我们处身于一个不合理的、荒谬的世界,这是多么糟糕!然而这并未引出一个消极的结论,即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认真地过,加谬反而从这悲惨的荒谬的人生境域中引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西西弗这个悲剧故事在加谬这里被重述时,结论已经由悲观透显出希望了。他说,这个神话之所以是悲剧的,那是因为他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当他每次下山的时候,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而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成了他的胜利。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的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他说:“我让西西弗留在山脚!人总会一再发现他的重负。但是西西弗教导我们更高的忠实:否定诸神,举起巨石。他也断定:?一切都很好?。对他而言,没有主宰的宇宙既不贫瘠也不徒劳。石头的每一粒原子,夜色弥漫的山丘的每一片矿岩,本身就形成一个世界。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实。我们应该相信西西弗是快乐的。”

因为在加谬的思想里,荒谬并非人生的结果,而是一个出发点。即: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是荒谬的,但勇敢地接受这种情况,并把它作为出发点承担下来,把我们原先建立的一切虚幻知识与价值观全部打破,再建立新的人生观。

重新建立的有这三点:反抗,自由,热情。

1,反抗:当我们对人生的荒谬有清醒的认识之后,以一种极大的勇气去正视它和接受它,把这种苦难的命运认真严肃而又愉快地承担起来,这本身就已是一种反抗。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抗。

为何只能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抗?举例:张海迪的故事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事件。这个人在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半身不遂,成了严重的残疾。这样的境况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合理、是彻头彻尾的荒谬——有什么理性解释能说明她为什么必须残疾?没有。面临这种荒谬,所做的反抗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很显然,只能是张海迪对这个现实的接受,她接受这种不合理,然后才能超越它。这种接受显然不是一种软弱无力的接受,而相反,是对荒谬的反抗。2,自由:如果一切都是荒谬,代表个人有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就是取消所有的先决条件,不给予任何暗示。

如何理解:因为荒谬使得所有过去社会上的价值全部取消,一切从零开始。所谓的从零

开始是指,对于任何既定的价值,权威,首先必须由自己去探讨它为什么要如此,不如此又将如何?这样,不去预设任何既定的价值,等于是给了我们完全的自由,这样,我们就能够重新创造,因为创造需要自由。

3,热情:如果人生是荒谬的,那么量就可以取代质。

所谓的量是指:发挥自己的生命力,用很多次数来取代一次性。许多次是指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荒谬会让人注意到自己每一个感觉的细枝末节,任何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无论再怎么细微,他都会认为那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唯一,因此很重要,不会因为它很细微就忽略它。一个人越是能注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活得越充实。一般人则不是如此。通常我们只注意到别人也注意到的事情,而忽略了只有个人才能注意到的细枝末节。如此一来,生命变成是向外投射或外在化了,因此,我们与他人虽有一些共同的关怀,却忽略了自己生命中最特别的部分。用量取代质,就是要关注我们最独特的内在生命,尽量地去体验、品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加谬的荒谬推展到最后出现了“我的热情”。热情代表因为次数的累积,而使生命产生一种无穷的量,而最后的目的则是要追求幸福。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说到“用量取代质”的时候,与道德是无关的,它强调的是人要活得非常踏实。因为人生是荒谬的,所以要幸福只能靠自己,让自己尽量在量上增加对生命的品位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把握。而加谬自己的一生也可谓正是对他的哲学思想的活的实践。

所以加谬的西西弗在每一个清晨推着巨石上山时,并非痛苦煎熬绝望,而是以一种愉快和希望的心情,我们想象他有时甚至会吹着口哨上山的,与此同时他心里非常清楚,石头还是要滚下山来,他将不断地下山,然后又推着重负再次走向山头。因为荒谬的事实本身并不会改变,而对这种事实的认识与态度却改变了。当这种改变在心里发生以后,西西弗仍然每天推着巨石上山,但巨石不再能够战胜它,痛苦的命运不再能够压倒个人,而是西西弗战胜了巨石,个人战胜了这荒谬的人生,西西弗是幸福的!

这即是加谬关于荒谬的哲学思想在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体现,看似消极的观点却推导出一个积极的、热情的人生理论。世界是荒谬的,我们却要积极地反抗,热情地追求人生的幸福。(本专题由王克琬老师主讲并供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