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尽心竭力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25:49 作文素材
尽心竭力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唯利是图:春秋时期,秦桓公经常不讲信义,他与晋厉公在令狐签订盟约,回国后就背信弃义,怂恿狄、楚去进攻晋国,他对楚王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晋厉公非常气愤,派大臣吕相去与秦国绝交,两国断交后不久就发生了战争。

功亏一篑: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各地诸侯纷纷朝贡给他。太保召公对周武王说:“他们把珍宝、玉器贡献给你,你也要封赏他们,治理国家要时刻思想自己的德行,大德从小德积累起来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的。”周武王从此专心治理朝政。

家喻户晓: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高屋建瓴:汉高祖刘邦刚登基不久,有人向他报告说楚王韩信谋反。刘邦按照丞相陈平的计策,借机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大夫田肯对刘邦说:皇上治服了韩信,皇位稳定。关中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是皇上建立霸业的根据地。这里进可攻,退可守,非常便利。如果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可以居高临下,就好象从高高的屋顶向下倒水一样,势不可挡。这个成语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也形容人洞察事物的能力非凡。

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它相类似的东西上!

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滥竽充数: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很,请他加入了竽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象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儿也没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mǐn)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儿独奏给他听。这一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铺盖溜了。

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

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明察秋毫: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名列前茅: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争当霸主,矛盾尖锐。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

这一年,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军民坚决抗御,结果还是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屈服,楚军也已开始撤走了。荀林父召集部属将领,商议对策。荀林父的主张是:“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撤了,我们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并说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参看“困兽犹斗”)

所谓“前茅”,就是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虑无”是戒备和警惕意外的意思。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

名正言顺: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破釜沉舟: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很大。

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各得其所: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骇人听闻:隋炀帝杨广时,著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诞言论取悦皇帝。他曾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这些“骇人视听”的奇谈怪论虽然遭到有识之士的鄙弃,却得到杨广的欢心。这样,王劭在著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二十年。“骇人视听”现写为“骇人听闻”。

豁然开朗:晋朝时期,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他在《桃花源记》中构想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太平世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前车之鉴: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18岁起就名满天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专心著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世外桃源:晋朝陶渊明在他写的《桃花源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渔夫,划着小船,顺溪流而下,忽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迎面有一个山洞。过了山洞,就像来到另一个天地。这里的人男耕女织,土地肥沃,人人生活幸福,家家和睦相处。村里的人热情招待了他,并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在秦朝因避战乱,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一代一代下来,与外界完全隔绝了,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有什么变化。临别时,村里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讲这儿的事。这个成语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势不两立:东汉末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孙权和刘备。孙权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张昭等主张投降,而周瑜认为要联合刘备,利用曹军不能打持久战的特点抗击曹军。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挥剑砍断案桌并发誓说要与曹操势不两立。

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舍本逐末: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以为很贤德的往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

篇二: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 )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 )而守株,冀( )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 )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 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 )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 )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 )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 ),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 )百兽。今子食我,是( )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 )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 )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 )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 )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 )使楚矣!”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篇三:成语故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注音】tiān xià wú nán shì , zhǐ pà yǒu xīn r?n

【出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

【解释】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天下无难事

【同韵词】鹤立鸡群、纬武经文、敬老怜贫、卖俏倚门、咂嘴舔唇、黯然销魂、扬幡招魂、裂石流云、以郄视文、尔雅温文、......

【英文】[idiom] it's dogged as does it.

【德语】Werwillensstarkist,demistinderWeltnichtsschwer.

【成语故事】香菱因薛蟠不在家,就向林黛玉学习作诗。黛玉教他作诗的基本常识,香菱就想出很多好诗来问黛玉,黛玉与宝钗、李纨等姐妹纷纷鼓励她,夸奖她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从此学诗作诗的劲头更加大了

【成语示列】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其它使用】

◎ 真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来二去,朱桂梅居然又能在小车床上镟活儿了。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注音】yùn ch?u w?i w? , ju? shang qiān lǐ

【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史记·高祖本纪》

【解释】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拟定作战策略,获取战斗的胜利。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同韵词】徇国忘己、威福自己、今非昔比、腾空而起、间不容瞚、转嗔为喜、为仁由己、生花妙笔、皆大欢喜、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年代】古代

【英语】to map out or devise strategy in the command tent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成语举例】如单二哥、王伯当,都是将之才;若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恐还未能。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注音】bì qí ruì qì , jī qí du? guī

【典故】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

【释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种战争计谋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避实击虚

【押韵词】居安思危、杜隙防微、祸起隐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言是人非、驷马难追、兔走乌飞、胡走游飞、余可类推、痛悔前非、......

【年代】古代

【英语】avoidtheenemywhenheisfreshandstrikehimwhenheistiredenoughtowithdraw

【成语故事】公元前684年,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在长勺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为避其锐气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齐军

【成语示列】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注音】yǒu z? gǎi zhī , wú z? jiā miǎn

【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宋·朱熹《集注》

【释义】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反躬自省、虚心纳谏

【反义词】文过饰非

【押韵词】亡魂丧胆、倒执手版、看不上眼、行成功满、独具慧眼、没眉没眼、破家败产、鹰化为鸠,犹憎其眼、汲深绠短、目兔顾犬、......

【年代】古代

【灯谜】变法

【英文】to correct mistakes if you have made any and guard against them if you have not

【德文】HastduFehler,Korrigieresie,hastdukeine,seinochmehraufderHu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语举例】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它使用】

◎ 她劝解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家的说法哪怕只有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一是值得参考的,那就要参考。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鞠躬尽力死而后

【注音】jú gōng jìn lì , sǐ ?r h?u yǐ

【典故】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解释】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恭敬谨慎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韵词】践律蹈礼、损人安己、推情准理、聆音察理、轻薄无礼、寻根问底、神到之笔、珠翠罗绮、云蔚霞起、威福自己、......

【年代】古代

【英语】to bow

an inclination of the body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示例】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注音】tài gōng diào yú , yuàn zhě shàng gōu

【出处】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解释】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同韵词】骑马乘舟、破釜焚舟、竹径通幽、品学兼优、呶呶不休、畴咨之忧、白鱼登舟、万古千秋、伤春悲秋、经明行修、......

【年代】古代

【英语】like the fish rising to jiang tai gong's hookless and baitless line, a willing victim letting himself be caught of his own will.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姜子牙隐居在渭水边,他在渭水边用笔直的鱼钩,不挂鱼饵,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高开始钓鱼。有人笑他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他则念念有词地说:“不想活的鱼儿自己上钩吧。”结果周文王听说后亲自请他辅助朝政,消灭商朝

【成语示列】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注音】chā zhī háo lí , miù yǐ qiān lǐ

【出处】《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用法】作主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毫厘千里

【押韵词】奋袂而起、科头袒体、衣不遮体、泓涵演迤、无噍类矣、东迁西徙、恫瘝一体、刨根究底、严于律己、若丧考妣、......

【年代】古代

【英文】aminimalerrorordeviatioesultsinwidedivergence

【日语】初(はじ)めの毫釐(ごうり)の差がしまいには千里(せんり)の誤りとなる

【俄文】Кр?шечныйпр?махм?жетпривестиксерьёзнымпосл?дствиям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示例】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 , shōu zhī sāng yú

【典故】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押韵词】轻重疾徐、匹妇沟渠、将奋足局、持鳌封菊、不顾大局、不疾不徐、骑驴觅驴、夏屋渠渠、终非了局、转死沟渠、......

【年代】古代

【英文】loseatsuiseandgainatsunset

【日文】ある時失敗したが,別の時その償(つぐな)いを得る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示例】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中流砥柱

【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

【出处】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宋·朱熹《与陈侍郎书》

【解释】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同“中流砥柱”。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中心人物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砥柱中流、擎天柱石

【反义词】随波逐流

【同韵词】燕巢于幕、众心归附、风餐露宿、怨声载路、一表人物、半瓶醋、推诚接物、生财之路、解黏去缚、兰熏桂馥

【歇后语】三门峡的石峰

【英语】atowerofstrength

【日文】柱石(ちゅうせき),大黒柱(だいこくばしら)

【教学同步】您瞧上去像是一个很好的法官;您懂得法律,您讲的话也很有道理,不愧是法

律界的中流砥柱,所以现在我就用法律的名义,请您立刻进行宣判,凭着我的灵魂起誓,谁也不能用他的口舌改变我的决心。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节选>》初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成语举例】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成语造句】

◎ 那三层或四层的石堡楼,用长方形石料相叠密砌,旧时为防海盗、台风而建,数百年来如中流砥柱,成为渔民们不畏风暴的象征。

◎ 刘学易(即刘大东)上任之初虽然有执己守法的信心,根据种种迹象来看,海瑞耽心刘学易的中流砥柱不会做长,理由是动摇得太厉害,说不定会弄个什么结局。

◎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见到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 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管鲍之交

【注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典故】生我者也,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列子·力命》

【释义】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用法】作宾语;用于好朋友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生死之交、管鲍之好

【相反词】点头之交、孙庞之隙

【押韵词】薰香自烧、得人为枭、玉碎花消、逃之夭夭、玉人吹箫、误认颜标、杀鸡焉用牛刀、驽马铅刀、忿火中烧、笑处藏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关系特别好,他们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是多出本钱少分利,乐意帮助贫寒的管仲。管仲率军打仗兵败,只有鲍叔牙了解他的苦衷。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相国的位子让给管仲,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举例】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

伏龙凤雏

【注音】fú l?ng fang chú

【典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释义】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着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