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2016苏州高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35:06 高中作文
2016苏州高三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系列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系列:昂山素季

【人物介绍】昂山素季,缅甸独立运动“国父”昂山将军之女,牛津大学荣誉博士,缅甸非暴力民主的政治家。1990年带领全国民主联盟赢得缅甸大选,但被缅甸军政府宣布选举无效,本人也被军政府断断续续软禁长达15年。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0年获释。

【人物事迹】昂山素季在父亲被刺后一直生活在英国,并且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儿子。

当她母中风病危,她回到国内,看到了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和军政府的残酷镇压,不顾军政府的死亡威胁,毅然选择发表演讲,参加民主运动。她说:“我不喜欢政治,更想当作家。但我不能对祖国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我参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废。”从此,这个外表柔弱、身材单薄的女子,就成为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她没有权力、金钱或官衔,但她拥有缅甸人民的心。昂山素季为了缅甸民主运动,长期被政府软禁,也多次拒绝政府提出的被驱逐获自由的建议,她的丈夫牛津大学教授阿里斯因癌症去世,她也没能前往英国奔丧。2005年6月19日,全球14个国家爆发大规模反缅甸政府游行,要求释放昂山素季,因为那一天是她的60岁生日。昂山素季之所以赢得全世界的尊敬,是因为:她是一个领导人们脱离压迫和暴政的领袖;她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敬佩;她所做的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社会长久朝着有秩序的方向发展,为此她甚至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亲情;她坚持的非暴力不合作的革命手段,比起暴力革命更为难以做到,也更为高尚,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宽恕,仁爱等人类最伟大的美德和最深沉的良知。

【人物名言】

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个国民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诺贝尔和平奖领奖词

导致腐败的不是权力而是恐惧。那些掌权者恐惧丧失权力及无权者恐惧权力的蹂躏,都导致了腐败??——《恐惧与自由》

我们并不缺少发展所需要的科学与技术,但我们内心深处依然缺少些什么,一种真正的心里温暖的感觉。人,不应当被分类成好的或者坏的,聪明的或者愚蠢的,这是我喜爱的众多理念之一。

我对学习的定义是广义的。它包括从任何机构或者任何老师以外所得到的东西。它意味着获得这样一些知识和经历:帮助我们去对付生活赋予我们的挑战,寻找途径去加强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为我们星球上的芸芸众生的存在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换种方式说,学习的最高形式是让我们为这个世界的居民付出关爱,担负责任,并且给予我们将关爱转化成具体行动所必须的知识。

教育,应当被人人享有,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应当培养出提升人类尊严,领导人类走向积极方向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成为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炮制温顺、服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公正和自由不应成为全人类与生具来的权利的人。——在香港大学的演讲

【语段整合】●她本可以在英国锦衣玉食、相夫教子,她也可以随时摆脱监禁、重获自由,但她却坚持留在缅甸,被软禁没有自由,不能见丈夫、儿子,‖只因为她懂得,理想需要坚守/信念需要坚守,这样的坚守可以让绝大多数人获得幸福,可以让社会长久地朝着有秩序的方向的发展。这就是昂山素季坚守的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坚守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信念,必须有所付出和牺牲,但坚守会让我们的付出与牺牲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昂山素季在香港大学的视频演讲中说过:学习的最高形式是让我们为这个世界的居民付出关爱,担负责任,并且给予我们将关爱转化成具体行动所必须的知识。‖秦玥飞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为偏远的山民服务。这本身就是向我们诠释学习的精髓含义:学以致用,服务于民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体现,也是新时期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

●哈佛大学对考试出现雷同试卷的情况的处理,再一次向我们宣示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因为一所大学,已经把能否独立思考作为能否毕业的判断标准了。‖昂山素季就曾经说过:教育,应当培养出提升人类尊严,领导人类走向积极方向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成为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炮制温顺、服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公正和自由不应成为全人类与生具来的权利的人。

●长达15年的变相监禁,数十年的亲情与爱情的纠结煎熬,军政府无数次用死亡威胁她,用离开缅甸去英国与丈夫孩子团聚来诱惑她,以扑灭缅甸的民主运动。14个国家的示威游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游说,都没能让她获得自由,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坚持,更从未屈服过。‖在威逼利诱下坚持理想,昂山素季通过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让我们在理想的长河里奋然前行,让每一个为理想艰难跋涉的人看到希望,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为自由奋斗的民族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现实生活中,各种学业、生活的压力会让我们顾此失彼,各种困难挫折会让我们犹豫迟疑,各种诱惑喧嚣会让我们无所适从,但这种为理想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正能量正是我们走出人生困境,在失望中不绝望的制胜法宝。

●在她2岁时,她的父亲被反对派刺杀;在她43岁时,又因为参加民主运动受到军政府的死亡威胁;其后更是被软禁长达15年。但她始终坚持非暴力的革命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集会斗争等方式不懈抗争。‖因为在她看来,非暴力的革命手段代表了宽恕、仁爱等人类最基本的良知。我想这也是昂山素季数十年来赢得缅甸乃至世界人民支持和敬仰的真正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反对一些事情,需要妥协一些事情,但是在追求与退让中,我们还是要有一些良知的底线不可逾越。我们的大使馆被人炸了,固有领土遭到侵犯了,表达愤怒是应该的,但当我们举起石块和棍棒砸向商店、汽车时,我们和那些无耻的暴徒还有什么区别?国家纠纷、国际矛盾,被民族情绪左右,动不动喊打喊杀。须知: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为之。我很欣赏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为枪击案凶手赵承熙升起的气球,那是一种对人性的悲悯和宽恕。‖所以说,任何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前,都应记得,我们还有一些基于宽恕、仁爱的良知底线,要知道,人的精神是可以超越人的自然属性的瑕疵的。

●在她2岁时,她的父亲被反对派刺杀;在她43岁时,又因为参加民主运动受到军政府的死亡威胁;其后更是被软禁长达15年。但她始终坚持非暴力的革命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集会斗争等方式不懈抗争。‖因为在她看来,非暴力的革命手段代表了宽恕、仁爱等人类最基本的良知。我想这也是昂山素季数十年来赢得缅甸乃至世界人民支持和敬仰的真正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反对一些事情,需要妥协一些事情,但是在追求与退让中,我们还是要有一些良知的底线不可逾越。有人激情杀人了,有人投毒了,有人用硫酸泼狗熊了,我们第一时间不去为凋零的生命惋惜,不去为扭曲的人性反思,却对着那些忏悔的灵魂怒斥唾骂,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的良知又在哪里?国家纠纷、国际矛盾,被民族情绪左右,动不动喊打喊杀。须知: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为之。我很欣赏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为枪击案凶手赵承熙升起的气球,那是一种对人性的悲悯和宽恕。‖所以说,任何时候,我们做任何事情前,都应记得,我们还有一些基于宽恕、仁爱的良知底线,要知道,人的精神是可以超越人的自然属性的瑕疵的。

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作者:徐可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集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著有《启功书画集》、《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论书绝句》等多种。

启功先生是我所崇拜的一位长者,而且我从不讳言这种崇拜。崇拜这个词的分量很重,在我到了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年纪之后,我几乎没有用过它,但用在启功先生身上我却毫不犹豫。是因为他那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法书吗?还是因为他那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我说,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但还不足以构成崇拜的理由。我之崇拜启功先生,完全是因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当我思念启功先生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他的学问或法书,而恰恰是他的为人。在我的心目中,启功先生近乎完人。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则铭文时,我只是把它当作启先生的自勉之词;随着这些年来对启先生了解的加深,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坚”、“净”二字不正是先生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么?

先说“坚”吧。坚者,坚固,坚定,坚决。在人们的印象里,启功先生是一位非常幽默而随和的老人,似乎柔的成分更多一些。不过在我看来,启先生性格中“刚”的成分也不少。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来,谁也奈何不得。我就曾几次亲见过他较真的情形。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他特地将我召去,让我在报上为其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我对这种行为必须讲话,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此事过去已有10年,我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启功先生严肃而又焦急的神情。

启功先生的法书名满天下,求字的人趋之若鹜。菩萨心肠的启先生很少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不过碰上话不投机的,即使对方许以重金,启先生也不肯假以辞色。曾经有商人请启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启先生不给面子,启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启先生在给人题字时,首先总要问一句“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这是尊重别人的习惯。但凡是给书刊或牌匾题字时,他必定写简体字。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再说“净”。净者,清洁,干净,不含杂质。有一本写启功先生的书名叫《静谧的河流》。这个名字真好,形象地概括了先生的神韵。先生不是巍巍高山,耸立云端;也不是滔滔大海,汹涌澎湃;他就是一条静谧的河流——宁静平和、清澈见底。他心地纯净,不掺杂念,置生死于度外,视名利如鸿毛。前些年,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而是用他恩师陈垣(励耘)的名义;他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

先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很多人都想见他一面,有的人在见面之后(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面)还要写出一篇两篇文章发表出来,其中一些文章有不少失实之处。对此,启功先生一贯相当达观,毫不在意,“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但是对于为他写作传记一事,他却是一直坚决反对。他曾自述:“自愧才庸无善恶,兢兢岂为计流芳。”他不图虚名,对于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说的是启功先生因为身体欠安,闭门养病,奈何访客不断,不胜其烦,就以其一贯的幽默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从此得了一个“大熊猫”的雅号。这笑话传得久了,很多人都信以为真。有一次启先生郑重其事地请我为他“辟谣”:“外面有人说,启功自称大熊猫,那都是别人误传。”“其实我写的是:?启功冬眠,谢绝参观。敲门推户,罚一元钱。?”启先生说。“我还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称国宝呢?”这件事在启先生虽然是半开玩笑,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认真和谦虚。

我特别喜欢启功先生写的一副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我以为,这是对“坚”、“净”二字最好的注解。启功先生刚正不阿,不亏操守,高尚的品德为人称颂;他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坚”、“净”二字来概括他的性格、操守、志趣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篇二:2016届苏州期中考试“选择”作文评讲材料

2016届苏州期中考试“选择”作文评讲材料20160119

一、原题回放: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

……

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美?弗罗斯特

二、写作指导

1.可以从“选择”的角度谈人生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从诗歌中来看,一条是畅通无阻的路,一条是长满绿草的路。这两条路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境遇,一种是非常顺利,毫无阻碍;一种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应该如何作出选择,答案并不唯一,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选择。

2.可以从“成功因素”的角度来谈勇于创造的重要性。在两条岔开的路面前,勇者选择了那条“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的路,而拥有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有新的领域里的不断成功。成功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勇气必不可少。

三、同类素材

1.“鲨鱼”多德森回忆自己的过去时,说:“我出生在厄斯特县的一个农庄里,17岁的时候,从家里逃了出来。我来到西部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我挎着一小包衣服,沿路走去,想到纽约市。我打算到那里去挣大钱。我觉得我能行。一天傍晚,我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我琢磨了半个小时,终于选择了左面的一条。就在那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在乡镇旅行演出的西部戏班子,我跟着他们来到了西部。我常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成为另一种人。”

2.“哦,我想你结果还是一样。”鲍勃·蒂德博尔愉快而有哲理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关系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欧·亨利《我们选择的道路》)

3.蜗牛从墙根往上爬,花费半天时间爬到屋檐下。在它走过的地方,留下一条若有若无的乳白色的路,这是它脚步经过的全部痕迹。看,小小的蜗牛多么踏实,它走过的路上布满脚印。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四、阅卷手记:主要问题是不能紧扣材料意旨,论述泛化,单纯论述“选择”、“勇气”如何如何重要。

如果紧扣材料意旨,立意可为“选择一条充满艰险但又充满希望的新路”;“勇敢地走出一条新路。”

五、同学例文:

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结果 2016届高三(1)班 顾徐娇

小蓝和小月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小都是成绩优异、老师喜爱的好学生。如今也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现在每每聚在一起,小月总会发出一声感慨:“哎,当年我要是也和你一样选择,如今也??”(倒叙手法,设置悬念,深谙记叙文写作要诀)

高三第一学期,通过艰苦努力,期末考试两姐妹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准备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来年继续奋斗。班主任开了一个简短的学期结束班会,具体内容无非就是寒假注意安全、认真完成作业之类的话。哦,不,最后班主任又加上了一句:“现在国家正在推行一项高考新政策——大专提前单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我这儿来继续深入了解。”老师并没有把这件事大力宣传,只是象征性的完成任务式的向同学们通报了一下。班上的大多数同学也根本没当回事。他们认为,高中嘛,当然是要参加高考了(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其他的??况且这还是大专,和他们的本科目标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于是大家收拾完书包,打打闹闹地走出了教室,

小蓝在离开学校前向班主任老师要了一份资料。回到家中,就开始认真阅读起来。“小月,我们报这个单招吧?我看着挺好的,有好多优惠政策,以后也能转本,工作也好找。”“姐,以我们的成绩,考取本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快点别想这个心思了,爸妈也不会同意的。”可小蓝心意已定,她要去报单招。

当小蓝拿着这些资料去和父母商量的时候,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脸色突然大变,没等小蓝把话说完,就把资料往地下一扔:“你想都不要想。我只知道有高考,这些个东西无非就是骗人的。你??你!就是不许你去!!!”没想到小蓝也倔上了:“我已经决定了,我就是要去报。现在的本科生那么多,找个工作多困难啊!还不如有一技在手,工作块块好找!”小蓝硬是不顾老师的劝说、父母的反对、妹妹的不解、同学的嘲笑,坚定地去报考了高职单招。

她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6月份高考的考生,在大家都硬着头皮往本科的独木桥上挤搡的时候,她选择了一条几乎没人走的新路。当然,小月最后也如愿考取了本科院校。

两年半后,小蓝还没有毕业,许多公司就找上了门点名要她,冲的就是小蓝在学校的各方面出色表现和一大堆的技能证书。四年后,小月也本科毕业了。尽管她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得也很优秀,但是本科毕业优秀的人太多,五六个人来抢一个职位。小月拼尽了全力好不容易才争到了一个职位,可工资又少得可怜,和已经工作了一年干得

风生水起的小蓝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小月生怕自己工作哪里没做好,被老板炒了鱿鱼,因为后面排着队的人太多了。而小蓝却是老板怕她哪天跳槽了,公司业务就得“歇菜”,所以工资待遇都要比那些本科生好得多。

在大家都在走夏季高考考本科的那条路时,小蓝走上了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但她却给自己创造了一番完全不同的靓丽的人生景象。(全文实有字数985)

选择新路 2016届高三(1)班危岳峰

有人说:人生就是在做选择题。人的一生,是做好人还是做坏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是诚信还是奸诈,是向美还是追丑??等等,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做好的选择题。

假如现在,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畅通无阻,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你会选择哪一条?听听那些已选择过的老人的话吧。无论他们是开心的还是后悔的,他们都会教你走那条充满挑战的路。当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于你。

一帆风顺的人生路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苟延残喘,没有任何的活力。就像是走平原,没有高山,没有丽水,人生际遇是多么平淡。这样子活下去,人的生存能力就会降低,得到的成就也很有限,更不可能超过前人。选择一帆风顺的人,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没有目标,就是懒惰成精,只想走上天和父母给你安排好了的路,而不愿意自己创出一条新路,当然也就不会看到勇敢的人们走过新路之后所看到的靓丽景象。(这一节写得深刻,揭示出了本质)

充满挑战的路就完全不一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何等豪迈,何其快哉!孔圣人也喜欢登山,望山的喜悦让他“小鲁”“小天下”。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从广义的角度讲,“运动”完全可以看成是奋斗,是竞争。生命只有在不断的奋斗中才会不断成长,选择了奋斗就是选择了将生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不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停息的状态,白白长出一身赘肉。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挑战的路就是这样有趣,它总是充满着机遇。哥伦布富于挑战精神,硬是要寻找另一条通往印度的新海路,于是他发现了新大陆,名垂青史。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战斗的意义是成长。选择了挑战,就是选择了更多成长的机会。成长过程中,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熟悉这个世界,去掌控这个世界。无论是谁,其至高成就总是来源于不断的挑战和奋斗,一帆风顺的人生表面上让人羡慕,但其实并非如此。一帆风顺是弱者才会选择的方式,然而弱者的结果就是他们最后还是弱者,因为他们缺乏成长的经历,直至后悔终身;而强者却是利用外界的挑战长成了强者,收获了一路鲜花,雨后的彩虹向他们绽开了笑脸。

古今中外,多少先人能士的事例告诉我们,宁愿选择挑战,也不要畅通无阻。因为只有蝼蚁才把挑战和坚信看成了高山,而龙的眼光在远方,它选择越过高山。(精彩的结尾,写出了霸气!)(全文实有字数894)

走自己的路 2016届高三(1)班 黄永俊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人生在世,总有踏着前人的脚步,仿效学习的过程。但若一直遵循别人走过的路,便会走向平庸,甚至走向灭亡。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出真我的风采。(观点鲜明,解决了“是什么”)

走前人留下的路,是为了收获一份经验,一种感悟。走自己的路,则是为了收获一份成功,一种回报。(写得精辟,耐人寻味)

在秦烟汉尘、唐风宋雨里,我寻觅着那些驻留在长空大地上的诗心墨痕,与风尘仆仆、艰难前行的先驱者们不期而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穿过明月清泉,竹林莲叶,我看见王维正在香案前吟哦。在那个才人辈出的年代,他宛如一株淡雅的莲花,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馨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在文学史上赢得了“诗佛”的美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几千年后的一个冬天,一位伟人站在六盘山上高声吟唱,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当机械教条主义者们把目光只停留在几个大城市的时候,他却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主张,走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隐没进茫茫的竹海。尽管屡遭挫折,他却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率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跑了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反对派,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何必每个人都遵循前人的脚步,去挤那一座独木桥?真正的猛士是不屑于走前人踏平的路的。他们觉得,踏上一条遍地荆棘的新路,在艰辛的开辟中,才能感受到人生无尽的乐趣。(以上论述“为什么”)

走自己的路,就要拿出勇气。像张纯如,不是没有人想过要揭露日军残酷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但只有她——一个二十多岁的弱女子,义无反顾地写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该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弱女子,敢于触及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这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走自己的路,就要善于动脑。不是每一条新路都能通向新路,这需要我们善于运用智慧的眼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才能在人生道路的岔路口上,选准正确的方向。

走自己的路,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王右军写尽十八缸水,达芬奇画遍了不同的鸡蛋,曹雪芹历尽磨难才著成千古奇文《红楼梦》。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啊!(以上论述“怎么办”)

一个刘翔成功了,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去学跨栏;一个丁俊晖成功了,不代表我们都可以辍学练球。走自己的路,不管前路有多少荆棘拦阻,拿出勇气,使出智慧,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结尾精彩)(952)

篇三: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新闻晨报》11月17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反观国内,在“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堂吉伟德)

3、惩戒失信学生不能“轻教重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11月19日《京华时报》)

熟悉高校学生处分条例的或许都知道,开除学籍是对一个学生的最高处分,一旦某学生受到了这样的处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对该生在学业上的单方终结。从这点来看,修改后的学生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的惩戒是严肃且严厉的。但是,惩戒从来都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纠偏手段。对于高校来说,究竟该如何用好这一新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达到提升他们能力的目的,或许还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相应的配套措施上。

新规定明确表示,高校应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同时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这也就是说,对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理,也只能是建立在高校必须开展对应的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否则,惩戒便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要看到的是,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其实并非第一次提出,以笔者近几年的辅导员经历看,这项工作早就当作学生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到了整个学生工作中,可遗憾的是,由于师资力量的不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不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随意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很多时候都沦为了一种形式,它也并没有从启迪学生心灵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性认知,以至于在高校多次出现“这边诚信教育轰轰烈烈,那边考试作弊却如火如荼”的畸形奇观。

更要警惕的是,新规虽然对学生的失信行为和诚信教育都作了方向性的要求,但在相应的细节落实上,却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说明,更没有对高校诚信教育不达标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惩戒。在这样的情形下,负责任的高校可能会按照正常的教育规律在诚信教育和惩戒措施上都下同样的“功夫”,但也不排除一些“怕麻烦”的高校仍旧会沿用以往的教育手法,可在惩戒措施上却“毫不手软”,使得教育出现“重惩戒,轻防范”的乱象。而这,不但违背了教育的固有目的,更会在无形中伤害更多的学生。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中国的教育生态里,我们一直都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而学生管理新规的出台,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教师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所高校的老师连自身的诚信素质都不合格,都还要去抄袭论文、学术作假,那么,我们又怎能期望他可以教出更好的学生?而要避免这样的尴尬,高校又是不是该以更严肃的姿态对我们的教师也作出更严格的规定呢?

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各种途径让人的心灵变得更美好。我也相信,教育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的目的也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红线划定,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去提升他们的内心。而对于高校来讲,就更应该读懂这规定之中的善意,并辅之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学生去触碰这一红线,并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学生。事实上,这也正是诸多教育管理规定的题中之义。(张 剑)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当今天,何荣锋与戴杏芬又将其生动的再现了一次,并让每个围观者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暴力慈善、炫耀公益来说,低调而质朴的“一饭之惠”才更触及人内心最柔弱之处。锦上添花固然值得称道,雪中送炭才更值提倡;轰轰隆隆的壮举固然光彩夺目,然而润物无声的点滴彰显才更为难得。那么,什么是善?善就是植于内心的一种理念,一种见危济困的行为自觉,一种不求回报的救助与舍予。当初给予别人一饭之惠的戴杏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什么回报,她只是认为别人遇到了困难,陷入了绝境,那么自己就应当施以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上一把。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遇到这种状况。当自己陷入绝境之时,至少也能有一点希望,获得一些期待,而不是希望之手的绝望。

所以,善是一种生存的理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尤其需要像保护眼睛那样去珍惜和呵护。心存善意者必然获得善报,以做人诚实守信作为人生信条的何荣锋,能从乞丐实现到老板的华丽转身,就是因为其拥有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施恩于人的“姐姐”戴杏芬,能得到百万支票的回报,又何尝不是对善者的最高褒奖与礼赞?

在如今天这个道德相对滑坡的时候,我们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二是现代人如何行善。东方人说,因为我遵循内心的道德;西方人说,因为我相信外在的上帝。无论是内心的道德,还是外在的上帝,行善都是一种信念,一种底线,一种精神,若离开了善意与善举,那么人将不人,整个社会也将陷入无序之状。而作为一种亘古未变的价值,行善的标准从来就没有改变,对善的认同原则也从未调整,比如必须依法依规,量力而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必须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任何私念与私欲,不把行善作为炒作的工具,不将其作为牟利的手段,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初心,始终秉承“知恩图报”的底线,用自己的行动去固守,去实现,去助推,那么才会形成善的反馈与接力,并让其在传递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堂吉伟德)

5、 学生集体打脸100下,教育最该脸红

作者:陈广江

近日,山东临沂市经济开发区禹韩小学的一年级孩子,集体接到老师的指令,要求每个学生打自己的嘴巴100下,必须高高抬起,重重落下,还得带响声。家长说,老师当时心情不好。校长称,老师刚来,没有任何教课经验,孩子们又不听话,一时糊涂。19日,记者获悉,该老师被停职记过。(11月19日大众网)

青岛幼儿园老师“棍棒虐打幼童”事件尚在调查,又惊现临沂老师“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事件,接连两起体罚丑闻,令人愤怒,更令人深思。一边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一边是棍棒教育屡禁不止,羞辱、殴打孩子的丑闻几乎天天上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令学生集体打脸100下,而且要狠、重、响,这种变态的体罚方式让师德碎了一地、烂成稀泥。六七岁的孩子天生顽皮,上自习课说话聊天也是常事,而维护好课堂纪律本就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看,该老师非但没有尽责,反而把学生们当成了泄愤的对象,践踏了基本职业操守,也逾越了社会容忍底线。

耐人寻味的是事后学校的反应。18日,丑闻曝光后,校长称老师刚来,缺乏经验,因孩子破坏课堂秩序,一时糊涂才责令学生打脸,老师认识到错误后被调到其他学校了。潜台词是,学生有错在先,老师犯错在后,而老师犯错也是有原因的,现在也知错了,调离学校就算完了。看来,学校并没有当成多么严重的事,或者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事绝非“一时糊涂”这么简单,学校的态度注定无法平息社会怒火。在舆论压力下,19日,学校才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对涉事老师停职记过,三年内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学校前后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学校所在意的,不是体罚教育本身,而是社会影响和舆论反应,所谓的师德师风建设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已。

体罚教育为何屡禁不止?师德底线为何频遭践踏?从学校对体罚丑闻的态度可见一斑。平时不把体罚学生当回事,出了事首先想到遮丑,实在遮不住才拿当事老师开刀,顺便再喊几句“零容忍”、“绝不姑息”之类的口号,这是很多学校管理者的态度。不难设想,下一次丑闻的发生,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

啪啪啪,啪啪啪??学生集体打脸100下,不仅打在了家长们的心上,也打在了教育的脸上。谁该脸红,不言自明。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