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汉中发生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0:35 作文素材
汉中发生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汉中历史

汉中历史

(一) 主要内容

1、 悠久的历史

汉中历代均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为古城增添了光彩,也在中华民族的史页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依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名城建设发展主要有西汉、蜀汉、南宋、清代、近代五个重要时期。

西汉时期的历史遗迹,主要有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蜀汉时期的历史遗迹,主要有武侯墓、张良庙等;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主要是古城址;清代、外籍客商在汉中修建了许多商业会馆,如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山西会馆等,并形成了许多制作销售的专家街巷,如碗铺街、丁字街、伞铺街等;另外,还有许多民居街巷、庭院,如窦家巷、山西会馆巷、康家花园、吴家花园、陈翰林庭院等,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风貌;近代,1927年,中共陕南特委在汉中成立,古汉台是陕南特委书记陈浅伦居住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1932年冬,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路过汉中,召开了著名的小河口会议。

1933年,经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和爱国人士杜斌丞先生的努力,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17路军在汉中山西会馆巷康家花园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协定,并建立了三条由汉中城通往川北红军总部的秘密红色交通线,现伞铺街禹王宫(7号)即为陕南红色交通线联络站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确定了非沦陷区的三个重点城市——昆明、重庆、汉中作为战略基地,以便统一布置指挥抗战。汉中当时又是第五战区行营所在地,李宗仁为汉中行营总司令,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川、陕、鄂区司令祝绍周就住在汉中。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等均在汉中有过活动。由于东北和华北相继被日军占领,高等学府纷纷南迁,在汉中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汉中市历史文物遗存丰富。1950年在城西南6公里处发现的龙岗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特点的古人类生产工具,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广,居国内首位。近年来,又在毗及市郊的武乡、褒河、龙江等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著名的西汉三遗址——饮马池、古汉台、拜将台,我省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东汉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城区和近郊区。此外,以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形成了放射散布群落。

东:张骞墓、李固墓、蔡伦墓。

西:武侯墓、武侯祠、马超墓、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灵崖寺等。

南:圣水寺、小南海。

北:褒斜栈道遗址、褒姒故里。

这数十处名胜古迹组成了系统完整的人文景观,反映了汉中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特点主要是:

① 反映汉代史实的数量多而密集。

② 以古城为中心向外形成一个汉代古迹群。

③ 市区内汉代古迹(如古建筑、古园林)遗留很少,只是古迹的具体位置尚能考证。

3、恢弘的城市规模和基本完好的旧城格局

汉中古城始建于战国,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为史料记载全国最早筑城者之一,今天

的汉中城并非故城,曾三筑两迁。首次筑城为秦历公二十六年(前451年),此城在今汉中市东北二里新桥至陈家营一带,规模无考。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对当时的城池进行了扩充,当时“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筑。汉以后,历代还有多次修城之举,城址无较大变动。隋唐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历经1063年的汉中城第一次迁徙,在原城西择址第二次修筑,城址南临汉水,距汉水一百米,新城定址后,历经唐、五代、宋朝早期共597年,城址无变化。

汉中城第二次迁徙,即第三次修筑为宋朝嘉定二年,从原址迁往现址,至此即现汉中城址。宋代以后,明、清两代对城池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扩建,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又在宋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这次修筑,基本奠定了今汉中城区的格局,即南北、东西主要街道形成垂直相交的中轴线,其它街巷与此平行,构成井田方格式的街区网。

汉中城墙,始于南宋,先是土城墙,明时两面砌砖为衣,清朝中期增修城垛、炮台及城楼。城墙高10米,上宽5米,基宽为11.5米,城上周长4120米,基外沿周长5592米,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各方有门均定名石刻镶于城门的上方,东曰“朝阳”,西曰“振武”,南曰“望江”,北曰“拱晨”。其城墙布局独特,东、北、西互为垂直,唯有南面城墙成三角状,与汉江流向基本一致。

清代除沿用明城墙作防御外,还在商业繁荣的东关地区修筑围城,谓之“土城”,并与府城相连,均引山河堰水入护城河,构成了城外有城的特殊形制。

时至今日,古城墙虽已拆除,但位置界线基本清楚,古城的布局结构基本上仍保持传统的方格式布局。一些古老的行店大院及道路状况,至今仍保存完好。反映着城市专业街区特色的伞铺街、碗铺街、皮坊街等等,现今仍沿称其名,民居街巷、庭院,尚有许多仍保留着传统风貌。

4、众多的风景名胜

汉中市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汉中盆地中部。

在城市的北部有自然景观奇丽的天台山,山势险峻,景色奇特,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山上布局乃至景点的命名均与东岳泰山相似,故有“小泰山”,“陕南第一名山”之称。还有宗教及旅游胜地哑姑山,集险奇秀为一体,引人入胜。

市域内江河渠道纵横、水库遍布,古护城河即引褒河水作水源,形成了相互连贯的天然与人工水系,增添了城市的景色。

5、浓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及民俗文化

由于汉中地处我国南北分界处,其民居兼有南北特色。其平面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平面一般为窄长方形,院落少则两进,多则三进、四进,户与户之间有山墙,前有门楼,每进院落有上房,两侧为厦房,上房一侧有一窄道通向后院,院落大的有几十平方米,小的则只有一个多平方米,地面有水口、呈方形,里面铺以卵石。

民居建筑一般为砖木或土木结构,青砖青瓦,木梁木椽,大坡屋顶,阴瓦直接放椽上,明瓦覆其上。由于当地气候较热且又潮湿,为了通风、隔热,一般都有阁楼,阁楼有高有低,高者可以上人,低者可以贮藏东西。一进门或二进门处,有照壁。门楼的木雕、砖雕、工艺精湛,门窗图案别具一格,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中地处陕南,离四川较近,其民俗习惯表现和关中地区不全相同。古代,冠、婚、丧、

祭都有传统的习惯和表现形式。如冠礼,15岁就戴礼冠,一般在元旦拜宾开始。成婚一般分四步:问名、纳征、请期、亲迎。由于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物产极为丰富,南方、北方农副产品兼有,地方小吃,如浆水面、大米面皮、粉皮等别具一格。

汉中传统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秦腔、汉剧、歌剧、话剧、汉调桄桄,汉中曲子、相声等。清代和民国先后有数十个专业班社在城镇演出。较有地方特色的汉剧,清咸丰年间传入汉中,以后演变成两大流派,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语言风趣,表演细腻。

龙灯社火,流行于全市的形式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分高跷、芯子),逢年过节开展演出活动,解放后又增加了秧歌舞和腰鼓雾等。

民谣:近似顺口溜,生动有趣,易传易记,鼓动性强,在全市普遍流行,内容有劳动、生活、爱情、时政、儿歌等。

汉中茶馆较多,分布在街头巷尾,漫步汉中古巷,常见茶馆酒肆中人们成聚,品茶听评书或高谈阔论,乡间有纠纷时,常约有威望之人去茶馆或社庙论理。理屈者常为理直者挂红布,燃爆竹以平息,有古人负荆之意

(二) 主要特色

汉中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时期内,出现在汉中的名人轶事举不胜举,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就在汉中以东洋县龙亭镇,现有墓供后人凭吊;“开通西域第一人”、闻名中外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生在汉中,葬在汉中;生在隆中著名的军事家,作为智慧的象征者——诸葛亮也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位于市区以北,举世闻名的褒斜栈道石门以及摩崖石刻,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其中精品——汉魏十三品书法水平较高,位于东关净明寺之内的古东塔在《大英百科全书》中也有记载。

据此,汉中之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主要在其“汉史”、“汉文化”、“汉水之源”,因而名城保护规划中应突出“汉”,充分体现“汉”的特色。

游汉中

绿色汉中游

1、小南海——南湖——红寺湖

2、圣水寺——南沙河——桔园——张骞墓

3、枣园湖(鹿龄寺)——午子山——茶园——七星湖

4、天台森林公园——宗营花卉基地——石门风景区

5、褒河漂流——张良庙——紫柏山

6、汉江源头——卧云山庄——天湖——牢固关森林公园

7、灵崖寺——八渡河旅游带——五龙洞森林公园

8、龙岗寺——黎坪森林公园

珍稀动物观赏游

1、朱鹮保护区(站)——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

2、城固古楼坝——鸟山

宗教文化游

1、古汉台——哑姑山——天台山

2、小南海——圣水寺——地母庙

3、鹿龄寺——午子山——太白洞

4、古汉台——石门遗址——灵崖寺(郙阁颂)——成县(西狭颂)

三国遗迹游

1、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虎头桥

2、石门栈道——武侯墓——定军山——马超墓(祠)——武侯祠——古阳平关

3、石门栈道——寒溪夜涨碑——张良庙

以汉中市汉台区为中心形成四条旅游线路

东 线

张骞墓——桔园——宝山遗址——智果寺藏经楼——朱鹮保护站——蔡伦墓——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方向

````````````````````````````````

张骞墓——桔园——宝山遗址——午子山森林公园——七星湖——樱桃沟——茶园观光——安康——湖北

西 线

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古战场——灵崖寺——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卧云山庄——汉江源头——广元方向——九寨沟

南 线

小南海——南湖——红寺湖风景区——黎坪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原牧场——诺水河风景区——巴中地区

北 线

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褒河石门风景区——古栈道——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高山草甸——嘉陵江源头——太白山森林公园——宝鸡方向

拜将台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安放于拜将台的汉中世纪大中,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台相应交辉。

行知提示:

1、门票:2元

2、撞世纪大钟:5元(撞钟券附世纪大中铭文,可了解汉中悠久历史以及今天的发展) 褒斜栈道

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位于汉中市城北),北口名“斜谷”(在眉县),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由褒谷口经留坝县东北,越衙岭山,至眉县西南的斜谷口,全长250公里,是一条很古的通道。古书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至唐宋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产,通过栈道运抵关中。唐在褒斜道上建了11个驿站。唐宋以后,由于连云栈道的畅通,褒斜道逐渐衰落。

褒斜道地处秦岭深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树密草深,开凿极为困难。从现存的遗迹看来,铁器的出现方使褒道斜道的开凿成为可能。始建褒道时,火药尚未发明,“石坚不受斧凿”,人们只好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施工方法是:先用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热石受冷裂肃。“遇大石塞路,则所锤碎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上凿孔,架横木,上复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沟险涧,则石栏以通之。”楼阁的建造,大多是在崖壁上凿成30公分见方、50公分深的孔洞,洞中插木柱、石柱,分上、中、下三排,上排铺板成路、下排支木为梁。榫卯结合,远望如空中悬阁。有的仅安横梁,没有立柱,即《水经注》中所说的“干梁无柱式”,多用于危险难以施工的地方。 另有“逢水架桥”的桥道。为水中埋没木柱,木柱底端牢牢插入预先凿成的石基孔洞中,上设梁木,再铺木板,即“梁柱桥”。这种建筑形式迄今为沿褒斜道而居的群众架桥时所采用。修筑褒斜道的木材是沿途就地取材,这为建道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

古褒斜道的走向为由今汉中褒城北入秦岭,溯褒河而上,经马道、武关,抵留坝县江口镇,再沿红崖河入太白县王家塄、白云,横穿太白县而东,达五里坡源头。东下五里坡入斜谷。经桃川、莺鸽嘴到眉县斜峪关。

褒斜道的开凿建成,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它的开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与才能,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二:汉中历史名人

汉中历史名人

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民,从结绳记事,刀耕火种以来,汉中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积累、创造,谱写了汉中的历史,创造了悠远的汉中文化,有许多历史名人出生在这里,或在这里生活过,经历过,留下的业迹载入了史册。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从商朝的方国算起5000年的文明史诞生和留名的汉中历史名人让他们在汉中吧驻足,让我们这些后人缅怀他们在汉中的丰功伟业,让他们的美名与汉中同在。 汉中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文献载:“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石门栈道系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镌刻于石门之上而现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的《汉魏十三品》,不仅是艺术研究价值极高的书法珍品,而且是宝贵的考古和文学资料。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成统一大业,特用“汉”字为号,建立汉王朝,留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饮马池等遗址。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岐山,鞠躬尽瘁,死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其武侯墓、祠彪炳青史。出生于城固的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是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走向世界第一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鼻祖蔡伦封侯并长眠于洋县龙亭。汉中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汪锋等同志都曾在这里

汉中发生的历史典故

战斗过。

汉中曾经是商朝的方国,秦国时的汉中郡,此后又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吴玠、吴璘等都在汉中留下足迹。汉中也酝育了伟大的外交家张骞,孕育了刚直雄烈的诤臣李固和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诗人李白,杜甫,陆游也在秦巴山区之间吟唱出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章,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

【张骞】开通西域第一人。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生在汉中城以东的城固县,他两次奉命出使西域,联系了当时西域五十二国,加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交通,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他说服了汉武帝发使者通西南之塞,开发边远地带。元朔六年(123年)、受封为博望侯,后拜大行令,列于九卿。

【蔡伦】龙亭侯名垂纸史的蔡伦,才学渊博,敦厚精细。东汉和帝时,中常侍尚方令,他发明了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朝廷推广,惠泽学林。邓太后以为蔡伦供职朝廷,年久有功,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封地在汉中城以东的洋县龙亭镇。今有墓、祠供人凭吊。

【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应著名爱国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汉中,襄赞军务。在汉中期间,他瞻仰汉中古迹,赴散关前沿阵地,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更坚定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信念。诗人认为,是汉中的金戈铁马战斗生活,使他“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杨王孙】高隐名士郑子真,郑子真名郑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则勉以敬天、事人之道。虽名振京师,然隐居不仕。常垂钓于褒谷口,世号“谷口先生”。清人有诗赞曰:“汉代名流重子真,洁身却聘隐垂伦,风高不让严陵濑,褒谷鱼台似富春”。

【李固】刚直不阿的“北斗喉舌”。东汉时北海郎,对南郑学人李固推崇备至,

曾上书皇帝说:“好是正直,卓冠古今,当世莫及”。冲帝即位后以李固为太尉。李固生前与把持朝政的权奸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有“北斗喉舌”之称。李固的名言“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今为人吟咏和称道。

【文同】文同“成竹在胸”,善诗文书画,尤擅画竹。宋神宗熙宁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一1077年)知兴元府及洋州时,屡游褒谷石门,观“玉盆”刻石,曾以汉中山川景物为题作诗30首寄苏轼,苏亦以诗唱和。时洋州筼筜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筑“披锦亭”,公余即赴谷中精研画竹技法,总结出画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画理。成语“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于此。

【方孝儒】被称为“读书种子”、“明之学祖”的方孝儒,在明朝开国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进修之功,日有异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托孤”大臣之前,曾任汉中府学教授达七年之久。其间,他粗衣粝食,兢兢业业地教授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学”。对汉中的教育事业卓有贡献。因朝廷政治风云突变,方孝儒惨遭杀害,诛及十族。后人在汉中修建“方正学祠”,以作纪念。

【王世镗】近代书法大家。王世镗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汉中市莲花池畔,校碑读书,寄情翰墨。1924年,集韵语而成《稿诀集字》。汉中道尹阮贞豫邀汉上名流为之注释,刻石嵌于宝峰寺,遂有拓本流传。1932年,于右任见拓本,曾诧为古人书,爱不释手。后致电邀王赴南京,于先生尽出其所藏,世镗融会笔端,书作名动金陵,慕名者络绎不绝,于右任先生誉其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

【石门研究学者】石门研究学者北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明代杨慎,清代吴大征、王昶、阮元、毕沅、杨守敬、康有为、罗秀书等均有著录。

【近代出入汉中的书法家】近代出入汉中的书法家于右任、王世镗、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萝扪葛,赴石门瞻仰摩崖风采。自汉唐以来,出入于汉中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王远、沈锉期、岑参、元稹、李商隐、孙樵、晏袤、宋琬、王渔洋等等。

【张鲁】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之时,在汉中有张鲁的五斗米道活动,设义舍、建政权长达24年,使汉中成为乱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王斌】明代天顺年间,王斌在汉中发动了农民起义。

【李自成】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转战活动到汉中。

【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清代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的部队西进汉中城,驻扎古汉台,为解天京之围又从汉中出发进击清军。

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率军由安康入汉中,包围汉中城,清廷调兵遣将,与之对抗。八月,义军攻占汉中府城。次年正月,义军主力东下,撤出汉中,回援天京。

【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烈士】汉中市是川陕红色交通线的枢纽,还是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烈士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陈浅伦曾居住过的东华厅就在市内的古汉台上。

汉中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活动区

域的一部分。徐向前、李先念、泰基伟、王树声、程子华、徐海东、张琴秋、廖承志、傅钟等,和红四方面军将士曾在此转战。

【何挺颖】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亲密战友何挺颖同志的故居,现已建立起纪念碑。

【刘备】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张飞】据《西乡县志》记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封司隶校尉、车骑将军张飞为西乡侯,食采县地。”据此我们可知,张飞既然在西乡封侯,那么领兵从午子山下的洋巴道经过,在山崖上镌刻“飞凤山”三字便成为极有可能的事情,使胜景与英雄相联系,更增添了一段佳话。因张飞封侯西乡,故到了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南乡县为西乡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在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西乡县午子山左侧的飞凤山,谷壑峡水,清澈照人,悠悠环流,爽心至极,临河石崖,绝壁万仞,斧劈刀削,十分奇伟,就在这临河的石崖上,镌刻着矫健遒劲的“飞凤山”三个大字,民间相传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所书。

当时,从汉中到巴蜀或从巴蜀到汉中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金牛道,又名剑阁道,第二条是米仓道,第三条是洋巴道,又名小巴简道,由四川万源入陕西镇巴县,经西乡可达汉中。在这三条道路中只有洋巴道与通关中的子午道最近,易遭曹操从子午道进入洋巴道偷袭川蜀。到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黄忠在定军山刀劈曹魏名将夏侯渊,曹操大吃一惊,为了守住汉中,就派曹真增援张郃,曹真为了策应在阳平关的张郃军,就从子午道出兵经洋巴道入川攻蜀,企图迫使刘备撤兵保蜀,但曹真万万没有料到,当刚行军至川陕交界的镇巴县就遇上了从川蜀北上的张飞,两军展开了激战,终究曹真不是张飞的对手,只好转身就逃,张飞一看曹真败退,就倾军追杀,一直追到午子山。据考证,现在镇巴县城南三十里的截曹坝就是当年两军交战的地方。

张飞在镇巴“截曹坝”与曹真一战,曹真兵败退北,当张飞追至西乡午子山下,在过河时,看见一山拔地而起,高入云霄,十分雄伟,特别是仰脸细看,此山犹如飞凤欲翔,长鸣祝贺他的胜利,当下心旷神怡,万分兴奋,就用手中的丈八长矛在河崖上刻了“飞凤山”三个摩崖大字,字体是三国时流行的“八分”书体,有见字如见人的感觉,可惜因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河道下游拦水发电抬高了河床,泥沙淤积,“飞凤山”三字被淹没,现在看到的“飞凤山”三字是按原字的拓片于1987年请匠人在原字的上方重新镌刻的(原拓片现珍藏于西乡县文化馆)。

【姜维】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史斌】北宋宋江农民起义军将领史斌,在宋江招安后,于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兴州(今略阳县),登基称帝。后进军汉中,攻城不克;又兵进关中,占据长安。次年冬,被宋军俘杀。

【吴玠、吴璘】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岭,欲攻占汉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守汉中以北略阳、凤县一带抵御,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

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李蓝】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云南昭通李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在蓝率领下,由四川进入汉中境,先后攻占镇巴、西乡、洋县,在洋县布告安民,宣布废除清制,建立农民政权,推蓝大顺为“大汉显王”,刻玉玺,发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坝境地;九月,攻占佛坪厅;十月,破褒城,袭南郑,攻宁陕,据镇安。次年,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合力围攻汉中府,并攻占县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汉中。

【徐向前】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率领下,经过汉中,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后在南郑、镇巴、宁强、勉县等地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陕南县、赤北县、南郑县、宁强县,以及一些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开辟了由汉中至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为红军转送大批情报、药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江隆基】江隆基(1905—1966),教育家。于1905年12月24日生于陕西省西乡县丰东乡白杨沟村。1925年考取北京大学,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留学日本。1931年留学德国。曾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书记。1936年回国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捕,曾参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任陕北公学副教务长、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建国后,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1952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59年1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甘肃省委委员。1962年提出高等学校八条工作经验。文革中惨遭迫害,不幸于1966年6月25日与世长辞。著作有《江隆基教育论文选》。其女江亦曼,现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党组书记。

篇三:汉中市继续教育历史文化专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将涪陵荔枝运送到华清宫的古道是﹙ 荔枝道﹚。

“汉初三杰”是指张良、韩信和﹙ 萧何 ﹚。

陆游于乾道八年三月十七日到达神往已久的南郑(今汉中市),开始诗人的军旅生活。(朱东润 )

陆游早年追随江西诗派诗人( 曾几)学习诗歌创作。

唐德宗逃难到汉中 ,回长安后用他的年号命名汉中﹙梁州﹚为﹙兴元府﹚。

晚清民国时期,汉中是西部著名经济都市,其繁华程度在陕西省仅次于﹙ 西安 ﹚。

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 )中所描写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汉中这块土地上。

唐玄宗逃难成都时 ,经由汉中西部的﹙ 陈仓道 ﹚道到成都。

在东汉与张衡、马融声名相同的汉中人是﹙ 李固 ﹚。

明代汉中城有四个城门 ,即北拱辰、西振武、东朝阳、南﹙ 望江 ﹚。

明末清初,汉中天主教徒人数众多 ,有40000人左右,在全国仅次于﹙上海﹚。

楚汉相争是刘邦跟﹙ 项羽﹚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司马迁说:“汉之兴,自蜀汉。”说明汉中是汉家的﹙发祥地﹚。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从戎了﹙ 八个月 ﹚。

诗句“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出自于( 《诗经•小雅•大东》)。

汉中勉县﹙ 武侯祠 ﹚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全国最早纪念诸葛亮的祠庙。

明代的(方孝孺)曾沿杜甫入蜀之路寻访考察,并比对杜甫沿途所写的诗歌依景作诗,看到这首《飞仙

阁》和对

《出师表》是诸葛亮决心 ( 出师北伐 )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汉中人( 李固 )是东汉后期的名臣,也是一代大儒。他忠贞耿直, 清正廉明,坚持正义,不畏权

贵,有北斗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虽没到过汉中,但他对地处抗金前线的汉中十分熟悉。他曾写(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一词称

赞汉中

清代的( 郑日奎
王士祯
林则徐
)等人在汉中各地留下了大量登临怀古诗。

元稹曾于( 元和四年 、
元和十年
)等年多次到过汉中。

苏轼下列作品中有关汉中的有(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
《题兴州晁太守新

开古东池》
)。

下列诗中涉及汉中女子褒姒的有(《诗经•大雅•瞻卬》
《诗经

•小雅•十月之交》 )。

《诗经》中下列哪些诗描写了汉水流域的生活(《诗经•小雅•四月》
《诗经

•周南•汉广》

下列诗句中陆游写的有(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四十从

戎驻南郑
汉水东流那有极,秦关北望不胜悲 )。

下列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旱麓》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瑟彼玉瓒,黄流

在中”
)。

下列古代道路中经过汉中境内的有( 金牛道
傥骆道
)。

下列岑参诗歌中写于汉中境内的有(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陪群公龙冈寺泛

舟》
《早上五盘岭》
)。

唐德宗逃难到汉中 ,回长安后用他的年号命名汉中﹙梁州﹚为﹙﹚。

宋代郭茂倩编辑的 ( )收录了数首《蜀道难》,著名的还有李白的《蜀道难》。

元人进攻四川时途经兴元,在野蛮的蒙古铁骑蹂躏下,这座千年古城毁于战火,破败不堪。汪元量途

经这里时写了

北宋文同擅长书画,他任洋州知州时画竹更妙 ,被苏轼称为﹙﹚。

陆游早年追随江西诗派诗人( )学习诗歌创作。

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蔡伦的封地是今天汉中洋县的﹙﹚。

文同曾在()一文中自嘲道:“自谓偷闲太守,人呼窃绿先生”。

刘备击败曹操之后,在汉中勉县筑坛称﹙﹚。

汉武帝时期加强汉中与国都长安间的联系,开凿﹙﹚。

诸葛亮在汉中屯军八年,死后遗命归葬汉中的﹙ ﹚。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虽没到过汉中,但他对地处抗金前线的汉中十分熟悉。他曾写()一词称

赞汉中

下列作家或学者中属于汉中籍的有( )。

清代的( )等人在汉中各地留下了大量登临怀古诗。

下列杜甫诗歌中写于汉中境内的有( )。

下列诗句中陆游写的有( )。

下列古代道路中经过汉中境内的有( )。

明代的( )等人在汉中各地留下了大量登临怀古诗。

元和十二年,养病期间的元稹结识了寓居兴元并喜好新乐府诗歌创作的青年诗人( )。

下列作品中与汉中有关的有()。

下列唐人散文中写汉中的有( )。

下列诗歌作品中属于文同创作的有( )。

何挺颖烈士是汉中南郑人。( )

汉中古路坝是西北联大的校址。( )

从元和四年三月首?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约嗖煊飞矸菅舶炊ǖ皆褪晡逶拢奔湓季拍辏椿匚寰倮喂兀?/p>

次心情各不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苏轼守丧期满携家眷由陆路过剑阁、越秦岭到关中,途径兴州(今

略阳)写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

汉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

明清时期的汉中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土没有产生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名流大

家也很少到汉

汉中人的从教信仰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随意的文化趋向。( )

张文琮《蜀道难》诗比李白的同题诗大约晚产生五十余年。( )

清代文学批评家赵翼子《瓯北诗话》(卷六)中说:“放翁诗之(),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

一变。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 )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

汉武帝时期加强汉中与国都长安间的联系,开凿﹙﹚。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将涪陵荔枝运送到华清宫的古道是﹙ ﹚。

汉中郡的名称最早出现于﹙ ﹚。

元和十年九月,元稹到汉中养病时,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是( )。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两句诗出自于()。

“得陇望蜀”典故是出现在 ﹙﹚。

“五斗米道”在 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史称﹙﹚政权。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虽没到过汉中,但他对地处抗金前线的汉中十分熟悉。他曾写()一词称

赞汉中

李白的《蜀道难》诗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所描述中的五丁开道之地在今汉中

市的 (

楚汉相争是刘邦跟﹙ ﹚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在明清短篇小说中,凌濛初的()中的《乔兑换胡子宣淫 显报施卧师入定》以元代社会生活

为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