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中作文释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25:31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释放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作文需要五个“放”

高中作文需要五个“放”

摘要: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教学思路必须紧跟新形势,语文

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加突出。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

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

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

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作文 需要 “放”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教学思路必须紧跟新形势,语文教学中尤

其是作文教学,更加突出。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

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

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

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

灵动的作文呢?

一、激励学生放开眼界,学会搜集

老师应该激励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思考。把生活中的素材融入

到写作当中。作文就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吧自己的观点发挥到

生活当中,才能为写作注入灵魂。所以,加强写作和生活之间的互

通。做到有所思有所感,说实话,讲真话。平时学生应该加强对生

活的观察和感悟,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不要只

局限于技巧和写作手法。走出封闭的校园,发挥发散性思维,到真

实的社会中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事例。

即放开眼界,学会观察。鲁迅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所

以要想引导学生写出形象生动的美文,就要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

然,用心用眼去发展生活中的自然美。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这么的

多彩缤纷的,不尽想要把着所看的美景用笔记录下来。如那春去春

来,燕去燕归,秋叶飘零,冬之密境。自然之美远不止如此。身边

的人,物等。太多太多。所以开启学生观察的眼睛,聆听的耳朵。

减少那些老师在课堂之上乏味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放耳聆听、感受人间美妙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耳朵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可多

得的“录音机”。即使你用眼睛拍来了再多精彩的画面,缺乏有声

语言的间入,就少了些许灵气,些许活力。运动场上,因为有了一

阵高于一阵的欢呼喝彩,才显得热闹非凡。在写《感受春雨》的作

文时,我让学生到雨中去接受雨的滋润与抚摸,认真观察,仔细倾

听,为读者表演了一首“春雨变奏曲”效果非同凡响。所以,引导

学生放耳聆听,才能感受人间的美妙。听山村的鸡鸣狗叫,夏夜的

蛙声阵阵;听春燕的呢喃,百灵的欢歌;听雨水的哗啦,山泉的叮

咚;听集市上粗犷嘈杂的叫卖;也听父母师长温文尔雅的教诲。用

你的耳朵仔细聆听,你会听到禾苗拔节,残雪消融的声音,也能听

到阳光歌唱的声音。记下这些,作文时定能真切感人。

三、放手把握,用心感受生活

从写作的主体角度进行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联

想和想象、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等专题训练,着重培养从

事写作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第二阶段,着重提高写作记叙文、议

论文、说明文的能力;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教

师要有全局观念,才能居高临下,有目的有意识地操作训练,分解

实施,从而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是生活中蕴含的哲理是不平凡的。如果

我们用心去体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即使是悲剧,也体现

出一种凄美。我们很佩服古代的武术家竟发明了猴拳、虎拳等由动

物行动特征演变而来的拳术,我们也佩服诗人“有的人活着,他已

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论断。生,是人所最渴望的;

死,是人所最惧怕的。可诗人却把“生”说得如此腐朽,把“死”

说得如此美丽,让人觉得荒唐。但是我们知道“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活着别人就不

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

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后,我们发觉这个论断不仅不荒唐,反

而十分精辟。仔细思考一下,原来,诗人的智慧光芒源于生活的体

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写好作文,也要积累生活体验、加强

思维训练。

四、放活思维,升华生活

从闭锁规囿转向多元化创新。为改变作文教学中陈旧封闭的思维

观,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的2000年秋季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更从达观高度明确要求写作主体志在“创意”,鄙弃千一腔、惯于

克隆的无我之作。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对作文教学树立新思维观确

实具有浣的启迪。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应

试型的新老八股,其本质特点就是思维苍白,缺乏独特的、个性化

思辩人微言轻内在的支撑,实际上只是散了骨架的文字堆砌。呼唤

他新思想,呼唤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世界予以尝试的介

入,其实就是呼唤魂兮归文。其次,鼓励作文主体的思维形式上趋

向发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

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迸出独到之新意,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五、放心感悟,学会“编剧”

学生在写作文时,不能仅局限在空间位置上,必须通过联想、想

象,挖掘其深刻内涵,由空间位置上升到人生坐标,阐发对人生的

感慨。这样赋话题以新意,拓展思维,创新求异,才能写出有份量

的文章。例如高中话题作文更须重审题。话题不是题目,话题也需

要分析把握。审题准确,入题迅速,才能使你的作文牢牢抓住阅卷

人。审题是行文的第一步,更是高考作文取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

们平常写作要重视审题,也要多做一些审题的练习,这样才能使我

们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中,感受生活,开放视野,放活

思维,作文教学将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

篇二:学会放弃高中作文

学会放弃

生活中,我们总是徘徊在得与失之间。这时就有了选择,同时也有了放弃。有时候,面对取舍,真的很难做出放弃因为这些东西真的很美丽,很精彩,很迷人,但当你放弃它之后,你会猛地发现:原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放弃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不难发现:有些人放弃少许而获得许多,有些人因放弃而一夜成名。

比尔。盖茨,这个闪光的名字,难道他就没有过放弃吗?他曾经放弃过: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堂计算机课上,他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谈论着如果成功研制某软件,就会使整个计算机领域产生空前飞跃。他提议辍学研制该软件,那个朋友犹豫了,最终他拒绝了。但是比尔。盖茨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放弃,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放弃,他放弃了上学深造的机会,得到的却是三年后的成功。正因这可贵的放弃,使比尔。盖茨在自己的领域自由翱翔。 放弃看似艰难,其实很简单;放弃看若普通,其实体现了一个人崇高的精神。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个长久以来鲜为人知的人物他曾经放弃了在

高中作文释放

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去英国深造的机会,毅然踏上回国的道路,为中国科技做出了历史性转变,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创造了辉煌的伟业??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公司给了一位记者一笔丰厚的资金,要她帮助做一份宣传报道,报道一下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如何好,价格如何低廉。但当这位记者参观这个公司的时候却发现此公司产品质量不过关,这时她犹豫了,最终她还是拒绝了该公司老板的请求。因为,她懂得不该拥有的就应该舍弃。金钱的确诱人,但良心还是最重要的。这个记者放弃了金钱,但是她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可见她精神的伟大。

当你手持玉石却不慎滑落之时,切勿遗憾,难道你不曾看见水中荡漾的丝丝涟漪?

当你乘船在海中游荡,看到美丽的景象,切莫留恋,停下手中的桨,难道你不曾见面前就是成功的彼岸?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日的落叶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一点点散了它的芬芳。此时,不要惋惜,难道你没有看到秋冬之后的春天又是怎样的生机勃勃?

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学会放弃,或许你将得到更多,不再彷徨,走向成功,从学会放弃开始!

篇三:命题作文“释放”写作指导及佳作

命题作文“释放”写作指导及佳作

【写作指导】乍看“释放”这个作文题目,似乎无从下手。但我们可以先围绕“释放”这个词展开一些联想。比如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被限制自由的人重获自由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这虽然是社会的一种特例现象,是社会“有形”的强制解除后的“释放”,但平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被“无形“的东西限制而感到苦闷?有没有过“如释负重”的感受经历?这样稍作联想,写作思路就会泉涌而至,各类素材更是浮现眼前——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理苦闷的时候,因为我们总是要面对微妙的人情应酬和不得已的繁琐事务,就会有一种“不自由”感;同时,我们还时常自我限制,自我囚禁,时而为狂热的理想兴奋,时而被自卑和懦弱的心理折磨??于是迷茫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也许你有过“释放”的心理体验,也许你一直被囚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正好,就结合自己的愉悦体验或苦闷体验展开构思——可以构思一个故事,通过生动完整的情节展示人物“精神囚禁”的苦闷和“释放”后的轻松、自由、愉悦心理,传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指导人们去“释放”精神。也可以构思一篇议论性文章,抓住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个细节体验,由此生发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你当然要透析人们“精神囚禁”的原因,更要思考精神解放的方法??总之,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构思作文,只要我们从切身的体验入手,围绕“释放”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写作文了,更是在抒写自己灿烂、自由的生命之歌。

【例文】

释放我站在音乐室门口,看见有人坐在琴凳上弹奏着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午后的阳光在角落洒下,仿佛也在倾听着这些音符。那个女孩在很专心地弹奏着,甚至都没有发现我这个大活人的存在。也许在她的眼中,现在世界上只有她与钢琴,不容许别人的打扰。看得出,她学琴的日子不长,琴音显得很稚嫩。在她的手下,这首完美的曲子变得不完美,而这不完美的乐音却又变得完美。我在一旁聆听着这些反复了很多遍的乐章。听了很久,不知不觉,泪珠竟从眼角滑落。终于明白,她在干什么,她不是在单纯地弹钢琴,而是在用心与钢琴交流。她在钢琴上释放自己,在与钢琴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乐章。

我却一直无从下手。回想起自己学钢琴的理由异常简单,甚至让现在的自己匪夷所思,只是因为一个并不熟悉的朋友的一句话── “我觉得你很像弹钢琴的人”。于是,大脑都没有思考,就爱上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钢琴。第二天,就开始了我的学琴生涯。妈妈告诉我说,你可以在它的身上发泄自己的情感,如果你觉得压抑的话。爸爸告诉我说,你一直练的话,你就会得到解脱,一身轻松。可是,面对钢琴,我并没有他们所说的这种感觉,每天在上面机械化地操练

手指,我感到累。也许那时,钢琴对我来说太过庞大,让我无所适从。我能和它干什么呢?我根本就一无所知。它太过唯美,唯美到让我觉得在它身上弹奏不完美的乐章,简直就是对它的侮辱。因为我的迷茫、疑问、担心和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不再去触碰钢琴。我无法与它分担生命的乐章,无法和它走完漫漫长路。我太过胆小,我再也无法面对它了。因为每一个音符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压力,它们都像在告诉我:“你不够完美,你不够完美??”本来要让自己释放感情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压抑自己的元凶。我停止书写我的乐章,尽管它还在继续,却再也奏不出美丽的音符。灰尘一点、一点地在琴上积累,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我擦拭得一尘不染,惟独摆放着它的角落显得那么阴暗。我尝试着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释放自己,释放出我压抑已久的心情,但是实际上却是我在用同一种方式压抑自己,我在逃避自己的不完美,我没有勇气面对那声声琴音。琴声戛然而止,我猛地惊醒。那个坐在琴凳上的女孩向我走来,冲我微微一笑,指了指那架钢琴,慢慢走远。望着她的背影,好久,我仿佛明白了什么,向钢琴径直走去。坐在琴凳上,抚摸着黑白交错的琴键,我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久违了的感受。我没有迟疑,敲下了第一个音符,乐章重新开始了一段心的旅程。乐章从来就不是完美的。因为人们心的投入,才渐渐有了色彩──儿童时的天真,少年时的迷茫,青年时的激荡,中年时的稳重和老年时的安然。这才是完美的乐章。我动情地弹奏着我的乐章,我知道了我要追求的东西,我所想要的只是一种快乐,一种释放的快乐。阳光依旧在这个角落轻轻洒下,倾听着我的琴声,我带着释放的激情与快乐,和钢琴一起谱写属于我的乐章。【点评】文章选取的只是非常平常普通的校园琴房一景,由一个女孩子比较稚嫩的弹琴引起“我”的联想和感悟。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符合“释放”的心理展示要求。全文语言流畅,真实的个人体验使心理描写达到了细致传神的境界,足以引起所有喜欢或厌倦弹琴的孩子的共鸣,也足以引起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反省。显示出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这篇习作试图向我们揭示这样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就追求至善至美,我们就会陷入精神的困惑,从而自卑而迷茫。而一旦我们关注生命的历程,关注自我心情的释放,即使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很幼稚,我们也会感到享受生命的快乐。但是,作者显然还没有充分把握“释放”与自己心路历程的逻辑关联,结尾的所谓快乐“释放”显得有点单薄,还不能够准确揭示享受生命的意义。

释放南水村是个僻静悠远的地方,那里的闭塞落后已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茫茫的长烟落日,梯田里疯长的蒿草,低矮屋檐下披拂的残破灯笼。这里是没有生气的囚笼,锁住了一切高远的幻想。阮儿最常做的事是呆在自留地里割草,在那儿可以度过一个闲适的午后。她芳龄十八,年华当好,只是白嫩纤细的手上不经意间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老茧,像后院新生的小杨树上未褪尽的皮。安静的夜,阮儿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读着不知年代、遗失了封皮的书。她稚嫩的心此时又起了一阵阵悸动,像颤抖的小鼓点儿。透过霉斑凸现的书页,她似乎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那里没有“突突”响的“拖拉机”,有的是令

人迷醉的流光溢彩的不眠夜,更重要的是,在那拜占庭风格的校园里,有长裙曳地的女生捧着书本在洁白的大道上。她立刻想到了三公里之外的那破旧衰败的校舍,讲台上不知所云的讲师。她微微皱了皱好看的鼻头。有什么东西在她心中壮大、繁荣起来。风有风的声音,水有水的呓语。当阮儿站在A城的路口,耳朵里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嘈杂声响,她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嘴角无法抑制地往上扬。就这样,她来到了城市,兜里揣着父母含辛茹苦攒下的五千元,颇有些分量。白天,她穿梭在各个小吃快餐店,辛苦地经营生活;夜晚,她埋首在课本里,奋笔疾书,她心间的那棵幼苗一天天地发芽、开花,不歇息地一直向上生长。不久,聪慧悯敏的她考上夜校。靠着每年的奖学金,她顺利地读完了大学。A城确是富饶的美好的地方,把阮儿这样一个无知的乡下妹子塑造成了新时代的知性女子。她拥有了一个月薪上千的工作,学会了在有巨大透亮的落地窗的咖啡馆里品拿铁。她应是满足的。母亲从家乡寄来了信,那四分五裂的字却像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水,侵透了她的心。在石头森林里生活的这些年,她似乎麻木了。但母亲那幼稚却温情脉脉的话语,此刻是真切地剜进了她的心里。她想念起家乡,即使是那水草纠结的一潭死水,白茫茫的没有云朵的天空,此刻却成为了她心底最可爱最亲切的事物。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一直在她脑海里晃悠,已经似有些不真实了。她想念起了那惨败阴霾的校舍,孩子们常年不褪红晕的脸蛋,那些纯澈透亮的笑脸。那些美好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吧,昼出耘田,夜息农舍,一辈子便在牲畜和稻谷间挥霍掉。她热爱的家乡将永远以这样一种愚昧的姿势颓败下去。她心里隐隐作痛,向窗外霓虹闪烁的夜市望去,那是一片朦胧却又鲜明的美好。她忽然之间坚定了一个信念,她感到生命像一条锦绣长卷那样铺张开来,她沐浴着阳光,昂着头挺着胸脯在这条路上走着,从未有一个像此刻的她那样高大,坚不可摧。第二天,她辞了工作,收拾行囊,决绝地离开了这个绚丽的大都市。她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所小小的校舍。现在她微笑着战立在讲台前,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澈无瑕的眼睛。她回到了原点,但这,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她感到自己的生命从这一刻真正开始释放;她感到希望,正无可抑制地以蓬勃的姿态飞速地降临他们这个贫困的村子,飞进课堂,在孩子们的眼角眉梢绽开花,热烈地盛放??

【点评】这是一篇近于小说的习作,作者虚构了一个山区的女孩子阮儿勇敢走出山区重塑自己,成功后又回到山区的学校从教,试图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作者虽然没有山区生活的体验,但是对于阮儿的心理感受把握的还是不错,其中阮儿家中读书一节和收到母亲来信一节的心理描写相当细腻真实,给读者一定的震撼力。全文语句流畅,不少地方使用短句凝炼而深刻,显示出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也正因为作者缺乏山区生活的体验,缺乏对农村孩子的了解,一些地方的想象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更为重要的是,全文虚构的这个故事无论从情节指向,还是详略处理的意味来看,都不是揭示“生命释放”这个主题,而是表现一个山区女孩的理想追求。严格地讲,这篇文章如果使用在“心灵的选择”那次全国高考作文中,才是最合适的。因而,本文的立意谋篇与作文题目的要求有点相偏离。好在作者文尾点到“释放”,并有对生命意义思考的指向。

释放

年,我已经过得麻木了。这种麻木并非是一种厌恶,而是过年之于我早没有了任何特殊含义,很多事情在我看来仅仅流于一种形式。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是不是悲哀且幸运的一代。爸爸、妈妈总是在我耳边提及他们小时侯过年的场景:一年一次的红烧肉,一年一次的新衣服,几块钱的压岁钱,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之于他们却是一年的企盼与憧憬。这是我们的幸抑或是不幸?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过年早已没有了那么多企盼与憧憬,在我们学生的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寒假中唯有的几天放纵,在大人们眼中这不外乎是劳累的工作日之间的一次歇息。当过年的七天假也被当作“黄金周”来看待时,过年是否也从原本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逐渐淡化甚至转化为简简单单的假期了呢?如果物质性过年的不复存在使得“年”也不复存在的话,之于中华民族,这无疑是最沉痛的打击,最大的悲哀。我期望的是我们精神上的过年。因为只有精神的存在,才能消除我们对文化失去的恐惧。我一直在探究从前的过年较之今天的过年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就在鞭炮响起的一刹那,我的脑中仿佛有个模糊的概念在逐渐成型,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我开始赞叹中华民族的坚韧,那种勇度困难时期的坚韧。一年的苦难咬牙坚持下来,只为了过年那几天企盼的实现与精神上的释放。爸爸妈妈,还有无数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在文革──这个给中国人带来巨大苦难的时期,用着他们的坚韧支撑了一年又一年,过年之于他们是心灵的灌溉,被压抑着的痛苦的释放。“年”伯伯说:“为了让你们不对自己绝望,也为了你们的企盼,我把这几天放在这一年里,让你们的灵魂得到解放与超脱,让你们享受、释放几天的快乐。”过年是人们在苦难时期对于美好事物向往的象征,过年是人们在辛劳一年里的唯一几天的自我放逐,过年是人们坚韧的血液中仅有的一次释放与放纵。只要人们仍有希望和向往,过年它的名字就叫不朽。只要人们还有着龙族的血脉与传统,过年还有它的小名叫永远。这一年一次的精神释放,是我们的祖先给予我们对坚持困难的一种奖励,是人们为自己的快乐找寻一个出口,释放心中隐忍压抑的痛苦。我爱着这种对于过年的最新的诠释。我们的精神过年,亦是生处困境也能拥有的梦想与信念、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自强不息、血脉中流淌着的叫做坚韧的血液、对自己的唯一一次的释放与纵容。

它永垂不朽。永垂不朽。

【点评】“现在过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是大多数国民的一种感觉,但大家也只是这样感叹,并没有深思下去。本文作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从大众的平常感叹中展开思考,开掘出新意。她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中为我们诠释了“春节”的另一种涵义:“过年是人们在苦难时期对于美好事物向往的象征,过年是人们在辛劳一年里的唯一几天的自我放逐,过年是人们坚韧的血液中仅有的一次释放与放纵。”由此,当物质性的过年开始失去实际意义时,保持“精神过年”就成为文化不朽的核心。这一思考发常人未见之见、未言之言,洞悉中华文化的本质,使我们在文化的层面再次高度认同民族的精神,再次把住民族的血脉!而这一思考出自一个中学生的笔下,就更加令我们为作者的深邃思辨感佩,也令我们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全文思路清晰,字里行间饱含感情,不少充满哲理的语言显示出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高强。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