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散文的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9:31:01 体裁作文
散文的概念体裁作文

篇一:关 于 散 文 的 概 念

《心中的大佛》与《清廉大佛》主旨比较的学案

紫竹园中学叶华祥老师与高二(2)班同学合编

一、综合知识的提示与解读

[关 于 散 文 ]

1、文体分类史上,散文的概念曾有过一个演变过程。在我国古代,一般把韵文以外的文章,统称为散文。

在近代,也有人认为,凡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较短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现在,散文的概念渐渐缩小了。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这种散文,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等等。狭义的散文,指的只是以叙述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广阔、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我们现在所指的一般就是这种狭义的散文。 .............

狭义的散文,从内容和写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称为叙事.............散文;以抒情议论为主的,称为抒情散文。 .................

2、 当代的散文概念

在50至70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与“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3、当然,以往的不少散文作品中,都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通篇抒情,“水分”充足,却唯独没有硬硬的物质,沉淀不下一块有“棱角”的石头。或者即使稍有棱角,却和岁月的流水磨平的样子一致,轻易滑过印象的水面。这块石头便是必须在散文中倡导的思想光芒。

[关于主旨(主题)]

1、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

2、主题: 是指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集合,可以是某部小说的名称,可以是某张音乐专

辑,也可以是某系列剧的名称,主题里面可以包含许多个FLASH/音乐/DV/动漫/图片/摄影/小说/剧本/诗词/散文等体裁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必须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内容。

[关于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训练。比较阅读是指对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分析的阅读,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这样的信息处理能力在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比较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种常见题型。它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

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2、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①主题思想的比较②人物形象的比较③语言的比较④结构的比较⑤写作的手法比较

[关于乐山大佛]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6)。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 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关于作者]

记得朋友向我介绍李一安时,说他是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全国及省一级编辑出版奖得

了十几次;他又是作家,曾数次荣获省市级创作奖。

还有朋友向我介绍说,李一安年富力强,他的思想能承上启下,既有传统的严谨,又有光辉的后劲。他以他特有的敏锐感受来感受世界、感受人生,用一支挥洒自如会写好文 他曾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和湖南文学杂志社当过“官”,他主编和策划的畅销书有的相当成功。但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我曾经读过他写的两篇意味深长而且美丽隽永的散文。这是两篇过目难忘的作品。

一篇是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心中的大佛》。这篇散文曾被《新华文摘》转载,又被四川文艺出版社选入《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出版,并被选入上海高中语文课本。现在,李一安选撷了他所写的近六十篇散文作品以《透明的思索》为书名出版。

二、课文学习(第二课时)

[学教说明]

本单元的学、教目标,是通过不同作品的主旨比较,进一步认识主旨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中的集中体现。(之前,关于主旨的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①辨析主旨的显隐,②把握议论性文章的主旨,③把握写景状物一类文章的主旨)。散文两篇《心中的大佛》和《清廉大佛》是同一体裁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表现出不同的主旨。把这两篇文章串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想通过比较两文的形象、文题来把握各自的主旨内涵,并提高这一学习“载体”“让师生互生、生生互生”的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进入我们的学习视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体会、学习和掌握分析、体味文章主旨的技巧和规律。所以本堂课(第二课时)的学教过程都将围绕着①对形象(人物、物象)本身的描写,②其他形象的衬托,③文题的体悟,④关键句段等角度来体味、把握、凸现主旨。

整堂课大多以讨论、分析、交流的形式进行。拓展教学这一环节,基于学生掌握了对主旨挖掘的一些规律后,由课内迁移至课外,主动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教目标]

1、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形象、文题、表现手法的异同。

2、达到对主旨的比较与把握。

[学教重点]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会比较。

[学教难点]

1、文章比较的方法

2、文章主旨的把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案编写)、研究性学习(课外拓展)

[学教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散文两篇《心中的大佛》和《清廉大佛》进行了初步学习,理请了文脉。孟庭苇曾在演娱圈的告别演唱会上用一曲〈〈阿弥陀佛〉〉表示了对佛的虔诚,相信大家也已经随着课文走进了作者心中的大佛。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进入人神交会之处,深入感悟人性中的高尚和美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8页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1、回顾两文内容

请一位同学简述两文内容,引领大家共同进入。

2、把握文中对同一形象(物象)的描写,帮助理解主旨。

刚才通过对文脉的简练梳理,大家已经捕捉到了一个共同的物象——( )。下面请大家在第一篇文中整理出对大佛形象描写的句子。(在文中圈划) 生答。

再整理出第二篇散文中对大佛形象。

生答。

两文中对佛的描写刻划是否都刻划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大佛的伟岸和高大呢?但作者的用意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板书暂略。

再追问:《心》、《清》两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

齐答。

那么两文同样都写到了海通和尚,引述了海通和尚的故事,角度和目的一样吗? 《心》文写海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文写海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板书暂略。

引出复员军人,文中花大量笔墨描写复员军人。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手法 刻划了这一人物形象,他和文章的主旨有怎样的密切联系?

(前后座讨论,圈划有关描写语句。)

生答。

(角度、手法,联系暂略)

3、分析侧面烘托作用,体会主旨。

①写“半空作业”的艰难和危险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游人心情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世俗的观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侧面烘托在《清》文中有没有?

小结:暂略

4、理解语带双关的关键语句。准确地把握主旨

诚如大家所知道的,好的文章往往以点睛之笔来深化(或升华)主旨。让我们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领略两文中双关寓意的句子。(双关分为两类:谐意双关和语意双关。前者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等谐音关系构成双关;后者利用词语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

①大佛立于风雨之中——既指乐山大佛屹立于自然界的风雨之中,又指“心中的大佛”屹立于时代的风雨之中,而其侧重点是在后者,即颂扬那种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而永不衰竭的人的智慧、力量和意志。

②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

③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 ②③两句的双重意义在于赞美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人民公仆的形象;谴责那些玩忽职守、居功自傲、贪赃枉法的人。

5、明确主旨、归纳技巧

1)主旨归纳:

《心中的大佛》旨在歌颂大佛的创建者和保护者,歌颂人的智慧、力量、意志和献身精神。

《清廉大佛》旨在颂扬一种忠于职守,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廉作风。

2)技巧归纳:

对形象本身的描写:正侧面描写以及通过侧面烘托把握主旨;紧扣文题,抓典型关键语句。

三、拓展延伸,操练展示

四、作业

篇二:散文定义及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

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

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

《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英国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唯其如此,才显得活泼强悍,有较强的可读性;英国的散文多少都带有某种教化的目的,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蔽一些,有的表现为直接,有的表现为间接,某些时代散文家的教化意识强些,有些则弱些,有的并不表现在每篇具体的文章中,而是多篇文章所形成的总体之中;英国散文一般都明白、清晰、简洁,华丽庄重的文体不是英国散文的主流;英国散文的语气亲切随和,笔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英国散文总是流荡着作者个人的情感,因此是一种富有作者个性的体裁;最后,它的结构一般比较精巧,也许由于篇幅短小,写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精密的构思,并能有力地将其付诸实现的缘故。英国散文是有特色的,属于散文中的上乘。约翰逊的理性论辩、哈慈利特的隽言妙语、狄更斯的通俗写实、卡莱尔的历史写作、达尔文的科学论证、罗斯金的经济忧患、阿诺德的文学探讨、罗素的哲学见解、克拉克的电视讲座等等,共同描绘出英国散文作家多元面貌与英国历史语境交织出来的思想景观和散文图画。

美国散文在题材和体裁上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风格多元并存,思辨性突出,写实性很强,幽默感独特。爱默生、麦尔维尔、詹姆斯、弗罗斯特等人的散文让人

感受到无比强撼的思想活力和冷峻的辩证思维,气度非凡。梭罗、克莱恩、杰克.伦敦、庞德、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纳、考普兰、韦尔蒂等人文笔清新自然,简约洗练。马克.吐温、欧.亨利、瑟伯、佩雷尔曼、冯内古特等作家的散文犀利幽默,充满张力、辛辣与苦涩。门肯、爱德蒙.威尔逊、李普曼、怀特等在大众文化的历史性挑战和机遇中为保持散文的文学地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怀特,以博大的视野、精致的文笔、敏锐的观察、真朴的个性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家”。沃尔夫、塔利斯、麦克菲、狄迪恩等人的新闻主义手法也给散文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道格拉斯、鲍德温、马丁.路德.金、金凯德、汤亭亭等少数族裔作家的散文创作又给美国的散文的发展图景增添了有力而必需的一笔。

四、英美散文教学的一得之见讲授英美散文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所述纯属个人体会论文联盟www.Lwlm.com

首先应当注意英美散文的立论方法。英美散文家大都具有这样的本事,抓住一件事情,层层敷染,演化开去,讲得头头是道,在漫不经心中引出一番人生的道理来。要做到这一点,作者不仅需要见微知著的慧眼,而且要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让思想的光芒向四处辐射,使文章显得丰富充实。然后再把这些光束聚集在题旨上,折射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戈尔德.史密斯的“国家偏见”(National Prejudice)、米尔恩的“金色的果子”(Golden Fruit)、普里斯特莱的“反讽原则”(The Ironic Principle)都属于这类文章。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还见诸于正式的评论或近乎于正式评论的散文,只不过采用的技巧不同罢了。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或旁征博引,或如剥笋壳般层层剖析,或夹叙夹议,或举例说明,将文章加以铺陈,然后再慢慢收拢,自然地得出结论,与文章的开首相呼应。

篇三:散文的定义

散文的定义、特点与术语系统 (2011-02-23 16:03:08)

转载 ▼

标签: 分类: 知识讲解

高考

语文

散文

定义

特点

术语

系统

教育

散文的定义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换句话说,就是“回收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家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自己的文体规定性。比如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比如戏剧,拿到一个剧本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属于戏剧,因为有舞台说明和人物介绍,我们甚至不会把它误认为相声;比如诗歌,虽然赵丽华阿姨的东西怎么看怎么不像诗: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或者:

一只蚂蚁

又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

虽然网友很悲愤,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我也

会写诗

因为我会用

车键

但我们讨论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诗,是在“灵魂”、而非形式的层面上。

惟独散文,没有这样的规定性。所以,广义来说,报告文学、通讯文学、回忆录、传记、博客、校内、人人、微博??只要大家乐意,都可以拿它当散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我个人不甚推崇的叫余杰的北大学长的话:

“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文字垃圾。每当我提起笔时,我不禁心惊胆战。”

他这句话说得还不错。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这个概念源于周作人“美文”的概念。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人没做好,文章写得还是蛮漂亮的。我推荐大家读的散文,男作家有周作人、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女作家有张晓风和周晓枫。过去我不推荐《读者》《青年文摘》,后来觉得买来翻翻也未尝不可,说不定什么时候,某篇难得感动你的文字,会出现在你的语文考试卷面上呢。

说完了中国散文定义,我们可以略微提及一下西方的。西方同样有两个散文概念,一个是prose,一个是essay,前者指“散行文体”,与诗体相对;后者指随笔。可以说,在西方那里,广义的散文概念比我们这边广义的还要广,狭义的比我们这边狭义的还要狭。那边的广义散文概念甚至容纳进了一些小说,而狭义的散文概念只指“随笔”一种。

何谓“随笔”?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走出象牙塔之外》,其中对“随笔”做了这样的描述:比如在一个冬日里,你坐在暖暖的火炉边,躺在一张摇椅上;或者在一个夏日里,你披着浴衣,啜苦茶。在这两种情境之下,你和你的好朋友任心闲谈,所得的文字记录即所谓“随笔”。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散文的特点了。长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这里,散文的特点都叫做“形散神不散”。这话其实完全是扯淡。放眼望去,所有形散的文章,它的神一定都散了。就好比说随笔,两个朋友“任心闲谈”,还能有什么“中心思想”不成?就是这个要命的特点,使得好些同学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写散文也就算了,考场作文也这么写,那不全瞎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学的散文的特点都叫“形散神不散”呢?这个“神”如果没有,又何谓“神不散”呢?其实,说到底,所谓“神”,就是我们“考试”时的“中心思

想”;换言之,这些“神”是谁给的?不是作者给的,而是命题人给的。前几个月《中国青年报》出了一篇深度报道,说一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叫《寂静钱钟书》,后来被出成了高考题。这位作者非常开心,感到自己在文坛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承认,于是她就把阅读题找来,自己做了做。结果非常不幸,18分的题目,她只答对了一分,还是个选择题,里面说“最符合作者原意的选项”,答案有两个,作者自己只选对了一个,还选错了一个。还有一道题问“格调”二字有什么深意,那位作者立马就傻眼了:有什么深意,我当时用这个词的时候,根本没想它能有什么深意!

但如果我们经历过相应的考试训练,结合“格调”的上下文语境,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就能很快得出:这里的格调,指的是钱钟书先生能够在喧嚣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寂静的心态,不为外部环境所干扰,云云。

你看,了不起吧!作者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知道!

这就是考试。因为出题人的命题思路是一定的,所以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高考是“科学”的。所以高考是“扯淡”的。

所以,我在学而思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再强调:

语文题就是数学题,语文考试就是数学考试。

而语文,是生活。

最后补充几个散文答题(其实古代诗歌鉴赏也用得着)的术语系统。这就像数学基本的公理公式一样,不知道就没法答题。

表达方式:

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这些表达方式有层次上的递进,希望能够按顺序记);

修辞(也叫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对偶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抑扬结合,对比,衬托(反衬),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渲染,烘托

先说这么多,这些都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有的学员跟我说:老师,你这个不全。要真说全,每种都可以说到十五二十种,问题一是多了记不住,二是记住了用不着。循序渐进,数学如此,语文亦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