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出头鸟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6:22 体裁作文
出头鸟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解析:出头鸟

题解:

出头鸟:有很多鸟,只有一只鸟能看见它的头,别的看不见头。为凡事好出风头的人,或看不清形势,不懂得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人,有的事在这个时候不能做,尽管这件事情并不是坏事,但在这个时候做不合适。比喻表现突出或领头的人,比喻因出头露面而招人注目的人。

出头鸟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枪打出头鸟。这话在过去是很受推崇的,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被枪击中的往往不再是“出头鸟”,而恰恰是行动迟缓的“落尾鸟”。因此,我们应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做“出头鸟”。

被猛兽吃掉的往往是反应迟钝的动物,这是自然法则;被胜利垂青的往往是力争上游的人,这是成功法则。火车在提速,网络在提速,社会发展更是迅速??一个个事实告诉我们,竞争就是这样激烈、残酷,落后定会挨打,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保住自己的这叶扁舟。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跑在时间前面的人成为了领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跑在时间之中的人则只能被动地跑着,很累,好在他还能跟上;而跑在时间之后的人则被永远抛在了时代的后面。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能不争着赶超他人,加快速度与人竞争吗?我们不能停下来,更不能不思进取。只有勇于竞争,才是唯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

第一棵凸显丛林的树才能更多地享受阳光,第一座高峰才能进入人类的记载。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是加加林,第一位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是哥伦布,但若是谈到第二、第三个恐怕知者甚少吧?不要抱怨别人的冷酷无情——给成功者鲜花却给失败者背影;也不要抱怨命运,因为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而运则是成功者的谦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争第一,让自己成为那少数佼佼者中的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创新,勇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不要怕“枪打出头鸟”,不出头就意味着将永远隐匿于人流中,不出头就意味着与成功失之交臂。人的一生机会不多,遇到了就应紧紧抓在手中;抓到机会就应大胆地去竞争,在竞争中演绎自己辉煌的人生。

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出头鸟”,而是说这种积极的心态十分重要。只要心还年轻向上,就一定有成为“出头鸟”的一天。在漫漫人生路上,记住,争做“出头鸟”!

评点:

1、作者针对民间俗语“枪打出头鸟”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要有争做“出头鸟”的积极心态。观点正确,文章对人有启示、指导意义。

2、开篇由驳而立,提出论点,直接、鲜明;接着列举现象,从自然到社会,经过举例、分析证明论点;最后重申论点,解释、强化。

3、全文论证层次清晰。分析法、例证法、喻证法结合使用,论证有力。 文题即是中心论点,体现了反常思维,以“奇”制胜,能吸引人。

4、文中关于时间一段的论说很新颖,也很恰当,是支持论点的一个有用论据。

5、个别说法过于武断、绝对,有失偏颇,如“第一座高峰才能进入人类的记载”;语言表达上也需要加强。

出头鸟

俗语有云:“出头的椽子先烂。”俗语又云:“枪打出头鸟。”俗语再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这些俗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民的劣根性:守旧不图变,畏前不思新。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的浩荡潮流中每每蹒跚伛偻地摸索前进的原因之一吧。在瞬息万变、风起云涌有增无减的二十一世纪,该有人振聋发聩地呐喊一句:中国人不做畏首畏尾的“聪鸟“,中国人要做敢为天下先的“笨鸟”!

敢为天下先,才有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当特斯拉发明出更为高效节能的交流电时,拥有直流电专利的爱迪生公司便屡屡对他做出商业迫害,爱迪生甚至在大庭广众用交流电把小猫小狗电死,以此鼓吹交流电的“危险性”。特斯拉不畏于当时已成权威的爱迪生,成为处处推广交流电的“出头鸟”,后来更加毅然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权供世人免费使用。结果毋庸置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交流远程输电系统还是很快战胜了直流电输电系统。如果特斯拉屈服于爱迪生的权威光环,对自己的发明没有足够的信心,然后抱着这一伟大发明长眠地下,那么人类的文明社会能否如今日之发达,也是未知数。敢做出头鸟,这也正是求真务实、锱铢必较的科学精神。

敢为天下先,才有照亮前途的精神火炬。内忧外患不堪重负的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敢当“出头鸟”,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声势浩大的思潮奠定了根据地;鲁迅敢当“出头鸟”,打造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鲜明大旗;李大钊敢当“出头鸟”,在一片混沌黑暗中引来了星星之火的马克思主义,为后来成为燎原之势的红色革命点燃了最初的希望。正是这一前赴后继的堪当近代国人楷模的“出头鸟”,拉开了苦难中国的重重铁幕,刷新了中国人愚昧无知的心灵荒野,将古老中国推向浩浩荡荡的潮流。

敢为天下先,才有富国强民的乾坤巨变。秦孝公在秦国积贫积弱、奄奄一息之时,毅然起用魏国小吏卫鞅,从此君臣二人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法家变革。君臣同心,不改青山松柏之誓;富国强民,不坠大出天下之志。废井田,开阡陌,改军制,明吏治。上下一心的老秦人爆发出历久弥新的不朽誓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血性的秦人在商鞅变法后积累了无可匹敌的国家基础,严明的律法成为最强大的武器,秦始皇嬴政方能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合,虎视天下。是什么使孝公与商鞅立下铁血盟誓、开战国深入变法之先河?正是敢为天下先,敢做“出头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烈烈雄风!

敢做出头的“笨鸟”,我相信,这一只笨鸟正是涅磐重生的浴火凤凰,正是无所畏惧的魁梧英雄,正是伟大变革的开路先锋!

读完范文后,请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些方面?在文中自由勾画,标记,并将自己的心得和评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O(∩_∩)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9月第二次月考

篇二:议论文范文

议论文范文

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读后感,

题目自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 成功的秘诀何在

? 南海去的条件不知比只有“一钵一瓶”的穷和尚好过多少倍,然而

到达南海的不是富和尚,而是穷和尚(引。议论法)。由此可见,

做事情成败的关键乃在于“为’’或“不为”,而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

劣;(析)成功的秘诀全在一个字上——“为”!(导出中心)

? (证)诚然,做任何事情,只有肯“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

岸。居里夫人为了发现镭这种元素,共进行了一万零六百三十二

次的提纯试验,其遭受的挫折可谓多矣。陈景润为摘取数学的“皇

冠”,含垢忍辱、废寝忘食地战斗在仅有六平方米大的连电灯都没有的简陋房间里,其治学的条件亦可谓差矣(暗扣)。但不管是居里夫人,还是陈景润,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其秘诀何在?这不是

跟穷和尚去南海一样在于一个“为”字?(明扣)

? 就归于他的天赋,以为这才是做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反面观点)。

岂不知“天才出于勤奋”,成功在于“为”。

? 但五岁能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由于“不为”——仲永的父

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要说“笨”,牛顿小时候不能说不笨,他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连风

车为什么会转动都不知道,但由于他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终于

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 四海呢?我以为这跟富和尚家资万贯无法到南海,穷和尚一瓶一

钵却到达南海一样,问题的症结仍然在于“为”或“不为”。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对比探因)

? 比起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次要的。(辩)正如清人彭端叔所说:“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再者,是不是说世间

万事只要肯“为”,就一会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辩)然而,“不

为”则“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为”则“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 还是要尽力而为,也

只有“为”,才有成功的希望啊!如果一味等待万事俱备,又刮“东

风”的时候,无非是重演富和尚的悲剧罢了(照应材料)。

? (结尾引名言)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

光辉的顶点。”(发出号召,照应材料,强调主旨)让我们把这话

当作座右铭,像穷和尚那样,朝着奋斗的目标,尽力而为吧! 把握机遇(正反对比结构范文)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并不一定都能创造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我

们都可要尽自己所能去把握机遇。[亮出观点]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不少人因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而造

就了辉煌的一生。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一个掉落到他头上的苹果,终于发现影响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或许在

牛顿以前,也有人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但只会抱怨,没有抓住深入思

考的机遇。而善于思考的牛顿却抓住了这个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机遇”,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机遇是公平的,当机遇摆在人面前时,有人抓住了,有人却失

之交臂。

同样是物理学家,科拉顿却不如牛顿那般的幸运,在研究磁生电

的实验中,他因为“跑”而失去了发现“磁生电”的机遇。

是的,上面的事例令人深思,其实机遇存在上的每个角落,所不

同的是,有人抓住了它,而人却遗憾地放走了它。抓住了机遇的人,也因此抓住了人生;放走机遇的人,也因此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一生。[正反对照]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于二千年

加入世贸组织,这可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抓住了它,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开展国际贸易,因此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工业以及教育科研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在于能够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来发展本国经济。世博会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呈现于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世界惊诧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联系现实]

其实,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会把握机遇的人,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会把握机遇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呼应开头]

做人要与众不同(2013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并列式结构范文)

花在草丛中显得与众不同;雄鹰在群鸟中显得与众不同;梅花在百花中显得与众不同。做人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做到与众不同。材料中的珍珠在沙子中做到了与众不同,我们就应该像那颗珍珠一样,即使被埋在沙子里,珍珠也会被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亦步亦趋,随声附和,去炮制别人的成功,那么最终我们也泯然众“沙”矣。我们也就最终变成邯郸学步的人,自己可能连路都不会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和别人与众不同的人,这样你的机会就会变多,成功就会离你更近。

与众不同,可以让我们被更多的人发现。即使在一堆沙子中,

如果你是一颗普通的石子,那么你也是与众不同的,你也会被人发现。“鹤立鸡群”讲得就是这个道理:鹤在鸡群中是与众鸡不同的,如果你要找的仅仅是一只鸡,那么试想一下你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与众不同,可以让我们把握更多的机会。赢得了被别人发现的机会,就赢得了更多工作的机会。周杰伦在一群服务员中会弹琴是与众不同的,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他被老板发现而不再端盘子。某大学毕业时简历做得与众不同,就先得到招聘人员的亲睐,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周杰伦在一群服务员中会弹琴是与众不同的,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他被老板发现而不再端盘子。你只有做到和别人不同,才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与众不同,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当我们与众不同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责骂,枪打出头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时候我们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慢慢地去赢得众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目的。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做到与众不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与众不同,而是不敢。当大家同样做一件事时,你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在更多的平凡人中脱颖而出,只有有特点,才能有更多人的喜欢。在房地产界潘石屹绝对不是最大的做的最大的公司,但是他的公司绝对是引起人们关注最多的,因为他的近乎简笔画的相貌,以及他的犀利的语言,才会有他今日的辉煌,也正是他的这种与众不同,铸造了他今日的成功。

兰花没有牡丹的硕大,没有玫瑰的芳香,没有石榴的火红,但

篇三:高三材料作文

【作文题目举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快速审题立意】

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准确解读材料的基本含义,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所谓“读解”,就是指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作文材料,准确把握作文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搜索相关提示,提炼材料关键词句。归根到底,提炼关键词句是关键。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更不能不作阐释)、“成功”。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⑴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⑵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⑶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⑷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之后,要考虑你所确定的中心或主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中心思想要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第二,选好切入点,尽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要求;第三,便于自己驾驭,便于展现自我才学。

本文题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⑴观点不够明确,如把争坐“前排”理解成“争做第一”,这个观点与“争做一流”会为一谈;或既看成是结果,又看成是过程;把“良好和端正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态度”混写在一起,看似论点明确,其实含含糊糊的。⑵观点明显错误:理解成“枪打出头鸟”;“是尖子就要冒尖”。⑶对前排的含义理解不清,未能揭示“前排”的真正意思,因此论述起来像无头苍蝇,不知道作者要论述什么论点。

【选材剪裁】

主题(观点)确定了,就要考虑选材剪裁问题了。

在选材上,我主张材料的新颖性和典型性。最应当避免的是材料的普遍性——现在,为了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把心思放在了高考的短平快上了:材料用的多半是教材里的东西、诸如“感动中国人物”式的“快餐文化”,这些东西,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用在作文中了。但是,也造成全省考生几十万人写同一素材的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显得十分虚假,所表达的思想显得十分肤浅。这样的作文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许有点新鲜感,但很快就会让大家觉得厌烦。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这样的东西一字不差地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用,也要注意改造。我建议大家尽量不用,而是加强课外阅读,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搜集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比如多看时评,从

时评里挖掘掌握最新鲜的材料;多看杂文,从杂文中发现材料的价值和思考的角度;多看经典名著和传记故事,从它们这里了解和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可以把现实中看到的事例用在文章中作为论据,这样的论据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只要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说服力。当然,作为高三的学生,还得提醒你: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阅读,而且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

事到临头时如何选材呢?我觉得应当注意联想。联想,就意味着你的思想不要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才便于打开思路。

联想得到的大量信息一般是原始的、分散的,其中有切合题意或中心的,也有不恰当的,这就需要对之进行整合。整合就是归纳、合并的过程。这也是剪裁的问题。有的同学写作议论文运用论据时,大段大段地叙述故事,结果叙述语言占了一大半,说理部分却只占一部分,看上去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这明显是文体不分,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让评卷老师打高分甚至连40分都难上。

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关键的是,材料是否能充分论证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也有详略安排的问题。本次作文中,有的同学就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论证“积极的心态”,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事实论据出错,如有的同学写“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结果却说“总是畏畏缩缩,李白唐太宗面前一展才华?”这也显示作者对史料的陌生,这样的事例应尽可能不写。第三,材料与观点脱节,如有同学运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却不知道要论证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更要关注材料的独特性和生动性,但不管如何,材料一定要真实、不可矫揉造作甚至随意编造。

【谋篇布局】

其实本文若写成杂文,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饶浴辉同学的文章,全文先由司空见惯的古代传统观入手,退步论证姑且让它站得住脚,再过渡到现实的现状,证明这种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到这里亮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标题的意思,但大致还不会影响到中心观点的表达)。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展开论述,有理有据,并联系自身经历的一件事,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回应了标题,使全文的结构归于完整。

【习作与点评】

人生需要“亮剑”精神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不要太好出风头,出头的椽子容易烂。在这种观念的灌输下,中国的孩子大多是循规蹈矩的乖宝宝,偶尔有一两位行为较“出格”的,都被冠上“另类”一词。

这种观念应该是正确的吧?毕竟,这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真理”。君不见,才华横益的解缙不是被权臣纪纲迫害致死了吗?老是嚷嚷着要出征平乱的辛弃疾不也被皇帝所厌弃,用之则召,战乱平定,又弃闲几年。这些是多么血淋淋的例子啊。

那么,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这古训还是至理名言吗?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他的学生在一个宽敞的礼堂内自由坐下,10年后,教授追踪调查,发现当年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随意坐下或特别钟情后面座位的学生。这个结果表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安安份份,做平凡的一员,已经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自信的站在队伍的前列,勇当时代的弄潮儿。

或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话虽如此,可在这种遍地是“黄金”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勇于站出来表现自己,那或许你一辈子也只能与沙砾为伍了。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成功,就要努力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否则,你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

遗憾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还太少太少。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说到这,我不禁想起当初桂汉标先生来埔中演讲时,曾充满激情地问:“谁敢站出来,大声地说声‘我能’?”可在场的千余名学生回报他的是一片死寂。偶有一两声细若蚊语的“我能”,都被旁人取笑不已。我到宪中已经快一星期了,同学们的活跃表现总是让我羡慕不已。我已经沉默惯了,在这里,总让我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何时才能有变成白天鹅展翅高飞的一天呢?

“磨剑十余载,今朝始开刀”,朋友,勇敢地亮出你的剑,别让你的一生锈在鞘中。

(饶裕辉)

【旁批】

●标题鲜明、生动。

●开头不凡,能恰当运用熟语,不错。好感增三分了。

●退步论证,列举的资料详实,很有说服力的味道。

●对古训质疑,并从材料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很好,显得水到渠成。不过,例证的引述显得做作,不必加“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一句的。

●再次从古话说起,说明当今社会与古代的不同环境,可惜的是,本段没有出现事例论证,而且没有注意和标题连接上,阐明“亮剑”的意思。

●联系现实,进行对比论述,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我觉得应当表明自己的决心,才能与全文格调保持一致。

●点明观点,比喻形象,照应了开头。

【简析】

可以肯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本文表现出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和活力。观点鲜明,语言的表现力强,给人一种“很顺”、“很爽”的感觉。最为成功的是第一自然段和联系现实的那一段,前者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文字工夫了得!后者则让人浮想联翩——当今中学生不就是如此状况吗?事例很普通,可是作者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而且这种感想显得真实不造作,这就是“独特”。而这种“独特”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当然,本文“亮剑”的含义阐述得还不够具体,事例上也有待补充。

永争第一

哥德说过:勇于进取者永远长生。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里长生于世,要在一生中事业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进取之心。勇敢前行,永争第一。

永争第一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行动,是一个过程,并非要有这一结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界之大,人才之多。要凌驾于社会上层,技高一筹,不去争取,上帝是不会轻易给你这个机会的。茫茫人海,要望得远,必须站得高。没有蠢蠢欲动向上跳的激情,那么你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为什么鹤立鸡群,因为它高于鸡,美于鸡。争取做人上人,因此时代要求我们积极竞争,争做第一。

有人说:“我知道要竞争,但不是永争第一。”应值得提醒你,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比如有一次,某教授问他的学生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教授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

可见,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何况是排至第三、第四甚至更后。因此,我们要永争第一。

还有个教授做过一次实验,要求他的学生进入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坐在中间和后面的学生很多。所以做事,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

永争第一,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世界之大,人才之多,高人比比皆是,永争第一,谈何容易,关键是,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争得到争不到第一,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但争不争取,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上。

永争第一是心态,是行动,是过程,是我们争取要的结果,是胜利者的状态。

【旁批】

●标题意思明确。

●开篇引述名言,点明中心论点,只是第二个句号我认为应该改为逗号,文句才通顺。

●前三句好理解,最后一句则显得费解,“争第一”不就是结果吗?

●第二个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这句话表述不够通顺。上下句子之间也缺乏逻辑关联性。

●进一步强调要永争第一。

●紧接上段论述,摆事实,就不由得你不信了。

● 再次点明观点。

●“还有”是材料,就不必这样故弄玄虚,让评卷老师反感。

●这不是与观点矛盾了吗?

●看来,你心中的观点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述出来。

●再次提出与前文观点不一致观点,这样,文章的观点就显得不够鲜明了。

●这种说法很难让人理解明白,不知道你要表明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简析】

本文最大的不足是观点前后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这说明作者没有把握坚定“永争第一”到底是“心态问题”、“过程问题”,还是“结果问题”。文中的事实论据也能分别证明这两个观点,从文字量来说,基本各占一半。所以,要修改则必须划掉其中一个观点,保留一个,再添加论据并分析论证保留的观点,这样文章才不至于前后矛盾。

当然,总的看,本文语言表达还是很清晰的,对事例也能深入分析。

【课后演练】

一、点评下列两篇文章并适当修改,使之上升一个层次。

(一)

积极进取——成功的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态度决定一切。”积极态度助你在事业上或生活中一臂之力,消极态度则让你做事挫败。积极进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态度,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所提倡之态度。因为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动力。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让外国人佩服咱中国人的能力。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天到晚呆在室内,废寝忘食地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对事业的追求通过来源于那对理想以及对事业的拼搏,更重要的是那对事情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倘若陈景润只说不做,每天只是想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国人扬眉吐气或该采取哪种方法呢,才能最捷径?那陈景润只能成为中国或是世界当代著名的空想家,而不是伟大的数学家了。积极进取,让陈景润不断朝他的目标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努力,渐渐地他获得了成功。

积极进取,是人成功的动力。曾有实验表明,有着积极进取态度的人的成功的比例要高出其他的人。这结果有点类似于那位教授的实验: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学生很多。

相反,如果不积极进取的话,就会被社会遗忘,以致淘汰。不是有一个叫做仲永的人吗?他从小聪明绝顶,小小年纪会题诗吟诗,是方圆百里的神童。家里人更是以他为傲,父亲经常带着他外出串门,让别人认识一下未来的大官或大贵人。可是,这却是扼杀了仲永的积极性,也扼杀了他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结果,十多岁时的仲永就与平常人无异了。

试想,仲永的父亲若不是带他经常去串门,增长他的虚荣心,那仲永仍会积极进取,在其原有才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那还真说不定,他会是那个朝代的人才呢!

积极进取,人成功的动力。正因为,人才会朝着他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发展。面对积极进取,我仍旧在不停的深思??(邱惠冰)

(二)

态度决定成败

材料显示说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于随意乱坐或喜欢坐后排的学生,这很明显的表明一个事实:态度决定成败。有的学生为什么总爱坐前排,因为他们想学、爱学,坐在前面能够更清楚地听老师的演讲,这是一种主动且积极的学习态度;而那些随意乱坐亦或总爱做后排的学生,不能说他们不想学到知识,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积极性及主动性上是比较欠缺的。

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良好及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学习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对于我们这些刚踏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这是高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你想上大学吗?”“想。”问100位学生,99个甚至100个的回答都会是这样。而为什么有的人却真的能如愿得考上自己理想的学府,而有些同样回答说“想”的人却落榜了呢?终其原因:态度问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有的人会充分地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在遇到难题时会思索过后再去寻找老师或同学帮助;在面对考场失败时,他们不会因此而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而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重犯。而有些人却上课睡觉、下课到处乱蹿,就如上?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惶醭妗⑾驴我惶趿谎幕钫嫘凑眨?/p>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