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为翻案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5:18 体裁作文
为翻案改写体裁作文

篇一:为夏洛克翻案

为夏洛克翻案

—— 读《威尼斯商人》有感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重要的一部戏剧,对于戏剧中唯一的丑角夏洛克,由彼至今,大多数人都采取一种鄙视的眼光对待,虽说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这么一个人,只要看过戏剧《威尼斯商人》的读者都几乎有着一个共同的评价: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批判大于同情,鄙夷大于重视。可以说,在戏剧中,作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唯一算的上是喜剧中的悲剧人物,夏洛克引发的深的思考与内涵早已经被别的角色的光芒所掩盖。而在我看来,实际上夏洛克也并非一无是处,惹人憎恶,甚至对于这么一个丑角,我有着由衷的赞叹与钦佩。

首先不得不赞叹的便是夏洛克的智慧。从最初借钱给安东尼奥,签订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不平等割肉条约,到最后安东尼奥商业受挫,夏洛克趁机上诉法庭,这是一个有着较长时间过渡的历程,但是夏洛克却能够提前计划得这么完整,有着一气呵成的感觉。似乎一切事情都在夏洛克的计划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甚至猜想倘若没有鲍西亚的半路“杀”出,最终夏洛克是能够取得他预期的效果的。即;趁机铲除自己商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值得一提的是,夏洛克也并没有采取刺杀谋杀等暴力手段对待安东尼奥,而是用法律这个渠道去合理化自己的阴谋。可以说,这是夏洛克最大的智慧所在,他企图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不会惹得一身骚,但是这也是最终导致他失败的致命一击。因为夏洛克忽略了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实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及其代表群体利益的暴力手段),对于犹太人来说,他是没有司法权的,也就谈不上能够受到法律保护了。所以最终在鲍西亚的有意解释下,一切名义上对夏洛克有利的法律条约却成了导致其失败的枷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夏洛克的智慧,或许倘若他不是犹太人,法庭上的对决孰胜孰败还真是很难说。

其次,需要肯定的是夏洛克的父爱。虽然,在他那里,父爱似乎被扭曲了,成了他操控和干扰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夏洛克对于女儿还是有着那一份骨肉之爱,尽管那爱有点偏激,自私。从一开始夏洛克禁止女儿与教徒来往来说,夏洛克只是觉得教徒都是伪君子,是衣着光华的骗子,他不想自己的女儿被骗,也不想自己辛苦得来的财产落入别人手中。而最终夏洛克的女儿被基督教徒拐跑的时候,尽管夏洛克一嘴一个杀死她,但是不要忽略的是第三幕第一场中有一句“我的血肉跟我过不去”,“我说我的女儿是我的血肉”。试问,如果换做是

一个真正绝情,把自己女儿视为牲畜的人又怎么会愿意承认孩子是自己的血肉呢?况且,即便夏洛克一次有一次的诅咒自己的孩子,说自己也希望杀死自己的孩子,但最终的结果是夏洛克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派人杀死自己的女儿。我们要知道,以夏洛克的财力,完全有这个能力去抓回女儿,乃至杀死女儿。因此,对于父女之情,也许夏洛克在里面掺杂了别的动机,但是骨肉至亲又是他没有抛弃的一面。

再次,夏洛克真正做到了爱憎分明,我认为他是戏剧中唯一算得上是比较符合现实,更具独立人格的人。安东尼奥为了朋友而甘心签下割肉借钱条约,巴萨尼奥为了朋友甘愿抛弃一切,鲍西亚为了丈夫扮演法官,似乎戏剧中的他们都是没有缺点,是伟大的,是高尚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无可挑剔使得这些人物少了一份人性。而在夏洛克的身上,他便把人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取巧让安东尼奥签下割肉条约,试图报复一直辱骂自己,唾弃自己的教徒安东尼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报复心理,反抗心理;对于安东尼奥的指责,认为他是在侮辱了犹太人这个神圣的种族,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自尊心理和荣誉心理;在得知女儿被别人拐跑后,夏洛克的辱骂,气恼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矛盾中的不可理喻跟不知所措,而这些无奈又使得他只能通过抱怨来发泄不满;在法庭上因为法官表面上站着自己立场上,所以夏洛克暗自高兴,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是陷入了法官圈套时,夏洛克又无力甚至对生命失去了信心,不正是体现了人性的患得患失么?、

最后,从文章的主体上看,夏洛克虽不是戏剧中第一主角,但绝对是戏剧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即便是要表现安东尼奥跟巴萨尼奥的让人大为赞叹的友谊,或表现鲍西亚的聪明才智,而这种表现都是需要经过夏洛克的衬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对于人物形象与哈姆雷特截然相反的夏洛克来说,他并不能够引发多少人的思考,甚至一千个读者便有九百九十九个批判夏洛克,但是对于我而言,即便再多的读者再多的见解,我心中却只有一个有着各种人性缺点且又极为真实的可怜,可爱只是稍微可恶的夏洛克。

篇二:为曹操翻案

为曹操翻案

——重新评定《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历史形象

刘文军 0721140125

【摘 要 】曹操在历史上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遭到极大的贬低,演变为一个“奸贼”的形象,这是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曹操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历史人物,在这里予以重新客观评价。

【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 传统文化 人物形象 重新评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啊,古来英雄事,今往笑谈中,那么,今天就来笑谈一下曹操吧。

古往今来,曹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个祸国殃民、草菅人命、阴险狡诈、出尔反尔的白脸奸臣。之所以这样,无非是大家喜欢读《三国演义》,把曹操读成了这样的人物,难道真是这样的吗?非也,非也,在这里,让我来重新解读《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为曹操翻案。

首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

一、曹操的军事才能

自古读者看《三国演义》,总能从曹操的军事打仗中看出曹操的狡诈一面。比如,在破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因得许攸的帮助,率轻骑五千夜袭乌巢,焚烧了袁绍的全部屯粮,官渡战役因此曹操大胜,奠定了

他统一北方的军事基础,然而,在胜利后,许攸这个在战役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却难免一死。同样的,在曹操攻张鲁后,也将杨松斩于市。这样看来,曹操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确是奸,但反过来想一下,像杨松、许攸这样的卖主求荣、两面三刀的人不该杀吗?该杀。一来不说古代,单从今天的道德观念出发,这样的人就该杀;二来如果自己手下全是卖主求荣的部下,这样早晚一天自己会重蹈袁绍、张鲁的覆辙。在攻打马超的时候,曹操他抹书间韩遂,使得马超兵败,南逃汉中,这足以见曹操的诈。然兵不厌诈,自古有之,孙子这位兵法大师,崇尚的就是诈。再者,范蠡离间伍子胥,刘邦离间范亚父,这难道不是诈吗?诸葛亮一出茅庐就两次火烧曹军,周都督让黄盖诈降、蒋干盗书,这就不是诈吗?所以说,“诈”并不是曹操的错,是打仗的需要,是军事才干的智慧。《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军事战略的描写,我们必须予以正面的肯定。刘备虽然是枭雄,但几乎没有一场仗是他指挥的。单福在时靠单福,徐庶在时靠徐庶,诸葛亮在是靠诸葛亮。他亲自指挥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指挥,就是为雪弑弟恨,挥师取东吴,但却落得个命丧黄泉、魂归西天。这方面刘备与其高祖刘邦好像有的一比,楚汉之争中,刘邦每每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穷途末路。与刘备刘邦之流比起来,曹操在军事才能上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项羽打仗,有勇而无谋,拢不住人心,他降章邯,却一气之下坑尽降卒,他破咸阳,却一把大火烧尽阿房,人人惧而畏之,畏而去之,韩信逃了,亚父走了,最后只落得个孤家寡人,冷冷清清别

虞姬,凄凄惨惨刎乌江。这方面曹操却技高一筹,他深知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在与马超的战役中,当他听到马超军有数起援军参战时,别人是忧心忡忡,而他却笑语盈盈,因为他知道对手有数起援军参战,必定会人心不和,人心不和必定是战而必败。在官渡败袁绍之后,曹操“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这时曹操却不然,如果收而杀之,只能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这样不利于打仗,这里足见曹操军事才能的高妙之处。所以说,曹操的军事才能可圈可点,足以值得今人学习,更值得我们崇拜。

二、曹操的战略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挟天子”的事,董卓做过,李催做过,可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 ”了?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的称了帝。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在董卓废掉汉灵帝之时,“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的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

任?只有曹操。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竞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挟天子令诸侯”这个战略是正确的,曹操因为这个战略结束了诸侯纷争,统一的北方,使得人民免遭涂炭,有利于历史的进步。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华容道上,故意让关羽把手,目的就是放曹操过华容道,否则曹操一死,北方重新混战,诸侯纷争,全国动荡不安,人民水深火热,战火何时方休?纵观历史,与此类似的事管仲也做过,管仲推行的是“尊王攘夷”的战略,这大概与“挟天子令诸侯”是异曲同工吧,名号不一样,一个是“挟”,一个是“尊”,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号令诸侯。但为什么偏偏管仲就是功臣,曹操就成了贼子了呢?

广揽天下人下,唯才是用是曹操的用人战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爱才、惜才、求才的心境,无不令后世感喟。万事人为本,而人才是根本的根本。在把聚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看做是事业的根本、竞争胜败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上,曹操诚属最早富有情形头脑的政治家、军事家。楚汉之争中,项羽不会识才、不会用人,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相反,刘邦军事上有韩信,谋略上有张良,政治上

有萧何,这样刘邦就从暗渡陈仓后处处转危为安、战战转败为胜,最后夺得天下。曹操在这一点上就兼有了项羽的军事才能与刘邦的用人谋略。曹操他主张”唯才是举”、”举贤勿拘品行”、”敢士勿废偏短。”他胸怀宽广,不识私假怨。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知人善

任,又能广开言路,多谋善断;他相继下了《求贤书》、《举贤勿拘品行令》、《赖有司取土勿废偏短令》、《求言令》、《封功臣令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等。在他这样的用人战略指导下,从吕布那里得到了张辽,从袁绍那里得到了张颌、陈琳,又亲自拔擢典韦、许褚等人。特别是对典韦爱护有加,当典韦护主殉职时,他是潸然泪下、悲痛欲绝。他不仅爱惜自己的人才,也爱对手的人才,他在长坂坡上,赞叹赵子龙浑身是胆,于下邳城外,与关云长约事三章,为赚得关公,他赠其赤兔宝马,为其挂印封金。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如果他要是真在乎这样的虚名的话,那他又何必冒大不韪杀了弥衡、杨修这样的“才人”,杀了弥衡、杨修这样的人岂不是一世爱才的英名毁于一旦,以前沽名钓誉、假做惺态全部泡汤?像弥衡这样的人空有经国之才,却无济世之志,只是一味地恃才傲物、不识实务。不说在曹操那个群虎纷争、鱼龙混杂的乱世之秋,就是在今天的太平盛世里,也会处处碰壁、时时遭殃,那样的才华只能是藏之名山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了。又如杨修,有人说曹操杀他是忌才妒能,其实不然,杨修参与到了曹植、曹丕的权利争夺斗争中去了,自古封建家族内部权利争夺是外人的一个禁地,而自以为聪明过人的杨

篇三:改稿四忌

改稿就像绘画绣花,应该认真细致,讲求工艺,遵守工序,善始善终,周全完美。改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很多,结合改稿经验,我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概括地说一说。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我从作为“反面教材”的改稿案例入手,以期求得以点带面之效。

一忌 “爆炸式改稿”。这种改稿,打眼一看,稿面景象特别壮观,就像从天上投下了一枚枚炸弹,火光冲天,弹片四射。此话怎讲?只见稿面中间有很多涂抹得乌黑凌乱的删改痕迹,从这些删改痕迹处伸出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线条踩着一行行字,“嗖嗖嗖”地向四边的空白处飞去。在四周的空白处,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画着各种形状的圆圈,字和圆圈的排列混乱无序,一看就让人觉得眼晕,简直是走进一个迷宫,或查阅一张神秘地图。

在这爆炸式的稿面上,还藏着很多小花絮,其中最可怕的是两种线条的延伸方向:一种是线条离开出发点后左拐拐,右拐拐,再左拐拐,再右拐拐,走一走,站一站,折回来,绕两圈??就像地下工作者,要甩掉身后特务的跟踪。最后,终于在一个僻静的犄角旮旯里藏起来,写下改正的文字,让你费了半天劲才能找到。另一种是两根线条开始明明是并排行走,突然就交叉或汇合了,好像是走在一条狭路上,两排必须并成一排。可等走出狭路分手后,就再也让人弄不清它们各走哪条路了。

改稿必须保证稿面整洁清楚。字不一定要写得漂亮,线不一定要画得笔直,但要字迹清楚,修改符号规范,直观明白。遇到修改密集的地方,先要看看周围的空间,思量一下如何合理利用。在这方面,编辑应该借鉴交通规则,哪条线应该单行,哪个路口应该亮红灯,在立交桥上如何转弯,遇上环岛如何调头,都应该有个讲究,有个说道,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稿面空白,使修改的标记密而不乱。

二忌“印象式改稿”。这种改稿,就是对自己拿不准的字和词语,既不翻书查找,也不请教别人,而是自以为是,想当然,觉得自己的印象最准确,自己已有的知识足够做评判。这样,对那些与自己的印象和知识有冲突的字和词语,就认为统统都是错误的,必须按照自己的印象和知识改正过来。

带着这样的成见,遇到“做”和“作”、“辩”和“辨”一类字,就凭着印象来搭配,在“做坊”里“作工”,下班回家“辩析”“辨证法”;还以为“松

花蛋”应该是“松花江”,“琉璃厂”应该是“琉璃瓦”、“高教所”应该是“高教社”,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松花蛋、琉璃厂、高教所一类东西,纯粹是作者笔误所致。更有甚者,竟发扬自己的怀疑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文字重新立法,认为“不胫而走”应该写成“不径而走”,“瞠目结舌”应该写成“瞪目结舌”,这样在情理上才说得通。仔细想想,没有腿怎么能跑呢?只有没有路才能跑,原因是狗急了能跳墙;既然是瞪着眼睛,就应该叫“瞪目”,怎么能叫“瞠目”呢?即使自古就这样写,也是错别字,应该从我做起,彻底翻案,改正过来。

其实,要克服这些问题并不难,一要克服主观,二要克服一个“懒”字。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记忆和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靠不住的,对于一些区别细微、容易混淆的字和词语,人们经常难以完全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查阅字典一类参考书是最老实的办法,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习惯,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编辑能力。

三忌“刀斧手式改稿”。这种改稿现象,不好举实际案例,只好做个比喻。刀斧手是武士,不是手术医生,所以,他只管砍人,不管医人。用这种方式改稿,看到稿子里有臃肿的部位,就一斧子下去,结果,附赘悬疣自然是被砍掉了,可皮肉筋骨也被连带着砍掉了,还留下一个醒目的伤口。这样之后,刀斧手就完事大吉了,对留下的伤口既不缝合也不修补。

严格说来,这样改稿不是真正的改稿,而是用一种文病来代替另一种文病。任何一部稿子,都有个章法布局,讲究起承转合,贯穿着文气理路。对书稿做大幅删除,事先应该有个全局眼光,前后左右仔细看看,保证删除后结构能更加平衡,文气能更为贯通。如果删除后造成文义的截断、结构的失衡,就应该想法顺通文字,其最后效果应该是让读者看不到删除的痕迹。

同理,压缩稿子也应该均匀压缩,这就好比减肥,目的是为了苗条,不是为了变得面黄肌瘦,营养

为翻案改写

不良,更不是变得缺胳膊少腿,肢残体废。要是通过压缩,把一个高大英俊的武二郎变成一个矮墩丑陋的武大郎,这样的压缩就是破相毁容了。

总之,文字通顺、段落齐整、结构严谨、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是任何一部好书稿都应该有的形式特征,也是对书稿大删大改时不能忘记的形式标准。

四忌“眩晕式改稿”。这种改稿方法,就是改完稿子后心里无底,无法对整部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作出总体判断,发稿时晕晕乎乎,忐忑不安,好像是在赌博,孤注一掷。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看稿子时精力不够集中,用力不够均匀,有的地方看得仔细,有的地方看得粗糙,致使稿子看完后心里没有整体感,模模糊糊。我估计,编辑在改稿的时候,一边改一边聊天,或磕瓜子,或心里嘀咕着别的事情,结果自然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要消除这种心理状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端正改稿方法。改稿子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全神贯注,逐字逐句地审读。根据我的经验,改稿以一个半小时左右为一个时间段,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处于集中的状态。超过这个时间段,人的精神就容易疲劳,就容易溜号。同时,伏案久坐也影响健康,容易患上颈椎病、腰椎病、脊椎病等职业病,因此,看过一个时间段,应该起来休息休息,活动活动。至于聊天、磕瓜子、嘀咕事情,可以转到这个时间段进行。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改稿,不疲劳改稿,不迷糊改稿,能把稿子看得仔细均匀,看进脑子里,保证编辑质量。这样改稿,等到准备发稿时,脑子里就会对书稿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对全书文风、章节、体例、知识、观点,都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可以对书稿的整体编辑质量作出评价,发稿时就不会心虚心慌。这样改稿,还把编辑和阅读、工作和学习真正结合起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上述四个方面,从改稿的角度,把编辑工作需要注意的主要方面和环节做了概括,也把编辑工作应有的态度、作风做了要求。我相信,编辑要是能克服这些问题,就能做好编辑工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