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蒋方舟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51:25 高中作文
蒋方舟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赤子之心 201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以赤子之心辨世间黑白

《麦田守望者》里有言: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也始终相信,每个深谙世故的大人大批曾有一颗分辨是非的赤子之心,只是世俗的荒流将它们易了辙。

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与父亲,小孩执意分辨瓜豆不同,父亲却一笑了之,是太多的“生活经验"让他放弃了对事实的探索和对是非的辨别吗?

诗人辛波斯卡发出这样的哀叹:我们的鹰隼各地行走,我们的孔雀宣布放弃羽毛,我们的毒蛇在笼前打着哈欠。一颗赤子之心尽被肢解。辨别是非之能力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如此“生活经验”的缘故之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锤心之间。当下,更不该让一颗颗追求事实的心,辨别是非的信念被蒙上世俗的潘篱。

《小王子》中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让我深思不已。也就像路遥提到过的“曾经的热忱被一点点消磨”。能否在世俗间生活而不妥协于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有一颗去伪向善明辨是非的赤子之心。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可酣高楼的纯挚之风。近代大学士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心喜。同样,在学术上他仍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让“山是山,水是水”,其治学风尚广为流传。或是真理之先驱顾淮,甘愿拆下自己的肋骨燃作火把,照亮一途通往光明与真理。学术研究上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他们分辨精神世界错综复杂的条框与限囿,让他们之不朽光芒熠熠生辉。

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风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记得几日前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的规停泊,行人无一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中都是如此老练世俗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现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就如《人民日报》写到:“或许善意的环境还需涵养,善意的制度还需托举,我们首要燃起心中的那团熊熊的火。”是的,我们首先要坚守我们那颗赤子之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之精益求精,亦或改革发展步步为营;无论是个人之素养之明善深涵,亦或社会风气之融洽和谐,一颗赤子之心,一份明辨是非的执念,怎可缺失!

篇二:蒋方舟

蒋方舟:活在最好的时光

来源:网络 作者:攻晓莉

《控诉理科男》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引发了一场关于性别、婚恋、教育甚至是社会价值观的大讨论;转发微博奖励2000块现金公开求爱的“炒作男”,将人们的视线转向她的情感生活;韩寒、方舟子混战,将一直饱受质疑的她再次拖下水;微博上晒照片,就被评价为“爆乳”“拼事业线”??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的“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举一动牵扯着人们的神经。

年少成名的蒋方舟,在公众视野下长大,有时候,她像一副新皮囊下装了一颗老灵魂,充满智慧地为这个世界把脉治病;有时候她又像一个穿着成人衣服假扮大人、急于长大的孩子,努力适应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同时却充满惶恐和迷茫。“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23岁的她,像个老者般打探身处的世界,就像电影《一一》中7岁的洋洋在奶奶葬礼上的叙说,“奶奶,我好想你。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生活不断制造的困境,最终会消耗掉最本真、最新鲜的生命力,蜕变成妥协、和解、成熟、智慧,这是成长,也是代价,无一幸免,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到来得早,有些人,来得晚。

“我更像文艺男青年。”

博文《控诉理科男》将蒋方舟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她评价为“木讷、不解风情、毫无诗意、只知钻研”的理

蒋方舟高考作文

科男坐不住了,群起攻击她太过以偏概全,支持者也有之,但这些争议点却不是蒋方舟真正想要表达的,“我讨厌的不是理科男木讷,而是他们的优越感,他们觉得所有文科生都是没有逻辑的,只会抒情,觉得只有自己能创造生产力,我不是控诉理科男,控诉的是在他们背后所代表的贯穿在我们社会的价值观。”

那是一篇写给某周刊的命题作文,后来她在微博上承认那篇文章纯属凑数,“如果让我写一篇控诉文艺女的文章,我可能会写得更生动、丰富。”在某电脑品牌的一则视频广告中,蒋方舟一遍一遍大喊“我不是文艺女青年”,在她看来“文艺女”好像是自己无法洗脱的罪名,“我觉得自己不是文艺女青年,因为我没有那么多自怨自艾,不会只关注自己生活中出现的感情生活,我倒是更像文艺男青年,格局和视野要更大一些。”

然而如果一定要给自己贴标签,她更愿意是“青年作家”,甚至觉得“90后美少女作家”也太过妖魔化。

早上七点起床,喝茶、练字,然后去楼下做做老年操,等心安定下来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候亲自下厨给自己做顿好吃的,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吃饭、玩桌游。去年从学校搬出来住之后,因为有了自由的空间,蒋方舟一下子找到了家庭妇女的乐趣,她喜欢这种生活,甚至有意提醒自己不要走得太远。

“讲学必结党,结党必争进退。”

一天,一个相识的作家跟蒋方舟聊起一个大家都认识的女公知,这位作家说,有一天这个女老师找自己要铁棍山药,他才忽然意识到,原来对方还是一个女人,本来觉得她是一个金刚不坏的女战士。“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有点紧张,害怕自己丧失女性特征,害怕自己有一天变成金刚不坏的女战士。”身边的朋友也很紧张她,每一次她在微博上发表有关时事、政治、社会话题或者抨击现实的时候,大家都为她捏一把汗,“但只要看见了我发自拍照,他们就放心了,因为那种行为其实挺小女生的。”

她也刻意保持与文化圈的距离,觉得自己离开五道口就很惶恐,不敢走太远。“因为任何圈子或多或少都有绑架的意味,没事还好,一出事就成群结党,比如韩寒和方舟子老师之间出事,作为圈子里的人就有表态的责任,所以我有意保持距离,因为我觉得写东西是一种少有的即使单打独斗也能有所成就的职业。”她害怕表态,“有一句话我比较认可,就是讲学必结党,结党必争进退,很多人发言都基于想要说服对方,但我没有争进退的心态,也不想

靠骂架论战去获得知名度。”

“我不是文艺女青年”“喜欢做家庭妇女”“与文化圈保持距离”“希望自己是青年作家”,对于不满23周岁的蒋方舟来说,身份还在认证阶段,“现在我对很多标签反抗无力,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真正的作品,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手头的东西写出来,到时候就不用自己费力往外喊了。”

“能骗自己一辈子也挺成功的。”

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蒋方舟也曾否定自己,将从前全部删除。2010年,她将自己之前发布的微博全部删除,而那张被网友称为“爆乳”的照片也在发布不久迅速删去,“我自己没关系,但是我爸看见了,他跑去问我妈,女儿是不是隆胸了啊?他不希望看见别人在背后议论我。”

每次发声时,她都小心谨慎,“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言,我会很紧张,发一条比较无聊的微博我也会紧张,推荐书的时候我会担心是不是太过学究气。”

23岁的年轻人大多对世界充满愤怒,但她却拥有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谨慎与顾虑,甚至从来没有真正愤怒过,“年轻人总会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最糟糕、最黑暗,但如果视野纵深够宽够深的话,对历史可以有一种平视的眼光,会发现其实每一代都有黑暗和不公,我希望我做的事情、写的东西能给他人提供一种平视世界的视角,这一点比教会年轻人如何愤怒或者如何妥协更有用。”

说这话时,她像个老者,以好奇、打探的眼光看着周遭的年轻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而就在你以为在她新鲜蓬勃的皮囊中装着一颗老灵魂时,她却也有自己的惶恐和迷茫。

“昨天中午一个中年人给我上了一堂震撼的教育课,他跟我讲北京户口有多重要,我被吓到了,以后怎么买房?孩子上学怎么办?高考怎么办?以前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计划过未来,当时听了以后特别惶恐、迷茫。”像生活中的很多叔伯、阿姨、爷爷、奶奶一样,中年人给蒋方舟的建议是,找个国企上班的公务员嫁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回去的出租车上,她继续跟司机讨论这个问题,“司机又对我说有没有北京户口都没关系”。这一晚蒋方舟失眠了,但问题很快有了答案。

“所有问题追溯到原点只有一个:到底想要什么?生活的舒适与稳定是不是我人生的终极追求?回答是否定的。舒适、稳定当然很好,但不是我的第一诉求。我觉得很多时候人们的惶恐都是基于不存在,人要饿死其实很难,但很多人天天活在会饿死的惶恐中,人们生活在未知的恐惧中和对他人的羡慕中,羡慕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或者富二代,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牺牲和难处,不必去羡慕或者妒忌。我觉得能骗自己一辈子也挺成功的,同样可以在墓志铭写上‘我这一生很快乐’。”

父母跟自己的认识很不一样,“我爸觉得都上清华了还想怎样啊?他们希望我更稳定一些,觉得能有个北京户口,将来去高校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就好到天上去了,父母给你的建议永远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我现在觉得他们挺短视的,没有办法完全代入到你的身份去思考。”

“那段时间怕中枪,谁不怕方舟子老师啊?”

与身份认证相伴的是从未间断的质疑,“我从小就一直被要求现场表演写作来自证,内心很反感这种做法。我觉得韩寒老师现在这样做也是没有必要的。”在韩寒与方舟子的对战中,蒋方舟中立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那段时间,有网友将那些从前质疑她的桥段搬出来,振臂高呼打假蒋方舟,“她的文笔辛辣老练,根本就不是这个年龄能具备的能力,母亲尚爱兰早年是知名作家,不排除有母亲代笔的可能。”而当年高考作文失利让质疑之声更加坚实,清华大学为她降低60分分数线,直接录取,也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又开始对她展开新一轮的质疑。那段时间的她也非常紧张,“那段时间很怕中枪,

谁不怕方舟子老师啊?”但是从小在质疑声中长大的她拥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我早就准备好了应对方案,拥有充分的自证材料,以前发表过,一旦有人质疑我就再拿出来,所以也不会为此太费脑子。”尽管如此,为了避免口舌,她尽量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比如很少参与商业上的事情,大学四年我没有挂过科,就是怕被人拿出来说。”

“经历过之后,觉得爱情没那么必须。”

今年7月,就要大学毕业了,和很多大学毕业生 一样,蒋方舟同样充满迷茫,“现在的我处在相对黑暗的甬道,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尽管如此,对于未来她还是做着两手准备,“我现在先把自己想写的小说写出来,看看这本小说能把自己推到哪里,能带来什么机遇,如果没有更好的结果,我可能会选择出国读书。”在被人不断问及将来有什么规划、打算、野心的时候,她总结出了这个无需过多解释的答案。

“一年以前,我还觉得谈一场恋爱最重要,经历过之后,觉得爱情没有那么必须,现在觉得工作最重要。”现在的蒋方舟一边忙着毕业,一边写小说,同时在给一家周刊撰稿,“如果不出书的话,月薪大概在1万左右,就是一般白领的收入。”她坦然地聊着自己的薪水。有广告商找到她希望能在她的博客上做广告,但被断然拒绝,“拍那条电脑视频广告也是帮朋友的忙,我是一个认亲不认理的人,当时拍了半天时间,酬劳是一台电脑,接拍化妆品广告是因为听说有机会去纽约。这些行为都没什么报酬,就是觉得挺好玩,也是人生经历。在我内心里还是觉得,靠写作作为收入才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有出版商想要把她这些年写的文章攒成一本书,“这些年我写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基本都是插科打诨,不能代表我的真实水平,不想出书还是因为自己有点精神洁癖,我很怕自己变成文化圈的混混,谁也不知道你写过什么,但在所有饭局里都能看见你。所以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拿出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篇三:高三备考励志阅读:蒋方舟:高三,我不相信传说!

高三备考励志阅读:蒋方舟:高三,我不相

信传说!

蒋方舟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原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

她于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现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

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逃出生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

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在我看来,前面要加个“运”字——“运动员会”。我上清华以后,认识一个同学,他在高三前,一直是个运动员。上高三之后,成绩排名在30多名。高三毕业时,高考成绩却是全班第一。问其奥秘,他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教练说,只有你流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我对高三没机遇任何幻想,甚至对大学将要给予我什么,也没过多的期待。高三是个竞技场,你是个运动员。一切的借口,一切的伤痛,一切的眼泪,一切的软弱都无人喝彩。不要说什么过程最重要,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王道。

如果你没有退路,不能退到国外的大学、父母的摊点、复读学校……那么,来到这条起跑线上,就尽快打消幻想吧。没有奇迹,所有的奇迹都是一步一步发生的,只是最后那一步引起世人关注而已。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数重要。

二、补弱科。

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下去。

成绩排名被认为是反教育规律的,现在正被人性化的抨击。但我以“运动员”的思维,认为成绩排名是天经地义的。空口鼓励没有用,数据才是硬道理。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后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才不会在自己蜗行龟步的时候,妄想着拿世界长跑冠军。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成绩区间,在570-590之间。我的名次从来没有跌落到班级第七名之外。不过要超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再做题;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

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进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最多的学生。”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所有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600页。每天晚自习近4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渡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布置这么多题。我的题,全都来自教辅书市场。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教旨主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我不会傻到做所有的题。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有用的那一部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上高三之前,老师对我说:“你的目标是清华和北大。”我知道,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我有上北大或清华的可能性。这不是句空话和豪言,而是种规划和实施。

从暑假开始,我就在为自主招生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

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

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的高考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后来,有很多人向我咨询自主招生方面的事,我并非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也不具备示范效应。但是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道塞到了哪里,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就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但是我不相信。

参加自主招生前,我阅读过很多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登陆过很多大学的招生论坛。在那里,接触到一些大学的招生人员。很多招生信息,都是公开的,也是欢迎考生去咨询的。比如如何准备个人资料,如果寄错了资料该怎么办?具体该找谁联系?招生组负责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可以当面咨询?这些,对于开放的大学,并不是什么保密信息。如果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能保证,可以委托给家长活着亲友。尽可能地早作准备,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符合招生简章上得条件。证书齐备,盖章齐全,耐心等待。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