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的衔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8:29 体裁作文
议论文的衔接体裁作文

篇一:议论文过渡衔接

议论文的过渡衔接

一、赏析比较下面两篇短文的异同。

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当你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时,心中也许会有梦想和希望。两条交叉的直线编织成了一张迷人的网,谁也不知道路的远方是莺歌燕舞还是荆棘丛生。站在十字路口上,你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走西口》中田耀祖在十字路口上做出了选择:抛一只鞋,让老天爷决定你的去处。这种做法太过悲观了,我们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一边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另一边是向往已久的山水田园,华盛顿本可以连选连任的他却选择了解甲归田,只因为这太过绚烂的一生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他不再追名逐利,他开始寄情山水,如画的田园中又多了一个桀骜的灵魂。曾经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好少年,却沦为今天令人唾弃的贪污犯,文强的堕落令人惋惜。正是尊严与利益的十字路口上他愚蠢的选择,才造成了今天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应该有冷静沉着的头脑,明白哪一条才是你希望和应该走的路,不要让一时的蝇头微利引你误入歧途。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能怀揣一份淡定与从容,在十字路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当你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时,心中也许会有梦想和希望。两条交叉的直线编织成了一张迷人的网,谁也不知道路的远方是莺歌燕舞还是荆棘丛生。站在十字路口上,你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还记得《走西口》上田耀祖在十字路口上做出的选择:抛一只鞋,让老天爷决定你的去处。这种做法太过悲观了,我们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很多时候,站在十字路口,你首先需要有沉着冷静的智慧。

我们忘不了华盛顿站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一边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另一边是向往已久的山水田园,本可以连选连任的他却选择了解甲归田,只因为这太过绚烂的一生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他不再追名逐利,他开始寄情山水,如画的田园中又多了一个桀骜的灵魂。十字路口边冷静沉着的选择让你梦想成真,但是冲动鲁莽的选择也许会让你走上不归路。曾经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好少年,却沦为今天令人唾弃的贪污犯,文强的堕落令人惋惜。正是尊严与利益的十字路口上他愚蠢的选择,才造成了今天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灯红酒绿的奢靡让多少铁血男儿卑躬屈膝;繁弦急管的奢华让多少正直的灵魂忘记了誓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应该有冷静沉着的头脑,明白哪一条才是你希望和应该走的路,不要让一时的蝇头微利引你误入歧途。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能怀揣一份淡定与从容,在十字路口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目标

掌握几种议论文过渡衔接的方法并练习应用。

三、常见方法

1、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衔接。

常见的语言表达:

■??可以??但??

? 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过渡; ?“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

? “相反的事例如??”

?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示例1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许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外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做一回理性自己》 示例2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2、材料与观点的过渡衔接。

常见的表述方式: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读完这则材料,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3、??惊叹之余(感慨之余,感动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

4、??为什么会这样呢(自问自答,引出观点)

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6、??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

7、??这个故事(这句话、这件事)虽朴实无华,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无可辩驳的道理??

? 8、??这让我想起了??

示例:

我们究竟该打捞什么?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英勇献身。如花的生命凋落之后,浮出水面的却是:渔船有没有见死不救,借机漫天要价的争议;民间打捞公司以暴力垄断经营年收入约百万的惊人事实;“挟尸要价”事件对政府缺位的拷问……

面对这一切,我不禁要高声质问:我们还有什么落水了?什么被我们抛入水中?? ? ? ? ? ? ? ?

我们究竟该打捞什么?痛思之,深思之,是我们的灵魂落水了,是一颗高洁的灵魂被我们抛入拜金的潮水中,我们更应该打捞起那拜金潮水中的灵魂。(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论点)

练习:

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请补充恰当的过渡衔接语)

3、叙议之间的过渡衔接。

A、先议后叙。若先进行理论论证,再进行事实论证,过渡文字一般是直接引出事实。 常用过渡方式:

? “就拿??来说吧”或“例如??”

? 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 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你随意拾起一朵浪花,都能说明这个道理。 ? 还记得??/是否还记得??

? 忘不了

? 回眸历史

作文实例

? 1、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 2、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 3、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

? 4、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示例: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例如)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谈意气》 练习:

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生的永恒呢?源于一次次心灵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

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扫尽狼烟扬声边塞,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岁难饱,也甘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清高的选择。在一次次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选择永恒》(请补充恰当的过渡衔接语)

B、先叙后议。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分析,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1、由此看来(可见), ??

2、这个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其真正含义。

3、 ?? (这些人的言行)无一例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4、??。这正如生活中广为传颂着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5、 ??。让我们牢牢记住??(事例中人物的名言或精神)并让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吧!

6、“??”,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7、“??”这句话颇有道理(说得多好啊!)它道出了??的真谛。

8、“??”这妇孺皆知的俗语(事实 )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9、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

10、试问,是什么使他走向了成功(陷入了困境)?

11、试想??

12、如果??还会??吗?

13、这些故事/典故/事实时刻警醒着我们??

示例:

还记得赵括“纸上谈兵”和马谡“痛失街亭”的故事吗?两个典故像两面警世钟,时刻在警醒世人:需要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波兰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曾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在我们中国,这方面的格言警句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象“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无一例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开去》 练习: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请补充恰当的过渡衔接语)

4、辩证过渡衔接

所谓的辨证,就是多多地变换角度考虑问题,尽量把话题涉及的角度想全了,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它的作用,也可能还有其他事物的作用。写作的过程中,可先写其中的一方面,然后把其他的一面或几面补充上,而它们之间需要流畅的过渡。

常见的语言表达:

■ 当然??但是??

■ ??不是??而是

■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 诚然??但是??

■ ??固然??然而??

■ 毋庸置疑??可是??

■ 是否所有的……都如此呢?

■ 虽然??但并非??

■ 但是??

■ ??并不是??

示例1

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示例2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示例3

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练习1

我们不能否认:一个功勋显赫,一心为国为民的人,的确是个英雄,他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斗志,令我们大受鼓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必系怀王,忠于朝廷,甘心为国家效命,可最终因小人诽谤进谗,而无奈投江自杀;谭嗣同有志挽救中国衰败的命运,积极投身变法,但是最终被顽固派杀害……他们对国家抱有赤胆忠心,尽管失败了,但谁又能否认他们是铁骨铮铮的英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请补充恰当的过渡衔接语)

练习2

篇二:议论文的过渡和衔接

议论文的过渡和衔接

我们平时在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常常脉络不明,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这主要是议论文的过渡与衔接没有处理好。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衔接是 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究其实质,过渡与衔接并无多大区别,主要是使文 章前后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用的表述方式。

一、材料与观点之间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

【例1】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二、论点与论述之间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

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例2】

一滴水,渺小的一滴水,既不能生津止渴,又不能洗衣煮饭,更谈不上什么威力了……那么为什么渺小的水滴能穿透岩石呢?仔细想来,不难懂得:这奇妙 的不可思议的水滴正是靠着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才最终取得成功。这使我想到人,一个人,不管做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不管他能力大小, 当他的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获得成功。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

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

2、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3、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这正如……所说……”

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6、“……”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

正、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词语。正、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

【例3】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 报,也许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五、整体层次之间

议论文的说理常常具有层次性。文章必须在整体上有自己的过渡衔接体系。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关联词句进行组合串联。

【例4】

诚信无价

……(引例)

是的,诚信是一种人格,一种无价的美德。(论点)

因为,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正面论证)

因为,诚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正面论证)

因为,诚信是国家民族兴旺的关键。……(正面论证)

但是,现代社会诚信更是面临严重的挑战。(反面论证)

……所以,(分析论证)

……总之,自尊无价,诚信无价。让自尊和诚信之花盛开在你我身边,永不凋谢。(结论)文章用“是的”——“因为”——“但是”——“所以”——“总之”这种“起承转合”式的议论结构使文章前后关联,成为一体。

此外,在使用关联词句之余,也可以把关键性的词句重复使用,使其串联文章,起好过渡衔接作用。

【例5】

明星代言

……他们都是名人,他们都曾引导过我们。

现在,同样被称为名人的明星们,你能引导我吗?

……明星,你要这样引导我吗?

当然,不可不论明星的影响有时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作用也是很大的。……同时,明星们的做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明星,你应该这样引导我。

……明星的引导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如一把双刃剑。对于明星的影响,我们应精心“挑选”,去除糟粕,以“买”得最合适的“商品”。

以前,一代代名人影响着我们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今天,明星同样能引导我们迈上新的台阶。

明星,你能引导我。

(该文系2009辽宁卷满分作文)

总的说来,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但是也可以总结一些有常用的方法,以上这些方式的组合使用也是常常出现的。

篇三:议论文衔接的用法

1、流畅的衔接语句

O起

1、最近爆出一大新闻2、常在街头巷尾听到3、此事令……颇感惊异4、据报载5、所谓……的问题,只是……6、……造成这种状况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的确应该作一番深入的反思和探讨7、《XX》为此发表了……的文章,以期引起广泛的讨论8、近日读到……9、历史老人教导我们……10、不知你是否相信……11、自古以来

O承

初探意义:

1、读读这样的消息是令人??2、观后令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3、至少给我们这样几点启迪4、??,我很同意这一观点。5、它留给社会的思考将是??6、有识之士普遍认为??7、显然??8、这真是??9、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0、这一事实告诉我们??11、不难发现??12、??道出了??另一种效应13、如今??也就是说??正是??14、??一语道破天机15、??深有同感16、窃以为??17、??被不幸言中18、不能不说是??

19、所谓??是指??,它包括??

引证:

1、??尖锐地指出:“――”2、??真诚地感叹道:“――”。3、还是听听??的声音吧:“――”。4、记得??曾经说过:“――”5、你一定记得那句有名的古语:“――”6、“――”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7、“――”??的话对其作了恰如其分的概括(说明)8、??有一句名诗千古传诵??9、正如古人所云??10、??曾告诫我们??11、常言道??12、??一语道破了??13、我很欣赏??的一段精辟概括14、令人难以忘怀

批驳:

1、绝不是??更不是??而是说??2、本来??然而??因而??3、如果??不妨??但是??4、??显然过于偏激5、??其实不然6、笔者无意一概反对??问题是??7、如此谬论,岂不贻笑大方(天下)?实在令人难以苟同8、??显然有失偏颇9、??为我们不耻10、其言词背后的真正目的是??

并列:1、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还有,再次,此外,最后)2、又??,又???3、一方面,??另一方面??4、有时??,又有时??5、君不见??君不闻??6、换个角度??7、主观上??客观上??8、眼前的??长远的??9、显形的??隐形的??

10、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11、个人方面的??集体方面的??国家方面的??12、可以估算的??不可估量的??

O转

进退转换:

1、进(退)一步讲??2、但是(然而,诚然,固然,不过??)3、反观??4、虽然(即使,纵令??),殊不知5、不仅如此??6、正因为这样7、当然(至于,既然)8、遗憾的是??9、既然??那为什么???原因是??10、就??一点来说11、尤其令人??是??12、且不论??就是??13、然而人们不禁要问??14、不可否认15、倘若此说不谬,那么??16、极而言之??

添加补足:

1、至于??2、为什么呢?其原因正是??3、如果可能的话,还要?4、值得一提(注意)的是??5、于是,??6、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7、如果这样认为,那么就显得太??8、然而到了今天,情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正反对比:

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而恰恰相反??3、令人欣慰的是??4、如果说??那么??正好与此相反5、有比较才能有鉴别??6、值得注意的是??7、具有讽刺意义的

是8、物极必反9、更可笑的是

O合

议论文的衔接

总结概括:

1、一言以蔽之??2、总而言之3、综(纵)观古今4、由此可见??5、综上所述,显而易见??6、行文至此??7、要??关键还在于??8、因此可以说??9、平心而论??10、依我看来??11、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

呼吁号召:

1、值(在)此??之际,让我们??2、如果(只要)我们??,就??3、正如??,[当??],我们必须(应该,要)??4、为了??,我们将??5、对于??现象,必须??6、愿(希望)??7、为此,我们再次呼吁??8、对此,我们不能再坐以静观了9、光靠??必然孤掌难鸣,鞭长莫及,所以,我们需要更多人来参与

警告批评:

1、在此,我们要提醒某些人??2、我们要义正辞严地警告??3、??已成为??中的一个痼疾了!4、更令??担忧的是??5、??给我们敲响了警钟6、请××注意,朗朗乾坤,应该清醒地看到7、××事件不啻是当头棒喝8、××事件给某些糊涂虫敲响了警钟

9、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2、高频的典雅词汇

O探究

归根结蒂,洞见症结,见微知著,事出有因,入木三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昭然若揭,开雾睹天,名不虚传,名不副实

O举例

历历在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独有偶,层见迭出,概莫能外,不一而足,俯拾即是,莫不如此,屡见不鲜,触目皆是,大有人在,层出不穷,层见迭出,不知凡几,过江之鲫,为数不少,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O引用

切中要害,切中肯綮,一针见血,颇堪回味,至理名言,振聋发馈,当头棒喝,一语破的,真知灼见,不刊之论,鞭辟入里,探骊得珠,不会健忘,余响犹在,依稀记得,记忆犹新,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沦肌浃髓,目光如炬,言近旨远

O对比

迥然不同,霄壤之别,判若云泥,南辕北辙,等而下之,相去无几,相形见绌,相形失色,相形之下,不可同日而语,小巫见大巫,薰莸异器,稍逊一筹,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棋逢对手

O递进

毋庸置疑,毋庸讳言,显而易见,人所共知,众所周知,每况愈下,等而下之,一落千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加无已,于今为烈,出人意料,欲罢不能

O批驳

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奇谈怪论,蛊惑人心,不以为然,风马牛不相及,反其道而行之,一孔之见,管窥蠡测,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穿凿附会,涉世未深,挂一漏万,盲人摸象,断章取义,本末倒置,信口雌黄,荒诞不经,荒谬绝伦

O概括

古往今来,抚今追昔

O号召

昂首阔步,抖搂精神,乘风破浪,见贤思齐,发扬蹈力,当仁不让,投袂而起,一往无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O警告

大放厥词,倒行逆施,为非作歹,引以为戒,一误再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为虎作伥,丧心病狂,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翻然悔悟,改邪归正,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