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盘古的名言警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21:47 作文素材
盘古的名言警句。作文素材

篇一: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篇二:哲学--名言警句诗词俗语的哲理

《生活与哲学》教材名言警句诗词俗语的哲理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哲理】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①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哲理】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哲理】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哲理】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哲理】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

不同的价值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物质决定意识。

6.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7.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8.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9.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10.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2.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3.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5.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

17.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9.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20.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

样性。

2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4.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5.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6.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8.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0.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1.竭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2.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4.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7.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8.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41.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优化法。

4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4.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6.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8.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9.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5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6.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9.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60.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61.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

不忽视次要矛盾。

65.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6.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7.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8.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联系观)

6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7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71.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3.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4.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76.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7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78.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具体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99.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篇三: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四年级语文试卷

[积累运用](47分)

一、 看拼音,写汉字,注意把字写得正确、规范。(12+3=15分)

guàn guàns?ng s?ng

歌 吟pácánkuì

二、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地读音。(6分)

分外( fēn fan )朝廷(tíngtín) 一担(dàn dān) ... 一亩(mǔ mǒu) 一撮(zuǒ cuō)渗(shang shan)漏 ...三、由人物或事物联想到的成语。(6分)

盘古——( ) 林则徐——( ) 老师——() 九寨沟——() 泉城——( ) 荷兰——() 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眉冷对 同()共济 千帆()发 温文尔( ) ()作等身 亲()无间 敢()敢言 相得()彰 1、既然我们是( )的朋友,那就应当( )。 2、鲁迅先生文学成就很高,可以说是(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血爱国的志士,面对恶势力,他()、()。 3.写一句话,至少用上两个拟声词。(3分)

五、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0分)

1.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你会看到的金丝猴,的羚羊,的大熊猫, 的小熊猫。

2.学了《说勤奋》后,知道了 。3、俗话说“ ”,读书是非常有益的。你还能再写出两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 4.读了盘古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从心底里敬佩两位 (成语或四字词语)的大英雄。

5.欣赏着徐悲鸿的奔马图,想到他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事迹,我暗暗对自己说:这就叫做。

[阅读理解](27分)

六、享受阅读,完成练习。(14+13=31分) 1.填空题。(4分)

(1)( )从一个别人眼中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2)《昆虫记》是一部( )。作者在《昆虫记》里向我们介绍了( )、( )、( )、()等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 ( ),因为()。

2.选择题。(10分)

1.法布尔被誉为()

A.昆虫界的荷马 B.昆虫界的圣人 C.昆虫至圣 D.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2.昆虫记是一部()

A.文学巨著,科学百科 B.文学巨著 C.科学百科 D优秀小说 3.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A.调查了许多资料 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养了许多虫子 D. 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4.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 )

A.普利策奖 B.诺贝尔奖提名 C.安徒生奖 D.诺贝尔奖

5.扫烟囱的孩子丢了钱币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

A.被师傅狠狠打了一顿 B.很多学生帮他凑足了多余他原来的钱。

(二)短文(13分)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

那位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个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个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我看了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个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

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还有标点符号没加上,请你标出来。 2、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

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 车上的人特别多。 C. 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的人特别多。

3、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

A. 让座姑娘B. 老人 C. 女儿D 作者

4、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 ”画出来。 5、前文说“我看了很疑惑。”后文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用“~~~ ~~”画出来。

6、读了短文,请你说说谁“成全善良”?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习作表达]

七、习作。(24分)

1、我要感谢 (你要感谢谁?为什么?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