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1:53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习惯高中作文

篇一:2014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

2014年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 高考作文

2014-05-06 0855

2014年南京三模命题作文“习惯之后”指导及范文

18.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立意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

1.基本原则

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

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

(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62—56)

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55—49)

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48—42)

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41—28)

(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例文,仅供参考: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篇二:高考语文作文训练《习惯》

莫让“旧”限制了“新”

高三(18)班 谭鎏阳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代人都受着深远意蕴的熏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旧”都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唯有不断求“新”才能开创新的的天地。

常听老辈人念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前辈似乎已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归纳为那些教育子孙的条条框框,仿佛唯有按照他们划定的线走才不会“迷路”,一旦我们想要跳出这些因循守旧的边框,总会有一些人指指点点,阻挠我们探求“新路”的步伐。

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历史最民富国强的时期与其求“新”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国家不限于自给自足的安乐而是与其他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相互促进发展;人民不限于旧时的耕作工具,利用聪慧的大脑,大大提升了国民幸福指数。相比之下,本来国泰民安的清政府去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致使自身发展落后,最终被“洋炮”轰开了大门。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可谓将受封建“旧”思想迫害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旧”她遭到了鲁四老爷的嫌弃;因为“旧”她丢失了自己可怜的孩子;因为“旧”她耗尽精力捐了“门槛”;因为“旧”她遭受婆婆的绑架最终毫无音信。

因为“旧”使本来富强的国家变得硫璃破碎;因为“旧”使一些人丧失了尊严;出卖了灵魂;因为“旧”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止而望却。然而,总有一些不愿守“旧”的人引领着这个时代,向我们展示着“新”的魅力!

享利·礼物用汽车将我们带入“汽”的时代;爱迪生用灯泡将我们带入“电”的时代;比尔·盖茨用因特网将我们带入“网”的时代;马云用“电子商务”将我们带入“点”的时代。他们没有因循守旧,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让“新”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亮点。

庆幸看到我们的教育从“呆板式”到“填鸭式”再到现在的“创新教育”;庆幸看到我们的经济从“大跃进”到“自给自足”到“小康经济”再到现在的“丰衣足食”;庆幸看到我们的文化从“仁政”到“新文化”再到现在的“源远流长”??

面对“旧”我们没有“全以食之”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面对“旧”的枷锁我们将其去除,坚定着前进的步伐。

莫让“旧”限制了“新”的成长,要让“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点评:本文能够准确的抓住“新”与“旧”着笔,思路开阔,或结合时代发展,或联系现实教育,论据丰富,层层深入,论述简洁而有力。文章若能从漫画《习惯》入手,再谈“新”与“旧”,将更切合题意。

何须习惯到底 高三(18)班 洪昳

漫画中的人物拒绝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坚持用自己所习惯的方式,即使改变后更便捷,更省事,更科学。习惯代表了一种生活的常态,然而一成不变的习惯却并不可取。

习惯本是一种良性的行为,但习惯到底更像是对传统的过分固守,对新事物的漠视,对发展进步的无声抵抗。沉湎于过去的人们,悄然扼杀改革进步的萌芽,表面上是对传统的守护,其实质是对未知的害怕,对改变的恐惧,还可说是个性的选择,倘若人人如此,社会怎会有动力来推动其发展呢?

古往今来,无一进步不来自于重大的改革,习惯的颠覆。秦时商鞅舌战群臣,推翻了腐朽的贵族阶级的习惯统治;五四运动时期,鲁迅、胡适等人高举文化、新思想的大旗,推动语言的变革,摒弃守旧的迂腐思想;西方亦有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彻底吹响了新生活的号角。这些进步,通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去除其中糟粕的部分,发展建立在习惯的改变

之上。其实,比起过去需要用漫长的以数十年为单位进行的改变而言,当今的社会才是日新月异。马云,短短十年,就已凭借电子商务的平台,以天猫、淘宝为基础,翻新了人们的生活。微博,微信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贫困的过去,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想到生活能如此便捷而高速。可你还在坚守习惯,对改变说不。那么你终究会被时代排气。

倘若是对将一辈子心血滋润同一块土地,心心念念在旧时光浸润下联系起来的邻家友情的老人而言,这种对习惯的坚守,可以被理解,甚至赞赏。可如果是对一个正直青春,风华无边,连人生之路的三分之一都没走到的青年人而言,这种习惯到底岂不白白浪费了热血,岂不白白蹉跎了岁月?你还没窥见过生活的全貌,还没跨越过千山走过万水,坚持过你所习惯的生活,岂不可惜?与其在旧生活里踯躅而行,不如在新世纪里展翅高飞,褪去束缚自己的习惯的枷锁,踏上紧跟时代的浪头。

何须习惯到底,让改变成为常态,跟上时代,你终将收获一段无悔而精彩的一生。 点评:本文立意准确,由漫画切入正文,非常自然,举例丰富,论述有力。

打破习惯,迎接新日

三(18)余安妮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就如同材料中的老人一样。似乎一辈子都习惯了用脸盆洗脸,用手洗衣服。放着现代化方便的物品不用,而仍习惯于用自己的老方法,费时费力不说,还浪费了已有资源,为人所笑。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像此老人一样,有着自己或大或小的习惯,疏于打破而被囿于其中。因此,学会打破那些旧习,你将会感受到温暖如新的阳光。

打破习惯,勇于尝新的人永远不会被社会所忘,他们站在浪头之上,探索着新的征途,成为无所畏惧的弄潮儿。马云打破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易习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阿里巴巴宝藏王国;乔布斯打破了人们对台式电脑的习惯,将厚重的电脑变为轻巧的ipad装进人们的口袋;马丁路德金打破了黑人面对压迫而默默忍受的习惯,奋起反抗,用洪亮的呼号唤醒了黑人们渴望实现自由平等的梦想。每一次打破必将迎接新生,每一声唤醒定会引发新的浪潮。正如《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所说:“不想过那种能一眼看到死的生活。”旧习消失,新习产生的过程伴随的是无数人生命的蜕变,伴随的是无数人以新的姿态迎接初生的朝阳。

然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虽易行,却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前有中国开创盛世的清朝因自恃物阜民丰而闭关锁国,而最终导致了被世界强国强行打开大门,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后有原行业巨头诺基亚,柯达等公司因习惯自己的传统产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纷纷宣布倒闭。历史就如同一条长河,从不因某人某事而停止流动。而在这条长河中,不仅充满了无数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因无法适应而被抛弃溺亡的危险。只有不断打破子的原有的姿态,充分抓住机遇,适时进行调整。待到浮出水面时,你终会发现日光早已等待着抚摸你的脸庞。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打破一些微不足道的习惯也许不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师,但每一次细微的改变就会蝴蝶扇动的一次翅膀,虽毫不起眼,但足以在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巨大的风暴。

囿于习惯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入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于不知不觉中死去,善于打破习惯者,才会如破茧的蝴蝶,迎接新阳。

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由漫画引入,然后由正及反,最后联系现实展开论述。特别值得学习的是文章第三段能够紧扣打破怎样的习惯,实现取得怎样的成就展开,使论述具体、精准。

篇三: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习惯之后”

高考作文习惯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习惯之后”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的预测层出不穷,考生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2014高考作文素材。高考冲刺网小编特别整理总结了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习惯之后,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做出预测,为考生高考作文写作提供素材。下面是2014高考命题作文“习惯之后”的素材内容,以及参考范文,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素材】

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参考范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