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文场景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3:37 体裁作文
记叙文场景描写体裁作文

篇一:设计记叙文的场景描写

设计记叙文的场景描写

“记叙文的场景描写”这个在小学就熟悉的概念,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能写好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答案是缺少关注。如果要关注,关注什么?不是如何“画眼睛”,而是如何“画风景”。

什么叫“画风景”?就是写出“我”眼前的“风景”。

本技法以事件为中心,分为三个操作环节:事前—事中—事后。

1.事前:第一层渲染。开篇描摹风景,为人物出场、事件的交代营造氛围。在人物出场后立即对人物进行精要的描写,重点写出“我”的感觉。

2.事中:第二层渲染。接着进行风景描写,应注意和第一部分的风景保持一致,但是不要完全重复。人物描写可以拓展开去,主要用想象的笔法描写“我”的感觉。可以用排比手法,将多元的想象组合到一起,铺排出一个“感觉场”。

3.事后:第三层渲染。进行第三次的风景描写,与第一次、第二次保持一致。注意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事件叙述的作用。继续进行人物的“感觉”描写,写出“事后”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我”的情感变化。

例如下面一篇优秀作文就运用了这样的技法。

忧与爱

①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上,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已是下了一夜。

②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③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叹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④“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⑤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⑥阴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立一夜排队,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⑦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呵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夜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⑧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于天地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⑨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了测眼压的医室前。

⑩父亲那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父亲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

?医院外面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能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

?“爸,爸……”

?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这是一篇成功地运用了本技法的作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事前—事中—事后”的线索展开。

1.事前:第一层渲染。第①~⑤段为第一层,“排队”。文章开头就是风景描写,“砭人肌骨的寒冷”“ 灰色地面上,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营造了一幅凄冷的场景。第②段人物出场,写父亲只扣住其目光,而且只写“我”的感觉:“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巧妙地将风景与对人物的感觉融合起来。第③段继续写父亲的目光,但是加大了想象、抒情的成分:“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叹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三个抒情性的问句构成一个排比的“场”,营造出一个情感的小高潮。

2.事中:第二层渲染。第⑥~⑩段为第二层,“检查”。一番描写,简要叙述,继续描写。“阴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开启第二部分。接着,在第⑦段用排比推出情感的第二个高潮:“我不知道父亲??不知道父亲??不知道父亲??不知道父亲??”这种多元拓展的形象描写是抒情的“绝招”。

3.事后:第三层渲染。第?~?段为第二层,“平安”。检查结果出来了,平安无事。一直担心的父亲,知道这个结果的瞬间会怎么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考生中有一千个父亲。这个考生的父亲是“爆发”:放声大哭。如果是你来写,会怎么写?第?段的写法很值得琢磨,尤其是写出感情的比喻句“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非常有表现力。作者最后升华的时候又用了一次“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还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风景描写发生了变化——此前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这里转而具有了烘托反衬的作用。

本技法成功运用的关键主要有三点:

1.事件具有一定内涵。对于高中生写作而言,更多的是需要选择有内涵的事件。当然,“内涵”也分层次,同样是父母之爱,精神的帮助可能更甚于物质的关心、身体的关心;身体的关心也分情况,带女儿来上海检查可能要比感冒时给女儿抓药更有表现力。

2.人物具有“抒情价值”。一般而言,人物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性价值,一是感性价值。一个陌生人的举止可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亲人的一个动作可能引发我们的感情涌动。记叙文更多地要关注人物的“抒情价值”,就是关注熟悉的人,尤其是亲人;关注一个能表达主题的细节,而非去写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3.描写具有“指向价值”。本技法的核心是描写,而且是一种大家关注比较少的“虚写”。要注意的是,“虚写”要紧紧扣住其作用去写,这就是“指向”。

篇二:记叙文 场景描写

记叙文 (场景描写)

从此不再疏远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斗争归根结底还是矛盾的体现。矛盾的类型又可以细分,上到社会矛盾,下至家庭矛盾。 从小时候起,家里的矛盾就日趋激烈。

我从小就是在乡下长大的。一只蝴蝶,一根油菜茎,一条小船都可以让

齐地切割,划开碧绿的田埂上缀满了青翠的草和各色的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土。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多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层层叠叠,独立鲜明。在这里,每株草,每一片叶子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甚至你自己都迷失其中。

只凭一波细浪微微翻腾,缓缓倾诉;上升时,像是江南的暖烟,大片大片只为烘托出那一丝苍凉;轻浮时,像是西域的沙石,飞舞汇聚,飘散不绝,眼花缭乱,难说其妙。而激昂高潮时,又像是从山巅发出的长啸,壮人心胸。我似乎走进了这乐曲里...这,是《二泉映月》吗?这,是《昭君出塞》吗?我兴奋上好几个小时。阳春三月的小径上,我挥舞一支竹鞭,重重地击打在

油菜花上,就会掀起一阵阵蝶舞。流水一刻不停的流淌轻快的歌谣,知了唱

响浓荫欢欣的颂歌。一切都显得温暖而安详。

悄悄地,一个戴着蓝色大帽的人出现在前方。不好!我撒腿就跑,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一顿好打。 面对遗憾

有一种历史的遗憾叫废墟??

当我看到纪录片中所谓的卫城时,我惊呆了。这就是卫城吗?这就是和人类星空上熠熠闪烁的那一长串人名紧密相连的圣城?

一睹断壁残垣亘在眼前,上面歪歪斜斜嵌着几扇窗子,在风中摇摇欲坠,云涌来,风鼓荡,遍地是乱石碎渣。通往帕提神农庙的,没有商店、没有招牌、没有鲜花、没有大理石铺成的路……到处是浑圆斑驳的石柱,有的随意堆叠在一起,有的仍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中直插云霄,还有的甚至被断成好几块或躺或立。 那一片绿色

餐桌上,母亲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菜,微笑着看着我吃饭的样子。“你

觉得我烧的菜和奶奶烧的菜哪一个更好吃呢?”我放下筷子,品味着,思考着,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不过,相对于母亲的菜,奶奶的菜里,多了一种家乡的味道。是的,家乡,这种感觉是家乡。老家啊,我已经多久没回到你的怀抱了?

?? 我记得,家乡的味道。走下车,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田野的风包裹着青青麦苗散发出的清新浓郁的芬芳,瞬间钻入我的鼻孔,我的灵魂也似乎融入了这

记叙文场景描写

一片土地。我还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条条田间小路整

田野的旁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不知它从哪里流过,也不知它将流向

何方。它留给我的,是流水也无法冲淡的快乐回忆。夏日里,那儿就成了我

们游玩的好地方。碧绿的湖面,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祖母绿,纯净,不容一

丝杂质。湖面下,是水草欢快的歌舞,它们扭动着青绿的腰肢,踏着流云一

般的舞步,好像一群水中的精灵。水面上,是一群小屁孩儿垂钓的身影。孩

童的心性最是不安分,一时半伙没有成果便甩手不干了,却见不着恼。提起

竹竿击打着岸边那一棵不知活了多少个年头的树,树上那酸酸甜甜的果子便

如下雨一般落入水中,引得鱼儿阵阵。不时有老人在这捕鱼。船沿上立着十

数只鸬鹚,好似黑甲将军一样威武。老人的目光透过湖面,不知是在感慨这

似水流年还是在想着别的什么。船随波逐流,泛绿的湖面上,留下的是孩子们追逐的身影┄┄

可如今呢,村里的树依旧蓬勃,但却阻止不了村庄的衰亡。

??

我知道,村庄的哀伤。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农民,也许将成为历史上一群特殊的符号。今日的村庄,也是明日的城市。 我的心,始终牵挂在这片土地上。

只是,心中深深地怀念,那一片绿色。

情理之间

还记得那一曲二胡,似乎无数人生起落和命运悲欢都暗藏其中,来自那位艺者的心。 傍晚下了课,骑着车穿梭在华灯初上的街道里,被如潮水般的人群淹没。千篇一律的装饰,再美的精致也让人心生厌倦。

但当我路过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时,这时一段美妙的声音飘进我的耳朵里,我如获至宝,停下了脚步。

那二胡曲,安静时,像北方宁静的大海,似乎万顷巨浪都沉浮于天际,

这声音是在描绘月光吗?这声音是在轻声哭泣吗?

走过

再过一阵子老家那一带的房子就要拆迁了,爸爸让我放假抽空回去再看一看,毕竟,那里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老家也许是这个城市还未被开发的几个“处女地”之一。崎岖不平的青砖路,碧波荡漾的麦浪,偶尔传来的鸟儿吹愉的叫声,在这十几年间似乎从

未变过。时间的痕迹在这里毫无踪影。

沿着沙眼路走了不远,就看到了那座拱桥,它依然挺着大肚子躺在河面

上,这么些年来没有发福,也没有消瘦。我还记得自己在五六岁时和小伙伴

们比赛爬拱桥的事情,那时的拱桥对我而言是一个很高的“山坡”,爬累了,我

们就在上面躺下,嘴里叼着小草根,谈论着该怎么抓青蛙。想着这些,我已

经不知不觉轻松地走过了拱桥。时间走过,它没有变,只是我长大了。

走过

现实总如一个原点,分开了确定的过去和待定的未来。对于已走过的从前,我总有着无尽的迷恋。喜欢那些回忆,喜欢那些走过的往事。而往事中,被那条水泥路深深地占据着。

??

慵懒也罢,恬静也好,初入住这样的地方时,却心中有千万个埋怨。然而在靠近学校的地方,惟有这一处安静之处可供落户。也就将就了,但心中还是深有后悔。与其说是小区,却更似一处贫民窟,路中央破碎的水泥环因年久失修而钻出了三三两两的杂草,路北侧室一排低矮的民房,近一半的地方红砖裸露,不知是因为水泥剥落了,还是当初根本就懒得没有刷就草草了事了,就更别提破损的木门和绿苔荫蔽的墙角了。路南侧是三层的老式公寓,与南侧相比,除了高些,也没有优点了,我家便也在其中了。

平日里,这里离繁华的街道较远,便也少了城市的特有喧闹,但家常闲

言却也不少。每次家里呆腻了,但出来沿着破路走远,听两边或洗衣,或淘米做饭的人家扯扯家常,或看一圈人围着临时搭了的牌案玩上两圈,也渐渐适应了,还感到了难有的放松与清闲。即使到了下雨天,南北两路的人家也能隔着窄路拉上几句。这里的人都很熟稔,总让人感到团体的温馨和朴素的温暖,令人烦恼少了,多了轻松。而那条被我走过无数遍的小路也总能惬意地聆听百家长百家短的,甚至有时能开出开心的不知名的花来,美丽而又单纯。

围观

与家隔了一条路有一间药房,平时感冒头疼总会去买两盒药。 买药会花很长很长时间,每次回去总被妈妈责备:“丫头又围在那儿看了!”我总是低头嬉笑,不作回答。因为我们都知道,药房正中那小小的中医室总会绊住我的脚。

推门进去,正对的便是一张古朴的木桌,后面是一排排同材质的小抽屉,被漆成暗红色,暗得像黑。木桌后面有位老者,须髯近百当是他那样。桌上一本笔记本,里面是手抄的病状、用药,我都偷偷看过。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可极少是来看病的,更多的人是围观,围观让这小小的地方很热闹。许多人匆匆从柜台上买了各式西式的胶囊、冲剂,然后在这小小的中医师前迈不开脚,非得围上去看两眼才满足,围观不是中国人的通性吗?

最 好 风 景

差一点,错过了那最好的风景。

从书店出来时,天已下起了细蒙蒙的小雨。幸亏有所准备,我撑起伞,向站台走去。

天阴沉沉的,没有一抹亮色,像是被泼上一层厚厚的墨,浓得化不开。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细细的小雨天,像上受了委屈只射在墙角偷偷抽泣的孩子。路上的人行色匆匆,都不自觉裹紧衣服,加快脚步。一会儿,便消失在雨雾中,不见踪影。到了站台时,那里已经挤满了人,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暗色的,有的不停地唠叨这鬼天气,有人皱着眉头,沉默着。突然觉得,那站台里有太多的不快乐,让我本能地排斥。汽车来时,那么多人一拥而上,我撑着总体上,准备离开。

篇三:记叙文中人物与场景描写之我见

记叙文中人物与场景描写之我见

人物与场景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就是由一个个人物与场景的合理组合构成的。所谓人物描写,就是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摹,来凸显人物形象,或者借由所描摹的环境来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所谓场景描写,它实际上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人物与场景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物是场景中的人物,场景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描摹的人物与场景必须符合生活实际,给人一种真实之感。 身边特别有个性特色的人物,或者难忘的风景,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现实的素材才最能打动人心。但有些学生因为生活平淡,平时不注意观察周遭的生活,因而一写到记叙文就胡编乱造,虚构情节,给人一种极不真实之感。

例如: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爸爸开着车载着我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山间小路上,突然,我们的身体猛地往下降,整个后车轮陷进坑里了,雨越下越大,这时,一个穿黄雨衣的老大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大雨无情地冲刷着他脸上的沟壑,他对我父亲说:“师傅,我在后面推时,你踩油门。”只见他咬紧牙关,身体微微前倾,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坐在车上的我心想:老爷爷和我们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助我们呢?想到这儿,一股莫名的暖流涌上心头。终于,车子被推出了泥坑。

看似很感人的一段人物与场景描写,由于不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因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既然老爷爷在为我们吃力地推车,作为当事人的我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在思考着老爷爷为什么帮我这个问题,如果在现实情境中,一定会下车和老爷爷一起推车,而心里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这车能不能被推出泥坑,至于老爷爷为什么帮我们这个问题应该是在车子被推出之后才会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有意识地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件,在描摹场景凸现人物的时候最好是能合乎生活的真实,即使是虚构的也应建立在现实真实的基础之上。

二、能够运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应注重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中心。语言描写应善于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动作描写应让人物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所描写的动作要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在心理刻画时,要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细节描写应注重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例如: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

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 本段的动作描写特别细致,“拄”“顶”“挪”“抓”“抱”“放”“蹲”“捡”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突出残疾小女孩高贵的品格。

三、能在场景中恰当描写不同人物的形象,凸现场景气氛,会借助简洁的景物描写来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看下面这个例子:

骄阳似火。日光轰轰烈烈地倒在露天的广场上,行人三三两两往家赶去。空荡荡的小广场上,似要燃烧起来的一切都是如此眨眼,耳边静得没有一丝风声。“行行好吧??”突然,一个突兀的声音刺破了焦热的空气。抬眼寻去,这才发现被晒得无精打采的樟树下面,坐着一个人。他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破旧的小背心早已脏得不成形,汗水将它紧紧黏在它的身上,他浑浊的眼睛空洞而无力。“行行好吧??”他又一次轻启苍白的嘴唇,然后又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唇。我低头发现他身边仅有的一个小矿泉水瓶空得流不出一滴水。瓶子边趴着个小娃娃,看样子已经睡着了。小小的脸上眉头紧紧皱着,黑乎乎的小脚丫依稀可见被蚊虫叮咬后的红包。小家伙睡

得极其不安稳,嘴里叮咛一声又翻了个身,又昏昏沉沉地睡去。 文段开头部分借助简洁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烦闷的氛围,并通过对乞讨者语言、肖像的描写以及对小娃娃肖像、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乞讨者处境的困难,成功地引发出读者的怜悯之情。

人物与场景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难点与重点,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不断加强训练,才能真正把握其写作精髓。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