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荀子思想主张8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6:55 字数作文
荀子思想主张8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

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篇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

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几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郇,古国名。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在今山西临漪。春秋时为晋地。”又记:“荀,古国名。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在今山西新绛”。这就充分证明,郇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许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于是郇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春秋后期,荀氏又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

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但主要有二说。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篇三: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張《學習方面的》

荀子說,人們應當學習儒家的經典,做封建時代的聖賢。當然,誦《經》讀《禮》既是學習文化知識,又是接受封建禮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說學習的意義在於“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可見荀子強調學習,是偏重於封建禮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強調學習儒家經典應當指導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於動靜。端而言,儒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又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荀子主張學習聖賢之道,要在思想上紮根,要落實到行動上,一言一行要能成為人們的法則。荀子認為,古代人們學習聖賢之道是為了修養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後來人們學習聖賢之道只是裝樣子給人看,取悅於人。對於後人這種脫離思想品德修養的學習態度,荀子給予了尖銳的批評。

荀子十分重視向良師益友學習,以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荀子認為,學習聖賢之道最方便的辦法是接近賢人,以賢人為榜樣,處處向賢人學習,其次才是學習禮法條文。荀子說,如果一個人不願接近賢人,愛慕賢人,向賢人學習,又不能學習禮法,以禮法約束自己,那麼他不過是學了些雜亂的知識,會訓釋《詩》、《書》的句子罷了。這種人一輩子不過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見,《勸學》的主旨並不是講文化知識的學習,而是著重闡發思想道德的學習修養問題。荀子看來,學習的第一要義就是做一個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學習就是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導自己

荀子思想主张800字作文

的思想和行動。荀子認為,學習不學習先王之道,關係著培養什麼樣人的重大問題。地處東南的吳越與地處北方的夷貉,他們的孩子落地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呱呱啼哭,長大以後語言和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由於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可見學習對人的重要性。因此,荀子接著援引《詩經》的話,勉勵人們不要貪圖安逸,而要克盡職守,向正直的賢人學習看齊,這樣神明會審察一切,賜給你大福的。荀子說:“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意思說,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來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沒有災禍。這就說明學習可以使人聰明起來,免災遠禍。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所謂“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善於學習罷了。

談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荀子說”蘭槐之根稱為芷,芷本來是君子所愛佩帶的飾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會接近它,連老百性也不願佩帶它。這個比喻告誡人們,不可不注意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荀子最後概括說,人們應當選擇環境好的居處,應當選擇賢士交遊,這樣才能防止受到邪惡小人的影響,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薰陶。

在勸學中,荀子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注意品德修養,這樣才能避免蒙受恥辱和

災禍。

荀子還講學習應當循序漸進,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他在勸學中說“積土成山,……聖心備焉。”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時積累起來的。一個人不斷行善,就會形成美德,就會得到高度的智慧,就會具備聖人那樣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組排比句,更生動地說明了不斷積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說的基礎上,還應當說明以下一些問題。

荀子的生平

荀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史書對荀子的生平經歷記述不多。在司馬遷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對荀子的記述只有220字。在荀子的《儒效》《議兵》《強國》等幾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勸諫齊相、論政於秦,議兵於趙的一些事實。但都對荀子的祖籍、經歷和生卒年沒有明確記載。而在後來研究荀子的一些書籍中眾說不一。我在編輯《蒼山名人》時,對荀子這個名人進行了認真負責地考證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荀卿,趙人。”1999年版《辭海》記:“荀子,趙國人”。都沒有注明具體的屬地。但是人們公認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麼縣卻說法不一。有的說在今臨漪縣的,有的說在今安澤縣的。然而,從近年來出版的《臨漪縣誌》和《安澤縣誌》中,卻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發行

的《新絳縣誌》人物卷第一節人物傳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傳中對荀子的祖籍,作了這樣的記述。

荀子祖籍古荀國,現今新絳縣之席村,原稱荀城,即古荀國之都城。春秋時被晉國所滅,戰國時三家分晉後,絳州一帶本屬魏國。

但因秦、趙、魏之間連年戰爭,國境線犬牙交錯,時有變化,絳州一帶曾屬趙國。臨近的稷山縣廉城,相傳即趙國大將廉頗屯兵之地。故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荀子和孟子合寫列傳時,稱荀子為趙國人。新絳城內龍興寺發現“荀子故里”石匾額一塊。當地至今流傳著關於荀子的許多傳說。

再據1999年版《辭海》記:“郇,古國名。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此。在今山西臨漪。春秋時為晉地。”又記:“荀,古國名。姬姓,春秋時為晉所滅。在今山西新絳”。這就充分證明,郇國的都城在今山西臨漪。晉武公三十八年(西元前678年),晉武公吞併了郇邑,不許郇侯的子孫稱公孫氏。於是郇侯的後裔就按宣帝以來的舊傳統以“荀氏”行世了。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荀氏遷徙到距臨漪東北約80公里的新絳另立荀國。春秋後期,荀氏又在地主階級的武裝割據中失敗,被晉所滅,荀邑屬絳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員逃離晉國,依附趙氏。趙、魏、韓三家分晉後,荀邑絳州屬魏地,但也曾屬趙國。

因此,可以認定,荀子的祖籍為今山西省新絳縣,較為確切。

至於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說成是趙國邯鄲人,則屬附會之說。

二、荀子的經歷

在荀子的經歷中,爭議的焦點,就是荀子的始遊齊年齡。但主要有二說。一是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年五十始遊學於齊。”二是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在以後的一些書籍中,凡涉及荀

子始遊齊年齡,均引自這二說。但這兩種說法,都與荀子的生平和經歷座標不相貼合。據史書記載,齊湣王十七年(西元前284年),燕國將領樂毅率領燕、趙、秦、魏、韓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先後攻下70多城,齊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將淖齒殺掉,齊國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於是稷下學宮的學士紛紛離散,荀子也投奔楚國最有權勢的大家族之一黃歇的門下。

又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襄王時期是在西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國入臨淄而聽政是西元前278年,也就是齊襄王六年。史書記載齊襄王六年(西元前278年),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誘使燕惠王罷樂毅,以騎劫為將。接著,田單借燕軍麻痹之時,用火牛陣向燕軍發動猛攻,一舉收復齊國70多城的失地。隨後,田單親迎襄王於莒,入臨淄而聽政。

齊襄王複國後,希望恢復霸業,重振齊國雄風。同時,齊襄王還承繼先祖遺風,重整稷下學宮,並四處詔集亡散的學士。荀子是在這時由楚返回齊國的。由此,可以說明,荀子是在西元前284年前後始來齊國稷下游學的。這時,荀子在30歲上下。“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這句話,是荀子在齊國遊學的重要根據,也是荀子經歷的第一個時間座標。

荀子經歷的第二個時間座標,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的“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這個時間,是西元前255年。史書記載,楚考烈王八年(西元前255年),正當秦、趙兩軍相持於長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時,楚國乘機兼併了魯國。楚國為了控制北部邊防,始設蘭陵縣,楚相春申君黃歇聘用荀子為第一任蘭陵縣令。這一年,荀子為59歲。

荀子經歷的第三個時間座標,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的“春申君死而荀卿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