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题画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4:17 体裁作文
题画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题画诗与题画文

题画诗与题画文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罗隐、韦庄等都有题画之作,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题画咏物诗代表作是《画鹰》,诗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把画中之鹰写得活而有神,你看它,仿佛挟风带霜而起,侧目而视,耸身而搏,宛如真鹰一样。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展翅飞翔了。何时让这卓尔不群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这最后两句鲜明地点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全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致远雄心和嫉恶如仇的激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清人浦起龙给此诗以高度评价,不仅认为它具有巧妙的艺术技巧,而且表现了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的确是很中肯的。

真正把诗题在画上,始于宋代文人画的崛起之时。以后历朝历代出现了大批诗家、画家,他们在绘画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著名的有宋代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郑思肖的《画菊》,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徐文长的《题墨葡萄》,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还有岸边景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就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画家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景色,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和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并列。全诗前三句实写了眼中所见,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余味无穷。如今,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早已失传,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成了众口传诵的名篇。

题画文出现的时间比题画诗要晚,主要成就在现代,产生了一批题画的散文佳作,朱自清是其中的大家。《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朱自清题画文的代表之作。

作者在此文的第一段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横幅左角之景:斜着的绿色帘子,黄色的茶壶嘴似的软钩,石青色的双穗。若小曳于轻风中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双穗微乱的形态,使静景变成了动景,给人以温暖惬意之感。接着描写横幅右方高悬的圆月,淡淡的青光遍布纸上写了月光的柔和,一张睡美人的脸突现了圆月的明净、洁白。然后作者集中力量,浓墨重彩地描绘画面的主体部分:在月

光的映照下,一支交缠的海棠花从帘子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五丛花上下错落,姿态各异,有的分散,有的聚集,朵朵玲珑秀美。在对海棠花作了总的勾勒以后,作者又对它的叶、花和枝进行具体描写:嫩绿的叶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写了叶的葱翠鲜嫩;盛开的红花红艳欲流,写了花的鲜丽色彩;衬托在葱绿之中的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写了花蕊光彩夺目的妖娆之态;倚而腾挪的花枝如少女的一只臂膊,写了花枝的姿态优美。最后,作者把目光对准了枝头上歇着的一对黑色的八哥,淡淡几笔,就把一只小鸟睡前的神情和另一只小鸟酣睡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以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结尾,写得趣味横生,韵味深长。此段不及400字,却以细腻的笔触,准确的语言,生动真切地描绘了一张小小的横幅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追求纯净、柔软与平和的美好愿望。

苏轼在题王维《蓝关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画每每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意,好的诗也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与画应当做到两相映衬、珠联璧合。题画诗如此,题画文也不例外。

篇二: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4)

301.张大千 1950年作 竹鸟图 立轴

题识:枯槎已觉秋风劲,霜叶还于花态浓。更遣新声有黄鸟,那知景色近三冬。庚寅(1950年)九月写于大吉岭。蜀人张大千爰。

302.张大千 1976年作 垂柳秋蝉 立轴

题识:水阁喜新晴,熏风吹入户。一声复一声,蝉鸣在何树。六十五年七月写于云河借居爰翁年七-十有八。

303.张大千蕉荫仕女立轴

题识:欢行流水心,妾守幽闺性。蛾眉颦不展,蕉心比侬命。拟新罗山人笔并题,大千居士爰。

304.张大千 1935年作 华山 立轴

百丈苍龙岭,昂头看入云,明是怀玉女,大树老将军,此间宜痛哭,何处绝尘氛,中岁夸腰脚,猿猱得旧群,乙亥二月写华山北峰南坐苍龙岭图,爰并题

305.张大千芭蕉仕女镜心

长眉画後尚惺忪,红豆江南酒面浓,别有闲情怨周棠,不将春色秘屏风,丙戌八月大千张爰.

306.张大千 1934年作 花鸟扇面 镜心

黄山有山樱桃,当秋结实朱,熊熊如火齐耀映山阿,予戏以崔白法图之,甲戌春日作画於吴中网师园寓庐,大千居士. 307.张大千 1939年作 花卉 书法 成扇

(1)、己卯春日青城山中为章父仁弟写此,越二年辛巳七月莫高石室始得设色,一扇之成乃句三载,兄之疏懒可笑人也,爰

(2)、既为章父作图复拈此诗.

308.张大千 1943年作 高士行吟图 立轴

虬龙夭娇结天垠,嘘气浮云护出春,早晚天风下山半,不知原是老苍鳞。癸未二月写黄山松石,寄上涵青老长兄博笑,弟张爰莫高窟下.

309. 张大千山水立轴

题识:“浣尽缁尘入紫云,万竿沉绿染衣裙。木莲花落灵根在,时有幽香习习闻。大千居士爰。”

310. 张大千江波接海崖 立轴

题识:“林阴黝黑石离奇,浩荡江波接海崖。可是夜来明月下,绿萝洞口泊舟时。大千张爰。”

311.张大千 1948年作 山水 镜心

题识:特立两豪峙,由来绝依附。戊子十月张大千爰。 312.张大千 1931年作 山水 镜心

偶忆青丘旧游,颇有小景堪入画者,因北宋人法写此。观者又以予为学石涛也。一笑。辛未八月既望。蜀人张爰。 313. 张大千仕女立轴

想见当年李药师,侯门投刺擅丰仪。谁知野店晨妆罢,能识虬髯客更奇。大千居士并题。

题跋:(文略)。丙子十一月萼绿花降日鹤缘居士倚声。

314.张大千 1972年作 仕女 立轴

童女楼船去不归,上山何处觅灵芝。神仙只在秦宫里,底事君王却未知。壬子五月。写于莫高窟。蜀郡张爰。

315.张大千 1944年作 金箔重彩工笔荷花 镜心

(1)、画舸春思别浦长,绿云十里暗红妆。一番雨过秋如许,从此西风夜夜凉。甲申夏大千张爰青城山中写。

(2)、绿腰红颊黄,凝想菱花苬苬波。自种沙州门外水,可怜肠断采莲歌。东陵仁兄法家属作,漫设博笑。张爰又记。 316.张大千高仕图立轴

白与先生吉席之颂,庚辰夏孟严谷声,李雅髹,张大千。 317.张大千书法立轴

霜打多情树,烟烘解脱山;此时堪把笔,心手得馀闲。嘉才仁兄法家属书,壬申九月,蜀人张爰。

318.张大千(1899~1983) 隶书七言联

释文:渊云垂后文多丽广受归林世所荣

319.张大千(1899~1983) 红拂仕女图

跋文:(1).莫向侯门叹遇穷,独掺青眼识英雄。月明夜静人归去,合佐唐家创业功。丁丑春日,满川汪溶题。

(2).翩翩锦带约腰围,际遇英雄去不归。莫道侯门深如海,珊瑚纲破彩鸾飞。西山逸士溥儒题。

320.张大千丙戌(1946年)作 梅竹双清 立轴

题识:江南翠竹动成林,谁折寒香报赏音。寄语双清堂上客,

萧然应见此君心。丙戌十二月,大千张爰。

321.张大千庚辰(1940年)作 春水待鱼(赵叔孺题诗) 立轴

题识:浪上春云夹浪飞,溪头春水鮆鱼肥。闲人只是闲无事,日出船来月出归。庚辰六月青城山中作。爰。

释文:赵叔孺题诗: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璧。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庚辰嘉平书杜句,赵时棡。 322.张大千丙辰(1976年)作 海棠花 立轴

题识:薄罗初试怯风凄,小样红妆着雨低。一段妖娆描不就,非关子美不吟诗。爰翁年七十有八写于云河小榭。

323.张大千东方朔偷桃片

六如居士东方曼倩,予凡见三本,一在北平厂肆,一在林氏半角草堂,一在寒斋,皆书此诗,惟上款不同,画格亦异,爰。 324.张大千仿梅清观瀑图 轴

鸣弦泉,石面平。流中有石梁贯之。予曾抱琴相对,不必鼓弦动操而淙淙有声。瞿山梅清。

325.张大千 1976年作 高山流水图 轴

松风水天然调,裹得琴来不用弹。六十五年上元,爰翁。 326.张大千 1933年作 送别图 扇面

款识∶波若道兄将归海南,挥汗写此赠别,癸酉又五月,大千居士。

327.张大千 1945年作 龙女礼佛图 立轴

款识∶(1).龙女礼佛图,乙酉年嘉平月,蜀郡清信弟子张大千敬造。

(2).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法华经。

328.张大千 1939年作 柳下高士 立轴

款识∶己卯七月仿松雪斋笔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效钧吾,也视此何如,去年在港时作。也弟爰跋识∶此图去今三十一年矣,时为未去莫高窟,但从宋元人讨生活展观殊愧乃目疾益甚而又不能复作,又为怅惘也,家京仁兄嘱题。庚戌三月张爰。 329.张大千四十年代作青绿山水 立轴

款识:返照入江开石壁,归云拥树发山林。仿张僧碣没骨江大千张爰。

330.张大千仕女立轴

题识:欢行流水心 妾守幽闺性 娥眉颦不展 蕉心比侬命 少俭子夜歌之一 写博友老长兄一笑 壬午(1942年)春孟 大千弟张爰时同客湟中

331.张大千拈花仕女立轴

篇三:高考题画诗赏与练

高考题画诗赏与练

一、回顾高考

1、(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

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2、(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二、知识储备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种: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

1、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1)题: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2、变无为有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2: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4、虚实结合

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象的融合。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

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是实写;在惠崇这幅“鸭戏图”里,“春江水暖”用“鸭先知”移情于画,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是虚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实写;后者,诗人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是虚写。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试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

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4分)

(1)疏林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

(4)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赏读:

这首诗题咏的着眼处在于河床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诗的首二句给读者展示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先写岸边景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不整齐地突出许多干地。岸边河床也由于水落而显露出来。再写岸边的景物,秋风吹落叶,林木斜倒,霜根裸露。“出霜根”是由于“落涨痕”的缘故,写出了深秋的意味。三四句写出远景。这两句诗提供的画面,展现出-舟棹向远方,远处黄叶林木数点,这是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景物。这时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吧!写景物融入人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这二句诗,想象画景,好象与舟中一同前往,心情无限舒畅。这首诗前两句重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亲切的季节景物之感。后两句发挥想象,写出人情,感受在画景之外。极耐人寻味,丰富了画的趣意。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请作简要赏析。

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①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分)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闲适平和”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