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余姚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50:25 作文素材
余姚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名人读书故事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篇二:余姚名人馆参观记

余姚名人馆参观记

美丽的龙泉山边新建了一座余姚名人馆。那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了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国古代的瓦房,高大的正门,跨过门槛,来到了正厅,一股清泉在一块玻璃板下冒着气泡,一块匾上龙飞凤舞地题着“余姚名人馆”这五个大字。 我从右边开始参观。他们,余姚历代的名人,过道的两边满是他们的介绍。转了几个弯,就到了一条青石路,两边的石子上有一条条木条,中间雕着一些名人的形象,定下神来,看着我面前,那是四大先贤之一的王阳明,现在余姚人民为了纪念他,在王阳明故居前建了阳明路,他曾经在龙泉山上讲学,现在,龙山公园也建立了他的讲学处遗址。

往前走,一本书放在面前,一台投影仪在工作着,看下去,一代书法家虞世南出现在我的眼前。唐太宗称其为“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者。他的书法曾与欧阳修等三位书法家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唐太宗称其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后面,原来是朱舜水,他是我国的一位爱国志士,也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转播者。他曾在日本讲学,卒于日本。他写过《学馆图解》、《大日本史》等书。他的讲学对当时和后来的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有很大影响。

临近中午,我走出名人馆,思绪还在里头。我想:我以后一定要有他们那样的学识,为余姚的建设、为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篇三:余氏家谱的故事

余氏家谱的故事

家里珍藏着一部“余姚一本堂宗谱”。家谱用一个丹红色小木箱装着,很精致,共有二十册。是1931年朱元树公编纂的。说起这家谱,还有一个值得回忆的故事。更多详情:百姓通谱

抗战时期,余姚沦陷前,(当时父亲在杭州工作,日本兵战领杭州前已随政府机关撤离杭州,去浙西金华做抗战工作),家里奶奶当家。随着战火临近,人心惶惶,奶奶带着小辈去乡下避难。兵慌马乱,担心家谱留在家里,受到毁坏,避难时带上了这箱家谱。

“悠悠万事,家谱为大”这是祖辈对家谱的认知,兵荒马乱年代,百姓避难时,常常是:一担箩筐,一头是小孩,一头是家谱。足见前人对家谱的重视。 家里有个表亲在城东万家桥村,能够避难居住,奶奶带着小辈在万家桥表叔家安顿下来,把家谱藏在表叔家的阁楼里。余姚县城沦陷数个月后,城里局面慢慢平静下来,奶奶才带着小辈回家,但考虑到家谱的安全,仍把这箱家谱存放在乡村的阁楼里,老人认定存放在乡村比放在家里要安全放心。时代变迁,政治风波不断,这一存放,一晃竟将近六十个年头。所幸的是这部家谱因而躲过了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躲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回首文革时期,家里珍藏的书画,均被红卫兵视为四旧、封资修的东西,毁于红卫兵一把火。每回想起文革岁月,心里的伤痛永远存在。但愿文革的恶梦在中国不再重演。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人们的思维重新回归清晰,家谱不再是四旧,也不是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印记和留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世纪末的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寄存在乡村近六十年的家谱终于接了回家??打开家谱,记载了龙泉山下姚江朱氏前贤的行迹??余姚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7000年的文化,出现过很多名门望族,而“朱氏一本堂”是相当有名望的一支,自宋朝正秦公至今,已繁衍三十余代,三万余人口,前后历史一千余年。历史文化名人辈出,进士、状元、知县、尚书、待郎,人数众多,明清时期文化名人更多,余姚四先贤之一十四世朱舜水公,清代内阁学士二十二世朱

兰公,清末四翰林二十三世朱元树公??均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余姚朱氏望族的历史亦是余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姚朱氏有悠久的宗族文化,从明万历年间起先后六次修谱,家谱上记载了“一本堂朱氏”热心公益事业,助学、扶贫、救灾、赈济、修路、补路、造凉亭等,记载了很多先贤优秀的品行节操,给后人留下很多高风亮节的佳话和乐善好施的事迹。家谱还记载了鼓励子孙、后辈求学进取的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从一侧面能看到历代培养人的方法。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