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树改写成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2:31:13 体裁作文
树改写成诗体裁作文

篇一:职业中学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卷及答案

职业高中高一语文下册模块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 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在黄冈,破开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

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2从文章一、三、四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3.“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节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二、综合运用(22分)

5.余光中的散文具有诗意美,其实只要稍微改换一下原文的句子就是美妙的诗,请依照下面的例子改首诗。(4分)

示例:课文第一段可以改成这样一首小诗

潮湿了梦境

潮湿了人生

二十五年长

二十五宽的空地上

雨势长得茁壮

母亲啊

您听到了吗

那雨儿拔节的声响

请您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诗。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 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 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6.在文学画廊里,有众多个性分明、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他们或带着时代的风尘,或散发着人格的光辉。现在他们会聚一堂,请你仿照下面的评介词,从所给的人物中任选一名,写一段人物评介词。要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4分)

杜甫 屈原 刘邦 海伦?凯勒 祥林嫂

示例: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死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他是多种性格因子的统一,是完美本真的艺术形象。他将牢牢地屹立在猎猎寒风中,漫漫长河里,任岁月冲蚀荡涤,供世人回味猜想。

7.阅读语段,概括该语段的三个信息点。(60字以内)(6分)

新的课程规定: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加选修8学分;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加选修14学分。学生修满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确定相应的水平层次,选修有关课程。如果选修4门,达到8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如果选修7门,获得14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较高要求。

答:(1)

(2)

(3)

8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风刮来的泥沙已将它弥合。

②船底,一道裂缝从船头直达船尾。

③歇脚的鸟儿将湖里的鱼虾变成白色粪便,屙在上面。

④废弃的木船府在岸边的山坡上,在草和灌木丛间悄悄朽烂。

⑤兔子钻进船舱,在当年的渔夫家里安下家来。

⑥一枝野菊花从中长出来,在船肚上举着几朵金黄。

9.参照下面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叙说自己对父母威信的看法。(50字以内)(4分)

一位家长感慨:“唉,现在的孩子真了不起,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还多,弄得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被他们瞧不起,更不要说什么威信了。”

三、(共40分)

10.阅读下面的话题,按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林黛玉(曹雪芹《红楼梦》)、祥林嫂(鲁迅《祝福》)、翠翠(沈从文《边城》)、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加西莫多(雨果《巴黎圣母院》)、桑提亚哥(海明威《老人与海》),这6个都是“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中的重要人物。

请从中选取你最熟悉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填入下面标题的横线上,并结合相应的作

家生平或作品内容,以“我与 对话”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标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专题测试答案

1.B

2.C

3.B(

4.C)

5.C

6.C 7.A

8.D

9.B

10.B。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1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13.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急雨声如瀑布……”写对雨的感觉,如“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1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15.A(后一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

四、综合运用(22分)

16.雨与树和瓦对话

说的都是汉语

王氏竹楼借着雨滴作诗

急雨瀑布

雪如碎玉

17.(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用修辞手法)

18.⑴新课标规定高中生语文不平分三个层次。

⑵修满10学分是高中毕业最低要求。

⑶修满10学分或14学分是多种择的保证。上面这则信息,提供了新课标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依照这两点去提炼要点,就很容易把要点提出:新课标规定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三层次;修满10学分是高中毕业最低要求;选修8学分或14学分是多种选择的保证。

19.④②①③⑥⑤

20.知识爆炸,科学发展,父母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可能不及子女,这是社会进步的使

然,无损于父母的威信。(或:家长的威信主要建立在社会、家庭的认可及他们的品行、能力等因素,并非由懂得多少来决定。)

篇二: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审题分析

【2014年静安四区联考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文质彬彬

对于一棵树而言,如果由它自由生长,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如果对它进行修剪,又可能使他缺乏个性和活力。

一颗没有修剪的树虽然保持了自然和个性,但却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树最终只能成为柴火。

人也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没有人的后天的学习和雕琢,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不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是神童但缺少了后天的学习,即使有指物成诗的天赋,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荀子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修剪自己,使自己不断的获得完善。通过学习,人应当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修剪,那么就能达于“无过”了。

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龚自珍对于天性的束缚大声疾呼,他言道:“江浙之梅皆病。”其实何止是树木梅花,人性亦是如此。在清朝大兴文字狱之下,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正如梅花,在修剪之后符合了文人画士孤僻之隐,人也使自己经过修剪,以迎合大势。人的天性丧失,如病梅一样失去了个性和活力。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沦为历史车轮之后被抛弃与埋没的尘土。 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影响下,人性收到了极大的压抑。那些人们不得不遵从礼制,兢兢而如履薄冰。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人性,也没有了生机。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然”与“美感”之间为树木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树木的修剪也应当适度,所谓“过犹不及”,修剪太过则失去了个性,不及则显得粗野。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文”就是文饰,既是礼仪制度,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道”就是天性,即是道家无为下的天地之大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只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兼顾文与质的社会,既应有一定的法度,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人人自得其乐。

同样,我们也希望树木被修剪得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一般,文雅又富有生机。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才是丰富多彩,文质彬彬的。

【2014年黄浦区二模】

林语堂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有人却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主配皆宜,方为影帝

林语堂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但我却认为,一个人驾驭得了主角,演活了配角,才能捧起自己人生的奥斯卡,完成自己人生的价值。

不得不说,《最后一片常春藤》中的老贝尔一位“影帝”他是苏珊小姐人生的配角,默默关心,给予资助,最后舍身点燃她对人生的希望。但他同样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幅叹为观止的杰作。由此,谁能说主角、配角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呢?

但有人一心只想舍鱼而取熊掌,只专注于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他们忘记了一点,若是专注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聚焦自我,处我会越来越清晰,他人的戏台越来越模糊,这样会引出一个结果:不久之后的我们会无戏可唱。看不到他人的悲喜人生,看不到其他主角所走的弯路,失去间接经验的我们只会将自己陷入死角。由此,适时地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为他们甘做背景,也是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乃至影帝的必由之路。

如斯,愿成为他人配角的人必有长远的眼光。有长远眼光的人或许可以透过一层层幕布,看到自己追求的大事业,使自己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完成自我的价值,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须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皆为接力跑选手。若干年后,撞线的“主角”收获鲜花掌声,此时再伟大的前人也只能沦为配角,但是这些配角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主角呢?牛顿是主角,被其踩在脚下的巨人伽俐略又何尝不是主角,是物理学上的一位影帝呢?因此,我们不该不甘成为他人人生的配角。有配角,才有大事业、大学问的延续。若人人都只想成为自己的主角,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永远中能止步于开头。

主配皆宜,方为影帝。只有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方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觉积丰厚的底蕴,也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中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有酱为另一主角做配角,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大事业作配角,这样的人生才是影帝的最佳影片。

戏里戏外

仍然记得有一位台湾女记者这样说自己的女儿:“我让她去表演个节目,她不肯,说,‘妈妈,我要坐在下面给好朋友鼓掌。’”这是个年仅6岁的小姑娘。

当九零后乃至更多的独生子女被贴上“自我中心”的标签,这样一段故事引发了更多人的深思。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该饰演怎样的角色?做主角,我们表现出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做配角,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益。我认为,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舞台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曼德拉忍受牢狱之灾长达27年,却仍然借着正义的灯光,在人生的舞台上气宇轩昂。他的言辞在整个世界依然掷地有声;“麦田的守望者”出身富裕,却选择了发表小说后隐退,赛林格把人生演绎得随性却严肃,在“迷茫一代”中脱颖而出,却留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收场??.

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是一个“全人”的基本要求。在自己的戏里,我们必须自信、投入。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类具备社会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的戏剧自然也会有交集。在他人的戏剧里,我们应该摒弃“戏外”心态,同样投入地去配合,我们会因此有不同的收获。

“不要问我的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而鸣”,约翰唐恩所具备的正是当今社会所匮乏的“配角”心态,或者说,一种更为广泛和人文关怀。因为利益更多,因为欲望更多,我们越来越入自己的戏里,越不愿意到戏外做一个“龙套”。其实,越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就越是需要以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流。“独角戏”已经不能为人们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抽入到别人的戏中做配角,于已,是一种新的体验,是个人价值的拓宽;于社会,是前进的驱动力,是个体到整体的纽带。而这一切的来源,便是我们戏里戏外始终不变的投入。

我们的头上有两重天,一重是屋顶,一重是星空。无论是在屋顶下表演其乐融融的集体舞,抑或是在星空下高傲地独舞,我们都显得那样的投入,因为我们在演绎生命最美的含义。

愿为栽花人

清人陆润庠曾言,“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中神仙。”花中神仙固然好,然若将其比作生命,是否会因各色花的气味遮蔽了属于自己的一方馥郁?游窜花间,是否会淡离自己的芬芳?以我之言,在生命中不做游息的赏花者,而做专注的栽花之人。

若你是一壶水,你也将因在别人生命中的不同身份而有所不同——山凹中为潭,山顶上为漾,山间中为涧,两岸边为溪??你或可客串于他人的风景中,为他人点缀景致,而你自身却因终日停滞日趋干涸——这边为林语堂所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不要再他人的戏剧里做配角。”只因你是你自己的导演与观众。人们可以在他人生命走马观花虚度一生,也可以集中专注于充实自己的生命。若今朝赏菊、明日揽梅,固然可以做花中神仙,但却是任何一篇花瓣与枝叶都握不信、带不走的。你只待悉心栽培属于你生命的花朵。

若在他人的生命中充当配角是为“赏花者”,那么丰满自己的生命厚度的主角实为栽花之人。赏花是随处一摘一拔,花香终不全钻入你骨中,而栽花是将花根埋于血液风骨之中,让你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血肉。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林敬和之“疏影横斜”,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深夜花畦去”??他们都因一份专注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栽下了自己的风骨。再者李白“诗为酒,月为明灯”;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恪守自己的言行,这才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主角的意义。不崇拜、依附或附和他人的生命,亦不因留恋他人的生命而遗失了自己的色彩。栽花人不公是种下自我,更是专注培育的象征。若没有自己的精神,又无对自己的尊重和认真,那么注定只能成为赏花者。他人景色中的配角,装饰他人生命。

诚然,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让我们无心赏花插柳,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不重视自我的价值。齐白石画虾不见水,只因水是过客,虾才是自我的象征。不做留恋他处的赏花者,愿为呵护自己生命、做自己的主角的栽花人。

主角与配角

林语堂曾言: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中充当配角。这话诚然不假,因为没有人会一生甘于被人遗忘在灰暗处,尤其是对于当今这个开放且拥有更多展现机会的社会而言,没有谁会一辈子充当主角。

配角与主角的关系往往是春泥与鲜花,没有碾落的泥土,花朵绝不可能安然吐露芬芳。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绽放的娇美,因而争当花朵,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所在。就如同英雄主义,人们对英雄的情感是十分矛盾的,即是爱戴有加又想取而代之,英雄的存在让人们感到安全却也却也感到卑微。所以若是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他或是厌倦了他,英雄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人们可以回归平常,而英雄却不能,可见那些一直用来衬托英雄丰功伟绩的民众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主角存在的意义。

人们对于想成为主角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人生来就看破红尘,回归本真,这就是人生的本性——占有欲。占有欲往往使人前进,使人生处于永远未完成的状态,然而过于极端化可能迷失方向,被占有欲操控会使人的道德底线被冲破,不择手段、强取豪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刻意的追求,想紧紧抓住一切到头来只能画地为牢,反而成为所占有之物的奴隶却仍沾沾自喜。得失是人生常态,看开一些,少一些争夺就多一份恬静。往往随性之人才是得到愈多的人,因为他们从不曾失去,只有万物的皈依。

人生没有绝对的主角,否则就只能称为“英年早逝”,才有可能一生宰割他人。绝对的主角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查理一世的过于专制最终将其自己送上断头台,死在“配角们”面前;儒学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使其逐渐僵化,在面对外来文明的入侵时不堪一击。主角和

配角往往要互相配合,即便是在戏中也没有人能享有绝对的戏份,否则只会劳己伤身而又单调乏味。

真正的主角通常潜藏于配角之中,正如真正的深刻通常蕴含在平淡之中,这也就诠释了英雄可以在关键时刻及时现身的缘故。只有充分体会到人民的苦难,有感同身受之痛,才可成为受人尊重的英雄。高高在上的独角戏只能是寂寥收场,没有观众,何论精彩?

【2014年虹口二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一群人抛开束缚,一有机会就走出去,并为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穷游”。 “穷游”人,追求一种不同以往的行走方式。背上行囊,清爽上路;风餐露宿,简朴行走;读山阅水,心灵自由。他们的足迹,可以踏入还未被开发的地方;他们的梦想,就是要穷尽想游之地。有时,还会无计划、无目的,买一张车票,潇洒出行。

时下,强劲的“穷游”风,刮进了校园。家长、社会对此表示忧心。

【范文】

穷游,无所不游

高原上的溪流,流入河,流入江,流入大海,没有束缚,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流入石隙,流向低处,仅此而已。

古云“上善若水”。水无所求,因此无所不能。没有目的,因而最终可能到达一切目的。 无论自然,或是出游,以及万事,达到一切目的而不受束缚的唯一方式就是“没有目的”,而“没有目的”的前进也正是通向那超乎预想的伟岸目的唯一的方式。

“穷游”可谓是最佳的出游方式了,因其自然,因其没有目的。

买一张车票,潇洒出行,在最想下车时下车,在最想咏叹时咏叹,在最想归乡时踏上归途。不既定的行程,在每一个景点理应收获却无法收获的“目的”,穷游时的每一步都是目的。老子骑青牛西行,阮籍驾车呼啸山间都是穷游,我们不知其到达何方,但游时的欢畅是一定有的,感慨是一定有的。

确实,穷游之时前路未卜,担忧也是理所当然。然而,若是庄子不再“曳尾涂中”而去做了官吏,若是徐霞客用功名代替远行——选择了那些目的明确到脚下的每一块砖都没有分别的路的他们,会有任何成就吗?

“穷游”的生活态度,正是在于对这些过分拘束的对抗。如果对未卜前路的担忧可以胜过对未知的一切的探索精神,人人耕种可好?人人做公务员可好?

悉达多从未说过自己“将要去悟佛法”,张道陵从未说过自己“将要去修道术”。漫无目的的苦行,漫天目的的探索,如此以后,他们眼前手中的就是佛法道术,他们似乎并没有想“如果失败”。

因为他们理解,“穷游”总有收获。甚至,一个人,生中收获最大的时光,也就是迷茫的时光。

是的,我们需要“穷游”,却又畏惧“穷游”。害怕失败,因而选择了既定的道路。写一篇文章,想要展示一个时代,殊不知随性而作即是一个时代;在课堂中学习,竟想着事业金钱,殊不知只有热爱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因为,无为则可无不为,没有目的的出游,最终的目标却是无穷远。

或许,从那“穷游”的风气之中,我们可以看见如今青年们无所畏惧的气概。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无为而治之类,然而,那正是更深的无为,而以致更远的无不为了。

或许大多碌碌无为的人在“穷游”之后仍然回归了追求某一个目的的平庸生活,然而,也一定有用一生去“穷游”的人——这样的生命,才会达到更高远,乃至无尽。

【2014 闵行二模作文】

2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考试作文解析

七宝中学 杨帆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夜晚——黎明

黑暗——金光(光明)

困境,逆境,挫折,困难,失败的遭遇??——希望,成功,有用的、美好的东西?? (不良体制,强权——理性,智慧,人性的真善美,民主自由)

黑暗是口袋——黑暗给人束缚、局限,带来威压,看不清出路??

黑暗口袋里盛满金光——黑暗中装载、孕育着光明

【立意】

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夜晚的黑暗中看到黎明的金光

黑暗可以转化成光明

夜晚过后是黎明

(夜晚黑暗与黎明金光的关系:并存,转化,先后,隐显??不必细究,自圆其说即可)

偏题情况(四类卷)

抓住机遇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述】

两者搭到,关系论述准确到位,事例恰当、新颖,分析贴切。 一类

鼓励有思想性、 深刻辨证的文章。

两者搭到,但关系分析得比较绕,不太到位,事例合理,有一定分析。二类

树改写成诗

及两个概念,事例老旧,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缺少与观点的勾连 三类(基准49分)

篇三:六年级语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检测题(时间:90分钟)

学校: 班级:姓名: 分数:

体裁作文